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諸葛亮入蜀之初便與法正、劉巴、李嚴、伊籍等人依據和增刪秦漢舊律,


    共同製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此外,他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


    其內容包括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


    諸葛亮擅治軍,陳壽在《三國誌·蜀誌·諸葛亮傳》中就曾提到,


    諸葛亮“治戎為長”。諸葛亮也曾在《論薦劉巴》一文中親言:“運籌策於帷幄之中,


    吾不如子初遠矣!若提鼓,會軍門,使百姓喜勇,當與人議之耳。”


    可見,諸葛亮治軍有方。諸葛亮善於治軍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治軍以明。諸葛亮治軍以明包括正反兩個方麵的內容,


    從正麵來說,諸葛亮治軍以明表現為:一、提出明確的道德要求。


    如《將苑·謹候》一文就集中表述了這方麵的內容。諸葛亮認為師出以律,


    失律則兇,律有十五,其中明白地指出要“勇”、“廉”、“平”、“忍”、


    “寬”、“信”、“敬”、“明”、“仁”、“忠”等有關道德方麵的要求。


    《將苑·將材》一文中要求將帥要具備“仁”、“義”、“禮”、“智”、


    “信”的才能。《便宜十六策·陰察第十六》一文中說陰察之政要有五德:“禁暴止兵”、


    “賞賢罰罪”、“安仁和眾”、“保大定功”、“豐撓拒讒”。


    一、規定嚴格的法令規定。如諸葛亮親著的《法檢》兩卷、


    二、《軍令》兩卷(現存僅為《軍令》十五條),製定的《八務》


    三、《七戒》《六恐》《五懼》等條規。《便宜十六策·斬斷第十四》


    四、一文對不聽從教令的“輕”、“慢”、“盜”、“欺”、


    五、“背”、“亂”、“誤”七種情形的嚴肅處理。


    其次,以信為本。諸葛亮治軍重信。諸葛亮認為,“信,重然諾也”,


    也就是說,“信”就是要做到言必行、行必果,言出必行。不誠者失信,


    如果不知道守信用,那麽作戰一定會失敗;如果有法令而不能夠執行,


    那麽即使有百萬之眾,也是毫無用處。反之,如果用信義來鼓勵將士,


    將士沒有不拚命效力的。因此,諸葛亮強調治軍要以信為本,


    “夫統武行師,以大信為本。”以信為本,就賞罰而言,


    諸葛亮認為要“賞罰有信”,因為用賞罰來判定功過,


    士卒就會知道守信用;就將帥而言,諸葛亮認為所謂信將,


    即“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


    蜀國大臣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


    在北有曹魏大兵壓境、東有孫權荊州軍威脅,南有三郡叛亂的困難形勢下,


    諸葛亮采取了“北抗曹魏、東和孫權”的戰略,


    在建興元年(223年)十月派鄧芝到東吳進行修好,並取得了外交上的成功。


    接著,在建興二年(224年)積極進行兵力補充、整訓等戰役準備工作。


    這樣,在建興三年(225年)初,已經具備了南下平叛作戰的條件,


    於是,諸葛亮在成都開始組織這次南征戰役。


    建興三年(225年)五月,諸葛亮大軍渡過瀘水,進入益州郡。


    在克服了氣候、地形、運輸等困難後,


    在味縣(今雲南曲靖)以北地區追上了孟獲的部隊,經過激戰,


    擊敗了孟獲的部隊,生擒孟獲。


    接著,諸葛亮大軍南下到達味縣地區與李恢的部隊會師。


    隨後,大軍向西挺進,進兵滇池(今雲南晉寧東),並分兵平定了四周的部族。


    建興三年(225年)秋。整個戰役勝利結束。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


    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穀,


    自己率大軍攻祁山。張合大破馬謖於街亭,諸葛亮返迴漢中。


    建興六年(228年)冬,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出散關,


    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多天,蜀軍糧盡退軍。


    建興七年(229年),諸葛亮第三次北伐,諸葛亮派遣陳式攻占武都、


    陰平。魏將郭淮帶兵援救,諸葛亮親自率軍至建威,


    郭淮撤退,蜀漢成功得到二郡。


    建興九年(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蜀軍包圍祁山,


    司馬懿和張合帶兵援救。李嚴運糧不繼,蜀軍糧盡退軍。


    張合追擊蜀軍至木門,被蜀軍射殺。


    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諸葛亮出武功五丈原。


