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天後,一行人終於到達長安。李隆基率領百官,在太極宮承天門跪迎兩位皇太後入宮。
開元四年十月九日,睿宗皇帝下葬金幟山橋陵。
李隆基親自護送靈柩到橋陵。
他和宋王李憲手捧皇太後褘衣,入了地宮,置於睿宗皇帝的禦榻左右,再以衾被覆蓋。
隨著橋陵沉重的石門落下,一代帝王的傳奇,也永遠落下了帷幕。
突厥部落不斷歸降大唐,涼、甘、雲、朔、幽、薊等邊州人口激增。
各部落之間,為了搶奪有限的草場、水源,經常發生矛盾和衝突。
麵對這些能征善戰的部落,調任並州大都督府為長史的王晙上表指出,突厥是迫於形勢方才歸順大唐的,他們久居邊境,極易引發禍患。
建議朝廷脅之以威,誘之以利,將其全部遷徙到黃河以南,使其逐漸漢化。
同時,要吸收他們的兵馬,摻入大唐軍隊,使其成為北疆的防禦力量,為大唐王朝效勞而不為禍患。
李隆基正忙著處理國喪事宜,未來得及答複他,便有突厥降戶起兵反叛了大唐。
阿史那默啜死後,東突厥政局陷入動蕩。
他的兒子阿史那匐俱繼立可汗之後,根基不穩,很快被阿史那骨篤祿的兒子闕特勒絞殺了。
闕特勒擁立他的長兄左賢王阿史那默棘連為毗伽可汗,招納離散的部眾,一心想重振東突厥國威。
阿史那默棘連繼位的消息傳到中原,一些降戶逐漸萌生了叛意。
住在黃河舊地的阿跌部落的阿跌思泰和弩失畢部落的阿悉爛,率先舉旗,反叛了大唐。
開元四年十月二日,李隆基接到戰報,命朔方大總管薛訥發兵追討。
王晙率領並州兵馬西渡黃河,晝夜兼行,追擊叛逃的人馬,斬首三千多級。
阿跌思泰和阿悉爛等人擺脫了唐兵的追擊,順利返迴突厥。
兩人歸來,使得東突厥的力量逐漸壯大起來。
阿史那默棘連繼續任用老臣暾欲穀為謀臣;任闕特勤為左賢王,總掌兵馬;將妹妹嫁給黠戛斯可汗,娶突騎施都督蘇祿的女兒為妻,又以女兒和親蘇祿。
萬事俱備,準備發起南侵。
暾欲穀是突厥舊臣,也是阿史那默棘連的嶽父,雖然年已七十多歲,但他老謀深算,在突厥各部落中的威望非常高。
他認為,東突厥新朝初立,經濟困頓,應該與民休養幾年。此時,不宜發動戰爭、不宜開城拓地。
阿史那默棘連采納了他的意見,大唐北疆,得到了暫時的安寧。
隨著劉幽求、魏知古、李日知、盧懷慎等一批老臣相繼去世。開元四年年末,李隆基召廣州都督宋璟迴京,拜為刑部尚書。
姚崇為相數年間,革故鼎新,興利除弊,為萬眾所景仰,但他是個教子無方的父親。
兒子姚彝、姚異仰仗父親的威望,廣交賓客,招權納賄,遭到監察禦史的彈劾。姚崇被罷去宰相之職,改加開府儀同三司。
宋璟接替姚崇為相,授吏部尚書、黃門監、紫微侍郎同平章事。
工部侍郎蘇頲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與宋璟一同成為宰相。
梁州都督源乾曜被擢升為黃門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為相後,宋璟保持一貫以來按法製律令行事的風格,繼續奉行姚崇的治國方略,推廣他的《十事要說》。
姚崇製定的治國措施,隻要是實踐證明是正確、行之有效的,宋璟決不隨意變更。
“情既無窮,故為之製度,不因人以動搖,不變法以愛憎。”這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宋璟對節度使製度一直頗有微詞。
