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府來接梅良莘的轎子自然是林雅菡縣主規製的日常轎。
日常轎雖然不及林雅菡正式出行用的正轎,但差別隻是細節的花紋與裝飾沒有那麽繁複。
梅良莘看到這轎子,心中還是小小地激動了一下。
以梅家的家產來說,雖然養不起專門負責抬轎和維護轎子的“轎班”,但是讓梅良莘出門去租個轎子還是沒問題的。
隻是梅家並非官身,若不是梅德煋有秀才功名在身,梅良莘作為他尚未出閣的妹妹怕是連轎子都不許乘坐的。
但一般人家用的轎子轎身隻能用普通的布製作,而且還不能家頂。
可林雅菡這轎身用的卻是軟羅呢,這在一般人家可是做秋冬衣服的布料。盡管日常轎的轎身沒有正轎那麽豪華,但是深藍色的布料上還是有用銀絲繡成紋飾。而且最彰顯身份的自然是轎頂,貴族女子可用紅色轎頂且有華蓋裝飾。
“梅姑娘,可有什麽不妥?”負責接人的婆子見梅良莘遲遲沒有上轎,於是忍不住出言詢問道。
“沒有。”梅良莘略帶歉意地笑著說道,“是我一時恍了神。”
婆子沒有再說什麽,而是撩起了轎簾。梅良莘在丫鬟的攙扶下走進了轎子,然後轎簾就落了下來。
轎子裏是梅良莘在林府聞習慣的梨子香,清冷中略帶一絲甜甜的味道。
梅良莘第一次知道林府慣用果香的時候還有些驚訝,因為大戶人家為了炫耀財富多用沉香、烏香這些昂貴的香料,再不濟也是檀香。
哪怕家裏的小姐因為年紀輕不喜歡這種過於沉重的香味,那也大多選擇花香。尤其是林府不僅有全雍州數一數二的後花園,而且林家的田莊也有好幾處都是用來種植花草的。可林雅菡卻愛果香,尤其是味道清淡的梨子香和酸甜相雜的橘子香。
林府是有專門的轎班,負責抬轎的轎夫不僅身強體壯且精湛技藝。因此梅良莘坐在轎內並沒有覺得多搖晃,而且轎夫們的走動的速度不急不緩又不會忽快忽慢。
梅家雖然家世富裕但並非權貴出身,所以從梅家到林府還是有段距離的。
坐在轎子裏,梅良莘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將自己哥哥介紹給林雅菡。除此之外,如何才能撮合這一對並不門當戶對的男女呢?
“再過一兩月怕是最好的時候了。”梅良莘忽然低聲說道。
古人說“守孝三年”但實際卻隻是“二十七個月”,而且真正要守孝這麽長也隻有逝者的親兒子及未出閣的親女兒而已。古人重孝,不僅孝期有諸多規矩,連守滿孝期後的“除服日”也是一個非常重要且繁瑣的過程。
這天喪家不僅要祭奠逝者,同時還要開祠堂稟告祖宗,最後還要宴請親朋好友。從這天開始就表示喪家重新迴歸主流社交場合,宴請的帖子也不必避諱自家了。
正因為除服日如此重要,所以梅良莘篤定林雅菡那日肯定要代表林府宴請林氏族人及安西府的權貴。如果能在這一天讓大家知道林雅菡對自己哥哥梅德煋“芳心暗許”的話,哪怕當今聖上已經許諾會賜婚,那賜婚的對象也隻有自己哥哥了。
“為了我們梅家,就苦一苦縣主吧!”梅良莘寬慰自己道。
“梅姑娘,咱們已經到了。”負責接人的婆子在轎子外說道,“我們姑娘正在傲霜院忙著處理府內的事情就不能來接梅姑娘了。但我們姑娘吩咐了,讓我們務必好好伺候您。這次您還住在上次的院子裏,若是有什麽不妥,您盡管吩咐我們。”
“縣主客氣了。”梅良莘下了轎子之後,謙卑地說道。“能來貴府做客已經是邀天之幸,民女還能有什麽要求呢?煩請嬤嬤帶我去院子吧!若是縣主得空了,我再過去請安。”
婆子點點頭,帶著幾個剛留頭的小丫鬟簇擁著梅良莘進了後院。
