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種田
諸天領主路之從1188開始 作者:演義唐朝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進,讓陸戰營加大肅清周邊生番,李傑大匠造出來的拖拉機有十幾台了吧,何瑤說第二季耕種有望突破百萬畝,當然人手不夠另說,可是先把周邊安全區劃出來是你們陸戰營近期主要任務,一定要做好。”
“是,陸戰營一定完成任務!”
王進知道小主人和善,一般情況下稱自己王大哥,可是一旦叫自己名字的時候,必然是做了決斷,自己需要的就是堅決執行,沒有第二個可能性。
經過幾次移民,現在陸戰營突破六千人,分為十二個營,以日本武士為主的海外軍團也有六千人規模。
海軍成軍慢,受限與船隻和人員素質隻能慢慢訓練,但是也保持了十個營五千人規模。
陸戰營通過老兵帶新兵拿生番練手,士兵們的實戰經驗很足,護衛基地周邊完全夠用,現在需要的是主動出擊,把安全範圍擴大。
遊戲術語就是開地圖,為後方的生產建設提供武力保證。
海軍沒辦法,就算上短期培訓班也得三四個月的時間,再加上海訓,大半年的時間訓練出來的還是湊合著用,想成精銳之師,沒有一兩年根本不行。
陸軍就不一樣了,隊列訓練三月能聽懂號令就能上戰場,有些不講究的發把長矛就安排上戰場了,是生是死看命,活下來的基本就是精銳了。
邢承恩練兵備戰就是要練一隻最能打的軍隊出來。
縱觀世界戰爭史上有一個鐵律:不考慮武器因素的情況下,立國的那一批人,基本就是這個國家史上最能打的一批了。
這個鐵律適用於大多數國家,就連解放軍,也很難說能在作戰意誌上超過當年的紅軍。
當然也有例外,很多人說美軍除外,他們最能打的反而是二戰中的軍隊,結果在朝鮮戰場上兩個國家最能打的軍隊來了一次碰撞。
邢承恩不敢說自己能練出紅軍那樣鋼鐵意誌的軍隊,但也要是一隻有信念的近代軍隊。
邢承恩就不信了,自己練兵,煉鋼,加大農業生產,自己準備這麽多未來還不能和鐵木真碰一碰?
蒙古西征持續40年,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建立了一個麵積高達3000萬平方公裏的龐大帝國。
為什麽僅僅十萬人的蒙古軍隊就能打下大半個歐洲?
後世總結的原因很多,什麽蒙古戰術先進、機動性很強等等,其實都不靠譜,根本原因就是當時歐洲生產力水平太低!
別不信,大家隻知道華夏人種地天賦很強,可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強。
歐洲農業種植收入是按照“種子產出比”計算的,也就是說,在田地裏撒下多少斤種子,未來收獲多少斤糧食有一個大致固定的比例。
在公元11世紀之前這個比例大致隻有1:5左右。
1:5左右是個什麽概念?
一畝地古代大致能播下20斤種子,那麽未來就隻能收獲100斤糧食!
對比一下古代中國,好吧,用中世紀中國畝產量對比有點欺負人,我們以2000多年前的秦朝的產量相比,當時秦朝種要20斤種子,而畝產就能達到240斤糧食!
歐洲的中世紀是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在中國大致就是南北朝、隋、唐、宋、元,在這個時期,中國農業種植相對秦代更有長足的發展,如果還是按照種子產出比計算差不多能達到1:20左右,水稻能達到1:45。
當時阿佩爾統計完琉求的糧食產量人是懵的,直喊不可能,也就是邢承恩手裏沒手機,要不然錄下來妥妥的表情包。
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麽說在工業革命之前,古代中國占據世界巔峰長達2000年,為什麽古代中國隨便拎一個朝代出來其 gdp在全世界都能占據很大的份額。
其實說出來邏輯也很簡單,在農耕文明時代,gdp主要就是農業出產,經濟學家簡單用中國耕地麵積乘以平均畝產量,大致就能得到當時的gdp數字,由於我們對歐洲農業(包括其它文明農業)出產幾乎就是碾壓狀態,歐洲1:5,我們是1:20,所以雖然古代中國耕地麵積在全世界占比很小,但是我們gdp就是要在全世界占很大的份額。
而中國未能開啟工業革命主要原因之一還是農業太發達了!
