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重塑李唐權威,李隆基大開尊君敬祖之風,重新執行唐初“道先佛後”的政策。
他十分注重大唐道教文化的複興,不僅禮尊道士,尊崇太上老君為萬教之祖,把老君誕辰二月十五日定為玄元節,還把《老子》列為經典之首。
政令頒布後,朝廷中關於天下僧尼泛濫,必須清理淘汰的唿聲,日漸增多。
紫微令姚崇梳理之後,向朝廷上了一奏。
“陛下,經過大周時期的蓬勃發展,僧尼和寺院數量極為龐大,佛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麵。既然朝廷重新執行 ‘道先佛後’的政策,請陛下立刻下旨,清理佛門!”
“姚卿所奏,的確是當下一大弊病。”李隆基道,“百姓不惜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天下財富,大量聚於寺院之中。”
“太上皇曾說, ‘天下之財,佛占七八!’百姓過度信奉佛教,就會一直往寺院裏捐香火錢,以求佛祖保佑,天下財富,自然而然就大量流入寺院了!”
“欲速則不達,此事,不著急處理。”
因事罷為工部尚書的魏知古奏道:“太上皇看出佛教弊端,當時因為太平公主的極力反對,並沒有動手去整飭一番。陛下還在憂慮什麽?”
李隆基沉吟道:“武周時期、中宗皇帝時期,貴戚皇族爭營寺院,度人為僧尼,數量實在太龐大。清理起來,並沒有那麽簡單!”
受聖帝天後的影響,中宗皇帝雖然尊道,但也對佛教采取了許多優待政策。
上及皇後、公主,下至皇親貴戚,大多都有自己的私營佛寺。
營建一座寺院,少則三五萬緡,多則要數十萬到數百萬緡,甚至還有千萬以上的。造成人力勞弊,百姓怨嗟盈路。
道教的地位在此時有所恢複,但完全未達到與佛教平起平坐的地位。
在大唐,佛教仍然是一枝獨秀。
姚崇道:“各地大寺名刹林立,寺院膏腴美業,眼饞者何其多,其中,不乏有很多是為了逃丁避役,而躲於法門的偽妄僧尼!”
李隆基擺了擺手。
“大唐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王朝,除了本土道教,還有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清理佛門,牽一發而動全身,其他宗教怎麽辦?該不該處理?”
姚崇見李隆基沒有清理佛門的意思,心裏有點著急起來。“陛下,佛不在身外,應求之於心!”
“姚卿此話不假!”
“佛圖澄最有德行,不能保全後趙;鳩摩羅什多才多藝,不能挽救後秦。何充、苻融奉佛,最後遭到敗滅;齊襄王、梁武帝佞佛,也不能免禍。隻要心發慈悲,有利他人,能使蒼生安樂,就是佛身。何須妄度奸人出家,讓他們敗壞佛法呢?”
黃門侍郎盧懷慎見他們討論得十分熱烈,也捧笏站了出來。
“僧尼無需自耕自營,就能衣食無憂。禪宗提出農禪合一,已然成了一紙廢令。左補闕辛替否曾說, ‘太宗皇帝開基立極,官不虛授,財無枉費,不多造寺觀而有福,不多度僧尼而無災!’”
百官紛紛附議。“陛下,佛門不淨,天下不靜也!”
“諸位愛卿,予沿襲貞觀遺規,推崇道教,繼續以道教約束天下。隻是寺院和僧尼發展太旺盛,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此事,容予再想想吧!”
姚崇真的急了,口不擇言道:“陛下,當初佛教勢力支持聖帝天後稱帝專權,篡奪大唐江山,難道您不介懷嗎?”
一語激怒了李隆基。
“當然介懷!多少李氏宗親死在了武周時代!”
手中的奏書狠狠地砸在禦案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盧懷慎道:“陛下,黃門省最近收到最多的,就是各地招不到武卒的奏書。大唐寺院快速積累財富,尤其是一些名刹古寺,依附了大量閑散人口,極大地影響到了國家勞動力和兵卒來源。”
李隆基記起,巡視幽州時,宋璟曾說,曆任都督長期張榜招募武卒,應征者卻寥寥無幾。
看來,寺院發展,的確到了與朝廷爭利的地步,也到了不得不清理的時候!