雖然此時已經是初秋時節,但林府後院的花草卻還是鬱鬱蔥蔥。不僅月季、海棠、三角梅和天竺葵這種花期較長的鮮花還在那爭奇鬥妍,而像菊花、桂花、木芙蓉和桔梗花等秋季盛開的鮮花此時也不甘人後地爭相怒放。一時間院子裏是五顏六色好不熱鬧,人在其中行走就仿佛漫步五彩霞雲上。
迴到自己已經來住過好幾次的山榴院,梅良莘給了小丫鬟們幾個荷包。
“比不得你家縣主大方,但你們拿去玩吧。”梅良莘笑著說道。
小丫鬟們沒有拒絕,接過荷包便行禮道謝。
梅良莘借口自己有些累就將丫鬟和婆子都打發走了,自己就歪在臥榻上想著心事。
小丫鬟們出了山榴院就嘻嘻哈哈打開了荷包,然後被荷包裏近一兩的銀錁子給嚇到了。
林雅菡雖然不吝賞錢,可獎賞是有等級的,而且同等級的獎賞在不同等級的人身上也是有所差別的。
像這種日常的事情,小丫鬟們能拿到的賞錢不過就是100錢、200錢,大致相當於她們半個月的月錢。
倒不是林雅菡刻薄這些下人,畢竟連在林雅菡身邊伺候的一等大丫鬟如青黛和白蘇也不過2兩銀子的月錢。
這些丫鬟婆子等仆人除了月錢之外,每一季都至少有兩身到四身衣服,過冬還有額外的冬服。同時丫鬟婆子在府裏做活的時候是食宿全包,甚至遇到胃口小的還能帶點飯菜迴家。並且夏天有冰飲子,冬天有湯婆子,月錢真的就是實打實拿到手的全部錢了。
看到小丫鬟惶恐的模樣,跟在身邊的管事嬤嬤也皺了皺眉頭。給這麽多錢那就不是賞錢了,反而是另有圖謀的拉攏人心。
“你們且拿著吧。”嬤嬤也沒有收繳丫鬟們的賞錢,但是已經決定將這件事稟報上去,同時不讓這些丫鬟再接近山榴院和梅良莘了。
此時林雅菡的確在傲霜院處理著林府瑣事,同時也在監督著送往京城的銀兩。
林府有自己的親兵和暗探,當然不需要通過鏢行送銀子進京。不過為了不讓人懷疑,林雅菡也委托了幾個鏢行準備讓他們聯合起來給自己搬家。隻是皇帝旨意還沒下來,她倒不方便輕舉妄動。
“姑娘,那梅姑娘已經被安置到山榴院了。”佩蘭過來說道,“她給幾個過來幫忙的小丫鬟一人賞了一兩銀子的荷包。”
“謔!還真夠大方的啊!”林雅菡笑著揶揄道。
她已經不是那個剛剛穿越過來的現代女孩,看多了古代言情小說就真的以為銀子不值錢,於是動不動就要賞銀百兩千兩什麽的。
華夏自古就是缺銀子的國家,絕大部分時候都是銀貴銅賤。哪怕朝廷將1兩銀子恆定為兌換銅錢1000枚,但實際上1兩銀子可以兌換到1200枚左右銅錢。
若是遇到市場波動,那1兩銀子漲到1500枚銅錢也不是沒有。甚至到了皇朝末期由於社會動蕩,1兩銀子兌換2000枚銅錢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且不提《紅樓夢》裏已經說過京郊的一家四口一年也不過20兩銀子的花費,要知道大聖朝的堂堂公主一月的月錢也不過2000石糧食。
以現在的糧價來說,這大概就是600兩銀子。若是在兩湖及江南等產糧區,那實際價格可能還要下降許多。
而林雅菡作為皇帝冊封的縣主,她的月俸是500石糧食,也就是150兩銀子。不過因為林雅菡現在居住在西北地區,所以500石糧食的實際價格要略高於150兩銀子。
正因為在這個時代已經度過了一次,所以再生後的林雅菡可不會小看1兩銀子。哪怕是自己賞錢,小丫鬟們也隻有正旦、中秋及自己生日的時候能拿到這麽高的賞錢。
“隻怕是她有所求吧!”佩蘭冷笑著說道。
用銀子拉攏人誠然是後宅鬥爭中的手段之一,雖然簡單粗暴但卻有奇效。不過對於宅鬥高手們來說,銀子拉攏就完全落了下乘。