    因未能成功搶占北原而與魏軍僵持達百餘日。


    秋,諸葛亮逝世,蜀軍退迴漢中,至此諸葛北伐結束。


    諸葛亮作為軍事家在曆代兵家也得到了較高的認可。


    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看到諸葛亮的營壘,稱讚其為“天下奇才”。


    唐太宗與李靖在《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中多次提到諸葛亮的治軍之法與八陣圖,


    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並且表明陳壽在《三國誌》中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史官鮮克知兵,


    不能紀其實跡焉”。唐朝時亦將諸葛亮評選為武廟十哲之一,


    與張良、韓信、白起等九位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諸葛亮亦作諸多軍事著述,如《南征》《北伐》《北出》等,


    對中國軍事界有一定的貢獻。諸葛亮在技術發明上亦有靈巧的表現,


    如改良連弩。諸葛亮亦推演了兵法,作八陣圖,直至唐代將領李靖仍然十分推崇。


    諸葛亮在漢中休士勸農期間,利用了漢中的經濟條件,


    因地製宜地采取了一係列發展生產的得力措施,使北伐軍資基本上就地得到了解決,


    諸葛亮死後,蜀漢軍撤退,魏軍還在蜀營中“獲其圖書、糧穀甚眾”。


    這正說明了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


    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


    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


    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


    經諸葛亮“踵跡增築”的“山河堰”等水利工程,


    至今還是漢中地區灌溉麵積最大的水利工程。


    據李儀祉考察而知,“山河堰尚灌褒城田八千餘畝,


    灌南鄭縣田三萬零六百餘畝,灌酒縣七千餘畝,共四萬六千餘畝。”


    漢中市的六大名池,至今仍被利用。


    據考古調查統計,全區至今尚保留有漢以來的古堰七十多處,


    一些堰渠經曆代使用維修,一直延用至今。


    同時各地在繼承和學習古代開發利用水利資源經驗的基礎上,


    又不斷增修了大批塘、庫、陂池等水利設施。


    僅勉縣就增修了能蓄十萬立方水的水庫三十七個;塘與陂池達三百多個;


    冬水田至今仍有五萬多畝。


    上述實事說明,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產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


    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士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


    發展生產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在邊疆治理上,諸葛亮重新劃分行政區,增加郡的數量、


    大力推進郡縣製,並通過將地方態度惡劣的豪強遷往成都的策略進一步削弱地方勢力。


    同時,他還籠絡當地各民族首領以及大姓氏族,


    許以特權協助蜀漢政權統治蜀地南部地區。他推行少數民族與漢族官吏交流製度,


    增強蜀漢政權對南部地區的管理。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在少數民族地區推廣先進的漢族農業技術,


    提高當地生活水平,並允許漢人前往少數民族地區生活。


    另外,諸葛亮不僅尊重當地少數民族信仰,也利用當地人信奉鬼神的風俗,


    宣揚封建君臣關係,強化蜀漢政權的正統性。


    蜀漢西北部生活著氐、羌兩個民族。由於此處是蜀漢與曹魏的邊界之地,


    諸葛亮希望與此處建立更有效的聯係。為此,他實行以軍事鎮壓為主、


    安撫為輔的邊疆治理政策。另外,他還通過重用氐、


    羌民族中有較大威望的馬超和薑維兩位將軍來加強氐、羌民族與蜀漢的關係。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正是中國書法藝術趨向成熟的時代。


    諸葛亮喜愛書法,在青少年時代就進行過刻苦的訓練,


    能寫多種字體,篆書、八分、草書都寫得很出色。


    南朝梁陶弘景是一位大書法家,他所著《刀劍錄》記載:“蜀章武元年辛醜(221年),


    采金牛山鐵,鑄八鐵劍,各長三尺六寸,……並是孔明書作風角處所。”


    虞荔《古鼎錄》記載:“諸葛亮殺王雙,還定軍山,


    鑄一鼎,埋於漢川,其文曰:定軍鼎。又作八陣鼎,沉永安水中,皆大篆書。”