多次提出,邊鎮兵力高達五十萬,如果不對節度使加以節製,很可能會成為大唐王朝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李隆基每次獎賞邊臣,他總是強烈反對,要求不賞邊臣,抑製武將們滋生野心和權力欲望。
從他的身上,似乎看到了魏徵的影子。
姚崇善應變成務,喜歡順乎潮流,不墨守成規,懂得變通之道。
而宋璟善更加守法持正。
這位冷落過張氏兄弟,對抗過武三思,得罪過太平公主的鐵腕人物,堅持潔身自好,犯顏諍諫,大開不諱之路,在朝廷中養就了一片清明之風。
在李隆基心裏,宋璟就像賜給他的那雙金箸一樣又硬又直、錚錚發亮。
麵對這樣的不世之臣,他十分願意容忍他的耿直剛正。
宋璟與蘇頲相處得也不錯,兩人在朝中心有靈犀,相得益彰。
蘇頲遇事多讓於宋璟,蘇頲每次論事,隻要有利國家,宋璟也會大力挺之。
他們不像姚崇和張說,經常相互鬥法,爭吵不休。
姚崇為相前,張說曾到岐王李範府中訴苦,結果被他告發。
張說貶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又被他事牽連,貶為嶽州刺史。
不管如何,時下朝廷君明臣直,天下百姓安樂。
大唐王朝在他們的治理下,正穩步向著輝煌的開元極盛之世邁進。
轉眼到了開元五年,正月剛剛過去兩天,太常寺太廟署上報,李氏太廟四室崩壞。
李隆基下令,輟朝五日,暫時奉神主於太極宮太極殿內,太廟抓緊時間修繕,自己素服避正殿,親自祭享。
開元四年,關中不稔,糧食歉收。原本打算年後巡幸東都洛陽,順便前去監督糧食調撥。
國事多如牛毛,臨行前,都要一一處理掉,不得已,又將眾臣召集到大明宮紫宸殿來議事。
想到太廟莫名崩壞,李隆基心中有些忐忑。於是,問宋璟與蘇頲:“兩位愛卿,朕此行東都可否?”
睿宗皇帝駕崩後,他開始自稱為“朕”了。
蘇頲叉手道:“陛下,您三年之喪未終,急於赴東都行幸,不合天心,所以上天降災於太廟,以示警告。臣覺得,應停止東都之行!”
宋璟亦道:“調撥糧食,自有戶部掌管,左相、右相監督,陛下不必親自前去。”
李隆基又將目光投向了姚崇。
雖被罷去宰相,李隆基對姚崇極為尊崇。念他年事漸高,身體抱恙,特地允許五日上朝一次。
遇到軍國重事,都會命黃門侍郎源乾曜前去征求他的意見。
姚崇道:“陛下,老臣寄居的罔極寺中,有一座鍾樓。當初建成之時,用了一些舊木料。前幾天風雨大作,懸掛大鍾的大梁不堪重負,轟然倒塌了。”
眾人都知道,姚崇在長安沒有居所,一直寓居在罔極寺中。
罔極寺位於大明宮、太極宮之間的大寧坊,原是太平公主為聖帝天後祈福而修建的皇家寺院。
“應是木料歲久朽腐而壞了。”李隆基道。
“陛下所言極是。太廟屋材皆是前秦苻堅時的舊料,早已朽腐不堪。崩壞時間恰巧與您赴東都的行期相合,並非什麽災異。天子以四海為家,您因關中歉收而幸東都,主張已定,準備已齊,不可失信百姓!”
“姚卿之言,最實在!”李隆基心中漸漸釋然起來。
“神主遷於太極宮的太極殿,不宜久存。陛下出發前,應盡快修繕好太廟,以免神主不安!”
李隆基轉頭對蘇頲道:“蘇卿,你出身工部,熟悉土木工程。修繕太廟就交由你負責,一定要親自監督,爭取在本月完工。”
蘇頲不敢抗命,隻好迴了一聲:“謹遵聖意!”
宋璟奏道:“陛下,契丹、奚歸唐後,鬆漠、饒樂二州都督複土委任,至此,遼西十二州全部複歸大唐。營州失陷後,原來的州治由柳城移到薊州漁陽。現貝州刺史宋慶禮奏請,在柳城複置營州都督府。請您出發洛陽前,務必批複此事!”
