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明英宗朱祁鎮本人,在事態平息之後,都意識到,“奪門之變”是沒有必要的,並且秋後算賬,把因為奪門有功得到封賞的4000多人,都革去了官職。
策劃“奪門之變”的3個人,也無一有好下場。
畢竟,奪門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但是對於明英宗朱祁鎮而言,風險和收益不成正比。
他雖然奪迴了皇位,可當時的朱祁鈺已經重病在身,命不久矣。朱祁鎮就算什麽都不幹,也基本上可以重新掌權。
讓我們先來看看,奪門之變的全過程,以及朱祁鎮在奪門之變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風險。
事情發生在1457年正月。此時,離土木堡之變已經過去8年,離朱祁鎮從瓦剌歸來,也過去了7年。
這7年,朱祁鎮的日子可不好過。
先是禦駕親征,全軍覆沒,自己也在瓦剌當了一年俘虜。
好不容易迴到大明,皇位上已經換成了他的弟弟朱祁鈺,而他本人,隻能被囚禁在南宮,連宮門都被上鎖灌鉛,朱祁鎮一步都不能離開,也很難和外界聯係。
一個寒風唿嘯的晚上,南宮的大門,突然被撞開了。
朱祁鎮獨自一人,出去一看,一行人跪倒在地上,請他迴皇宮登基。
原來,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了。有些大臣一看,機會來了,就趕緊來接朱祁鎮,迴宮複位。
就這樣,天亮的時候,上朝的大臣發現,皇位上坐著的,不是當今天子朱祁鈺,而是上一任皇帝朱祁鎮。
大臣們沒有反抗,默認了這一事實。
朱祁鈺也沒有反抗,問清楚了是朱祁鎮幹的,而不是有其他人意圖謀反,說了聲“好”,就此認命。
《明史》:既薄南城,門錮,毀牆以入。上皇燈下獨出問故,有貞等俯伏請登位,乃唿進輿……乃升奉天門,有貞等常服謁賀,唿“萬歲”。
奪門之變的過程,看起來很順利,實際上,危機四伏。
在這整件事情的經過,朱祁鎮至少麵臨這3重風險。一不小心,奪門就會失敗,輕則,待遇比以前更差,重則,命喪於此。
一、於謙平叛
於謙,是朱祁鈺手下的重臣,對大明江山、對朱祁鈺,忠心耿耿。
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告訴於謙,宮裏出事了。
於謙手握重兵,隻要一聲令下,就可以把朱祁鎮一幹人等拿下,送到朱祁鈺的麵前,任憑朱祁鈺處置。
但是,此時的朱祁鈺重病在身,沒有繼承人,朱祁鎮和朱祁鎮的兒子,就是朱祁鈺僅有的親人,也是僅有的可以合法繼承朱祁鈺皇位的人。
一旦把朱祁鎮當做叛徒拿下了,皇位的繼承問題,就很尷尬了。
當然,如果於謙有私心,大可以去宗室找個孩子,以朱祁鈺嗣子的名義登基,而他自己大權在握,做顧命大臣。
這麽一來,於謙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而對天下的影響,就難以估量了。
一番權衡過後,於謙選擇了放任不管,任由朱祁鎮奪迴了皇位。
但凡於謙有一點私心,有一絲動搖,讓人拿下朱祁鎮,奪門之變就不可能成功,而坐實了反叛罪名的朱祁鎮,也很難說會有什麽下場。
《明史》: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二、朱祁鈺反抗
朱祁鈺雖然病入膏肓,躺在床上起不來,但是他畢竟還是皇帝。隻要一聲令下,禁軍和大臣,都得拚死勤王。
但是,朱祁鈺的顧慮,和於謙是一樣的。
他畢竟沒有兒子,如果收拾了朱祁鎮,廢了朱祁鎮一脈的繼承權,皇位就不好說要傳給誰了。
從宗室裏過繼嗣子,讓皇位的傳承脫離朱祁鈺的父親朱瞻基一脈,無論是朱祁鈺本人,還是大臣們,都很難接受。
更何況,朱祁鈺還要提防著像於謙這樣的重臣,趁著他病得無法理事,擁立年幼的宗室子,幹出類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
所以,掙紮過後,朱祁鈺也放棄了反抗。
要是朱祁鈺不肯放棄,拚著最後一口氣,和朱祁鎮拚個魚死網破,朱祁鎮的結局,還未可知。
