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前後,平時安靜的坪山熱鬧了起來。坪山原先到處都是荒草,近些年隊裏開墾了挨著溪流的一部分荒地來種植耐幹旱的紅薯和花生,參與開墾的每戶都分得一畝多的地。此時花生的葉子大多變黃,紅薯也已經成熟了。
這幾天幾乎天天都有人在這裏拔花生紅薯。陳有和同家英講,明天也去把地裏的東西收了。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天亮就起來吃過飯,陳有和扛一把鋤頭,譚家英則拿一根兩頭削尖了的竹竿,竹竿上用麻繩綁了兩個大麻袋。
四口人快步走在隊裏的那條泥路上,太陽還沒出來。路兩旁的晚稻已經泛黃,晶瑩的露水落在彎彎的禾葉上,微微的風吹來,令穿著長衫長褲的四人都有了一絲寒意。
他們穿過田地,橫跨鄉道,上了往坪山的機鉤路,離鄉道不過五十米的地方,叫油麻。路兩旁有十來戶人家,此時各家正煮飯,嫋嫋的炊煙從煙囪裏飄出,融入不遠處的白雲。路兩旁分別一條小河溝,水是從三層嶺引下來的溪水,清澈甘甜。這裏的住戶洗菜洗衣都在這河溝裏,隻有吃水是在不遠處的泉眼去挑。這裏也是新升大隊的地,算是新村,因為村裏的宅基地實在少的可憐,人口又年年在增長,大家沒法,才想到在這稍平坦的坪山安家。絕大部分的人家還是不願意到這裏來的,祠堂、村小、菜市場都在村裏,在這想買個鹽都得跑兩三裏地去村裏,要不就是去更遠的什馬鎮。
“唉,有和。一家人幹嘛去?”他們走到油麻盡頭的時候,一個五十多歲的微胖男人正蹲在門口場地吃飯。旁邊一群小雞嘰嘰喳喳吃食。
“哦,達世叔吃飯呢。去把地裏那點紅薯花生收了。“陳有和笑著答到,他把鋤頭交給譚家英,走上前從上衣口袋裏掏出煙盒,從裏麵拿出一支遞給男人,自己也順手點上一根。
男人接過煙別在耳後。男人名叫陳達世,是什馬公糧站的站長,平時在糧站負責什馬鎮各村公糧的驗收和保管工作。他喊陳有和的爸作堂哥,算是比較親的本家了。
“是要早點收,不然過陣子又要揀木籽了。”陳達世點頭說到。
“是,就是這樣話的。那我們就先走了。“陳有和走到路上,從譚家英手裏接過鋤頭。
“中午到家裏來吃飯。“陳達世叫住有和。
“不了,現在還早,等中午就收完迴村裏了。“陳有和擺了擺手。
陳達世聽有和這麽說,便迴到,“哦,也好。那你們去忙。”
有和一家往前又走了一裏地,機勾路到頭了,接下來就是人踏出來的泥巴路。過了一條環山溪流,左拐進去又一裏地就看到一排粗壯的桐籽樹。樹與樹之間長滿了帶刺的灌木叢,這是村民的智慧,這樣圍起來能有效地減少動物災害。
他們從一個口子進去,裏麵與外麵的荒草地大不同,這裏一大片都是花生苗、紅薯藤。足有三四十畝,有一些已經收過了,隻剩翻過的鬆土。
一家人往裏走,快到頭的時候停下,這就是他們的花生地,這邊也是一圈灌木叢,外麵是一條溪流,溪流被人為地往地下挖深了兩米,寬有兩三米,實際裏麵的水流並不大,隻有腿肚子深的水,這樣做隻是防止對麵山上的野豬下來搗亂。前幾年時常有野豬下來搞破壞,這兩年好些了。對麵是崎嶇的前梅嶺,每到端午前後,村裏人便有結伴進深處摘楊梅的。
陳有和一家蹲下開始拔花生,太陽已經出來了。不多久,敏世、有良、長世一家陸續帶著家夥來了。
敏世和長世是陳有和的叔叔輩,有良是他打小一起長大的,都是比較親的族親。幾家的地都挨著的,大人們正好說說笑笑,小孩子們呢,則邊吃邊拔,時間過得也快。很快花生拔完了,男的負責把剛剛的花生地用鋤頭翻一遍,小孩在後麵拖著麻袋翻揀土裏遺落的花生,女人就在旁邊把剛拔好的花生苗捆好。等土全部翻完,陳有和走到旁邊,一屁股坐鋤頭把上,從兜裏翻出煙抽了起來。另外三個男人陸陸續續都做完了,陳有和走上前去,給每人發了一根煙點上。四個大男人就坐在一塊歇歇汗。