“姚卿,你命祠部嚴格淘汰天下僧尼,令偽妄僧尼還俗歸家。今日起,各地不得再創建寺院,舊寺頹敗應修葺的,要陳牒檢視,然後才能撥款維修!”
他的聲音漸漸變得溫柔起來。
姚崇頷命。
開元二年三月,洛陽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順利銷毀,上百位匠人將其熔為銅水、鐵水,曆月不盡。
五十餘萬斤銅,一百三十餘萬斤鐵,全部鑄成了嶄新的兵戈武器,或收入國庫,或運到邊關軍鎮,成為將士手中的利器。
武周留下的影子,在李隆基的努力下,慢慢消失在曆史長河裏。
開元二年六月,李隆基任命三位皇兄離京赴職。宋王李憲刺岐州、申王李捴刺豳州、豳王李守禮刺虢州,距離長安皆不足四百裏。
七月,興慶宮建成,他召李憲和李捴迴京,與同在京城的李範、李業,一起巡視興慶宮。
李憲一邊向李隆基匯報政務,一邊與兄弟們踏進通陽門。
“三郎,這次清理行動,岐州遣散了七百餘名僧尼,隻保留鳳泉寺等十座寺院,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看似平靜的寺院裏,居然藏著這麽多蠹蟲。”
李隆基道:“光岐州就有那麽多偽妄僧尼,可見整個大唐為了逃丁避役躲在寺院裏的不法之徒,數量是十分驚人的!”
他很慶幸,聽從了姚崇和眾臣的建議,終於狠下決心,動手清理佛門。
聖帝天後以來,佛教的發展速度和無名僧尼的泛濫,終於得到了有效的控製和管理。
李捴道:“三郎,豳州的數據很快就要出來了,今晚,您就看我的奏書吧。”
“不急、不急。”李隆基道,“經過數月整頓,各地上報還俗者已有五萬餘人,數據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加。也許,最後的數字,會讓你我大吃一驚!”
進入興慶宮,一入眼,便是一座曲徑通幽的園子。
碧水盈盈間,綠柳周垂,花團錦簇,涼風搖落一池碎影,讓人心曠神怡。
興慶宮占了興慶坊全坊,麵積兩千餘畝,六處宮門拱衛。
南麵為園林區。原先的景龍池經過精心改造,引進龍首渠水,麵積擴大了數倍,池中遍植荷花、菱角、蘆葦。
池子南岸有五龍壇、龍堂、長慶殿等建築,北岸有沉香亭和百花園。
李範指著景龍池前的一塊空地,問道:“三郎,這塊空地是做什麽用的?”
“予說過,要為諸位兄弟建一座高樓。這塊空地,馬上要開建 ‘花萼相輝樓’,紀念我們兄弟手足情深;左邊這塊空地,將來要建成 ‘勤政務本樓’,時刻提醒自己,勤儉治理天下,做個清明天子!”
“不錯!等您建好花萼相輝樓,多多召集文雅儒士,賜宴歡飲、吟詩作賦,必定佳作頻出,那可是一大文化盛事啊!”
李捴哼道:“四郎,咱們兄弟幾個,就你最愛裝文雅了!”
“二郎,這話說得可不對!”李隆基道,“四郎自小醉心詩書音畫,本就是文雅儒士,無論吟詩作賦、丹青作畫,還是吹拉彈唱,都是兄弟中公認的最有才華的一個。”
李範得意地笑了。
“還是三郎懂我!對我來說,與其殫精竭慮地去爭奪什麽大位、什麽頭銜,不如遠離權力的傾軋,做個悠閑自得的王爺,衣食無憂過一生!”
李隆基意味深長地斜睨他一眼。
興慶宮縱然美麗,卻讓李憲感覺到幾分陌生。
他懷念的,是昔日熱熱鬧鬧的五王宅。
“五王宅有很多兄弟友愛的迴憶。那些熟悉的角落,全都拆除了,建成了仙境般的天子離宮。不知為何,我竟然有些不舍和失落!”