    “先主章武二年(222年),於漢川鑄一鼎,名克漢鼎,置丙穴中,


    八分書又鑄一鼎於成都武擔山,名受禪鼎;又鑄一鼎於劍山口,


    名劍山鼎。並小篆書,皆武侯跡。”“章武三年(223年)義作二鼎,


    一與魯王,文曰:‘富貴昌,宜侯王。’;一與梁王,


    文曰:‘大吉祥,宜公王。’並古隸書,高三尺,皆武侯跡。”


    北宋時周越所著《古今法書苑》也記載:“蜀先主嚐作三鼎,


    皆武侯篆隸八分,極其工妙。”。南朝陶弘景,


    距諸葛亮僅二百餘年時間,他的見聞和記述應是有事實依據的。


    宋徽宗宣和內府的《宣和書譜》卷13記載:諸葛亮“善畫,


    亦喜作草字,雖不以書稱,世得其遺跡,必珍玩之”。


    又說:“今禦府所藏草書一:《遠涉帖》。”這說明到北宋末期(1119-1125年),


    在皇宮內府還珍藏有諸葛亮的書法作品。


    南宋陳思《書小史》記載:諸葛亮“善其篆隸八分,


    今法帖中有‘玄漠太極,混合陰陽’等字,殊工”。


    諸葛亮在政務和軍事活動中,也常有練習書法。


    《常德府誌》記載:“臥龍墨池在沅江縣西三十裏臥龍寺內。


    俗傳漢諸葛武侯滌墨於此寺,因名。”諸葛亮在常德一帶活動的時間,


    是在赤壁大戰之後,戰事十分緊張頻繁,他卻不忘練習書法。


    唐朝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寫道:“諸葛武侯父子皆長於畫。”


    張彥遠還在其《論畫》一書中,記載了當時繪畫收藏與銷售的情況。


    他說:“今分為三古以定貴賤,以漢、魏三國為上古,則趙岐、


    劉褻、蔡邕、張衡、曹髦、楊修、桓範、徐邈、曹不興、諸葛亮之流是也。”


    張彥遠記述當時一些近代畫家如閻立本、


    吳道子等人繪畫作品的售價:“屏風一片值金二萬,坎者售一萬五千,”


    “一扇值金一萬。”並說漢魏三國(即上古)畫家的作品,


    在唐代已是“有國有家之重寶”,“為希代之珍”。


    張彥遠他的記述中,可以大致看到諸葛亮在中國美術史上的曆史地位和藝術成就。


    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國誌》記載:“南中,其俗征巫鬼,


    好詛盟,投石結草,官常以詛盟要之。諸葛亮乃為夷作圖譜,


    先畫天地日月君長城府,次畫神龍,龍生夷及牛馬駝羊。


    後畫部主吏,乘馬幡蓋,巡行安恤。又畫夷牽牛負酒齎金寶詣之之象,


    以賜夷,夷甚重之。”從以上記載可以看出,


    諸葛亮的確具有非凡的繪畫才能。


    他的畫作既取材於現實生活又有神奇而豐富的想象(如神龍等),


    而且構圖宏偉,場麵博大。


    諸葛亮精通音律,喜歡操琴吟唱。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記載:“玄卒,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盛弘之撰《荊州記》載:“襄陽西北十許裏,


    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又載:“宅西背北臨水,


    孔明常登之,鼓琴以為《梁父吟》,因名此山為樂山。”


    當然還有臥龍吟,真是千古絕唱,《中興書目》記載:“《琴經》一卷,


    諸葛亮撰述製琴之始及七弦之音,十三徽取象之意。”


    謝希夷《琴論》也記有:“諸葛亮作《梁父吟》。”


    《輿地誌》記載:“定軍山武侯廟內有石琴一,拂之,


    聲甚清越,相傳武侯所遺。”從以上記載就足以看出:


    諸葛亮在音樂方麵有著很全麵的修養和很高的藝術成就。


    他既長於聲樂——會吟唱;又長於器樂——善操琴;


    同時他還進行樂曲和歌詞的創作,而且還會製作樂器——製七弦琴和石琴。


    不僅如此,他還寫有一部音樂理論專著——《琴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三國:箱子裏的皇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作家buslXm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作家buslXm並收藏三國:箱子裏的皇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