譚家英去溪流旁邊的泉眼處喝水,月紅和立生跟著一起去。時間到了上午十點鍾的樣子,坪山的花生地不知什麽時候多了許多的人。不遠處,另外的人家也拖家帶口在自家的地裏收獲呢。現在這裏顯得熱鬧非凡,耐心蹲在土上拔花生的男人女人,一會兒跑跑鬧鬧的孩子。在不遠處的草地裏,兩頭牛正在那裏悠閑地吃草,還時不時抬頭望望遠方。它們的頭頂是廣闊的藍天,是那樣湛藍,沒有一絲雜質。藍天下,紅土地上,油綠油綠的木籽林,連接著一大片蒼翠的馬尾鬆。一條環山溪流從三層嶺緩緩流下,像一條銀色的腰帶,點綴在這綠色的大地上。
歇了一陣後,大家又開始收紅薯。小孩子玩心大,沒收多久就借口餓,月紅和立生一人拿了一個紅薯在旁邊的草地上擦拭了幾遍,坐在地上開始啃了起來。沒一會兒,敏世家的小燕、有光;有良家的青青、亮生;還有長世家的美娥、萬生都拿了紅薯過來坐一塊了。八個孩子你嚐嚐我的,我試試你的,說著幼稚話偷懶了一陣。
等太陽端端正正地照射在眾人頭頂時,地裏的紅薯也收得差不多了。大家被太陽曬得滿臉通紅,隻想快點迴家。
正當孩子們肚子都咕咕叫的時候,陳有良提了兩個鋁飯盒來。他不知什麽時候迴家了一趟。他屋裏女人在大隊裏有工作,就沒有出來,在家煮好飯,不然他迴去也是白搭。
青青和亮生蹦蹦跳跳地走了過去,另外六個孩子聞著飯香直吞口水。
“來,你們幾個都過來。“有良親切地朝幾個孩子招手。幾人朝父母望了一眼,得到允許,便飛奔過去。
飯菜可真香啊,有青菜和豆腐,幾人把飯菜分食一光,意猶未盡。
午後,眾人拖著疲憊的身體收拾了一下首尾,準備挑東西迴家。有良說他開了拖拉機,就在下麵機勾路上停著。大家便開開心心把東西都挑到機勾路,撂到拖拉機上,等東西都裝完,全部人又站到上麵去。
“得虧有良,不然起碼要三趟才能挑完,今年紅薯結得又多。“敏世笑著說到。
“這就是順路的事,反正都要迴去的。“陳有良笑了笑。他比較老實木訥,瘦瘦的身材,留著中分頭,不太愛說話。他與陳有和算是發小了,本來也是同房同輩,自小關係都不錯。隻是成了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有良媳婦又是個厲害的角色,在村裏當婦女主任,平時愛擺個派頭,跟有良好的幾個同輩都不怎麽到他屋裏去。
陳有良用一根七字拐鐵棒使勁搖了幾個大圈,把拖拉機發動。“大家抓緊嘍!“他在前麵大喊一聲,拖拉機隨著“突突突“的聲響,一路向前。
幾個大人累得一屁股癱坐在紅薯堆上,小孩們卻來勁得很。拖拉機在村裏是極少見的,統共也就三四戶人家有,誰家有拖拉機那出門都臉上有光。一般人家也就一輛自行車,買上摩托車的都少得可憐。他們抓著扶手站著,興奮地望著眼前的一切:天空像鏡子似的,沒有一絲雲;兩旁的樹木快速地閃過,風帶來秋天的香氣,它把眾人的頭發吹得四處翻飛,飛到脖子裏,飛到嘴巴裏,撓得幾個孩子咯咯笑。
收迴家的紅薯會被堆放在木板閣樓上,閣樓上相比樓下要幹燥得多,這是為了更好的保存紅薯不腐爛。花生則在港子河清洗幹淨,已經用篾席曬上了。
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家家戶戶早餐都是吃的煮紅薯。多數時候人們是將紅薯洗幹淨直接放鍋裏加適量的清水煮熟,女人們對於這水量很有經驗,她們能控製好紅薯熟的時候鍋裏的水剛剛好幹了,再添一把火就能出糖。紅薯香甜的味道伴隨著嫋嫋的熱氣從煙囪、窗戶眼裏飄出去,揭開鍋蓋,這甜蜜的香味更加濃鬱。紅的出蜜、白的粉糯。鍋底的那一兩個還被紅薯糖漿包裹住了,咬一口,甜蜜蜜、熱騰騰!