李隆基沉吟俄頃。
“朕同意複置營州都督府,轄內州縣鎮戍皆遵舊製,駐平盧軍,以太子詹事薑師度為營田支度使,宋慶禮協助他招安流民,開墾荒田,數年後,這裏一定會倉廩充實,市井繁榮的!”
“契丹和奚族歸降大唐,按製,李失活和李大酺需親自來京麵聖,遞交國書……”
想起叛唐的阿跌思泰和阿悉爛,李隆基心裏湧起一陣失落的情緒。
猛然站起身來,凜凜地傲視著大殿,提起絳紅色的袍衫裙擺,快速走下玉階,從群臣中間直穿而去。
宋璟俛首叉手,屏氣斂息,聽見身後傳來他的聲音:“那就讓他們來東都洛陽見朕吧!”
開元五年二月初,李隆基帶領群臣,抵達洛陽。
秘書監馬懷素,帶著右散騎常侍褚無量、國子博士尹知章、諫議大夫澄懷、桑泉尉韋述、以及元行衝、毋煚、王愜、殷踐猷、餘欽、盧僎等二十多位名儒,在紫微城乾元殿前迎接帝駕。
在高力士的攙扶下,李隆基下了帝駕,目光掃過眾臣,一眼就發覺了異常。
“馬卿、你臉色蒼白,萎靡不振,是不是修書累壞了身子?“
馬懷素咳嗽不止,難以迴話。
澄懷擔憂地望了他一眼。
“陛下,馬監主管典籍文獻征集和整理之事,還要領校秘書事物,的確是累壞了身子。”
“馬卿嘔心瀝血,卻不懂得 ‘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的道理?“
澄懷道:“一些典籍散落,條疏無序,為了刊正經史,他常常衣不解帶,查閱史書,忙到三更半夜才肯歇息。縱然是鐵打的身子,也經不起如此消耗!”
“馬卿謙恭謹慎,專心學問,與褚卿同為朕的侍讀,希望你們保重自己的身子,勞逸結合,切勿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賣命修書。”
馬懷素醒了醒嗓子,道:“陛下向天下廣征典籍,其數盈多。臣不善著述,隻是括檢篇目,分部整理後,交由元行衝、毋煚等人撰錄。時至今日,元行衝所作的《群書四部錄》、毋煚所作的《古今目錄》,也快要成書了。”
“諸位都辛苦了!”
“要論辛苦,尹知章博士比臣辛苦多了。他生性和厚,隻會埋首研究六經,所注的《孝經》《老子》《莊子》《韓子》《管子》《鬼穀子》等書,淋漓盡致,字字珠玉!”
李隆基轉向尹知章,道:“當初,張說向朕推薦尹卿,說你有古人之風,可以坐鎮雅俗。朕拜你為禮部員外郎、國子博士。任官後,你專心學問,為朝廷帶來了勤學之風。如今看來,張說的確是有識人之明!”
“陛下過獎了!”尹知章謙虛地報以一笑。
宋璟一心想看乾元殿中的藏書,迫不及待地說道:“陛下,臣聽說,他們整編的四部書成,快帶我們進去,一饜饞眼啊!”
“好!一起去看看!”
在馬懷素的指引下,眾人踏入乾元殿,頓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
寬敞明亮的乾元殿裏,書盈四壁,數不勝數。
從對內府舊書補漏校定,到采集天下逸書進行修整訂訛,加上學士們自己的著作,乾元修書院成了浩浩蕩蕩文山書海。
澄懷一邊引路,一邊介紹。
“乾元修書院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目前,藏書有五萬三千餘卷,學士們自己編著的書籍有兩千八百餘卷,總計八萬餘卷。請陛下一一檢閱!”
李隆基徐步向前,青筋隆結的手指逐一劃過書架。
楠木清香,和著紙張特有的草木清香,令人心曠神怡。
各類藏書用不同顏色的軸帶帙簽加以區別。
經庫皆鈿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簽;史書庫鈿青牙軸,縹帶,綠牙簽;子庫皆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集庫皆綠牙軸,朱帶,白牙簽。
“這麽多藏書,可謂是開元國寶。澄懷,每冊書皆錄副本,在長安與洛陽各藏一套,以防不測!”
