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淳元年七月,吐蕃猛將噶爾欽陵讚卓率軍侵擾柘州,鬆州、翼州等地。


    吐蕃王朝東麵與大唐的鬆州、茂州、巂州、姚州等地接壤,南到北天竺,西到安西四鎮,北與陽關接壤。


    國土縱橫萬裏,是一個十分龐大的帝國,也是大唐王朝強有力的對手之一。


    龍朔三年,吐蕃向北擴張,進入河源地區, 吞並了兩國之間的吐穀渾。


    李治和武照數年後,才意識到吐穀渾這片區域戰略位置的重要性,連戰數年都不複得。


    失去了吐穀渾,大唐的河西、隴右之地,立刻變成了唐蕃邊境的前線,長安和洛陽都受到了嚴重的威脅。


    為了牽製日益向東北挺進的吐蕃,二聖派薛仁貴將軍出兵河源地區,護送吐穀渾部落迴歸故地。


    噶爾欽陵讚卓是噶爾祿東讚之子,英勇善戰,詭計多端,連薛仁貴將軍都曾是他的手下敗將。


    用中原漢人的視角去看,欽陵讚卓是曹操與諸葛亮的合體,既有勇猛,也不缺智慧,幾代大唐皇帝都將其視為勁敵。


    鹹亨元年,他發兵攻占安西四鎮,二聖命薛仁貴將軍討伐。在大非川一戰中,欽陵讚卓殲滅十萬唐軍,繼而控製青海一帶,薛仁貴與之約和而還。


    儀鳳三年,欽陵讚卓又在青海之戰中攻滅十八萬唐軍。


    調露元年,吐蕃讚普芒鬆芒讚去世,年幼的器弩悉弄即位讚普。


    欽陵讚卓繼續專統兵馬,他的哥哥讚悉若為大相。此時的吐蕃政權,基本由噶爾家族一手掌握著。器弩悉弄不過是噶爾家族手中的一個傀儡讚普而已。


    吐蕃再次入侵大唐,二聖十分重視,馬上命殿中侍禦史兼河源軍司馬婁師德率軍迎戰。


    永淳元年十月,捷報傳來,大振人心。婁師德在白水澗迴擊吐蕃,八戰八捷。


    李治覺得婁師德文武兼備,便任命他為比部員外郎、左驍衛郎將、河源軍經略副使,兼管屯田事務。


    這一年的新年,自然多了一些喜氣。


    以黃門侍郎郭待舉,兵部侍郎岑長倩、中書侍郎郭正一、吏部侍郎魏玄同並同中書門下、同承受進止平章事,又任命黃門侍郎劉景先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協助太子李哲處理國家政務。


    組建好人馬,李治帶著天後,於永淳二年正月初六出發,離開洛陽,於正月十二日抵達嵩山逍遙穀奉天宮。


    沒有安穩多久,前線傳來了東突厥戰起的消息。


    永淳二年二月十二日,阿史那骨篤祿起兵攻擾定州,被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軌擊退;十七日,轉兵攻打媯州;三月二日,又進圍單於都護府,俘殺司馬張行師。


    李哲詢問該如何出兵的奏書隨之發到了奉天宮。


    武照派遣勝州都督王本立、夏州都督李崇義領兵分道前去救援。


    四月,二聖又接到戰報。綏州步落稽白鐵餘,以城平縣為據點,自稱光明聖皇帝,設置百官,進攻綏德、大斌二縣,殺官吏,焚民居。


    武照派遣右武衛將軍程務挺與夏州都督王方翼,一起出兵前去討伐。


    程務挺和王方翼很快攻下他們占領的城邑,擒獲叛賊白鐵餘,餘黨全部平定。程務挺升任左驍衛大將軍、檢校左羽林軍,王方翼受封為太原郡公。


    五月十八日,東突厥兵馬再次攻掠蔚州,阿史那骨篤祿殺了刺史李思儉。豐州都督崔智辯率部出兵,在朝那山北被他反擊俘獲,殘忍殺害。


    連續兩位官員被殺,在朝中引起了恐慌。


    群臣紛紛上書,建議廢黜豐州,將原先的百姓遷徙於靈、夏二州安置。另一撥大臣則堅決反對。


    李哲不敢做主,又上書二聖,請求裁決。


    沒想到,二聖也分成了兩派。


    李治主張將漠南軍事力量全部迴撤。


    而武照認為,豐州是控製漠南和黃河的戰略要地,為遏製阿史那骨篤祿入侵,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堅決不可廢黜。


