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糧食
包氏父子:頭油隻用司丹康 作者:追著光的蚊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除開前麵這四件事以外,還有件要緊事是再找個關係穩妥些的靠山。
比方說沈教員、宋教員之類的新派先生,其社會地位是非常高的,這年代的官員見到了教師都得恭恭敬敬的點頭哈腰。
能反映民國教員地位最為經典的人便是一個大學校長,叫劉文典,可謂是家喻戶曉,後世許多人都聽過他的一句話:
“從古至今,真正懂《莊子》的有兩個半人。一個是莊子本人,一個就是我劉文典,剩下半個就是其他研究《莊子》的人!”
劉文典最著名的事便是在一九四三年西南聯大被東洋轟炸時,自己逃命的同時還要罵沈從文逃命。
但他還幹過件更厲害的事:打了老蔣後全身而退,聽上去很魔幻,但現實便是如此。
一九二八年,蔣家王朝正盛時,劉文典與春風得意的老蔣起了衝突,兩人互罵一通後老蔣說劉文典是新學閥,劉文典便說老蔣是新軍閥。
於是兩人開始互毆,老蔣扇了人家兩巴掌,劉文典也不慫,當著許多人的麵直接飛踹老蔣肚子。
若是換成普通人來幹這事肯定要槍斃十迴,但後來這事不了了之,在學術界各方聲援下,劉文典下獄幾天後直接全身而退。
總之,若是能想辦法與新派的教員整個“師徒”名分,便可以算得上是一座大靠山,幹什麽事隻要提一提先生的名號都會少許多掣肘。
現今包國維的處境相較於此前已有了不小的改善,但離實現階級躍遷仍仍需努力。
不過,其實也有個更簡單快捷的辦法:當一個贅婿。
包國維現如今的形象,已足夠嚐試去吃一吃軟飯,隻是如果不學會龍王歪嘴這個技能的話,生活可能會過得憋屈些。
但包國維是什麽人?大丈夫豈能吃軟飯?還是快快端上來罷。
再清點清點目前自己的人際關係:似有若無的楚氏少爺、被唬住的秦氏家族、青幫張四五,餘下如胡大、李大娘、王大娘之類下人不算。
目前唯一的硬關係隻有自己一手舉薦起來的張四五,大概是自身有能力,再加上有楚氏關係的緣故,已被人提到了小組長,手下起碼能管著幾個人。
到也能算得上不錯了。
目前新式學堂這塊金礦的價值還沒有開采出來,往後可以慢慢采。
未來可期。
……
郭純身後跟著龔德銘、龐錫爾之類的一群簇擁,大多都是喜馬拉雅山隊的籃球隊員,嬉笑打鬧的聚在一塊往校外頭走。
各個手裏拿著串兒,瓶瓶罐罐的,儼然一群混不吝的混混樣子。
見到前頭包國維獨自一人走在路上,郭純從人群裏湧了上來,拍了拍包國維的肩膀:
“包國維,周末打籃球不?城北八二街籃球場,下午兩點,我們喜馬拉雅山隊的球員聚一塊打球,來不來。”
“看看時間吧,應該可以。”
對於喜馬拉雅山籃球隊這邊,包國維也看出了些門道:這群留級生大多都不太靠譜的樣子,沒必要費盡心思去深交。
大多數人純粹是酒肉朋友,自古以來知人知麵不知心,想挑個有用的朋友可是件難事。
倒是那叫徐偉業和李軍華的,包國維感覺有些對胃口。
走出校門,傳來老包的喊聲,聲音和以往不同,裏頭帶著些興奮:
“包國維,迴家了!”