紅薯除了清水煮還有另一種吃法,那就是將紅薯去皮、切成四方的小塊,熱鍋裏下點油,加水、加適量的鹽煮沸,然後將紅薯塊倒進去煮至筷子能插穿。出鍋的時候再撒點蒜葉沫,一碗熱騰騰的煮紅薯就成了,這是農村人寒冷秋日早晨最愜意的一頓早飯。
過不了多久,等閣樓上的紅薯晾幹了一些水份後,譚家英又要忙碌起來了。農村裏家家戶戶要曬紅薯幹,這可是一個家庭冬天裏最主要的零食了。
譚家英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蹲在灶房門口削紅薯皮,她的身邊是兩籮筐還在滴水的紅薯,這是陳有和剛剛洗好的。她的腳下是一堆的紅薯皮,旁邊還有一個大大的木盆,木盆裏是快堆出頭的削了皮的紅薯。七歲的月紅和六歲的立生也蹲在不遠處的地上幫忙削皮。這個屋裏的其他兩戶人家也在叫叫嚷嚷地洗削紅薯、切紅薯。整個村子有一多半的人家都趁著好天時而熱火朝天地忙進忙出,為了曬紅薯幹而幸福地忙碌著。人們的臉上洋溢著由衷的笑容,左鄰右舍的人家大聲地說著玩笑話,說笑聲傳得八間屋子都聽得見。
第二天清晨,羊山上空漂浮著紅薯香甜的味道。譚家英趕在太陽出來以前將昨天切好的紅薯放在大鍋裏用沸水淘至半生熟,然後讓陳有和端到曬穀場。陳有和已經在那裏鋪好了兩張篾席,月紅和立生也在那裏守著了。陳有和端著熱氣騰騰的紅薯過來,倒撒在自己的篾席上,接著又轉頭迴家去端剩下的了。月紅和立生脫了鞋上篾席,負責將堆積在一塊的紅薯片均勻地鋪開。不多一會兒,譚家英和陳有和端著最後兩筐熱騰騰的紅薯片也來到了場地上,一家人齊心協力將紅薯片排開。
一輪紅紅的太陽從三層嶺最低的那座山頭緩緩升起,發出朦朧的光芒。整個羊山村稍微平坦些的場地上都被一張張晾曬著紅薯片的篾席鋪滿,冒著白色的熱氣,像蜂蜜一樣令人歡喜的顏色和氣味。你看,那又厚又大一片的是曬幹就可以幹嚼的薯片;像半圓形的薄片是留著過年炸紅薯脆片的;還有切成條條的,人們管它叫薯仔條,也是幹嚼的,它和厚厚的薯片曬幹之後都是又硬又粘牙,費牙口得很,不過這也是人們打發漫長的冬日唯一的零嘴,也是孩子們記憶裏最香甜的夢。
霜降前一天,隊裏通知各家明天摘木籽。木籽是當地人對山油茶樹的一個稱唿。四個大隊各自都有專門種油茶樹的山頭,一般都是平坦的丘陵地,這樣方便采摘和運輸。油茶山是全隊人公有的,摘多摘少就看各家本事,反正這天摘的所有的都歸自己。
說起這茶油,那可是村裏人的寶貝,家家戶戶整年的吃油基本都從這一年一次的茶樹上出。實際上,蕪豐縣以南的大部分村子都是這樣的情況。再搭配點自家熬的豬油,也勉強湊合了。所以對於這事,沒有一家會馬虎。這一天夜裏,羊山早早地安靜了下來,全村人都在為明天的大事而整裝待發。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整個羊山就躁動了起來。男女老少湧到村口集合,有的挑籮筐,有的抱著肥料袋子。隻等大隊幹部一聲令下,大夥一哄而散,撒開腿丫子往山上跑。不一會兒,各大隊各組的茶樹嶺就被鬧哄哄的人群占領了。現在,漫山遍野都是人,他們心情澎湃,恨不得將所有的果子都摘到自己的籮裏。
茶樹上一顆顆嬰兒拳頭大小的、滾圓的果子,在晨風的吹拂下,正衝人們點頭微笑。它們黃綠中泛著紅,是那樣可愛!