    兩人決議不下。為了與群臣商討個結果,不得不提前返迴洛陽。


    二聖高坐在朝堂上。


    群臣聚訟紛紜,紫袍緋衫在前,青綠在後。


    “剛剛複立的東突厥汗國,盡管尚未獲得朕的認可,但他脫離大唐,已是鐵的事實。”沒說幾句話,李治手握拳頭,緊緊捂住嘴巴,連續咳嗽了好幾聲。


    新生的東突厥汗國,北有迴紇、骨利斡、黠戛斯;東有契丹、奚、三十姓韃靼,皆為他們的世仇,而南邊,有強大的大唐帝國,三麵受敵,處境困難。


    為了打破這種局麵,阿史那骨篤祿采用了謀臣暾欲穀的策略,選擇以攻為守,東擊契丹、奚族,北伐九姓鐵勒,南攻大唐邊境,擴地甚廣,勢力日益強大。


    漠南草原,成了他們頓兵飲馬的樂園。


    侍中裴炎奏道:“陛下,早在武德六年,高祖皇帝就曾廢豐州,遷徙百姓至慶州。豐州處於關內道最北邊,居民僅兩萬餘人,朝廷每年拿出那麽多軍資,駐軍於此處,其意義究竟何在?不如廢去豐州!”


    他的話,立刻引起了一批人的讚同。


    “老臣堅決反對!”一道洪亮的聲音響起。


    眾人扭頭望去,看見身穿紫色瀾袍,白發皤然的左仆射劉仁軌跨步出列,俯首行了個叉手禮。


    “貞觀四年,東突厥附唐,太宗皇帝分靈州境,設置了豐州都督府,以史大奈為都督。豐州氣候溫暖濕潤,農牧兼宜,曆來為突厥南侵的重要通道,同時也是中原王朝的第一道軍事防線,怎可輕易廢除?”


    裴炎決然迴道:“既然如此重要,為何史大奈去世後,太宗皇帝再次廢除了豐州,將其並入靈州呢?”


    李哲默默地站在朝堂上,聽著兩人口若懸河,各執一詞。


    他不懂軍事謀略,但是他知道,豐州的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卻又不知如何表達出來,隻好無聊地摳起了指甲。


    兵部侍郎岑長倩接話道:“裴相可知,陰山出入河套,隻有四條穀道。一是狼山哈隆格乃山口的雞鹿塞;二是狼山石蘭計山口的高閥;三是昆都侖河穀的石口水;四是雲中至武川的白道,這幾條塞道的塞口皆位於豐州。放棄豐州,等同於敞開大門,讓突厥人出入無間啊!”


    劉仁軌有些激動,大聲道:“裴相沒有帶過兵,哪裏知道這幾條穀道!”


    李治剛想說:“崔卿擔任過靈州都督府司馬,你有何高見?”


    轉念一想,才記起中書令崔知溫已經在今年三月病卒了。


    “吾讚同劉卿和岑卿的說法!”武照站了起來。


    高延福公公伸手一拉,一張巨大的大唐輿圖從貞觀殿的大梁上緩緩落下,懸掛在眾人麵前。


    武照手持一支玉杵,緩步走到輿圖前,將玉杵點在豐州地界上。


    “豐州處於陰山以南的黃河沿線,是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門戶,與勝、雲、幽等州,組成了大唐王朝禦敵的第一道防線。如果陰山沿線失守,涼、靈、鹽、夏、朔、代等州的第二道防線扛不住,那麽,敵人的兵戈,就會直至長安和洛陽!”