1斤種子播種下去,一年之內就能得到20倍迴報(唐代以後水平)!
土裏刨食是風險最小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18世紀之前中國長期在世界之巔,除了中國之外所有國家都視為蠻夷,中國人也沒有航海冒險的動力。
簡單地說,因為農業水平太高,古代中國就有了路徑依賴,而農業水平極低的歐洲反而拋棄農耕文明沒啥阻力。
同時期歐洲沒有掌握液態鐵煉製技術,即使不惜成本將鐵塊打造成盔甲也隻能做成笨重的板甲,但是掌握了液態鐵煉製技術的古代中國卻可以輕而易舉大量打造輕便的鎖子甲、鐵手套。
在北宋與金國作戰中已經出現最強悍的士兵可以身穿三重甲(最裏麵是皮甲,然後是鎖子甲,最後是鐵甲),戴上鐵手套去衝鋒陷陣,這樣的士兵如同一個人形的坦克,普通兵器根本就無法對其造成傷害。
有這樣裝具的蒙古軍隊對於鐵器都無法普及的歐洲軍隊而言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一個種子產出比隻有1:5的農業社會是根本無法養活一支數量較多的脫產職業軍隊的,所以13世紀之前的歐洲戰爭其實就是少數貴族的競技場,其餘的士兵不過是剛剛從田地裏拉出來的農民,沒有任何訓練,隻能扮演打醬油的角色。
同樣,因為農業產出太低,國王也很難積蓄足夠的軍需,也隻能打短平快戰爭,無法長期持續作戰,所以十字軍東征是斷斷續續的。
所以在蒙古西征戰爭中,屢屢出現蒙古軍隊誘敵深入,而歐洲軍隊屢屢中計輕敵冒進,被蒙古軍隊在選定戰場全殲,不是這些歐洲軍隊統帥無能,是手裏沒糧,不冒進拚死一搏,多拖一段時間,糧食耗盡了,軍隊不攻自滅。
但是歐洲地廣人稀,華夏正相反,再精耕細作,農民還是過的苦,宋朝經濟發達,大量的無地人口從事其他產業,邢承恩看到了更多的可能,首選就是搞海外殖民。
邢承恩未來唯一憂慮幹不過鐵木真的可能就是馬匹,自己沒有優良的養馬地。
養馬為何需要優良的養馬地?
很多人有誤解:馬隻要喂草不就可以了嗎?草不是到處都是嗎?養馬是很簡單的事情。其實,這大錯特錯。
首先,馬是食草動物沒錯,但是馬的消化能力很弱,因為馬不像牛一樣會反芻。所以,養馬想一次喂飽幾頓不吃,那是不可能的。
曆史上也有類似記載:“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牧製置使言,淳澤並諸處馬監,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時,馬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而馬一瘦弱就幹不了活了。
其次,馬的胃口很大。
上世紀華北農業境況的數據,華北地區馬騾的主要飼草是玉米葉,一匹馬一年的需求量大概是3650斤\/頭;而牛的飼料就比較寬泛,麥秸、高粱杆、粟杆皆可,一年也就2920斤;雖然驢和馬一樣,也不反芻,但是一頭驢一年需求的草2190斤,比馬少多了。
第三,馬不能光吃草,還得喂糧食,特別是幹重活時,戰時的戰馬就更不用說了,幾乎“一日三餐”都得喂糧食,甚至普通百姓都吃不上的豆料。
民國時期對河北清苑的農村調查,一頭幹重活的驢,一年得喂高粱3.6石,而馬匹更是驢的三倍(12.2石)不止,所以在馬匹失去軍事作用以後,它的曆史使命也基本終結了。
第四,馬除了平時飼養成本高以外,即使沒啥重活,和平時期也會發生意外。
比如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562匹馬死了315匹,小馬駒活到成馬就12匹。
有一種觀點說,宋朝養馬不行,是因為搞國營,如果私人養馬就好了。
那麽,如果馬監不行,真讓私人養呢?