人群丟下手上、肩頭的東西,發了瘋似的衝向掛滿果子的茶樹,手法嫻熟地從樹上揪下茶果並投往脖子下掛著的布袋子裏。露水打濕了他們的褲腳,腳下的解放鞋也粘上了一層厚厚的黃泥巴,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初升的太陽光帶著一絲朦朧的霧氣,溫柔的灑向大地,照射出一張張緊張而興奮的笑臉。
在大人的帶動下,孩子們也格外激動。陳月紅身上斜掛一個舊布口袋,在爸爸媽媽不遠處的一片坡地興奮地摘著茶果。雖然茶樹隻有成人高,但對於她來說還是太高了,她隻有踮起腳尖,才能夠到上麵一些的。這時候,立生則守在自家籮筐邊,他負責看著摘下的茶果不被別人使壞偷偷拿走。
中午大家是不會迴去吃飯的,他們籮筐裏用鋁飯盒帶了飯菜來,中餐就草草地或蹲或站在茶樹下,三兩口扒了算數。下午又接著摘。
等太陽落山,一群一夥的人挑著沉甸甸的籮筐下了山,往村裏趕。很快,茶山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隻留下稀稀拉拉的小果子,和被踩得歪七扭八的茅草。
夜裏,學貴蹲在雜物房裏抽煙,望著裏頭的七筐茶果歎氣。“唉,還是男崽有用!你看斜眼陳福家,今天不知搶了多少擔茶籽,光我看見的都起碼有五擔!他家幾個死崽,跟強盜似的。“他一邊歎氣,一邊嘟噥。
蓮香也不理他,自顧自地整理著裏麵的東西。她知道他的脾性,給他過過嘴癮就好了。
這幾天幾乎天天都有人在這裏拔花生紅薯。陳有和同家英講,明天也去把地裏的東西收了。
第二天一早,一家人天亮就起來吃過飯,陳有和扛一把鋤頭,譚家英則拿一根兩頭削尖了的竹竿,竹竿上用麻繩綁了兩個大麻袋。
四口人快步走在隊裏的那條泥路上,太陽還沒出來。路兩旁的晚稻已經泛黃,晶瑩的露水落在彎彎的禾葉上,微微的風吹來,令穿著長衫長褲的四人都有了一絲寒意。
他們穿過田地,橫跨鄉道,上了往坪山的機鉤路,離鄉道不過五十米的地方,叫油麻。路兩旁有十來戶人家,此時各家正煮飯,嫋嫋的炊煙從煙囪裏飄出,融入不遠處的白雲。路兩旁分別一條小河溝,水是從三層嶺引下來的溪水,清澈甘甜。這裏的住戶洗菜洗衣都在這河溝裏,隻有吃水是在不遠處的泉眼去挑。這裏也是新升大隊的地,算是新村,因為村裏的宅基地實在少的可憐,人口又年年在增長,大家沒法,才想到在這稍平坦的坪山安家。絕大部分的人家還是不願意到這裏來的,祠堂、村小、菜市場都在村裏,在這想買個鹽都得跑兩三裏地去村裏,要不就是去更遠的什馬鎮。
“唉,有和。一家人幹嘛去?”他們走到油麻盡頭的時候,一個五十多歲的微胖男人正蹲在門口場地吃飯。旁邊一群小雞嘰嘰喳喳吃食。
“哦,達世叔吃飯呢。去把地裏那點紅薯花生收了。“陳有和笑著答到,他把鋤頭交給譚家英,走上前從上衣口袋裏掏出煙盒,從裏麵拿出一支遞給男人,自己也順手點上一根。
男人接過煙別在耳後。男人名叫陳達世,是什馬公糧站的站長,平時在糧站負責什馬鎮各村公糧的驗收和保管工作。他喊陳有和的爸作堂哥,算是比較親的本家了。
“是要早點收,不然過陣子又要揀木籽了。”陳達世點頭說到。
“是,就是這樣話的。那我們就先走了。“陳有和走到路上,從譚家英手裏接過鋤頭。
“中午到家裏來吃飯。“陳達世叫住有和。