李隆基拉著李憲的手,道:“大郎莫急,予已經為你們各自建好了新家。以後,你住勝業坊東南角;二郎李捴、四郎李範你們住安興坊東南角……”
李業迫不及待地問道:“那我呢?”
“予不會忘記五郎,把最清靜的勝業坊西北角留給你。四座府邸隔街相望,都環繞在興慶宮的周圍。”
“還是三郎想得周到!”李捴、李範和李業紛紛拍手稱快,“和過去一樣,三郎登樓便可聽到兄弟府中的樂聲,一聲令下,便可召喚我們同榻對飲!”
李憲細聲道:“好是好!天子一天到晚到興慶宮與兄弟行樂,百姓見了該怎麽說?”
“大郎你說說,予該怎麽辦呢?”
李憲指著興慶宮的宮牆,道:“三郎可從大明宮沿著城牆建一條夾城複道,經通化門直達興慶宮。這樣,您往來兩宮,百姓就看不見了。”
李隆基撫掌道:“看吧,我們兄弟幾個,大郎才是心思縝密之人。這個建議不錯,予明日就讓工部尚書將此事提上議程。”
眾人一邊說笑,一邊慢慢繞過景龍池,繼續往瀛洲門走去。
瀛洲門以北,有興慶殿、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金花落等建築,雕欄畫棟,屋脊刺天,盡顯皇家風采。
參觀完興慶宮,兄弟們立刻著手搬家,再度成為鄰居。
他們常常在興慶宮中飲宴談笑,或論道、或賦詩,或合奏他們新譜的曲子,不亦樂乎。
有時候,李隆基也會在此處理一些政事。
兄弟們的感情真是好!誰若患個頭疼腦熱的病,李隆基便會終日不食,終夜不寢。
一次聚會後,五郎李業喝多了酒,迴去的路上吹了涼風,感染了風寒。
李隆基正在朝中議事,半天功夫,就讓寺人往返薛王宅詢問病情,足足跑了十幾趟。散朝後,還親自下廚為李業熬藥。
大夏天的,灶前熱氣騰騰,忙出一身汗水來,手腳也變得不利索了。
迴風吹火時,不慎燒著了自己的胡須。
高力士見了,急忙上前驚救,拍滅了胡須上的火星。
看著他那手忙腳亂的樣子,李隆基笑道:“但願薛王飲了此藥,身子就痊愈了。予燒了胡須,何足可惜!”
“陛下白淨的臉都變花了!”高力士哭笑不得,“您如此慈愛兄弟,史上沒有哪位帝王能做到。唯一沒有宗親之亂的,恐怕也隻有今朝了!”
李隆基坐在藥釜前,將燒焦了的胡子渣一一扒掉。
“國內雖安,但天下未安,我們的強敵還有東突厥、契丹和吐蕃呢!”
“老奴夜夜見您處理國事到深夜,除了疼惜,什麽忙都幫不上!”
李隆基輕歎一聲。
“阿史那默啜遣使求婚,卻屢屢犯我邊境;並州長史薛訥請擊契丹,以報冷陘之仇,可惜敗於灤水;五月,吐蕃請正封疆與大唐結盟,未到八月,就叛變了大唐。你說,哪件不是焦心的事呢?”
“老奴聽說,近年以來,阿史那默啜性格大變,部下親眷不堪折磨,紛紛離散。他妄想依靠大唐的威望,繼續號令漠北各個部落,所以,屢屢遣使向我們求婚,您還未答應,他已經自稱 ‘乾和永清太駙馬’了!”
“什麽太駙馬,不過一匹年邁的老馬而已!”李隆基譏笑道。
“阿史那默啜慣用的伎倆,就是一邊與大唐議和,一邊出兵騷擾我們。您就拖著吧,看看他有沒有福氣,娶走我大唐的公主!”
李隆基站起來,活動了一下手腳。
“前不久,他遣其子阿史那匐俱聯合同俄特勒、妹夫火拔部頡利發石阿失畢圍逼北庭都護府。北庭都護郭虔瓘率兵擊破,斬殺了同俄,石阿失畢不敢迴到東突厥,歸降了大唐,真是令人解氣啊!”