宋朝曾鼓勵民間養馬。《宋史》記載:“元豐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請,詔開封府界、京東西、河北、陝西、河東路州縣戶各計資產市馬,坊郭家產及三千緡、鄉村五千緡、若坊郭鄉村通及三千緡以上者,各養一馬,增倍者馬亦如之。”顯然,城市戶家產要達到三千貫,鄉村五千貫,這才養得起馬。這要求顯然是比較高的,普通農戶根本養不起馬。
再說,養馬需要大量的土地,宋朝群牧司言:“馬監草地四萬八千餘頃,今以五萬馬為率,一馬占地五十畝。”而五十畝地,差不多是一個中上等五口之家的水平了。因此,民間養馬僅限於想象。
所以,馬匹的養成絕對需要一個優良的養馬地,雖然不能解決喂糧食的問題,但最起碼其他條件是基本具備了。
所以邢承恩才對濟州島念念不忘。
濟州可不是個小島,它是高麗第一大島。
放在中國也是僅次於琉求和海南的第三大島,是崇明島的1.5倍,濟州島的氣候、草場條件又比較好,馬匹承載力隻多不少。
濟州島土地總麵積18.5萬公頃,前世有牧場8萬公頃。
而古代城市、港口、軍事基地之類的占地遠低於前世的現代,人口少,耕地也會比現在少。
宋朝時牧場麵積達到10萬公頃是完全可能的,養3萬匹馬輕輕鬆鬆。
說個冷知識,即使到今天,濟州也有將近2萬匹馬,韓國上流社會玩馬術活動用的馬很多就來自濟州。
中國的適牧地區就沒幾個這麽大的島,台灣、海南熱帶氣候顯然不適合養馬。
崇明且不說宋朝時還是個島寶寶,這種衝出來的沙洲古代非常危險,長江一哆嗦來個洪峰就連人帶馬都沒了。
崇明地方誌在明朝時依然是不定期遭遇滅頂之災的兇險之地,這種地方養馬養的還不夠賠的,更別說在宋廷眼皮子底下養馬?你想幹什麽?
“是,陸戰營一定完成任務!”
王進知道小主人和善,一般情況下稱自己王大哥,可是一旦叫自己名字的時候,必然是做了決斷,自己需要的就是堅決執行,沒有第二個可能性。
經過幾次移民,現在陸戰營突破六千人,分為十二個營,以日本武士為主的海外軍團也有六千人規模。
海軍成軍慢,受限與船隻和人員素質隻能慢慢訓練,但是也保持了十個營五千人規模。
陸戰營通過老兵帶新兵拿生番練手,士兵們的實戰經驗很足,護衛基地周邊完全夠用,現在需要的是主動出擊,把安全範圍擴大。
遊戲術語就是開地圖,為後方的生產建設提供武力保證。
海軍沒辦法,就算上短期培訓班也得三四個月的時間,再加上海訓,大半年的時間訓練出來的還是湊合著用,想成精銳之師,沒有一兩年根本不行。
陸軍就不一樣了,隊列訓練三月能聽懂號令就能上戰場,有些不講究的發把長矛就安排上戰場了,是生是死看命,活下來的基本就是精銳了。
邢承恩練兵備戰就是要練一隻最能打的軍隊出來。
縱觀世界戰爭史上有一個鐵律:不考慮武器因素的情況下,立國的那一批人,基本就是這個國家史上最能打的一批了。
這個鐵律適用於大多數國家,就連解放軍,也很難說能在作戰意誌上超過當年的紅軍。
當然也有例外,很多人說美軍除外,他們最能打的反而是二戰中的軍隊,結果在朝鮮戰場上兩個國家最能打的軍隊來了一次碰撞。
邢承恩不敢說自己能練出紅軍那樣鋼鐵意誌的軍隊,但也要是一隻有信念的近代軍隊。
邢承恩就不信了,自己練兵,煉鋼,加大農業生產,自己準備這麽多未來還不能和鐵木真碰一碰?
蒙古西征持續40年,一直打到多瑙河邊,建立了一個麵積高達3000萬平方公裏的龐大帝國。
為什麽僅僅十萬人的蒙古軍隊就能打下大半個歐洲?
