重新躺迴火牆的黃品再次盯著帳頂陷入了沉思。
將腦海中將所有的已知信息與後世時的各種猜測進行整合。
黃品逐漸捋順出一個非常大膽的猜測。
政哥要打得不單單是河南地的胡人與匈奴人。
還有東邊的東胡以及占據河西走廊的月氏。
這兩部同樣都為胡人,並且勢力都比現在的匈奴人要大。
並且按勢力大小粗略的算一下,三部加到一起有二百萬的口眾左右。
而其中的匈奴與河南地的胡人總共也就五十萬左右。
大秦雖然騎兵不多,但戰車與精銳步兵多。
單純的以占領河南地或是河套地區,根本用不上蒙恬率領三十萬人馬過來。
即便其中有十萬左右是負責築城的刑徒。
可河南地與河套地區留那麽一堆一塊,根本談不上有什麽大縱深。
動用二十萬精銳的大秦銳士,有種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而這個感覺並非在吹捧政哥與秦軍。
是結果就擺在麵前的。
就算沒有他的到來,秦軍的騎兵沒能得到馬鐙。
蒙恬依舊是用不到一年的工夫,將匈奴人給趕到陰山以北。
並且嚇得退入漠北幾百裏,看了秦人連弓都不敢舉,生怕惹出誤會而被砍了腦袋。
可見匈奴人是被殺得有多狠,才有了這樣的心理陰影。
既然匈奴這個對手不堪一擊,那麽還如此用力必然還有其他的打擊目標。
將東胡與月氏拉進來,那麽就能說得通為何要動用這麽多的兵力。
其次,當年長平之戰的時候,秦軍雖然獲勝但是長久的對峙也險些因糧草而崩盤。
如果沒有其他目的,政哥不可能任憑三十萬人消耗糧食。
兵可以就近上番,可糧食卻從黃、腄、琅邪這三個靠海新郡輸送。
雖然運糧有部分路段是靠著黃河的河運,可路途依舊算不上近。
再算上運糧所要做出的統籌,以及大量動員的運糧百姓。
一個匈奴根本不配消耗這樣巨大的人力與物力。
至於什麽因亡秦者胡的讖語而發兵,黃品也認為可能性不大。
大秦上下都迷信是不假。
普通秦人更是每日都按日書這個黃曆前身去做事。
再往前推,哪國還沒幾個搞神搞鬼的禦用方士。
可政哥卻依舊能滅掉六國,又敢於滅掉六國。
顯然是無懼於那幾國方士的詛咒與做法事。
尤其是大秦已經成為真正的主宰,政哥更不會害怕什麽亡秦者胡的說法。
這應該就是政哥為了找個理由攻打胡人,才順勢這樣說。
畢竟三大部分中,勢力最大的月氏一直安穩的窩在河西走廊。
月氏不像匈奴與東胡一樣沒事就過來招惹大秦,甚至是與大秦相處的還不錯。
政哥再霸道,也得找個理由先。
另外,有了這個理由,對內也算是有個用兵的交代。
畢竟剛統一六國的時候,可是刻碑說過今後不用再動兵戈。
有了這些作為支撐,那麽下令蒙恬修長城、築馳道以及設立邊縣的目的就更不難理解。
想要打出去的萬無一失,必須要先將己方的護城河挖好。
畢竟三大部聯手起來,勢力非常龐大不說,接壤的邊境線從遼東直接拉到了河西。
真要死守邊境,就算把大秦所有的兵力都撒下去也填不滿。
將長城連起來後,防守方麵變得不但有利,留守的軍卒也將大為減少。
甚至是隻留一些負責傳遞消息的軍卒就可以。
大軍駐紮在與邊郡相鄰的郡中。
減輕邊地負擔的同時,能夠在收到侵入的烽煙時,迅速組織大軍進行反擊。
因此不管是為了攻打其他兩胡,還是相較於長期的受益,短期內的付出是值得的。
除了這些佐證,黃品通過王離對他的態度更加篤定這個猜測。
出身王家的王離,必然是個十分驕傲之人。
就算有王昂當證人,他與涉間的聯絡也保不齊會被王離認為是背叛。
即便不當做是背叛,也會認為是明顯瞧不起他王離,覺得這是在表明他王離在軍中護不住他。
對此,他已經做好了王離甩臉子的準備。
也準備好了一堆的解釋理由等見著王離時去說。
可王離不但來的突然,更是將此事當做了傳法的幸事。
最初隻顧著高興也沒工夫往深處去想。