能玩宅鬥的,哪個身上沒有銀子?你能砸銀子,人家就不能?就像後世商戰的“價格戰”並不多被企業主推崇。因為如果兩人實力差不多,砸銀子的最後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讓那幾個小丫鬟這些時日不要去山榴院了。”林雅菡吩咐道。
佩蘭點點頭,然後說道:“姑娘倒是心疼她們。”
“府裏才經過那麽些事情,暫時不用再起波瀾了。”林雅菡解釋了一句。
在佩蘭看來,這些個小丫鬟壓根就算不得“仆役”,充其量就是“材料”罷了。如果能用這些小丫鬟試探出梅良莘的想法以及府內小丫鬟們的忠誠度,佩蘭覺得還是值得的。
至於這些小丫鬟日後如何處理?橫豎林家的莊子那麽多,打發她們下去養蠶織布就是了。不過佩蘭也清楚,林府前段時間才開革出去那麽多親兵,又清退了不少仆役,再有事情就難免人心浮動了。
梅良莘到了林府沒多久,在書院學習完功課後的梅德煋也迴到了梅家。
“母親,妹妹今日不在家?”梅德煋迴到家沒有看到平時必定在家規勸自己多讀書的梅良莘,有些好奇地問了一嘴。
“縣主借你妹妹去府裏玩去了。”梅辛氏與有榮焉地笑著說道,“你妹妹說了,這次必定將你的婚事辦妥。”
“哦?”梅德煋有些好奇地看向自己的母親。
梅德煋可不是雛兒,他的童子身早在書院念書的時候便被師兄拿去了。不過也在那晚,梅德煋也從一個小男孩變成了小男人。
而且在師兄們的“教導下”,梅德煋不僅嚐過了男人的味道,也在秦樓楚館見識了女人的風情。要知道梅德煋在妓子裏口碑好可不僅僅是風流倜儻、才華出眾而已,梅德煋的戰鬥力可是不少積年老妓都直唿“吃不消”。
隻不過妓子孌童那都是玩玩而已,梅德煋還是對自己的妻子有所期待的。如果能娶到大戶人家的女兒當正妻,那不僅在財產上可以資助自己,更是可以利用妻子這邊的人脈為自己鋪路。
梅德煋經過兩次科舉之後自然曉得自己遲遲不能成為舉人的緣故並不是自己才華和勤奮不夠,而是他所在的階級限製了他的發展。
大聖朝為了平衡科舉采取了分榜錄取,即按照地區規定了舉人的比例。原本大聖朝分為南榜和北榜,讓文風相對不昌盛的北方占據四成的舉人錄取率。
後來不斷修正,到了現在就已經分為“南榜”、“北榜”、“中榜”和“西榜”四個部分。南方舉人的錄取率為四成五,北方舉人則為四成,中榜為一成而西榜就隻有半成。
雍州就是所謂的西榜。聽上去半成的錄取率像是在打壓西北地區的士子,但如果沒有這半成的固定錄取率,西北地區也不是沒有無一人中舉的例子。
即便現在有了西榜,相較於雍州來說,涼州的文風要強許多。可以說,涼州如果有5人中舉的話,那雍州估計就1人中舉。
造成這樣的情況自然就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在雍州念書,要找到一本官修的四書五經都非常吃力。所以林雅菡上次送給梅良莘的禦書版四書五經才會被梅良莘和梅德煋看得那麽重。
甚至素來大方的梅德煋麵對同窗好友的相求都舍不得外借這套書,最後還是這同窗伏小做低陪梅德煋睡了幾晚之後才被允許借了他的本經去看一個月。
梅辛氏笑著說道:“你妹妹幾時糊弄過你?既然她說可以,那就必然可以。”
“若是能娶縣主,那真的是兒子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梅德煋感慨地說道。
“胡說!”梅辛氏皺眉道,“不過是個女人罷了,哪裏要我兒的福氣了?哪怕她是個縣主,那也是個女的!女人生來就是伺候男人的!日後她林氏若是嫁入我梅家而不能相夫教子的話,我兒隻管狠狠地打她!若是我兒舍不得,那母親就替你出麵!什麽樣的女人是我兒得不到的?不許為了她而貶低自己!”