“不了,現在還早,等中午就收完迴村裏了。“陳有和擺了擺手。
陳達世聽有和這麽說,便迴到,“哦,也好。那你們去忙。”
有和一家往前又走了一裏地,機勾路到頭了,接下來就是人踏出來的泥巴路。過了一條環山溪流,左拐進去又一裏地就看到一排粗壯的桐籽樹。樹與樹之間長滿了帶刺的灌木叢,這是村民的智慧,這樣圍起來能有效地減少動物災害。
他們從一個口子進去,裏麵與外麵的荒草地大不同,這裏一大片都是花生苗、紅薯藤。足有三四十畝,有一些已經收過了,隻剩翻過的鬆土。
一家人往裏走,快到頭的時候停下,這就是他們的花生地,這邊也是一圈灌木叢,外麵是一條溪流,溪流被人為地往地下挖深了兩米,寬有兩三米,實際裏麵的水流並不大,隻有腿肚子深的水,這樣做隻是防止對麵山上的野豬下來搗亂。前幾年時常有野豬下來搞破壞,這兩年好些了。對麵是崎嶇的前梅嶺,每到端午前後,村裏人便有結伴進深處摘楊梅的。
陳有和一家蹲下開始拔花生,太陽已經出來了。不多久,敏世、有良、長世一家陸續帶著家夥來了。
敏世和長世是陳有和的叔叔輩,有良是他打小一起長大的,都是比較親的族親。幾家的地都挨著的,大人們正好說說笑笑,小孩子們呢,則邊吃邊拔,時間過得也快。很快花生拔完了,男的負責把剛剛的花生地用鋤頭翻一遍,小孩在後麵拖著麻袋翻揀土裏遺落的花生,女人就在旁邊把剛拔好的花生苗捆好。等土全部翻完,陳有和走到旁邊,一屁股坐鋤頭把上,從兜裏翻出煙抽了起來。另外三個男人陸陸續續都做完了,陳有和走上前去,給每人發了一根煙點上。四個大男人就坐在一塊歇歇汗。
譚家英去溪流旁邊的泉眼處喝水,月紅和立生跟著一起去。時間到了上午十點鍾的樣子,坪山的花生地不知什麽時候多了許多的人。不遠處,另外的人家也拖家帶口在自家的地裏收獲呢。現在這裏顯得熱鬧非凡,耐心蹲在土上拔花生的男人女人,一會兒跑跑鬧鬧的孩子。在不遠處的草地裏,兩頭牛正在那裏悠閑地吃草,還時不時抬頭望望遠方。它們的頭頂是廣闊的藍天,是那樣湛藍,沒有一絲雜質。藍天下,紅土地上,油綠油綠的木籽林,連接著一大片蒼翠的馬尾鬆。一條環山溪流從三層嶺緩緩流下,像一條銀色的腰帶,點綴在這綠色的大地上。
歇了一陣後,大家又開始收紅薯。小孩子玩心大,沒收多久就借口餓,月紅和立生一人拿了一個紅薯在旁邊的草地上擦拭了幾遍,坐在地上開始啃了起來。沒一會兒,敏世家的小燕、有光;有良家的青青、亮生;還有長世家的美娥、萬生都拿了紅薯過來坐一塊了。八個孩子你嚐嚐我的,我試試你的,說著幼稚話偷懶了一陣。
等太陽端端正正地照射在眾人頭頂時,地裏的紅薯也收得差不多了。大家被太陽曬得滿臉通紅,隻想快點迴家。
正當孩子們肚子都咕咕叫的時候,陳有良提了兩個鋁飯盒來。他不知什麽時候迴家了一趟。他屋裏女人在大隊裏有工作,就沒有出來,在家煮好飯,不然他迴去也是白搭。
青青和亮生蹦蹦跳跳地走了過去,另外六個孩子聞著飯香直吞口水。
“來,你們幾個都過來。“有良親切地朝幾個孩子招手。幾人朝父母望了一眼,得到允許,便飛奔過去。
飯菜可真香啊,有青菜和豆腐,幾人把飯菜分食一光,意猶未盡。
午後,眾人拖著疲憊的身體收拾了一下首尾,準備挑東西迴家。有良說他開了拖拉機,就在下麵機勾路上停著。大家便開開心心把東西都挑到機勾路,撂到拖拉機上,等東西都裝完,全部人又站到上麵去。