“阿史那默啜失去一個兒子、一個妹夫,也算是元氣大傷了。他無法南侵,就改向西域擴張,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向中原發起戰爭!”
李隆基咬牙道:“對於這些狡詐之徒,永遠不可掉以輕心!”
高力士拿了一把蒲扇,緩緩地煽起火來。
“陛下將安北大都護府徙到西受降城,置兵屯田,以朔方軍副大總管王晙兼安北大都護,三受降城及豐安、定遠等周邊諸軍皆受他的節度,這是要發起北伐嗎?”
“予有此意,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吐蕃入寇臨洮,打亂了北伐之計。”
“陛下不是讓郭虔瓘兼任涼州刺史、河西諸軍州節度使,將部分朔方軍南調,在河西、隴右部署了大量兵馬嗎?”
“朝廷能用的大將實在太少!為了抵抗吐蕃,前不久被罷免的薛訥和致仕的老將解琬,也被予重新啟用了!”
高力士一時無語。
這位與他同齡的年輕帝王,正以堅韌不拔之誌,立於天地間,為這個沉甸甸的龐大帝國,撐起了氣壓乾坤的擎天一柱。
而他,隻能在爐火旁,用細嫩的手,傳傳風煽煽火。
“奚族大酋李大酺遣使來長安請降,您不計前嫌,複立其地為饒樂州,封他為饒樂郡王,拜左金吾員外大將軍、饒樂都督。您待這些異族大酋,如同兄弟手足一般。”
“那又如何呢,他們還不是屢屢背叛大唐。隻有自己的親兄弟,永遠不會背叛予!”
煽起的陣陣溫風,撲在高力士的臉頰上。
他用手背貼了貼滾燙的臉,嘴裏喃喃道:“陛下日理萬機,不忘友悌兄弟,親自為其熬藥。這,恐怕是史書中最溫情脈脈的一筆了吧?”
他十分注重大唐道教文化的複興,不僅禮尊道士,尊崇太上老君為萬教之祖,把老君誕辰二月十五日定為玄元節,還把《老子》列為經典之首。
政令頒布後,朝廷中關於天下僧尼泛濫,必須清理淘汰的唿聲,日漸增多。
紫微令姚崇梳理之後,向朝廷上了一奏。
“陛下,經過大周時期的蓬勃發展,僧尼和寺院數量極為龐大,佛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麵。既然朝廷重新執行 ‘道先佛後’的政策,請陛下立刻下旨,清理佛門!”
“姚卿所奏,的確是當下一大弊病。”李隆基道,“百姓不惜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天下財富,大量聚於寺院之中。”
“太上皇曾說, ‘天下之財,佛占七八!’百姓過度信奉佛教,就會一直往寺院裏捐香火錢,以求佛祖保佑,天下財富,自然而然就大量流入寺院了!”
“欲速則不達,此事,不著急處理。”
因事罷為工部尚書的魏知古奏道:“太上皇看出佛教弊端,當時因為太平公主的極力反對,並沒有動手去整飭一番。陛下還在憂慮什麽?”
李隆基沉吟道:“武周時期、中宗皇帝時期,貴戚皇族爭營寺院,度人為僧尼,數量實在太龐大。清理起來,並沒有那麽簡單!”
受聖帝天後的影響,中宗皇帝雖然尊道,但也對佛教采取了許多優待政策。
上及皇後、公主,下至皇親貴戚,大多都有自己的私營佛寺。
營建一座寺院,少則三五萬緡,多則要數十萬到數百萬緡,甚至還有千萬以上的。造成人力勞弊,百姓怨嗟盈路。
道教的地位在此時有所恢複,但完全未達到與佛教平起平坐的地位。
在大唐,佛教仍然是一枝獨秀。
姚崇道:“各地大寺名刹林立,寺院膏腴美業,眼饞者何其多,其中,不乏有很多是為了逃丁避役,而躲於法門的偽妄僧尼!”