《複辟錄》:鼓鍾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鍾鼓聲,問左右雲:“於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三、混亂中遇害
朱祁鎮一路從南宮走到皇宮,看起來很順利。但是路上,隨時有可能有人攔下他們,質問他們的目的,從而引發衝突。
朱祁鎮這邊的人手並不算多,一旦發生衝突,他會不會被誤傷,或者不慎遇害,可就不好說了。
但是,朱祁鎮一行人,還算幸運。
皇城的守軍看到這一行人行蹤詭異,但畢竟是太上皇和幾個重要的大臣,因此,都不敢多問。
隻能說,朱祁鎮的運氣實在是好,一路上沒有遇到一個愣頭青或一根筋的,否則,就別想兵不血刃地進入皇宮了。
《明史》:兵士惶懼不能舉,有貞率諸人助挽以行。
朱祁鎮用盡了所有的運氣,才避開了所有可能存在的風險,終於用奪門的方式,奪迴了皇位。
但是,他在殺於謙的時候,就已經覺察到了,事情有些不對勁。
於謙是立有大功的,朱祁鎮一開始,對於殺於謙這件事,有點猶豫。
徐有貞對他說,如果不殺於謙,奪門之變,師出無名。
《明史》:奏上,英宗尚猶豫曰:“於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於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多年之後,終於有一個大臣直白地告訴朱祁鎮:冒這麽大的危險,發起奪門,是沒有必要的。
這個大臣,名叫李賢。
奪門之變發生之後的4年裏,策劃“奪門之變”的3個人,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飛揚跋扈,權傾朝野,朱祁鎮對他們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
1460年,朱祁鎮把石亨投入監獄,誅殺了他的黨羽。之後,大臣們終於敢開始討論奪門之變的是與非。
有一次,朱祁鎮問起李賢,關於奪門之變的問題,李賢大著膽子說:
奪門之變,本來就是沒有必要的。朱祁鈺去世之後,大臣們自然會把朱祁鎮迎接迴來。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實際上是用朱祁鎮的安危,賭他們的擁立之功,換取榮華富貴。
朱祁鎮一聽,恍然大悟,下詔,從此以後,不能再提“奪門”這兩個字。在奪門之變裏立功得到封賞的人裏,有4000多人被革去了官職。
《明史》:賢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請陛下複位,安用擾攘為?……”帝曰:“然。”詔自今章奏勿用“奪門”字,並議革冒功者四千餘人。
為什麽要說,奪門之變是沒有必要的呢?
我們來看看,如果沒有“奪門之變”,朱祁鈺去世之後,皇位有可能會傳給誰,就知道原因了。
1、朱祁鎮
朱祁鈺沒有兒子。按照明朝的繼承法,皇帝沒有兒子,則皇位由皇帝的親生兄弟繼承。
而朱祁鈺唯一的兄弟,就是朱祁鎮。
雖然,朱祁鎮曾經當過皇帝,也害得明朝差點丟了北京。但是,沒有一條禮法規定,朱祁鎮會因此失去了皇位的繼承權。
所以,在朱祁鈺已經病得沒法起來祭天,隨時可能咽氣的情況下,朱祁鎮就是朱祁鈺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他冒這麽大的風險,隻不過是把原本就該自己繼承的皇位提前搶過來,實在沒有必要。
2、朱祁鎮的兒子
朱祁鎮是朱祁鈺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前提是,朱祁鈺沒有立太子。
那麽,朱祁鈺如果要立太子,他可以立誰呢?
眾望所歸的人選,是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如果朱祁鈺實在看朱見深不順眼,也不過是從朱祁鎮的其他兒子裏選擇一個來做自己的繼承人。
而朱祁鎮的兒子裏,就連年紀最大的朱見深,也還不到11歲。
這麽小的年紀,自然不可能親政。
那麽,輔佐這個小皇帝的,除了他的親爹、有著豐富執政經驗的朱祁鎮,還能是誰呢?