“得虧有良,不然起碼要三趟才能挑完,今年紅薯結得又多。“敏世笑著說到。
“這就是順路的事,反正都要迴去的。“陳有良笑了笑。他比較老實木訥,瘦瘦的身材,留著中分頭,不太愛說話。他與陳有和算是發小了,本來也是同房同輩,自小關係都不錯。隻是成了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有良媳婦又是個厲害的角色,在村裏當婦女主任,平時愛擺個派頭,跟有良好的幾個同輩都不怎麽到他屋裏去。
陳有良用一根七字拐鐵棒使勁搖了幾個大圈,把拖拉機發動。“大家抓緊嘍!“他在前麵大喊一聲,拖拉機隨著“突突突“的聲響,一路向前。
幾個大人累得一屁股癱坐在紅薯堆上,小孩們卻來勁得很。拖拉機在村裏是極少見的,統共也就三四戶人家有,誰家有拖拉機那出門都臉上有光。一般人家也就一輛自行車,買上摩托車的都少得可憐。他們抓著扶手站著,興奮地望著眼前的一切:天空像鏡子似的,沒有一絲雲;兩旁的樹木快速地閃過,風帶來秋天的香氣,它把眾人的頭發吹得四處翻飛,飛到脖子裏,飛到嘴巴裏,撓得幾個孩子咯咯笑。
收迴家的紅薯會被堆放在木板閣樓上,閣樓上相比樓下要幹燥得多,這是為了更好的保存紅薯不腐爛。花生則在港子河清洗幹淨,已經用篾席曬上了。
這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家家戶戶早餐都是吃的煮紅薯。多數時候人們是將紅薯洗幹淨直接放鍋裏加適量的清水煮熟,女人們對於這水量很有經驗,她們能控製好紅薯熟的時候鍋裏的水剛剛好幹了,再添一把火就能出糖。紅薯香甜的味道伴隨著嫋嫋的熱氣從煙囪、窗戶眼裏飄出去,揭開鍋蓋,這甜蜜的香味更加濃鬱。紅的出蜜、白的粉糯。鍋底的那一兩個還被紅薯糖漿包裹住了,咬一口,甜蜜蜜、熱騰騰!
紅薯除了清水煮還有另一種吃法,那就是將紅薯去皮、切成四方的小塊,熱鍋裏下點油,加水、加適量的鹽煮沸,然後將紅薯塊倒進去煮至筷子能插穿。出鍋的時候再撒點蒜葉沫,一碗熱騰騰的煮紅薯就成了,這是農村人寒冷秋日早晨最愜意的一頓早飯。
過不了多久,等閣樓上的紅薯晾幹了一些水份後,譚家英又要忙碌起來了。農村裏家家戶戶要曬紅薯幹,這可是一個家庭冬天裏最主要的零食了。
譚家英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後蹲在灶房門口削紅薯皮,她的身邊是兩籮筐還在滴水的紅薯,這是陳有和剛剛洗好的。她的腳下是一堆的紅薯皮,旁邊還有一個大大的木盆,木盆裏是快堆出頭的削了皮的紅薯。七歲的月紅和六歲的立生也蹲在不遠處的地上幫忙削皮。這個屋裏的其他兩戶人家也在叫叫嚷嚷地洗削紅薯、切紅薯。整個村子有一多半的人家都趁著好天時而熱火朝天地忙進忙出,為了曬紅薯幹而幸福地忙碌著。人們的臉上洋溢著由衷的笑容,左鄰右舍的人家大聲地說著玩笑話,說笑聲傳得八間屋子都聽得見。