“是!兩京各有四部,並有防火、防蠹、防黴等專項管理製度。”
“很好!乾元修書院是為天下萬民修書的!馬卿,明日起,將書院中所有的藏書擺於乾元殿東廊,準許百姓入殿觀書三日。平日,有百姓要來看書的,不得驅趕,要以禮相待。”
“是!”馬懷素緊跟其後,頷命稱是。
李隆基的腳步駐留在甲部書架前,伸出手,抽出尹知章編注的《老子》一書。
仔細翻閱了幾章,對澄懷道:“尹卿注釋的《老子》,字字真知,句句灼見,既可見他治學嚴謹,也應了老子致虛守靜、歸根複命的學說!”
澄懷臉上露出幾分愧色。
“是啊,澄懷研讀《老子》幾十年,自認為有些研究。自從看了尹博士的注釋,方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方知自己這些年,不過是讀了一些皮毛而已!”
李隆基輕撫著封麵上的燙金書簽,道:“朕要詔告天下,大唐每家各藏一本《老子》,無論士庶老少,都要細細研讀!”
澄懷肅然一叉手。
“高宗天皇大帝曾將《老子》引入明經考試,舉行過數次道舉考試,優異者為道學舉士。可惜,因內亂而中斷了。陛下推崇道學,不如恢複道舉,讓《老子》重新進入科舉殿堂!”
李隆基將手中的書籍放迴到原處。
“你提醒了朕!高宗天皇大帝以《老子》為上經,此書,不僅是道家的經典,也是李氏王朝的家書,傳統不可摒棄!”
“陛下所言極是!五千言《老子》,治身治國,包涵廣博,當為萬經之王!”
“那就從朕開始吧,聽政之暇,朕也要常讀《老子》!”
開元四年十月九日,睿宗皇帝下葬金幟山橋陵。
李隆基親自護送靈柩到橋陵。
他和宋王李憲手捧皇太後褘衣,入了地宮,置於睿宗皇帝的禦榻左右,再以衾被覆蓋。
隨著橋陵沉重的石門落下,一代帝王的傳奇,也永遠落下了帷幕。
突厥部落不斷歸降大唐,涼、甘、雲、朔、幽、薊等邊州人口激增。
各部落之間,為了搶奪有限的草場、水源,經常發生矛盾和衝突。
麵對這些能征善戰的部落,調任並州大都督府為長史的王晙上表指出,突厥是迫於形勢方才歸順大唐的,他們久居邊境,極易引發禍患。
建議朝廷脅之以威,誘之以利,將其全部遷徙到黃河以南,使其逐漸漢化。
同時,要吸收他們的兵馬,摻入大唐軍隊,使其成為北疆的防禦力量,為大唐王朝效勞而不為禍患。
李隆基正忙著處理國喪事宜,未來得及答複他,便有突厥降戶起兵反叛了大唐。
阿史那默啜死後,東突厥政局陷入動蕩。
他的兒子阿史那匐俱繼立可汗之後,根基不穩,很快被阿史那骨篤祿的兒子闕特勒絞殺了。
闕特勒擁立他的長兄左賢王阿史那默棘連為毗伽可汗,招納離散的部眾,一心想重振東突厥國威。
阿史那默棘連繼位的消息傳到中原,一些降戶逐漸萌生了叛意。
住在黃河舊地的阿跌部落的阿跌思泰和弩失畢部落的阿悉爛,率先舉旗,反叛了大唐。
開元四年十月二日,李隆基接到戰報,命朔方大總管薛訥發兵追討。
王晙率領並州兵馬西渡黃河,晝夜兼行,追擊叛逃的人馬,斬首三千多級。
阿跌思泰和阿悉爛等人擺脫了唐兵的追擊,順利返迴突厥。
兩人歸來,使得東突厥的力量逐漸壯大起來。
阿史那默棘連繼續任用老臣暾欲穀為謀臣;任闕特勤為左賢王,總掌兵馬;將妹妹嫁給黠戛斯可汗,娶突騎施都督蘇祿的女兒為妻,又以女兒和親蘇祿。
萬事俱備,準備發起南侵。
暾欲穀是突厥舊臣,也是阿史那默棘連的嶽父,雖然年已七十多歲,但他老謀深算,在突厥各部落中的威望非常高。