無論如何,小皇帝都不會放著自己的親爹不信任,反而去信任別人。
更何況,有權決定輔政人選的孫太後,是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孫太後自然也不會選擇別人。
所以,如果朱祁鈺選擇朱祁鎮的兒子做繼承人,那麽,對朱祁鎮而言,也不過是以太上皇的身份,執行皇帝的權力罷了。
又何必冒著這麽大的風險,發動奪門之變?
3、其他宗室子
還有一種極端的情況,朱祁鈺恨朱祁鎮到了極點,寧可從宗室裏過繼嗣子,也不願意把皇位傳給朱祁鎮一脈。
可是這樣的概率,實在太小了。
首先,大臣們就不會同意。
在奪門之變發生之前、朱祁鈺纏綿病榻之際,朱祁鈺和大臣,大臣和其他大臣之間,就皇位繼承人之間展開過討論。
大臣們達成的共識是:無論朱祁鈺立誰做接班人,都隻能在先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後代裏選。這是大臣們的底線。
朱瞻基的後代,隻有朱祁鈺,朱祁鎮,以及朱祁鎮的兒子們。
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
更何況,事實證明,這也是朱祁鈺的底線。
他也不會真的去宗室裏隨便找個嗣子,讓皇位的傳承脫離父親朱瞻基一脈。
否則,奪門之變發生之後,他大可以魚死網破,徹底把朱祁鎮打為叛徒,剝奪朱祁鎮一脈的繼承權,而不是選擇放棄,選擇認命。
所以,繞來繞去,皇位的繼承人,要麽是朱祁鎮本人,要麽是朱祁鎮的兒子,而朱祁鎮以太上皇的身份執政。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奪門之變,都是沒有必要的。
朱祁鎮卻因為這麽一件沒有必要的事,冒了極大的風險。要不是他運氣實在太好,於謙為了大局不平叛,朱祁鈺為了大局不反抗,一路也沒有遇到阻止他的人,奪門之變的結局,還未可知。
寫在最後
奪門之變,一起沒有必要的政變,朱祁鎮平白冒了這麽大的風險,卻隻是提前拿迴原本就屬於他的位置。
朱祁鈺原本就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在奪門之變中提前失去了皇位。
他們都不算是奪門之變的受益者。
那麽,奪門之變真正的受益者,是誰呢?
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奪門之變的3個策劃人:石亨、徐有貞、曹吉祥。
其次,是參與了奪門之變的“有功”之人。
如果朱祁鎮沒有奪門,而是等待朱祁鈺咽氣之後,再迴到皇宮,這些人,沒有一個能得到這麽大的封賞,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三人,更不可能權傾朝野。
但是,這3個人,沒有一個有好結局。
石亨,受侄子牽連,被朱祁鎮下獄處斬,病死獄中,家人都被處斬。
徐有貞,被貶為庶民,流放雲南,鬱鬱而終。
曹吉祥,被朱祁鎮疏遠,後因侄子反叛,被殺。
這樣的下場,一來,是因為他們飛揚跋扈,朱祁鎮無法忍受。二來,是因為朱祁鎮也意識到了奪門之變的不對勁,不肯再留著他們。
你們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原本就已經是病入膏肓的朱祁鈺,也不會想到有這樣的下場,不過在這過程中,龍羽的態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畢竟大明基業不可一日無主。
基於這樣的情況,就連後宮的孫太後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了。不過這場變動之中最用心的還是徐有貞了,畢竟在前任朱祁鈺哪裏他是被打壓的對象。通過這次政變,也是他政治生涯迎來了轉機,並且有可能會平步青雲。