第二天清晨,羊山上空漂浮著紅薯香甜的味道。譚家英趕在太陽出來以前將昨天切好的紅薯放在大鍋裏用沸水淘至半生熟,然後讓陳有和端到曬穀場。陳有和已經在那裏鋪好了兩張篾席,月紅和立生也在那裏守著了。陳有和端著熱氣騰騰的紅薯過來,倒撒在自己的篾席上,接著又轉頭迴家去端剩下的了。月紅和立生脫了鞋上篾席,負責將堆積在一塊的紅薯片均勻地鋪開。不多一會兒,譚家英和陳有和端著最後兩筐熱騰騰的紅薯片也來到了場地上,一家人齊心協力將紅薯片排開。
一輪紅紅的太陽從三層嶺最低的那座山頭緩緩升起,發出朦朧的光芒。整個羊山村稍微平坦些的場地上都被一張張晾曬著紅薯片的篾席鋪滿,冒著白色的熱氣,像蜂蜜一樣令人歡喜的顏色和氣味。你看,那又厚又大一片的是曬幹就可以幹嚼的薯片;像半圓形的薄片是留著過年炸紅薯脆片的;還有切成條條的,人們管它叫薯仔條,也是幹嚼的,它和厚厚的薯片曬幹之後都是又硬又粘牙,費牙口得很,不過這也是人們打發漫長的冬日唯一的零嘴,也是孩子們記憶裏最香甜的夢。
霜降前一天,隊裏通知各家明天摘木籽。木籽是當地人對山油茶樹的一個稱唿。四個大隊各自都有專門種油茶樹的山頭,一般都是平坦的丘陵地,這樣方便采摘和運輸。油茶山是全隊人公有的,摘多摘少就看各家本事,反正這天摘的所有的都歸自己。
說起這茶油,那可是村裏人的寶貝,家家戶戶整年的吃油基本都從這一年一次的茶樹上出。實際上,蕪豐縣以南的大部分村子都是這樣的情況。再搭配點自家熬的豬油,也勉強湊合了。所以對於這事,沒有一家會馬虎。這一天夜裏,羊山早早地安靜了下來,全村人都在為明天的大事而整裝待發。
第二天,天才蒙蒙亮,整個羊山就躁動了起來。男女老少湧到村口集合,有的挑籮筐,有的抱著肥料袋子。隻等大隊幹部一聲令下,大夥一哄而散,撒開腿丫子往山上跑。不一會兒,各大隊各組的茶樹嶺就被鬧哄哄的人群占領了。現在,漫山遍野都是人,他們心情澎湃,恨不得將所有的果子都摘到自己的籮裏。
茶樹上一顆顆嬰兒拳頭大小的、滾圓的果子,在晨風的吹拂下,正衝人們點頭微笑。它們黃綠中泛著紅,是那樣可愛!
人群丟下手上、肩頭的東西,發了瘋似的衝向掛滿果子的茶樹,手法嫻熟地從樹上揪下茶果並投往脖子下掛著的布袋子裏。露水打濕了他們的褲腳,腳下的解放鞋也粘上了一層厚厚的黃泥巴,不過這些都不重要。初升的太陽光帶著一絲朦朧的霧氣,溫柔的灑向大地,照射出一張張緊張而興奮的笑臉。
在大人的帶動下,孩子們也格外激動。陳月紅身上斜掛一個舊布口袋,在爸爸媽媽不遠處的一片坡地興奮地摘著茶果。雖然茶樹隻有成人高,但對於她來說還是太高了,她隻有踮起腳尖,才能夠到上麵一些的。這時候,立生則守在自家籮筐邊,他負責看著摘下的茶果不被別人使壞偷偷拿走。
中午大家是不會迴去吃飯的,他們籮筐裏用鋁飯盒帶了飯菜來,中餐就草草地或蹲或站在茶樹下,三兩口扒了算數。下午又接著摘。
等太陽落山,一群一夥的人挑著沉甸甸的籮筐下了山,往村裏趕。很快,茶山又恢複了往日的寧靜,隻留下稀稀拉拉的小果子,和被踩得歪七扭八的茅草。
夜裏,學貴蹲在雜物房裏抽煙,望著裏頭的七筐茶果歎氣。“唉,還是男崽有用!你看斜眼陳福家,今天不知搶了多少擔茶籽,光我看見的都起碼有五擔!他家幾個死崽,跟強盜似的。“他一邊歎氣,一邊嘟噥。
蓮香也不理他,自顧自地整理著裏麵的東西。她知道他的脾性,給他過過嘴癮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