後世總結的原因很多,什麽蒙古戰術先進、機動性很強等等,其實都不靠譜,根本原因就是當時歐洲生產力水平太低!
別不信,大家隻知道華夏人種地天賦很強,可是根本不知道有多強。
歐洲農業種植收入是按照“種子產出比”計算的,也就是說,在田地裏撒下多少斤種子,未來收獲多少斤糧食有一個大致固定的比例。
在公元11世紀之前這個比例大致隻有1:5左右。
1:5左右是個什麽概念?
一畝地古代大致能播下20斤種子,那麽未來就隻能收獲100斤糧食!
對比一下古代中國,好吧,用中世紀中國畝產量對比有點欺負人,我們以2000多年前的秦朝的產量相比,當時秦朝種要20斤種子,而畝產就能達到240斤糧食!
歐洲的中世紀是從公元5世紀持續到公元15世紀,在中國大致就是南北朝、隋、唐、宋、元,在這個時期,中國農業種植相對秦代更有長足的發展,如果還是按照種子產出比計算差不多能達到1:20左右,水稻能達到1:45。
當時阿佩爾統計完琉求的糧食產量人是懵的,直喊不可能,也就是邢承恩手裏沒手機,要不然錄下來妥妥的表情包。
現在大家明白為什麽說在工業革命之前,古代中國占據世界巔峰長達2000年,為什麽古代中國隨便拎一個朝代出來其 gdp在全世界都能占據很大的份額。
其實說出來邏輯也很簡單,在農耕文明時代,gdp主要就是農業出產,經濟學家簡單用中國耕地麵積乘以平均畝產量,大致就能得到當時的gdp數字,由於我們對歐洲農業(包括其它文明農業)出產幾乎就是碾壓狀態,歐洲1:5,我們是1:20,所以雖然古代中國耕地麵積在全世界占比很小,但是我們gdp就是要在全世界占很大的份額。
而中國未能開啟工業革命主要原因之一還是農業太發達了!
1斤種子播種下去,一年之內就能得到20倍迴報(唐代以後水平)!
土裏刨食是風險最小性價比最高的選擇。
18世紀之前中國長期在世界之巔,除了中國之外所有國家都視為蠻夷,中國人也沒有航海冒險的動力。
簡單地說,因為農業水平太高,古代中國就有了路徑依賴,而農業水平極低的歐洲反而拋棄農耕文明沒啥阻力。
同時期歐洲沒有掌握液態鐵煉製技術,即使不惜成本將鐵塊打造成盔甲也隻能做成笨重的板甲,但是掌握了液態鐵煉製技術的古代中國卻可以輕而易舉大量打造輕便的鎖子甲、鐵手套。
在北宋與金國作戰中已經出現最強悍的士兵可以身穿三重甲(最裏麵是皮甲,然後是鎖子甲,最後是鐵甲),戴上鐵手套去衝鋒陷陣,這樣的士兵如同一個人形的坦克,普通兵器根本就無法對其造成傷害。
有這樣裝具的蒙古軍隊對於鐵器都無法普及的歐洲軍隊而言簡直就是降維打擊。
一個種子產出比隻有1:5的農業社會是根本無法養活一支數量較多的脫產職業軍隊的,所以13世紀之前的歐洲戰爭其實就是少數貴族的競技場,其餘的士兵不過是剛剛從田地裏拉出來的農民,沒有任何訓練,隻能扮演打醬油的角色。
同樣,因為農業產出太低,國王也很難積蓄足夠的軍需,也隻能打短平快戰爭,無法長期持續作戰,所以十字軍東征是斷斷續續的。
所以在蒙古西征戰爭中,屢屢出現蒙古軍隊誘敵深入,而歐洲軍隊屢屢中計輕敵冒進,被蒙古軍隊在選定戰場全殲,不是這些歐洲軍隊統帥無能,是手裏沒糧,不冒進拚死一搏,多拖一段時間,糧食耗盡了,軍隊不攻自滅。
但是歐洲地廣人稀,華夏正相反,再精耕細作,農民還是過的苦,宋朝經濟發達,大量的無地人口從事其他產業,邢承恩看到了更多的可能,首選就是搞海外殖民。
邢承恩未來唯一憂慮幹不過鐵木真的可能就是馬匹,自己沒有優良的養馬地。
養馬為何需要優良的養馬地?