於謙就沒有那麽好運了,發生政變後,第一個清算的就他了。朱祁鎮奪迴政權不到一年就開始對京師保衛戰的功臣進行清算。
大學生於謙就是以貪汙腐敗的名頭被抄家了。等龍羽知道這個消息時已經為時已晚。
於謙被抄家了,錦衣衛測查於謙的家裏時,能找到最值錢的就是皇帝賞的官服。有良心的錦衣衛於心不忍。
策劃“奪門之變”的3個人,也無一有好下場。
畢竟,奪門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但是對於明英宗朱祁鎮而言,風險和收益不成正比。
他雖然奪迴了皇位,可當時的朱祁鈺已經重病在身,命不久矣。朱祁鎮就算什麽都不幹,也基本上可以重新掌權。
讓我們先來看看,奪門之變的全過程,以及朱祁鎮在奪門之變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風險。
事情發生在1457年正月。此時,離土木堡之變已經過去8年,離朱祁鎮從瓦剌歸來,也過去了7年。
這7年,朱祁鎮的日子可不好過。
先是禦駕親征,全軍覆沒,自己也在瓦剌當了一年俘虜。
好不容易迴到大明,皇位上已經換成了他的弟弟朱祁鈺,而他本人,隻能被囚禁在南宮,連宮門都被上鎖灌鉛,朱祁鎮一步都不能離開,也很難和外界聯係。
一個寒風唿嘯的晚上,南宮的大門,突然被撞開了。
朱祁鎮獨自一人,出去一看,一行人跪倒在地上,請他迴皇宮登基。
原來,朱祁鈺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了。有些大臣一看,機會來了,就趕緊來接朱祁鎮,迴宮複位。
就這樣,天亮的時候,上朝的大臣發現,皇位上坐著的,不是當今天子朱祁鈺,而是上一任皇帝朱祁鎮。
大臣們沒有反抗,默認了這一事實。
朱祁鈺也沒有反抗,問清楚了是朱祁鎮幹的,而不是有其他人意圖謀反,說了聲“好”,就此認命。
《明史》:既薄南城,門錮,毀牆以入。上皇燈下獨出問故,有貞等俯伏請登位,乃唿進輿……乃升奉天門,有貞等常服謁賀,唿“萬歲”。
奪門之變的過程,看起來很順利,實際上,危機四伏。
在這整件事情的經過,朱祁鎮至少麵臨這3重風險。一不小心,奪門就會失敗,輕則,待遇比以前更差,重則,命喪於此。
一、於謙平叛
於謙,是朱祁鈺手下的重臣,對大明江山、對朱祁鈺,忠心耿耿。
奪門之變發生的時候,就已經有人告訴於謙,宮裏出事了。
於謙手握重兵,隻要一聲令下,就可以把朱祁鎮一幹人等拿下,送到朱祁鈺的麵前,任憑朱祁鈺處置。
但是,此時的朱祁鈺重病在身,沒有繼承人,朱祁鎮和朱祁鎮的兒子,就是朱祁鈺僅有的親人,也是僅有的可以合法繼承朱祁鈺皇位的人。
一旦把朱祁鎮當做叛徒拿下了,皇位的繼承問題,就很尷尬了。
當然,如果於謙有私心,大可以去宗室找個孩子,以朱祁鈺嗣子的名義登基,而他自己大權在握,做顧命大臣。
這麽一來,於謙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而對天下的影響,就難以估量了。
一番權衡過後,於謙選擇了放任不管,任由朱祁鎮奪迴了皇位。
但凡於謙有一點私心,有一絲動搖,讓人拿下朱祁鎮,奪門之變就不可能成功,而坐實了反叛罪名的朱祁鎮,也很難說會有什麽下場。
《明史》:奪門之役,徐石密謀,左右悉知,而以報謙。時重兵在握,滅徐石如摧枯拉朽耳。
二、朱祁鈺反抗
朱祁鈺雖然病入膏肓,躺在床上起不來,但是他畢竟還是皇帝。隻要一聲令下,禁軍和大臣,都得拚死勤王。
但是,朱祁鈺的顧慮,和於謙是一樣的。
他畢竟沒有兒子,如果收拾了朱祁鎮,廢了朱祁鎮一脈的繼承權,皇位就不好說要傳給誰了。
從宗室裏過繼嗣子,讓皇位的傳承脫離朱祁鈺的父親朱瞻基一脈,無論是朱祁鈺本人,還是大臣們,都很難接受。