李隆基擺了擺手。
“大唐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並存的王朝,除了本土道教,還有外來的佛教、伊斯蘭教、祆教、景教、摩尼教等多種宗教。清理佛門,牽一發而動全身,其他宗教怎麽辦?該不該處理?”
姚崇見李隆基沒有清理佛門的意思,心裏有點著急起來。“陛下,佛不在身外,應求之於心!”
“姚卿此話不假!”
“佛圖澄最有德行,不能保全後趙;鳩摩羅什多才多藝,不能挽救後秦。何充、苻融奉佛,最後遭到敗滅;齊襄王、梁武帝佞佛,也不能免禍。隻要心發慈悲,有利他人,能使蒼生安樂,就是佛身。何須妄度奸人出家,讓他們敗壞佛法呢?”
黃門侍郎盧懷慎見他們討論得十分熱烈,也捧笏站了出來。
“僧尼無需自耕自營,就能衣食無憂。禪宗提出農禪合一,已然成了一紙廢令。左補闕辛替否曾說, ‘太宗皇帝開基立極,官不虛授,財無枉費,不多造寺觀而有福,不多度僧尼而無災!’”
百官紛紛附議。“陛下,佛門不淨,天下不靜也!”
“諸位愛卿,予沿襲貞觀遺規,推崇道教,繼續以道教約束天下。隻是寺院和僧尼發展太旺盛,一著不慎,滿盤皆輸,此事,容予再想想吧!”
姚崇真的急了,口不擇言道:“陛下,當初佛教勢力支持聖帝天後稱帝專權,篡奪大唐江山,難道您不介懷嗎?”
一語激怒了李隆基。
“當然介懷!多少李氏宗親死在了武周時代!”
手中的奏書狠狠地砸在禦案上,發出清脆的聲響。
盧懷慎道:“陛下,黃門省最近收到最多的,就是各地招不到武卒的奏書。大唐寺院快速積累財富,尤其是一些名刹古寺,依附了大量閑散人口,極大地影響到了國家勞動力和兵卒來源。”
李隆基記起,巡視幽州時,宋璟曾說,曆任都督長期張榜招募武卒,應征者卻寥寥無幾。
看來,寺院發展,的確到了與朝廷爭利的地步,也到了不得不清理的時候!
“姚卿,你命祠部嚴格淘汰天下僧尼,令偽妄僧尼還俗歸家。今日起,各地不得再創建寺院,舊寺頹敗應修葺的,要陳牒檢視,然後才能撥款維修!”
他的聲音漸漸變得溫柔起來。
姚崇頷命。
開元二年三月,洛陽的大周萬國頌德天樞順利銷毀,上百位匠人將其熔為銅水、鐵水,曆月不盡。
五十餘萬斤銅,一百三十餘萬斤鐵,全部鑄成了嶄新的兵戈武器,或收入國庫,或運到邊關軍鎮,成為將士手中的利器。
武周留下的影子,在李隆基的努力下,慢慢消失在曆史長河裏。
開元二年六月,李隆基任命三位皇兄離京赴職。宋王李憲刺岐州、申王李捴刺豳州、豳王李守禮刺虢州,距離長安皆不足四百裏。
七月,興慶宮建成,他召李憲和李捴迴京,與同在京城的李範、李業,一起巡視興慶宮。
李憲一邊向李隆基匯報政務,一邊與兄弟們踏進通陽門。
“三郎,這次清理行動,岐州遣散了七百餘名僧尼,隻保留鳳泉寺等十座寺院,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看似平靜的寺院裏,居然藏著這麽多蠹蟲。”
李隆基道:“光岐州就有那麽多偽妄僧尼,可見整個大唐為了逃丁避役躲在寺院裏的不法之徒,數量是十分驚人的!”
他很慶幸,聽從了姚崇和眾臣的建議,終於狠下決心,動手清理佛門。
聖帝天後以來,佛教的發展速度和無名僧尼的泛濫,終於得到了有效的控製和管理。
李捴道:“三郎,豳州的數據很快就要出來了,今晚,您就看我的奏書吧。”
“不急、不急。”李隆基道,“經過數月整頓,各地上報還俗者已有五萬餘人,數據還在源源不斷地增加。也許,最後的數字,會讓你我大吃一驚!”
