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yiwsk


    武興二十二年,即軍政府二年,五月。


    越王府靜靜矗立在府城之中,極近威嚴,它並不如何的金碧輝煌,但看上去卻極近大氣。


    此時,當朝首輔與越王盡在府邸之中,越王坐在書桌前,聽著首輔的講學。


    有侍從來到房間之前,稟告有臣子前來。


    房內的聲音停頓,越王年輕的嗓音響起:


    “宣。”


    侍從匆忙離開,而兩人也整頓衣冠,準備迎接趕來的臣子。


    “王上、首輔,各地鄉老、士紳等聯名上疏,請求恢複八股取士製度,以四書五經為取士之法,言道儒家治世之法乃是古之傳承,有安邦定國之效,如今更改,以奇技淫巧,旁門左道為取士之術,定會至人心不穩,天下大亂。”


    “當然,主要也是他們的子弟幾乎沒有通過我們的官員考試的,因此大為不滿。”


    教育部的尚書來到了他們的麵前,將最新的情況報告給了兩人,並將一份奏疏呈上。


    嚴全看完了奏疏,將其遞給嚴淩,同時用他尚且稚嫩的嗓音說道:


    “如今取官之法頗為科學,富有理論,隨時可以應用於實踐之中,儒學看似滿是經綸大道,但實則並不利於治國,不宜改。”


    他轉過目光,看向嚴淩:


    “地主士紳未嚐不知道這一點,依然這般上疏,一半是其中腐儒的影響,另一半,怕是依然試圖宣揚自己的影響,在軍政府中占據一席之地。”


    嚴淩讚許地點頭,這與他想的相差不大:


    “令宣傳部撰一文章,明日發表在時論之上,逐一駁斥。”


    “軍政府與以往的政權不同,不需要地主士紳們的擁護,更沒有食古不化的老古董生存的餘地!”


    於是,不久之後,翹首以盼的地主士紳們,便在報紙上得到了答案。


    宣傳部的文人,有一大批都是東錢書院之中出來的,本就看不慣這禮樂經學,此時令他們駁斥,當然是開心不已,幹脆便逐一辯駁,將八股取士與儒教統治,批駁得個體無完膚。


    各地的士大夫們見了,想要反駁,卻是不知從何說起,一時竟爾啞口無言。


    他們也終於知道了,江浙軍政府對於儒學的態度。


    雖然他們早已知道,軍政府並不如同前朝一般優待士大夫,但是他們也沒有想到,竟爾是這般一分餘地不留。


    這些地主鄉紳們頓時大失所望,在私底下議論紛紛:


    “不尊禮樂,不學儒術,卻反尊這奇技淫巧……這豈是新朝之新政,不過依然是一賊寇而已。”


    “枉我還以為是天命之主降臨,不想這匪寇習氣,卻是絲毫不改,難成大事。”


    “若再如此下去,則我等再無出頭之日。”


    一群人義憤填膺,開始奔走串聯,籌謀著推翻江浙軍政府的統治,迎來一個願意為他們打算的政權。


    一部分的鄉紳怯懦,不敢參與其中,一部分的鄉紳,已經在蒸汽機的作坊之下嚐到了甜頭,對於這些事情也不甚在意,卻也有部分的鄉紳舉人不願意自己的利益遭到如此侵害。


    他們不知道的是,這一切,卻都在情報司的眼皮子底下觀察著,嚴淩早已經收到了情報,卻是下令按兵不動。


    很快,一些不甘心的鄉紳們便串聯了起來,他們派出代表前往了汝寧,麵見自稱豫王的王二。


    “如今的東南各省,已是人人飲恨,隻是賊寇勢大,未能發。若是王上統兵南下,我等以為內應,定可一戰而定,將這江南的大好河山,盡獻給真正的人主。”


    王二輝煌的宮殿之中,三個中年人叩首說道,口中溢美之詞不斷,希望能夠說服王二南下。


    在經過一番商議之後,他們最終沒有去找朝廷,實在是前番幾次大戰,朝廷的表現實在不盡人意,要是對方真的能夠擊敗嚴淩,也不至於在之前屢屢挫敗,連南直隸這樣的腹心之地都陷於敵手。


    反而是王二,近期風頭極盛,往北再度攻占洛陽,向東,他的軍隊已經直入山東,往南占據湖廣,向北涉足陝、晉,倒還真有取明朝而代之之象。


    並且,王二最近已經不像從前那樣肆意掠殺縉紳與富商大戶了,反而是開科取士,重用明朝遺留下來的一些舉人等,做足了姿態,令地主士紳們很是滿意,也就紛紛歸附。


    此時王二聽到了士紳們的話語,也是不由地麵露微笑,內心掀起了野心:


    嚴全在江浙軍政府之中,這麽不得人心,若是我揮師南下,江南之地豈不是盡歸我有?


    而顧君恩,在縉紳們退下之後,也是笑著祝賀道:


    “王上如今已盡得民心,此乃是天命眷顧之表征。”


    “隻是若能得到衍聖公的認可,則更加順遂。”


    於是,王二當即令大將劉宗敏率部直迫兗州,他們本就已經開始進攻山東,屢敗明軍,占據數城,此時更是直入曲阜。


    而當他們來到城下的時候,迎接他們的不是緊閉的城門,而是捧著降表的衍聖公。


    雖然其實他很不願意表態,畢竟局勢尚未明朗,諸方勢力依然在角逐,就連朝廷,看上去也還頗有力量,但是對方大兵都已經至城下了,目標極其明確,這個時候已經輪不到他首鼠兩端。


    曲阜衍聖公向豫王王二獻上了降表,表示他才是天命之主。此消息傳出,頓時天下一片嘩然,雖然有不少忠於大明的地主士紳拒不承認,但是孔家的影響力確實也是很大的,也有許多的讀書人因此動搖,認為或許已經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


    隨著風潮的擴張,王二的部下也隨即勸進,他假意推辭一番,便也受了。


    他對顧君恩說道:


    “以何為國號,請先生為我考量。”


    顧君恩不假思索地開口:


    “民間素有讖語,言道明太祖曾請相士卜曆數之長短,而相士曰:”


    “‘遇順則止。’”


    “王上乃是天命所向,自當以‘順’為國號,號令天下。”


    王二大笑應允,更加確信自己乃是天命所歸。


    便在當年,王二改名王崇祖,正式於洛陽登基,定國號為“大順”,年號“永昌”,以次年為永昌元年,定洛陽為都。


    (本章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夜吳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夜吳歌並收藏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