日常轎雖然不及林雅菡正式出行用的正轎,但差別隻是細節的花紋與裝飾沒有那麽繁複。
梅良莘看到這轎子,心中還是小小地激動了一下。
以梅家的家產來說,雖然養不起專門負責抬轎和維護轎子的“轎班”,但是讓梅良莘出門去租個轎子還是沒問題的。
隻是梅家並非官身,若不是梅德煋有秀才功名在身,梅良莘作為他尚未出閣的妹妹怕是連轎子都不許乘坐的。
但一般人家用的轎子轎身隻能用普通的布製作,而且還不能家頂。
可林雅菡這轎身用的卻是軟羅呢,這在一般人家可是做秋冬衣服的布料。盡管日常轎的轎身沒有正轎那麽豪華,但是深藍色的布料上還是有用銀絲繡成紋飾。而且最彰顯身份的自然是轎頂,貴族女子可用紅色轎頂且有華蓋裝飾。
“梅姑娘,可有什麽不妥?”負責接人的婆子見梅良莘遲遲沒有上轎,於是忍不住出言詢問道。
“沒有。”梅良莘略帶歉意地笑著說道,“是我一時恍了神。”
婆子沒有再說什麽,而是撩起了轎簾。梅良莘在丫鬟的攙扶下走進了轎子,然後轎簾就落了下來。
轎子裏是梅良莘在林府聞習慣的梨子香,清冷中略帶一絲甜甜的味道。
梅良莘第一次知道林府慣用果香的時候還有些驚訝,因為大戶人家為了炫耀財富多用沉香、烏香這些昂貴的香料,再不濟也是檀香。
哪怕家裏的小姐因為年紀輕不喜歡這種過於沉重的香味,那也大多選擇花香。尤其是林府不僅有全雍州數一數二的後花園,而且林家的田莊也有好幾處都是用來種植花草的。可林雅菡卻愛果香,尤其是味道清淡的梨子香和酸甜相雜的橘子香。
林府是有專門的轎班,負責抬轎的轎夫不僅身強體壯且精湛技藝。因此梅良莘坐在轎內並沒有覺得多搖晃,而且轎夫們的走動的速度不急不緩又不會忽快忽慢。
梅家雖然家世富裕但並非權貴出身,所以從梅家到林府還是有段距離的。
坐在轎子裏,梅良莘開始思考如何才能將自己哥哥介紹給林雅菡。除此之外,如何才能撮合這一對並不門當戶對的男女呢?
“再過一兩月怕是最好的時候了。”梅良莘忽然低聲說道。
古人說“守孝三年”但實際卻隻是“二十七個月”,而且真正要守孝這麽長也隻有逝者的親兒子及未出閣的親女兒而已。古人重孝,不僅孝期有諸多規矩,連守滿孝期後的“除服日”也是一個非常重要且繁瑣的過程。
這天喪家不僅要祭奠逝者,同時還要開祠堂稟告祖宗,最後還要宴請親朋好友。從這天開始就表示喪家重新迴歸主流社交場合,宴請的帖子也不必避諱自家了。
正因為除服日如此重要,所以梅良莘篤定林雅菡那日肯定要代表林府宴請林氏族人及安西府的權貴。如果能在這一天讓大家知道林雅菡對自己哥哥梅德煋“芳心暗許”的話,哪怕當今聖上已經許諾會賜婚,那賜婚的對象也隻有自己哥哥了。
“為了我們梅家,就苦一苦縣主吧!”梅良莘寬慰自己道。
“梅姑娘,咱們已經到了。”負責接人的婆子在轎子外說道,“我們姑娘正在傲霜院忙著處理府內的事情就不能來接梅姑娘了。但我們姑娘吩咐了,讓我們務必好好伺候您。這次您還住在上次的院子裏,若是有什麽不妥,您盡管吩咐我們。”
“縣主客氣了。”梅良莘下了轎子之後,謙卑地說道。“能來貴府做客已經是邀天之幸,民女還能有什麽要求呢?煩請嬤嬤帶我去院子吧!若是縣主得空了,我再過去請安。”
婆子點點頭,帶著幾個剛留頭的小丫鬟簇擁著梅良莘進了後院。
雖然此時已經是初秋時節,但林府後院的花草卻還是鬱鬱蔥蔥。不僅月季、海棠、三角梅和天竺葵這種花期較長的鮮花還在那爭奇鬥妍,而像菊花、桂花、木芙蓉和桔梗花等秋季盛開的鮮花此時也不甘人後地爭相怒放。一時間院子裏是五顏六色好不熱鬧,人在其中行走就仿佛漫步五彩霞雲上。