靜下心仔細琢磨,再與長城軍團不但撤走,更要耗費人力物力的留下關聯到一起。
心思往灰暗一些的方向去想,王離這樣的做派是認為他今後還有大用。
因為他與涉間的聯係而翻臉並不劃算。
那麽他能給王離帶來的利益,隻有擴大王離在軍中勢力這一條。
思維再延伸一下,如果沒有持久的戰事,王離沒必要擴大在軍中的勢力。
沒有實打實的戰功,王離就算是王翦的孫子又如何,政哥將他給空降過來又如何。
下邊的將領至多是明麵上過得去,沒誰真心信服。
而王離這樣急著拉攏他,顯然今後一定是還會有戰事。
對於這個大膽的猜測,黃品在興奮過後,陷入了喜憂參半。
如果按正常的曆史走向,不用擔心出塞去與胡人打生打死。
隻要忙著增加內戰時的自保手段就好。
可他把馬鐙給提前弄了出來,政哥很有可能因此而膨脹。
一旦真對東胡或是月氏提前動手,他現在這點軍中技能別說大殺四方,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命給交代了。
此外,按照猜測來看,他這個備塞都尉就並非他之前想得那樣輕鬆。
在大戰開啟之前,肯定要有不間斷的小摩擦。
他對於統兵完全是紙麵上的理解。
在實操上他需要做的功課不但多,並且還頗為急迫。
不過相較於他而言,戰事對老秦人則是極為利好。
將說辭與屯田製直接給老秦人甩過去,白玉就不必圖溝通方便非要去上郡而與他分離。
他下半身的幸福,可以得到完美的解決。
另外,白玉是白起的曾孫女,多少能學著些家傳的領兵技能,不然不可能跑過來投軍。
以他在兵法上極為豐厚的知識儲備,再有白玉作為實踐上的輔助指導。
他在軍事方麵的成長上雖然時間急迫,卻也並非不能應付下來。
琢磨到這,黃品將喜憂參半的心緒丟到一旁,猛得起身向帳外走去。
他與白玉彼此間本就不願分開,現在不管從哪方麵考慮,兩人相伴更是利大於弊。
不但必須將白玉留下,還要盡早成婚。
將腦海中將所有的已知信息與後世時的各種猜測進行整合。
黃品逐漸捋順出一個非常大膽的猜測。
政哥要打得不單單是河南地的胡人與匈奴人。
還有東邊的東胡以及占據河西走廊的月氏。
這兩部同樣都為胡人,並且勢力都比現在的匈奴人要大。
並且按勢力大小粗略的算一下,三部加到一起有二百萬的口眾左右。
而其中的匈奴與河南地的胡人總共也就五十萬左右。
大秦雖然騎兵不多,但戰車與精銳步兵多。
單純的以占領河南地或是河套地區,根本用不上蒙恬率領三十萬人馬過來。
即便其中有十萬左右是負責築城的刑徒。
可河南地與河套地區留那麽一堆一塊,根本談不上有什麽大縱深。
動用二十萬精銳的大秦銳士,有種殺雞用牛刀的感覺。
而這個感覺並非在吹捧政哥與秦軍。
是結果就擺在麵前的。
就算沒有他的到來,秦軍的騎兵沒能得到馬鐙。
蒙恬依舊是用不到一年的工夫,將匈奴人給趕到陰山以北。
並且嚇得退入漠北幾百裏,看了秦人連弓都不敢舉,生怕惹出誤會而被砍了腦袋。
可見匈奴人是被殺得有多狠,才有了這樣的心理陰影。
既然匈奴這個對手不堪一擊,那麽還如此用力必然還有其他的打擊目標。
將東胡與月氏拉進來,那麽就能說得通為何要動用這麽多的兵力。
其次,當年長平之戰的時候,秦軍雖然獲勝但是長久的對峙也險些因糧草而崩盤。
如果沒有其他目的,政哥不可能任憑三十萬人消耗糧食。
兵可以就近上番,可糧食卻從黃、腄、琅邪這三個靠海新郡輸送。
雖然運糧有部分路段是靠著黃河的河運,可路途依舊算不上近。
再算上運糧所要做出的統籌,以及大量動員的運糧百姓。
一個匈奴根本不配消耗這樣巨大的人力與物力。
至於什麽因亡秦者胡的讖語而發兵,黃品也認為可能性不大。
大秦上下都迷信是不假。
普通秦人更是每日都按日書這個黃曆前身去做事。
再往前推,哪國還沒幾個搞神搞鬼的禦用方士。