……
現今世道,買糧對普通人家而言是件大事,而且是頭等大事,足以聚在一起商議許久的大事。
市麵上常有來自農村的人扛著自家收成前來賣,用以換取些錢財去買油鹽、衣裳之類的東西。
普通人買的糧分三等,細糧、糠糧、糠木糧。
第一等的細糧,便是加工好的白米或麵粉,最高檔的糧食,現今在姑蘇城裏一塊錢能買四十斤左右。
第二等——糠糧,吃糠喝稀的糠,稻麥籽這類東西脫下的皮或殼,米糠的價格大概是麥麩的六成左右。
最劣等的糠木糧,小攤販還會在糠裏夾著些木屑鋸末之類的,用以增重,在稱重方麵也總是斤斤計較。
木屑其實是能摻著吃的,隻是腸胃不好的話容易引起便秘,若本就吃糠,再配上些木屑,消化不好的人會活活憋死。
所謂糠菜,便有一半的材料是出自這裏,木屑、野菜、混上糠,煮爛成糊糊,以助消化,隻是外觀、口感、味道都有些不盡人意罷了。
集市場上總有奇怪的現象:越是買不起糧食的人反而越關心糧食的價格,而且天天打聽——找小販打聽,隻買幾斤糧的人是沒資格進糧鋪裏的。
即便是尋到了低價的日子,也要穿著件破衣裳,站在炎夏或是寒風裏,磨著一張幹癟的嘴皮子,對著小販砍上半天價:
“再便宜些罷,家裏人等著吃飯。”
“已賠本了,賣不了。”
直到天色漸晚,小販預備要收攤時,顧客才會無奈給錢,從農村趕來賣糧的小販也無奈的把糧給交過去——幾斤糧。
老包曾經就屬於在集市上小攤販購糧的一員,以他的工資,在嚼穀上養活兩個人倒沒有什麽問題,隻是為了能夠多省些飯錢,用以給包國維支持學費。
今天,老包沒再去找小販子買糧,而是去了從沒去過的城西李字號商鋪——秦家從不會把買糧的事交由一個下人來管。
不似往日見慣了的不耐煩,也不必站到腿疼,排著隊磨嘴皮子。
在裝修精美的糧鋪裏,在店主的和善的笑聲裏,老包得到了一個比外頭還要低些的價格。
一塊錢買到三十一斤大米——還是不摻雜物的細糧。
現今北伐缺糧,加上南邊多處打仗,當今糧食的價格早已飛漲了許多,而且江南的城市糧價本就要比其他地方高,這個價格已經實為不錯。
老包交了四十多塊錢的學費後,再加上包國維給的,一共有七十四塊五毛三分,購得兩千多斤糧。
而張四五,也聽從包國維的指示,暫租了個糧庫,連帶著從楚家預支的、以及自己的儲蓄,一並購了二百餘元的糧食。
當兩車糧食被運到了城南,進了老包的宅子裏,教老包的心髒嘣嘣直跳。
兩千多斤大米的體積其實也就二三立方,但足以填滿包宅的地窖。
當地窖裏的糧食被填滿了,對人產生怎樣的衝擊?
最直觀的體現便是老包的腰杆子有些硬了,臉上總是帶著笑,一粒粒糧食像是能充填起他的脊梁。
他關著院門,下工後守在地窖口,不時掀開地窖,便是現在接包國維放學的時都依依不舍掛念著家裏的糧食——擔心。
原先家裏可以說是家徒四壁,沒什麽值得人偷,可現如今——也有了價值不菲的東西了。
某群友給的文獻指出:1927-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價格約每斤6分錢,考慮民國中期的通貨膨脹,以及饑荒時期,這裏取1927年蘇州糧食低價為每斤3分錢。
(本章完)
比方說沈教員、宋教員之類的新派先生,其社會地位是非常高的,這年代的官員見到了教師都得恭恭敬敬的點頭哈腰。
能反映民國教員地位最為經典的人便是一個大學校長,叫劉文典,可謂是家喻戶曉,後世許多人都聽過他的一句話:
“從古至今,真正懂《莊子》的有兩個半人。一個是莊子本人,一個就是我劉文典,剩下半個就是其他研究《莊子》的人!”
劉文典最著名的事便是在一九四三年西南聯大被東洋轟炸時,自己逃命的同時還要罵沈從文逃命。
但他還幹過件更厲害的事:打了老蔣後全身而退,聽上去很魔幻,但現實便是如此。
一九二八年,蔣家王朝正盛時,劉文典與春風得意的老蔣起了衝突,兩人互罵一通後老蔣說劉文典是新學閥,劉文典便說老蔣是新軍閥。
於是兩人開始互毆,老蔣扇了人家兩巴掌,劉文典也不慫,當著許多人的麵直接飛踹老蔣肚子。
若是換成普通人來幹這事肯定要槍斃十迴,但後來這事不了了之,在學術界各方聲援下,劉文典下獄幾天後直接全身而退。
總之,若是能想辦法與新派的教員整個“師徒”名分,便可以算得上是一座大靠山,幹什麽事隻要提一提先生的名號都會少許多掣肘。
現今包國維的處境相較於此前已有了不小的改善,但離實現階級躍遷仍仍需努力。
不過,其實也有個更簡單快捷的辦法:當一個贅婿。
包國維現如今的形象,已足夠嚐試去吃一吃軟飯,隻是如果不學會龍王歪嘴這個技能的話,生活可能會過得憋屈些。
但包國維是什麽人?大丈夫豈能吃軟飯?還是快快端上來罷。
再清點清點目前自己的人際關係:似有若無的楚氏少爺、被唬住的秦氏家族、青幫張四五,餘下如胡大、李大娘、王大娘之類下人不算。
目前唯一的硬關係隻有自己一手舉薦起來的張四五,大概是自身有能力,再加上有楚氏關係的緣故,已被人提到了小組長,手下起碼能管著幾個人。
到也能算得上不錯了。
目前新式學堂這塊金礦的價值還沒有開采出來,往後可以慢慢采。
未來可期。
……
郭純身後跟著龔德銘、龐錫爾之類的一群簇擁,大多都是喜馬拉雅山隊的籃球隊員,嬉笑打鬧的聚在一塊往校外頭走。
各個手裏拿著串兒,瓶瓶罐罐的,儼然一群混不吝的混混樣子。
見到前頭包國維獨自一人走在路上,郭純從人群裏湧了上來,拍了拍包國維的肩膀:
“包國維,周末打籃球不?城北八二街籃球場,下午兩點,我們喜馬拉雅山隊的球員聚一塊打球,來不來。”
“看看時間吧,應該可以。”
對於喜馬拉雅山籃球隊這邊,包國維也看出了些門道:這群留級生大多都不太靠譜的樣子,沒必要費盡心思去深交。
大多數人純粹是酒肉朋友,自古以來知人知麵不知心,想挑個有用的朋友可是件難事。
倒是那叫徐偉業和李軍華的,包國維感覺有些對胃口。
走出校門,傳來老包的喊聲,聲音和以往不同,裏頭帶著些興奮:
“包國維,迴家了!”