進入興慶宮,一入眼,便是一座曲徑通幽的園子。
碧水盈盈間,綠柳周垂,花團錦簇,涼風搖落一池碎影,讓人心曠神怡。
興慶宮占了興慶坊全坊,麵積兩千餘畝,六處宮門拱衛。
南麵為園林區。原先的景龍池經過精心改造,引進龍首渠水,麵積擴大了數倍,池中遍植荷花、菱角、蘆葦。
池子南岸有五龍壇、龍堂、長慶殿等建築,北岸有沉香亭和百花園。
李範指著景龍池前的一塊空地,問道:“三郎,這塊空地是做什麽用的?”
“予說過,要為諸位兄弟建一座高樓。這塊空地,馬上要開建 ‘花萼相輝樓’,紀念我們兄弟手足情深;左邊這塊空地,將來要建成 ‘勤政務本樓’,時刻提醒自己,勤儉治理天下,做個清明天子!”
“不錯!等您建好花萼相輝樓,多多召集文雅儒士,賜宴歡飲、吟詩作賦,必定佳作頻出,那可是一大文化盛事啊!”
李捴哼道:“四郎,咱們兄弟幾個,就你最愛裝文雅了!”
“二郎,這話說得可不對!”李隆基道,“四郎自小醉心詩書音畫,本就是文雅儒士,無論吟詩作賦、丹青作畫,還是吹拉彈唱,都是兄弟中公認的最有才華的一個。”
李範得意地笑了。
“還是三郎懂我!對我來說,與其殫精竭慮地去爭奪什麽大位、什麽頭銜,不如遠離權力的傾軋,做個悠閑自得的王爺,衣食無憂過一生!”
李隆基意味深長地斜睨他一眼。
興慶宮縱然美麗,卻讓李憲感覺到幾分陌生。
他懷念的,是昔日熱熱鬧鬧的五王宅。
“五王宅有很多兄弟友愛的迴憶。那些熟悉的角落,全都拆除了,建成了仙境般的天子離宮。不知為何,我竟然有些不舍和失落!”
李隆基拉著李憲的手,道:“大郎莫急,予已經為你們各自建好了新家。以後,你住勝業坊東南角;二郎李捴、四郎李範你們住安興坊東南角……”
李業迫不及待地問道:“那我呢?”
“予不會忘記五郎,把最清靜的勝業坊西北角留給你。四座府邸隔街相望,都環繞在興慶宮的周圍。”
“還是三郎想得周到!”李捴、李範和李業紛紛拍手稱快,“和過去一樣,三郎登樓便可聽到兄弟府中的樂聲,一聲令下,便可召喚我們同榻對飲!”
李憲細聲道:“好是好!天子一天到晚到興慶宮與兄弟行樂,百姓見了該怎麽說?”
“大郎你說說,予該怎麽辦呢?”
李憲指著興慶宮的宮牆,道:“三郎可從大明宮沿著城牆建一條夾城複道,經通化門直達興慶宮。這樣,您往來兩宮,百姓就看不見了。”
李隆基撫掌道:“看吧,我們兄弟幾個,大郎才是心思縝密之人。這個建議不錯,予明日就讓工部尚書將此事提上議程。”
眾人一邊說笑,一邊慢慢繞過景龍池,繼續往瀛洲門走去。
瀛洲門以北,有興慶殿、大同殿、南薰殿、新射殿、金花落等建築,雕欄畫棟,屋脊刺天,盡顯皇家風采。
參觀完興慶宮,兄弟們立刻著手搬家,再度成為鄰居。
他們常常在興慶宮中飲宴談笑,或論道、或賦詩,或合奏他們新譜的曲子,不亦樂乎。
有時候,李隆基也會在此處理一些政事。
兄弟們的感情真是好!誰若患個頭疼腦熱的病,李隆基便會終日不食,終夜不寢。
一次聚會後,五郎李業喝多了酒,迴去的路上吹了涼風,感染了風寒。
李隆基正在朝中議事,半天功夫,就讓寺人往返薛王宅詢問病情,足足跑了十幾趟。散朝後,還親自下廚為李業熬藥。
大夏天的,灶前熱氣騰騰,忙出一身汗水來,手腳也變得不利索了。
迴風吹火時,不慎燒著了自己的胡須。
高力士見了,急忙上前驚救,拍滅了胡須上的火星。
看著他那手忙腳亂的樣子,李隆基笑道:“但願薛王飲了此藥,身子就痊愈了。予燒了胡須,何足可惜!”