很多人有誤解:馬隻要喂草不就可以了嗎?草不是到處都是嗎?養馬是很簡單的事情。其實,這大錯特錯。
首先,馬是食草動物沒錯,但是馬的消化能力很弱,因為馬不像牛一樣會反芻。所以,養馬想一次喂飽幾頓不吃,那是不可能的。
曆史上也有類似記載:“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牧製置使言,淳澤並諸處馬監,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時,馬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而馬一瘦弱就幹不了活了。
其次,馬的胃口很大。
上世紀華北農業境況的數據,華北地區馬騾的主要飼草是玉米葉,一匹馬一年的需求量大概是3650斤\/頭;而牛的飼料就比較寬泛,麥秸、高粱杆、粟杆皆可,一年也就2920斤;雖然驢和馬一樣,也不反芻,但是一頭驢一年需求的草2190斤,比馬少多了。
第三,馬不能光吃草,還得喂糧食,特別是幹重活時,戰時的戰馬就更不用說了,幾乎“一日三餐”都得喂糧食,甚至普通百姓都吃不上的豆料。
民國時期對河北清苑的農村調查,一頭幹重活的驢,一年得喂高粱3.6石,而馬匹更是驢的三倍(12.2石)不止,所以在馬匹失去軍事作用以後,它的曆史使命也基本終結了。
第四,馬除了平時飼養成本高以外,即使沒啥重活,和平時期也會發生意外。
比如饒州“所蓄牝牡馬五百六十二,而斃者三百十有五,駒之成者二十有七”562匹馬死了315匹,小馬駒活到成馬就12匹。
有一種觀點說,宋朝養馬不行,是因為搞國營,如果私人養馬就好了。
那麽,如果馬監不行,真讓私人養呢?
宋朝曾鼓勵民間養馬。《宋史》記載:“元豐三年春,以王拱辰之請,詔開封府界、京東西、河北、陝西、河東路州縣戶各計資產市馬,坊郭家產及三千緡、鄉村五千緡、若坊郭鄉村通及三千緡以上者,各養一馬,增倍者馬亦如之。”顯然,城市戶家產要達到三千貫,鄉村五千貫,這才養得起馬。這要求顯然是比較高的,普通農戶根本養不起馬。
再說,養馬需要大量的土地,宋朝群牧司言:“馬監草地四萬八千餘頃,今以五萬馬為率,一馬占地五十畝。”而五十畝地,差不多是一個中上等五口之家的水平了。因此,民間養馬僅限於想象。
所以,馬匹的養成絕對需要一個優良的養馬地,雖然不能解決喂糧食的問題,但最起碼其他條件是基本具備了。
所以邢承恩才對濟州島念念不忘。
濟州可不是個小島,它是高麗第一大島。
放在中國也是僅次於琉求和海南的第三大島,是崇明島的1.5倍,濟州島的氣候、草場條件又比較好,馬匹承載力隻多不少。
濟州島土地總麵積18.5萬公頃,前世有牧場8萬公頃。
而古代城市、港口、軍事基地之類的占地遠低於前世的現代,人口少,耕地也會比現在少。
宋朝時牧場麵積達到10萬公頃是完全可能的,養3萬匹馬輕輕鬆鬆。
說個冷知識,即使到今天,濟州也有將近2萬匹馬,韓國上流社會玩馬術活動用的馬很多就來自濟州。
中國的適牧地區就沒幾個這麽大的島,台灣、海南熱帶氣候顯然不適合養馬。
崇明且不說宋朝時還是個島寶寶,這種衝出來的沙洲古代非常危險,長江一哆嗦來個洪峰就連人帶馬都沒了。
崇明地方誌在明朝時依然是不定期遭遇滅頂之災的兇險之地,這種地方養馬養的還不夠賠的,更別說在宋廷眼皮子底下養馬?你想幹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