迴到自己已經來住過好幾次的山榴院,梅良莘給了小丫鬟們幾個荷包。
“比不得你家縣主大方,但你們拿去玩吧。”梅良莘笑著說道。
小丫鬟們沒有拒絕,接過荷包便行禮道謝。
梅良莘借口自己有些累就將丫鬟和婆子都打發走了,自己就歪在臥榻上想著心事。
小丫鬟們出了山榴院就嘻嘻哈哈打開了荷包,然後被荷包裏近一兩的銀錁子給嚇到了。
林雅菡雖然不吝賞錢,可獎賞是有等級的,而且同等級的獎賞在不同等級的人身上也是有所差別的。
像這種日常的事情,小丫鬟們能拿到的賞錢不過就是100錢、200錢,大致相當於她們半個月的月錢。
倒不是林雅菡刻薄這些下人,畢竟連在林雅菡身邊伺候的一等大丫鬟如青黛和白蘇也不過2兩銀子的月錢。
這些丫鬟婆子等仆人除了月錢之外,每一季都至少有兩身到四身衣服,過冬還有額外的冬服。同時丫鬟婆子在府裏做活的時候是食宿全包,甚至遇到胃口小的還能帶點飯菜迴家。並且夏天有冰飲子,冬天有湯婆子,月錢真的就是實打實拿到手的全部錢了。
看到小丫鬟惶恐的模樣,跟在身邊的管事嬤嬤也皺了皺眉頭。給這麽多錢那就不是賞錢了,反而是另有圖謀的拉攏人心。
“你們且拿著吧。”嬤嬤也沒有收繳丫鬟們的賞錢,但是已經決定將這件事稟報上去,同時不讓這些丫鬟再接近山榴院和梅良莘了。
此時林雅菡的確在傲霜院處理著林府瑣事,同時也在監督著送往京城的銀兩。
林府有自己的親兵和暗探,當然不需要通過鏢行送銀子進京。不過為了不讓人懷疑,林雅菡也委托了幾個鏢行準備讓他們聯合起來給自己搬家。隻是皇帝旨意還沒下來,她倒不方便輕舉妄動。
“姑娘,那梅姑娘已經被安置到山榴院了。”佩蘭過來說道,“她給幾個過來幫忙的小丫鬟一人賞了一兩銀子的荷包。”
“謔!還真夠大方的啊!”林雅菡笑著揶揄道。
她已經不是那個剛剛穿越過來的現代女孩,看多了古代言情小說就真的以為銀子不值錢,於是動不動就要賞銀百兩千兩什麽的。
華夏自古就是缺銀子的國家,絕大部分時候都是銀貴銅賤。哪怕朝廷將1兩銀子恆定為兌換銅錢1000枚,但實際上1兩銀子可以兌換到1200枚左右銅錢。
若是遇到市場波動,那1兩銀子漲到1500枚銅錢也不是沒有。甚至到了皇朝末期由於社會動蕩,1兩銀子兌換2000枚銅錢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且不提《紅樓夢》裏已經說過京郊的一家四口一年也不過20兩銀子的花費,要知道大聖朝的堂堂公主一月的月錢也不過2000石糧食。
以現在的糧價來說,這大概就是600兩銀子。若是在兩湖及江南等產糧區,那實際價格可能還要下降許多。
而林雅菡作為皇帝冊封的縣主,她的月俸是500石糧食,也就是150兩銀子。不過因為林雅菡現在居住在西北地區,所以500石糧食的實際價格要略高於150兩銀子。
正因為在這個時代已經度過了一次,所以再生後的林雅菡可不會小看1兩銀子。哪怕是自己賞錢,小丫鬟們也隻有正旦、中秋及自己生日的時候能拿到這麽高的賞錢。
“隻怕是她有所求吧!”佩蘭冷笑著說道。
用銀子拉攏人誠然是後宅鬥爭中的手段之一,雖然簡單粗暴但卻有奇效。不過對於宅鬥高手們來說,銀子拉攏就完全落了下乘。
能玩宅鬥的,哪個身上沒有銀子?你能砸銀子,人家就不能?就像後世商戰的“價格戰”並不多被企業主推崇。因為如果兩人實力差不多,砸銀子的最後結果就是兩敗俱傷。