更何況,朱祁鈺還要提防著像於謙這樣的重臣,趁著他病得無法理事,擁立年幼的宗室子,幹出類似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事。
所以,掙紮過後,朱祁鈺也放棄了反抗。
要是朱祁鈺不肯放棄,拚著最後一口氣,和朱祁鎮拚個魚死網破,朱祁鎮的結局,還未可知。
《複辟錄》:鼓鍾鳴,群臣百官入賀。景皇帝聞鍾鼓聲,問左右雲:“於謙耶?”左右對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
三、混亂中遇害
朱祁鎮一路從南宮走到皇宮,看起來很順利。但是路上,隨時有可能有人攔下他們,質問他們的目的,從而引發衝突。
朱祁鎮這邊的人手並不算多,一旦發生衝突,他會不會被誤傷,或者不慎遇害,可就不好說了。
但是,朱祁鎮一行人,還算幸運。
皇城的守軍看到這一行人行蹤詭異,但畢竟是太上皇和幾個重要的大臣,因此,都不敢多問。
隻能說,朱祁鎮的運氣實在是好,一路上沒有遇到一個愣頭青或一根筋的,否則,就別想兵不血刃地進入皇宮了。
《明史》:兵士惶懼不能舉,有貞率諸人助挽以行。
朱祁鎮用盡了所有的運氣,才避開了所有可能存在的風險,終於用奪門的方式,奪迴了皇位。
但是,他在殺於謙的時候,就已經覺察到了,事情有些不對勁。
於謙是立有大功的,朱祁鎮一開始,對於殺於謙這件事,有點猶豫。
徐有貞對他說,如果不殺於謙,奪門之變,師出無名。
《明史》:奏上,英宗尚猶豫曰:“於謙實有功。”有貞進曰:“不殺於謙,此舉為無名。”帝意遂決。
多年之後,終於有一個大臣直白地告訴朱祁鎮:冒這麽大的危險,發起奪門,是沒有必要的。
這個大臣,名叫李賢。
奪門之變發生之後的4年裏,策劃“奪門之變”的3個人,石亨、徐有貞、曹吉祥,飛揚跋扈,權傾朝野,朱祁鎮對他們的忍耐,已經到了極限。
1460年,朱祁鎮把石亨投入監獄,誅殺了他的黨羽。之後,大臣們終於敢開始討論奪門之變的是與非。
有一次,朱祁鎮問起李賢,關於奪門之變的問題,李賢大著膽子說:
奪門之變,本來就是沒有必要的。朱祁鈺去世之後,大臣們自然會把朱祁鎮迎接迴來。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實際上是用朱祁鎮的安危,賭他們的擁立之功,換取榮華富貴。
朱祁鎮一聽,恍然大悟,下詔,從此以後,不能再提“奪門”這兩個字。在奪門之變裏立功得到封賞的人裏,有4000多人被革去了官職。
《明史》:賢曰:“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請陛下複位,安用擾攘為?……”帝曰:“然。”詔自今章奏勿用“奪門”字,並議革冒功者四千餘人。
為什麽要說,奪門之變是沒有必要的呢?
我們來看看,如果沒有“奪門之變”,朱祁鈺去世之後,皇位有可能會傳給誰,就知道原因了。
1、朱祁鎮
朱祁鈺沒有兒子。按照明朝的繼承法,皇帝沒有兒子,則皇位由皇帝的親生兄弟繼承。
而朱祁鈺唯一的兄弟,就是朱祁鎮。
雖然,朱祁鎮曾經當過皇帝,也害得明朝差點丟了北京。但是,沒有一條禮法規定,朱祁鎮會因此失去了皇位的繼承權。
所以,在朱祁鈺已經病得沒法起來祭天,隨時可能咽氣的情況下,朱祁鎮就是朱祁鈺的第一順位繼承人。
他冒這麽大的風險,隻不過是把原本就該自己繼承的皇位提前搶過來,實在沒有必要。
2、朱祁鎮的兒子
朱祁鎮是朱祁鈺的第一順位繼承人,前提是,朱祁鈺沒有立太子。
那麽,朱祁鈺如果要立太子,他可以立誰呢?
眾望所歸的人選,是朱祁鎮的長子朱見深。如果朱祁鈺實在看朱見深不順眼,也不過是從朱祁鎮的其他兒子裏選擇一個來做自己的繼承人。
而朱祁鎮的兒子裏,就連年紀最大的朱見深,也還不到11歲。
這麽小的年紀,自然不可能親政。
那麽,輔佐這個小皇帝的,除了他的親爹、有著豐富執政經驗的朱祁鎮,還能是誰呢?
