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他走了嗎?”
宦官快步迴到了宮殿之中,見到了統治這個帝國的帝王。
萬曆斜斜地依靠在椅子上,注視著不遠處一大一小兩個身影,見宦官迴來,隨意瞥了他一眼,問道。
“稟陛下,那張以誠聽了奴婢的話,在地上叩首謝恩之後,已經離開了。”
宦官恭聲迴答,隨後瞥了旁邊一眼,那裏,嚴晨昊正在教福王朱常洵念書。
不過,他的眼神一放即收,顯然也是習慣了這樣的情形。
“哼,算他還有幾分膽識。”萬曆從鼻子裏發出一聲輕哼。他自然是看出來了張以誠的意圖。
不過,也並不反感就是了,不管怎麽樣,從早上跪倒夕陽西下,這份堅持和誠意還是難能可貴的。本來他確實動過念頭,要將舉人之中親近顧伯陽之人給抓起來,倒不是真的覺得他們是顧伯陽的同黨,而是單純的想要威懾眾人,告訴他們自己的權威不可觸犯。
現在他倒是被張以誠所感動,這心思熄了許多,反而覺得可以利用此人,傳遞一些信號,好安定天下的心思。
不過,很快,張以誠什麽的,就被他拋在了腦後——朱常洵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向他走了過來。
“今天學得怎麽樣?”萬曆笑嗬嗬地問道,伸手在少年的頭頂上撫摸。
“學了《大學》,嚴師傅又給我講了《史記》。”
十五歲的朱常洵好似一個小大人,他挺直著腰板,麵容嚴肅地迴答道,錦緞貼身地貼在他的身上,在讀書的時候他從來沒有荒廢鍛煉,這使得他的身材也頗為適中,配上那麵孔,看上去很是養眼。
迴想起自己那個總是駝著背,身材發福又帶著些許不自信的大兒子,對比鮮明,萬曆對眼前的二兒子好感更增。
“讀書可不能讀死書,要能夠與實際結合……唔,正好,父皇考考你。”
萬曆笑了笑,說道:
“近段時間的‘妖書’之事,我想你有所耳聞吧?現在為父已經將作亂的一幹人等盡數逮捕,你說說,該是如何處置?”
話語落下,朱常洵還在思索,但是嚴晨昊的身體,卻緊繃了起來。
對於一個已經過了開拓期的王朝而言,皇帝想要聽到的,應該是傾向於仁善的迴答,比如隻誅首惡,為其他人求情。
一個仁慈的皇帝,對於王朝的穩定,有著很大的作用,而且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原王朝,普遍也更加認可文皇帝,當年朱元璋就是偏愛仁厚的朱標,朱棣最終選擇的,也是仁慈的朱高熾。
但是朱常洵大概率不會這麽迴答。
他還記得,自己曾經給朱常洵講過《水滸傳》裏的故事,在進到宋江等人被招安的時候,他的反應是這樣的:
“宋朝君臣真是無能,竟為一眾匪人折腰。”
小朱常洵的臉上,充滿了不屑的神色:
“梁山一百零八人,名為好漢,實為賊寇,禍亂天下……若是任何人發現有貪官,都利用私刑去殺之,那麽天下非大亂不可!”
“屢敗官軍,更是令朝廷大失顏麵,若不平叛,朝廷威嚴何在?如此招安,則會給其他人產生錯覺,從此占山為王者多矣!”
“要是我的話,絕不與其妥協,定然會訓練一支強兵,與其血戰到底!區區一個水泊梁山,帝王坐擁天下,難道還打不過不成?”
“我會效仿太祖皇帝屢征蒙古,直到平定梁山,盡殺匪徒,傳訊天下!”