他認為,東突厥新朝初立,經濟困頓,應該與民休養幾年。此時,不宜發動戰爭、不宜開城拓地。
阿史那默棘連采納了他的意見,大唐北疆,得到了暫時的安寧。
隨著劉幽求、魏知古、李日知、盧懷慎等一批老臣相繼去世。開元四年年末,李隆基召廣州都督宋璟迴京,拜為刑部尚書。
姚崇為相數年間,革故鼎新,興利除弊,為萬眾所景仰,但他是個教子無方的父親。
兒子姚彝、姚異仰仗父親的威望,廣交賓客,招權納賄,遭到監察禦史的彈劾。姚崇被罷去宰相之職,改加開府儀同三司。
宋璟接替姚崇為相,授吏部尚書、黃門監、紫微侍郎同平章事。
工部侍郎蘇頲升任紫微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與宋璟一同成為宰相。
梁州都督源乾曜被擢升為黃門侍郎、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為相後,宋璟保持一貫以來按法製律令行事的風格,繼續奉行姚崇的治國方略,推廣他的《十事要說》。
姚崇製定的治國措施,隻要是實踐證明是正確、行之有效的,宋璟決不隨意變更。
“情既無窮,故為之製度,不因人以動搖,不變法以愛憎。”這是他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宋璟對節度使製度一直頗有微詞。
多次提出,邊鎮兵力高達五十萬,如果不對節度使加以節製,很可能會成為大唐王朝潛在的不安定因素。
李隆基每次獎賞邊臣,他總是強烈反對,要求不賞邊臣,抑製武將們滋生野心和權力欲望。
從他的身上,似乎看到了魏徵的影子。
姚崇善應變成務,喜歡順乎潮流,不墨守成規,懂得變通之道。
而宋璟善更加守法持正。
這位冷落過張氏兄弟,對抗過武三思,得罪過太平公主的鐵腕人物,堅持潔身自好,犯顏諍諫,大開不諱之路,在朝廷中養就了一片清明之風。
在李隆基心裏,宋璟就像賜給他的那雙金箸一樣又硬又直、錚錚發亮。
麵對這樣的不世之臣,他十分願意容忍他的耿直剛正。
宋璟與蘇頲相處得也不錯,兩人在朝中心有靈犀,相得益彰。
蘇頲遇事多讓於宋璟,蘇頲每次論事,隻要有利國家,宋璟也會大力挺之。
他們不像姚崇和張說,經常相互鬥法,爭吵不休。
姚崇為相前,張說曾到岐王李範府中訴苦,結果被他告發。
張說貶為相州刺史,充任河北道按察使。不久,又被他事牽連,貶為嶽州刺史。
不管如何,時下朝廷君明臣直,天下百姓安樂。
大唐王朝在他們的治理下,正穩步向著輝煌的開元極盛之世邁進。
轉眼到了開元五年,正月剛剛過去兩天,太常寺太廟署上報,李氏太廟四室崩壞。
李隆基下令,輟朝五日,暫時奉神主於太極宮太極殿內,太廟抓緊時間修繕,自己素服避正殿,親自祭享。
開元四年,關中不稔,糧食歉收。原本打算年後巡幸東都洛陽,順便前去監督糧食調撥。
國事多如牛毛,臨行前,都要一一處理掉,不得已,又將眾臣召集到大明宮紫宸殿來議事。
想到太廟莫名崩壞,李隆基心中有些忐忑。於是,問宋璟與蘇頲:“兩位愛卿,朕此行東都可否?”
睿宗皇帝駕崩後,他開始自稱為“朕”了。
蘇頲叉手道:“陛下,您三年之喪未終,急於赴東都行幸,不合天心,所以上天降災於太廟,以示警告。臣覺得,應停止東都之行!”