    那支玉杵急落而下,仿佛是一支長驅直入的利箭,直插長安和洛陽,讓人心頭為之一顫!


    武照的聲音鏗鏘有力,抽絲剝繭般地剖析起當前的局勢。


    眾臣的目光跟著她手中的玉杵在大唐輿圖上遊走。


    “如果突厥控製了豐州,攻進河套平原,大唐王朝的防線必然要撤至長城沿線,嚴重威脅到兩京安全。反之,如果大唐王朝能夠控製住豐州,就能遏製東突厥的南侵之路,牢牢守住北境的第一道防線!”


    豐州之輕重,已經一目了然!


    “天後殿下分析得非常透徹!”豐州都督司馬唐休璟道,“豐州居地衝要,以黃河天險為固,如果今日棄之,東突厥便立刻占有河濱之地,而靈、鹽、夏等州將成為邊境。”


    岑長倩奏道:“陛下,我們不要忘記,大隋皇帝也曾徙豐州百姓於寧、慶二州,致使突厥深入侵擾。前車之鑒,當引以為戒!”


    眾人議論紛紛,很多人開始倒向力保豐州的一派。


    裴炎還想張嘴辯論一番,聽見李治又咳嗽了幾下。


    遠遠望去,他的麵色委靡,露出了幾分疲憊的神情。


    李治強打起精神,道:“東突厥頻頻騷擾我境,大唐軍事策略,從進攻轉為防守。如眾卿所說,邊線南移,百姓不安其業,兩京危也!豐州不僅不能放棄,還要加強經略軍、定遠軍,以及振武軍的力量,確保此地的安全!”


    武照和劉仁軌等人,終於露出了勝利的微笑。


    她啟步走到禦前,奏道:“陛下,左驍衛大將軍程務挺正率軍駐紮在雁門關,妾請命,任程將軍為單於道安撫大使,率軍招討阿史那骨篤祿,收複單於都護府的失地!”


    “朕,準奏!”李治虛弱地吐出了這三個字。


    一番激烈的辯論終於結束了,李哲也鬆開了手指,雙手置於後背交握著,用迷茫呆滯的眼神掃了一眼天皇。


    永淳二年,老天爺依然不眷顧大唐,天災不斷,戰火四起,國無一日安寧。


    朝中又有李敬玄、裴行儉、薛仁貴、崔知溫、高智周等一批老臣相繼去世,中書令薛元超病喑,上書乞骸骨,也離開了朝堂。


    父親身心交病,臉上總是掛著羸弱和枯槁的表情,人也一天比一天瘠瘦。


    李哲很想為他多做點什麽,可是有母親在,什麽也插手不了。


    迎著他的目光,李治本想斥責幾句,想到武照也在場,又將嘴邊的話語都咽了下去。


    “既然無事,眾卿都退去罷!”


    入秋後,李治的風眩症再次複發,導致目不能視。朝中諸事,隻能由武照天後一手處理。


    不久,就病骨支離,疾入膏肓,宰相以下大臣都不能覲見。


    這一次,他在龍榻上足足躺了半年有餘。


    自知命不久矣,李治決定改元弘道,希望通過弘揚大道,以求天下政通人和。


    永淳二年十二月四日,命上官婉兒書寫了《改元弘道大赦詔》,想親自登上紫微城則天門門樓,向天下宣赦。


    可是他身單氣逆,竟然爬不上馬背。


    姚瑞德公公隻好召集洛陽百姓,到貞觀殿前宣聽敕旨。


    葉法善天師扶著李治從貞觀殿中走出。


    無奈提不起腿來,無法邁出門限。眾人隻好將他抬了出來。


    李治佝僂著身子,弱不禁風地立在大殿門前,拿著敕旨的雙手,不停地顫抖著,大顆大顆的汗珠從花白的鬢發間泌出,流到赭黃色盤絛人字紋袷袍上。


    寒風侵肌的十二月,袍衫領口竟然被汗水洇濕了一大片。


    群臣和百姓鴉雀無聲。


    這支將要燃燒殆盡的殘燭,正努力亮起最後一道光芒。


    李治緊緊眯著眼睛,才能看清越州藤黃紙上的墨字,蒼白的嘴唇斷斷續續地念出:


    “朕以寡昧,繆膺丕緒,未嚐不孜孜訪道,戰戰臨人。馭朽懷秋駕之危,負重積春冰之懼,日慎一日,三十四載於今矣。何則?足寒傷心,人勞傷國,下安即上逸,時弊即君憂。所以身處九重,而情周萬姓,建本之懷遽切,抑末之念逾深。今雖庶績已寧,淳源未洽。履素歸厚者,遂寂寥而靡聞;徇華趨利者,尚馳騖而不息。”


    喝了一口清水,歇息了片時,又緩過神來,繼續念道:


    “朕以薄德,有謝移風,永念群方,在予多愧。況朕之綿係,兆自元元,固當遠協先規,光宣道化,變率土於壽域,濟蒼生於福林。屬想華胥,載勞寤寐,所冀內外寮寀,各竭乃誠。敦惟黎人,俱崇簡質,舊染薄俗,鹹與惟新。憑大道而開元,共普天而更始。更申沛澤,廣被紘埏,可改永淳二年為弘道元年,大赦天下。”


    讀完冗長的《改元弘道大赦詔》,李治已經喘息不止,氣咽聲絲。寺人們將他抬迴到貞觀殿內歇下。


    武照帶領太子李哲、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以及群臣,守在殿外,莫敢離去。


    戌時一刻,李治醒來,環顧四周,大殿裏燈燭輝煌,幾位宮婢垂首而立。


    臥榻之側隻有葉法善天師在,他顫顫巍巍地抓住他的手,虛弱地問道:“朕今日大赦天下,百姓歡喜嗎?”


    “天下百姓,承蒙陛下赦免賜福,沒有一人不喜悅感動!”


    李治的眼眶裏飽含著淚花,傷感道:“百姓雖然歡喜,但朕的性命危矣!天地諸神,若延長朕一兩個月的性命,能夠迴去長安,便死而無憾了!”


    “陛下,大唐百姓舍不得您!”葉法善天師泫然淚下。


    “朕富有四海,帶不走一針一線;業成八方,帶不走一奴一仆。錚錚鐵騎踏過的河山,苦苦追尋過的妙人,無論摯友還是政敵,皆是水月鏡花。朕一死,唯有孤獨是永恆的!”


    無邊無際的孤獨,瞬間彌漫了整座大殿。


    葉法善天師想說些什麽,竟然一個字都吐不出來。伸手摸了一下他的脈搏,那微弱不應的脈象,如屋漏殘雨,良久才得一滴。


    “宣天後武照和侍中裴炎進殿,朕要交代身後大事!”李治虛弱地動了動唇。


    “是!臣立刻去宣旨!”


    人生最後一刻,李治選擇了與武照和解。


    不僅把幾位皇子、公主,都托付給了半生相愛相殺的她,也大唐江山這副沉甸甸的擔子托付給了她。


    除了她,還有誰能夠承擔得起如此重任呢?


    彌留之際,李治用盡平生最後一點力氣,緊緊地握著武照的手,那麽不舍地撒手西去。


    武照捧著他的手,失聲痛哭起來。


    燭盡光窮,人死神滅。弘道元年十二月四日,李治在洛陽紫微城貞觀殿殯天,終年五十六歲。


    這位勵精為政的偉大帝王,一生櫛風沐雨,終於鼎成龍去,成為天帝之賓。四海之內,八音遏密,皆為大唐天子的落幕而傷悲。


    群臣上諡號天皇大帝,廟號高宗。喪龍鍾在紫微城上空肅穆起伏,聲聲悲哀。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開元帝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子洵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子洵並收藏開元帝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