“陛下白淨的臉都變花了!”高力士哭笑不得,“您如此慈愛兄弟,史上沒有哪位帝王能做到。唯一沒有宗親之亂的,恐怕也隻有今朝了!”
李隆基坐在藥釜前,將燒焦了的胡子渣一一扒掉。
“國內雖安,但天下未安,我們的強敵還有東突厥、契丹和吐蕃呢!”
“老奴夜夜見您處理國事到深夜,除了疼惜,什麽忙都幫不上!”
李隆基輕歎一聲。
“阿史那默啜遣使求婚,卻屢屢犯我邊境;並州長史薛訥請擊契丹,以報冷陘之仇,可惜敗於灤水;五月,吐蕃請正封疆與大唐結盟,未到八月,就叛變了大唐。你說,哪件不是焦心的事呢?”
“老奴聽說,近年以來,阿史那默啜性格大變,部下親眷不堪折磨,紛紛離散。他妄想依靠大唐的威望,繼續號令漠北各個部落,所以,屢屢遣使向我們求婚,您還未答應,他已經自稱 ‘乾和永清太駙馬’了!”
“什麽太駙馬,不過一匹年邁的老馬而已!”李隆基譏笑道。
“阿史那默啜慣用的伎倆,就是一邊與大唐議和,一邊出兵騷擾我們。您就拖著吧,看看他有沒有福氣,娶走我大唐的公主!”
李隆基站起來,活動了一下手腳。
“前不久,他遣其子阿史那匐俱聯合同俄特勒、妹夫火拔部頡利發石阿失畢圍逼北庭都護府。北庭都護郭虔瓘率兵擊破,斬殺了同俄,石阿失畢不敢迴到東突厥,歸降了大唐,真是令人解氣啊!”
“阿史那默啜失去一個兒子、一個妹夫,也算是元氣大傷了。他無法南侵,就改向西域擴張,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向中原發起戰爭!”
李隆基咬牙道:“對於這些狡詐之徒,永遠不可掉以輕心!”
高力士拿了一把蒲扇,緩緩地煽起火來。
“陛下將安北大都護府徙到西受降城,置兵屯田,以朔方軍副大總管王晙兼安北大都護,三受降城及豐安、定遠等周邊諸軍皆受他的節度,這是要發起北伐嗎?”
“予有此意,但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吐蕃入寇臨洮,打亂了北伐之計。”
“陛下不是讓郭虔瓘兼任涼州刺史、河西諸軍州節度使,將部分朔方軍南調,在河西、隴右部署了大量兵馬嗎?”
“朝廷能用的大將實在太少!為了抵抗吐蕃,前不久被罷免的薛訥和致仕的老將解琬,也被予重新啟用了!”
高力士一時無語。
這位與他同齡的年輕帝王,正以堅韌不拔之誌,立於天地間,為這個沉甸甸的龐大帝國,撐起了氣壓乾坤的擎天一柱。
而他,隻能在爐火旁,用細嫩的手,傳傳風煽煽火。
“奚族大酋李大酺遣使來長安請降,您不計前嫌,複立其地為饒樂州,封他為饒樂郡王,拜左金吾員外大將軍、饒樂都督。您待這些異族大酋,如同兄弟手足一般。”
“那又如何呢,他們還不是屢屢背叛大唐。隻有自己的親兄弟,永遠不會背叛予!”
煽起的陣陣溫風,撲在高力士的臉頰上。
他用手背貼了貼滾燙的臉,嘴裏喃喃道:“陛下日理萬機,不忘友悌兄弟,親自為其熬藥。這,恐怕是史書中最溫情脈脈的一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