宋璟亦道:“調撥糧食,自有戶部掌管,左相、右相監督,陛下不必親自前去。”
李隆基又將目光投向了姚崇。
雖被罷去宰相,李隆基對姚崇極為尊崇。念他年事漸高,身體抱恙,特地允許五日上朝一次。
遇到軍國重事,都會命黃門侍郎源乾曜前去征求他的意見。
姚崇道:“陛下,老臣寄居的罔極寺中,有一座鍾樓。當初建成之時,用了一些舊木料。前幾天風雨大作,懸掛大鍾的大梁不堪重負,轟然倒塌了。”
眾人都知道,姚崇在長安沒有居所,一直寓居在罔極寺中。
罔極寺位於大明宮、太極宮之間的大寧坊,原是太平公主為聖帝天後祈福而修建的皇家寺院。
“應是木料歲久朽腐而壞了。”李隆基道。
“陛下所言極是。太廟屋材皆是前秦苻堅時的舊料,早已朽腐不堪。崩壞時間恰巧與您赴東都的行期相合,並非什麽災異。天子以四海為家,您因關中歉收而幸東都,主張已定,準備已齊,不可失信百姓!”
“姚卿之言,最實在!”李隆基心中漸漸釋然起來。
“神主遷於太極宮的太極殿,不宜久存。陛下出發前,應盡快修繕好太廟,以免神主不安!”
李隆基轉頭對蘇頲道:“蘇卿,你出身工部,熟悉土木工程。修繕太廟就交由你負責,一定要親自監督,爭取在本月完工。”
蘇頲不敢抗命,隻好迴了一聲:“謹遵聖意!”
宋璟奏道:“陛下,契丹、奚歸唐後,鬆漠、饒樂二州都督複土委任,至此,遼西十二州全部複歸大唐。營州失陷後,原來的州治由柳城移到薊州漁陽。現貝州刺史宋慶禮奏請,在柳城複置營州都督府。請您出發洛陽前,務必批複此事!”
李隆基沉吟俄頃。
“朕同意複置營州都督府,轄內州縣鎮戍皆遵舊製,駐平盧軍,以太子詹事薑師度為營田支度使,宋慶禮協助他招安流民,開墾荒田,數年後,這裏一定會倉廩充實,市井繁榮的!”
“契丹和奚族歸降大唐,按製,李失活和李大酺需親自來京麵聖,遞交國書……”
想起叛唐的阿跌思泰和阿悉爛,李隆基心裏湧起一陣失落的情緒。
猛然站起身來,凜凜地傲視著大殿,提起絳紅色的袍衫裙擺,快速走下玉階,從群臣中間直穿而去。
宋璟俛首叉手,屏氣斂息,聽見身後傳來他的聲音:“那就讓他們來東都洛陽見朕吧!”
開元五年二月初,李隆基帶領群臣,抵達洛陽。
秘書監馬懷素,帶著右散騎常侍褚無量、國子博士尹知章、諫議大夫澄懷、桑泉尉韋述、以及元行衝、毋煚、王愜、殷踐猷、餘欽、盧僎等二十多位名儒,在紫微城乾元殿前迎接帝駕。
在高力士的攙扶下,李隆基下了帝駕,目光掃過眾臣,一眼就發覺了異常。
“馬卿、你臉色蒼白,萎靡不振,是不是修書累壞了身子?“
馬懷素咳嗽不止,難以迴話。
澄懷擔憂地望了他一眼。
“陛下,馬監主管典籍文獻征集和整理之事,還要領校秘書事物,的確是累壞了身子。”
“馬卿嘔心瀝血,卻不懂得 ‘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的道理?“
澄懷道:“一些典籍散落,條疏無序,為了刊正經史,他常常衣不解帶,查閱史書,忙到三更半夜才肯歇息。縱然是鐵打的身子,也經不起如此消耗!”