……
現今世道,買糧對普通人家而言是件大事,而且是頭等大事,足以聚在一起商議許久的大事。
市麵上常有來自農村的人扛著自家收成前來賣,用以換取些錢財去買油鹽、衣裳之類的東西。
普通人買的糧分三等,細糧、糠糧、糠木糧。
第一等的細糧,便是加工好的白米或麵粉,最高檔的糧食,現今在姑蘇城裏一塊錢能買四十斤左右。
第二等——糠糧,吃糠喝稀的糠,稻麥籽這類東西脫下的皮或殼,米糠的價格大概是麥麩的六成左右。
最劣等的糠木糧,小攤販還會在糠裏夾著些木屑鋸末之類的,用以增重,在稱重方麵也總是斤斤計較。
木屑其實是能摻著吃的,隻是腸胃不好的話容易引起便秘,若本就吃糠,再配上些木屑,消化不好的人會活活憋死。
所謂糠菜,便有一半的材料是出自這裏,木屑、野菜、混上糠,煮爛成糊糊,以助消化,隻是外觀、口感、味道都有些不盡人意罷了。
集市場上總有奇怪的現象:越是買不起糧食的人反而越關心糧食的價格,而且天天打聽——找小販打聽,隻買幾斤糧的人是沒資格進糧鋪裏的。
即便是尋到了低價的日子,也要穿著件破衣裳,站在炎夏或是寒風裏,磨著一張幹癟的嘴皮子,對著小販砍上半天價:
“再便宜些罷,家裏人等著吃飯。”
“已賠本了,賣不了。”
直到天色漸晚,小販預備要收攤時,顧客才會無奈給錢,從農村趕來賣糧的小販也無奈的把糧給交過去——幾斤糧。
老包曾經就屬於在集市上小攤販購糧的一員,以他的工資,在嚼穀上養活兩個人倒沒有什麽問題,隻是為了能夠多省些飯錢,用以給包國維支持學費。
今天,老包沒再去找小販子買糧,而是去了從沒去過的城西李字號商鋪——秦家從不會把買糧的事交由一個下人來管。
不似往日見慣了的不耐煩,也不必站到腿疼,排著隊磨嘴皮子。
在裝修精美的糧鋪裏,在店主的和善的笑聲裏,老包得到了一個比外頭還要低些的價格。
一塊錢買到三十一斤大米——還是不摻雜物的細糧。
現今北伐缺糧,加上南邊多處打仗,當今糧食的價格早已飛漲了許多,而且江南的城市糧價本就要比其他地方高,這個價格已經實為不錯。
老包交了四十多塊錢的學費後,再加上包國維給的,一共有七十四塊五毛三分,購得兩千多斤糧。
而張四五,也聽從包國維的指示,暫租了個糧庫,連帶著從楚家預支的、以及自己的儲蓄,一並購了二百餘元的糧食。
當兩車糧食被運到了城南,進了老包的宅子裏,教老包的心髒嘣嘣直跳。
兩千多斤大米的體積其實也就二三立方,但足以填滿包宅的地窖。
當地窖裏的糧食被填滿了,對人產生怎樣的衝擊?
最直觀的體現便是老包的腰杆子有些硬了,臉上總是帶著笑,一粒粒糧食像是能充填起他的脊梁。
他關著院門,下工後守在地窖口,不時掀開地窖,便是現在接包國維放學的時都依依不舍掛念著家裏的糧食——擔心。
原先家裏可以說是家徒四壁,沒什麽值得人偷,可現如今——也有了價值不菲的東西了。
某群友給的文獻指出:1927-1936年,上海大米平均價格約每斤6分錢,考慮民國中期的通貨膨脹,以及饑荒時期,這裏取1927年蘇州糧食低價為每斤3分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