“讓那幾個小丫鬟這些時日不要去山榴院了。”林雅菡吩咐道。
佩蘭點點頭,然後說道:“姑娘倒是心疼她們。”
“府裏才經過那麽些事情,暫時不用再起波瀾了。”林雅菡解釋了一句。
在佩蘭看來,這些個小丫鬟壓根就算不得“仆役”,充其量就是“材料”罷了。如果能用這些小丫鬟試探出梅良莘的想法以及府內小丫鬟們的忠誠度,佩蘭覺得還是值得的。
至於這些小丫鬟日後如何處理?橫豎林家的莊子那麽多,打發她們下去養蠶織布就是了。不過佩蘭也清楚,林府前段時間才開革出去那麽多親兵,又清退了不少仆役,再有事情就難免人心浮動了。
梅良莘到了林府沒多久,在書院學習完功課後的梅德煋也迴到了梅家。
“母親,妹妹今日不在家?”梅德煋迴到家沒有看到平時必定在家規勸自己多讀書的梅良莘,有些好奇地問了一嘴。
“縣主借你妹妹去府裏玩去了。”梅辛氏與有榮焉地笑著說道,“你妹妹說了,這次必定將你的婚事辦妥。”
“哦?”梅德煋有些好奇地看向自己的母親。
梅德煋可不是雛兒,他的童子身早在書院念書的時候便被師兄拿去了。不過也在那晚,梅德煋也從一個小男孩變成了小男人。
而且在師兄們的“教導下”,梅德煋不僅嚐過了男人的味道,也在秦樓楚館見識了女人的風情。要知道梅德煋在妓子裏口碑好可不僅僅是風流倜儻、才華出眾而已,梅德煋的戰鬥力可是不少積年老妓都直唿“吃不消”。
隻不過妓子孌童那都是玩玩而已,梅德煋還是對自己的妻子有所期待的。如果能娶到大戶人家的女兒當正妻,那不僅在財產上可以資助自己,更是可以利用妻子這邊的人脈為自己鋪路。
梅德煋經過兩次科舉之後自然曉得自己遲遲不能成為舉人的緣故並不是自己才華和勤奮不夠,而是他所在的階級限製了他的發展。
大聖朝為了平衡科舉采取了分榜錄取,即按照地區規定了舉人的比例。原本大聖朝分為南榜和北榜,讓文風相對不昌盛的北方占據四成的舉人錄取率。
後來不斷修正,到了現在就已經分為“南榜”、“北榜”、“中榜”和“西榜”四個部分。南方舉人的錄取率為四成五,北方舉人則為四成,中榜為一成而西榜就隻有半成。
雍州就是所謂的西榜。聽上去半成的錄取率像是在打壓西北地區的士子,但如果沒有這半成的固定錄取率,西北地區也不是沒有無一人中舉的例子。
即便現在有了西榜,相較於雍州來說,涼州的文風要強許多。可以說,涼州如果有5人中舉的話,那雍州估計就1人中舉。
造成這樣的情況自然就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在雍州念書,要找到一本官修的四書五經都非常吃力。所以林雅菡上次送給梅良莘的禦書版四書五經才會被梅良莘和梅德煋看得那麽重。
甚至素來大方的梅德煋麵對同窗好友的相求都舍不得外借這套書,最後還是這同窗伏小做低陪梅德煋睡了幾晚之後才被允許借了他的本經去看一個月。
梅辛氏笑著說道:“你妹妹幾時糊弄過你?既然她說可以,那就必然可以。”
“若是能娶縣主,那真的是兒子幾輩子修來的福氣。”梅德煋感慨地說道。
“胡說!”梅辛氏皺眉道,“不過是個女人罷了,哪裏要我兒的福氣了?哪怕她是個縣主,那也是個女的!女人生來就是伺候男人的!日後她林氏若是嫁入我梅家而不能相夫教子的話,我兒隻管狠狠地打她!若是我兒舍不得,那母親就替你出麵!什麽樣的女人是我兒得不到的?不許為了她而貶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