“馬卿謙恭謹慎,專心學問,與褚卿同為朕的侍讀,希望你們保重自己的身子,勞逸結合,切勿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賣命修書。”
馬懷素醒了醒嗓子,道:“陛下向天下廣征典籍,其數盈多。臣不善著述,隻是括檢篇目,分部整理後,交由元行衝、毋煚等人撰錄。時至今日,元行衝所作的《群書四部錄》、毋煚所作的《古今目錄》,也快要成書了。”
“諸位都辛苦了!”
“要論辛苦,尹知章博士比臣辛苦多了。他生性和厚,隻會埋首研究六經,所注的《孝經》《老子》《莊子》《韓子》《管子》《鬼穀子》等書,淋漓盡致,字字珠玉!”
李隆基轉向尹知章,道:“當初,張說向朕推薦尹卿,說你有古人之風,可以坐鎮雅俗。朕拜你為禮部員外郎、國子博士。任官後,你專心學問,為朝廷帶來了勤學之風。如今看來,張說的確是有識人之明!”
“陛下過獎了!”尹知章謙虛地報以一笑。
宋璟一心想看乾元殿中的藏書,迫不及待地說道:“陛下,臣聽說,他們整編的四部書成,快帶我們進去,一饜饞眼啊!”
“好!一起去看看!”
在馬懷素的指引下,眾人踏入乾元殿,頓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
寬敞明亮的乾元殿裏,書盈四壁,數不勝數。
從對內府舊書補漏校定,到采集天下逸書進行修整訂訛,加上學士們自己的著作,乾元修書院成了浩浩蕩蕩文山書海。
澄懷一邊引路,一邊介紹。
“乾元修書院聚書四部,以甲、乙、丙、丁為次,列經、史、子、集四庫。目前,藏書有五萬三千餘卷,學士們自己編著的書籍有兩千八百餘卷,總計八萬餘卷。請陛下一一檢閱!”
李隆基徐步向前,青筋隆結的手指逐一劃過書架。
楠木清香,和著紙張特有的草木清香,令人心曠神怡。
各類藏書用不同顏色的軸帶帙簽加以區別。
經庫皆鈿白牙軸,黃縹帶,紅牙簽;史書庫鈿青牙軸,縹帶,綠牙簽;子庫皆雕紫檀軸,紫帶,碧牙簽;集庫皆綠牙軸,朱帶,白牙簽。
“這麽多藏書,可謂是開元國寶。澄懷,每冊書皆錄副本,在長安與洛陽各藏一套,以防不測!”
“是!兩京各有四部,並有防火、防蠹、防黴等專項管理製度。”
“很好!乾元修書院是為天下萬民修書的!馬卿,明日起,將書院中所有的藏書擺於乾元殿東廊,準許百姓入殿觀書三日。平日,有百姓要來看書的,不得驅趕,要以禮相待。”
“是!”馬懷素緊跟其後,頷命稱是。
李隆基的腳步駐留在甲部書架前,伸出手,抽出尹知章編注的《老子》一書。
仔細翻閱了幾章,對澄懷道:“尹卿注釋的《老子》,字字真知,句句灼見,既可見他治學嚴謹,也應了老子致虛守靜、歸根複命的學說!”
澄懷臉上露出幾分愧色。
“是啊,澄懷研讀《老子》幾十年,自認為有些研究。自從看了尹博士的注釋,方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方知自己這些年,不過是讀了一些皮毛而已!”
李隆基輕撫著封麵上的燙金書簽,道:“朕要詔告天下,大唐每家各藏一本《老子》,無論士庶老少,都要細細研讀!”
澄懷肅然一叉手。
“高宗天皇大帝曾將《老子》引入明經考試,舉行過數次道舉考試,優異者為道學舉士。可惜,因內亂而中斷了。陛下推崇道學,不如恢複道舉,讓《老子》重新進入科舉殿堂!”
李隆基將手中的書籍放迴到原處。
“你提醒了朕!高宗天皇大帝以《老子》為上經,此書,不僅是道家的經典,也是李氏王朝的家書,傳統不可摒棄!”
“陛下所言極是!五千言《老子》,治身治國,包涵廣博,當為萬經之王!”
“那就從朕開始吧,聽政之暇,朕也要常讀《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