無論如何,小皇帝都不會放著自己的親爹不信任,反而去信任別人。
更何況,有權決定輔政人選的孫太後,是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孫太後自然也不會選擇別人。
所以,如果朱祁鈺選擇朱祁鎮的兒子做繼承人,那麽,對朱祁鎮而言,也不過是以太上皇的身份,執行皇帝的權力罷了。
又何必冒著這麽大的風險,發動奪門之變?
3、其他宗室子
還有一種極端的情況,朱祁鈺恨朱祁鎮到了極點,寧可從宗室裏過繼嗣子,也不願意把皇位傳給朱祁鎮一脈。
可是這樣的概率,實在太小了。
首先,大臣們就不會同意。
在奪門之變發生之前、朱祁鈺纏綿病榻之際,朱祁鈺和大臣,大臣和其他大臣之間,就皇位繼承人之間展開過討論。
大臣們達成的共識是:無論朱祁鈺立誰做接班人,都隻能在先帝明宣宗朱瞻基的後代裏選。這是大臣們的底線。
朱瞻基的後代,隻有朱祁鈺,朱祁鎮,以及朱祁鎮的兒子們。
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當立章皇帝子孫。
更何況,事實證明,這也是朱祁鈺的底線。
他也不會真的去宗室裏隨便找個嗣子,讓皇位的傳承脫離父親朱瞻基一脈。
否則,奪門之變發生之後,他大可以魚死網破,徹底把朱祁鎮打為叛徒,剝奪朱祁鎮一脈的繼承權,而不是選擇放棄,選擇認命。
所以,繞來繞去,皇位的繼承人,要麽是朱祁鎮本人,要麽是朱祁鎮的兒子,而朱祁鎮以太上皇的身份執政。
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奪門之變,都是沒有必要的。
朱祁鎮卻因為這麽一件沒有必要的事,冒了極大的風險。要不是他運氣實在太好,於謙為了大局不平叛,朱祁鈺為了大局不反抗,一路也沒有遇到阻止他的人,奪門之變的結局,還未可知。
寫在最後
奪門之變,一起沒有必要的政變,朱祁鎮平白冒了這麽大的風險,卻隻是提前拿迴原本就屬於他的位置。
朱祁鈺原本就已經病入膏肓,時日無多,在奪門之變中提前失去了皇位。
他們都不算是奪門之變的受益者。
那麽,奪門之變真正的受益者,是誰呢?
最大的受益者,就是奪門之變的3個策劃人:石亨、徐有貞、曹吉祥。
其次,是參與了奪門之變的“有功”之人。
如果朱祁鎮沒有奪門,而是等待朱祁鈺咽氣之後,再迴到皇宮,這些人,沒有一個能得到這麽大的封賞,石亨、徐有貞、曹吉祥三人,更不可能權傾朝野。
但是,這3個人,沒有一個有好結局。
石亨,受侄子牽連,被朱祁鎮下獄處斬,病死獄中,家人都被處斬。
徐有貞,被貶為庶民,流放雲南,鬱鬱而終。
曹吉祥,被朱祁鎮疏遠,後因侄子反叛,被殺。
這樣的下場,一來,是因為他們飛揚跋扈,朱祁鎮無法忍受。二來,是因為朱祁鎮也意識到了奪門之變的不對勁,不肯再留著他們。
你們覺得,是不是這樣呢?
原本就已經是病入膏肓的朱祁鈺,也不會想到有這樣的下場,不過在這過程中,龍羽的態度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畢竟大明基業不可一日無主。
基於這樣的情況,就連後宮的孫太後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了。不過這場變動之中最用心的還是徐有貞了,畢竟在前任朱祁鈺哪裏他是被打壓的對象。通過這次政變,也是他政治生涯迎來了轉機,並且有可能會平步青雲。
於謙就沒有那麽好運了,發生政變後,第一個清算的就他了。朱祁鎮奪迴政權不到一年就開始對京師保衛戰的功臣進行清算。
大學生於謙就是以貪汙腐敗的名頭被抄家了。等龍羽知道這個消息時已經為時已晚。
於謙被抄家了,錦衣衛測查於謙的家裏時,能找到最值錢的就是皇帝賞的官服。有良心的錦衣衛於心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