可政哥卻依舊能滅掉六國,又敢於滅掉六國。
顯然是無懼於那幾國方士的詛咒與做法事。
尤其是大秦已經成為真正的主宰,政哥更不會害怕什麽亡秦者胡的說法。
這應該就是政哥為了找個理由攻打胡人,才順勢這樣說。
畢竟三大部分中,勢力最大的月氏一直安穩的窩在河西走廊。
月氏不像匈奴與東胡一樣沒事就過來招惹大秦,甚至是與大秦相處的還不錯。
政哥再霸道,也得找個理由先。
另外,有了這個理由,對內也算是有個用兵的交代。
畢竟剛統一六國的時候,可是刻碑說過今後不用再動兵戈。
有了這些作為支撐,那麽下令蒙恬修長城、築馳道以及設立邊縣的目的就更不難理解。
想要打出去的萬無一失,必須要先將己方的護城河挖好。
畢竟三大部聯手起來,勢力非常龐大不說,接壤的邊境線從遼東直接拉到了河西。
真要死守邊境,就算把大秦所有的兵力都撒下去也填不滿。
將長城連起來後,防守方麵變得不但有利,留守的軍卒也將大為減少。
甚至是隻留一些負責傳遞消息的軍卒就可以。
大軍駐紮在與邊郡相鄰的郡中。
減輕邊地負擔的同時,能夠在收到侵入的烽煙時,迅速組織大軍進行反擊。
因此不管是為了攻打其他兩胡,還是相較於長期的受益,短期內的付出是值得的。
除了這些佐證,黃品通過王離對他的態度更加篤定這個猜測。
出身王家的王離,必然是個十分驕傲之人。
就算有王昂當證人,他與涉間的聯絡也保不齊會被王離認為是背叛。
即便不當做是背叛,也會認為是明顯瞧不起他王離,覺得這是在表明他王離在軍中護不住他。
對此,他已經做好了王離甩臉子的準備。
也準備好了一堆的解釋理由等見著王離時去說。
可王離不但來的突然,更是將此事當做了傳法的幸事。
最初隻顧著高興也沒工夫往深處去想。
靜下心仔細琢磨,再與長城軍團不但撤走,更要耗費人力物力的留下關聯到一起。
心思往灰暗一些的方向去想,王離這樣的做派是認為他今後還有大用。
因為他與涉間的聯係而翻臉並不劃算。
那麽他能給王離帶來的利益,隻有擴大王離在軍中勢力這一條。
思維再延伸一下,如果沒有持久的戰事,王離沒必要擴大在軍中的勢力。
沒有實打實的戰功,王離就算是王翦的孫子又如何,政哥將他給空降過來又如何。
下邊的將領至多是明麵上過得去,沒誰真心信服。
而王離這樣急著拉攏他,顯然今後一定是還會有戰事。
對於這個大膽的猜測,黃品在興奮過後,陷入了喜憂參半。
如果按正常的曆史走向,不用擔心出塞去與胡人打生打死。
隻要忙著增加內戰時的自保手段就好。
可他把馬鐙給提前弄了出來,政哥很有可能因此而膨脹。
一旦真對東胡或是月氏提前動手,他現在這點軍中技能別說大殺四方,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把命給交代了。
此外,按照猜測來看,他這個備塞都尉就並非他之前想得那樣輕鬆。
在大戰開啟之前,肯定要有不間斷的小摩擦。
他對於統兵完全是紙麵上的理解。
在實操上他需要做的功課不但多,並且還頗為急迫。
不過相較於他而言,戰事對老秦人則是極為利好。
將說辭與屯田製直接給老秦人甩過去,白玉就不必圖溝通方便非要去上郡而與他分離。
他下半身的幸福,可以得到完美的解決。
另外,白玉是白起的曾孫女,多少能學著些家傳的領兵技能,不然不可能跑過來投軍。
以他在兵法上極為豐厚的知識儲備,再有白玉作為實踐上的輔助指導。
他在軍事方麵的成長上雖然時間急迫,卻也並非不能應付下來。
琢磨到這,黃品將喜憂參半的心緒丟到一旁,猛得起身向帳外走去。
他與白玉彼此間本就不願分開,現在不管從哪方麵考慮,兩人相伴更是利大於弊。
不但必須將白玉留下,還要盡早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