他不大的身軀之中,卻傳出了震耳欲聾的聲音。
雖然《水滸》隻是虛構的故事,但是從朱常洵的迴答之中也可以看出,他的骨子裏帶著非同一般的強權。
他當時也進行過勸導,皇帝要縱觀全局,通盤考慮,有時候賊寇也並非不可以利用,同時也要常懷寬仁之心,但是朱常洵卻並不以為然——那是朱常洵第一次對他的老師提出了反駁,他畢竟已經十五歲了,也有了自己的思想。
不過,萬曆也未必就一定不喜歡——畢竟是自己最疼愛的兒子,天然就帶上了濾鏡。
想到這裏,嚴晨昊微微放鬆了些許,抬起頭注視著朱常洵。
而萬曆則是帶著鼓勵的眼神,看向他。
在兩人的注視之下,朱常洵思索一番,隨後恭敬地迴答道:
“稟父皇,顧憲成兄弟二人,撰寫妖書,非議朝政,擾亂大明,甚至還有不軌之想法,自是可惡至極,此二人自是罪不可恕。不過——”
他猶豫了一下,說道:
“其他人,隻是被蠱惑而已。俗話說‘不知者不罪’,他們之所以會順從顧氏兄弟,究其原因,也是一番拳拳之心,為了朝廷而已。他們或許不喜兒臣,但是卻是大明的忠臣啊!”
“兒臣以為,可以從輕處罰,斥責、罰銀等,比較妥當。”
一番話,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萬曆與宦官們,是被福王的話給驚呆了——那妖書,可是衝著朱常洵去的啊!一旦成功,那那些所謂“被蠱惑”之人,都是幫兇!這種情況都被皇子以大度之心原諒,隻有這麽些許的懲罰,這是何等的仁善!聯想起平時福王對待下人也並不苛刻,他們心中隻想到了另一個人——仁宗朱高熾。
而嚴晨昊,震驚的點則和他們不太一樣。
“好,好,好!”萬曆皇帝率先反應過來,大笑著鼓起了掌:
“我兒之心,我已知之!我兒仁善至此,實乃大明之幸,大明之幸!”
旁邊機靈的宦官們,當即也是開口交口稱讚,一時之間,殿內滿是誇獎之聲,而朱常洵卻是深深拜倒,臉上沒有絲毫的動容,這更引來了萬曆讚許的眼神。
沒有人注意到,一旁嚴晨昊微微皺起的眉頭和若有所思的眼神。
萬曆與福王又交談了幾句,鄭貴妃便從大門走了進來,身後還跟著一個婢女。她笑著說道:
“陛下批閱奏章,實是辛苦,看臣妾最近新學的羹湯……給洵兒也做了,來嚐嚐。”
宦官們立刻走上前,將桌椅布置完畢,桌子上立時擺上了鄭貴妃做好的食品。
夕陽照耀在他們的身上。
萬曆一時有些恍惚。
此時的他,好像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而隻是普通人家的丈夫,此時剛剛勞作歸來,妻子端上熱湯,兒子訴說在學堂的學習,一切顯得是那麽的溫馨。
撫摸著朱常洵的腦袋,感受著身邊鄭貴妃的溫柔,萬曆的眼光如水流般溫和,充滿了溫暖與幸福。
他的眼神忽而堅定,內心裏仿佛是做下了一個重大決定一般。
這是我的家庭。
我要將最好的,留給我的兒子。
(本章完)
<b><\/b>
宦官快步迴到了宮殿之中,見到了統治這個帝國的帝王。
萬曆斜斜地依靠在椅子上,注視著不遠處一大一小兩個身影,見宦官迴來,隨意瞥了他一眼,問道。
“稟陛下,那張以誠聽了奴婢的話,在地上叩首謝恩之後,已經離開了。”
宦官恭聲迴答,隨後瞥了旁邊一眼,那裏,嚴晨昊正在教福王朱常洵念書。
不過,他的眼神一放即收,顯然也是習慣了這樣的情形。
“哼,算他還有幾分膽識。”萬曆從鼻子裏發出一聲輕哼。他自然是看出來了張以誠的意圖。
不過,也並不反感就是了,不管怎麽樣,從早上跪倒夕陽西下,這份堅持和誠意還是難能可貴的。本來他確實動過念頭,要將舉人之中親近顧伯陽之人給抓起來,倒不是真的覺得他們是顧伯陽的同黨,而是單純的想要威懾眾人,告訴他們自己的權威不可觸犯。
現在他倒是被張以誠所感動,這心思熄了許多,反而覺得可以利用此人,傳遞一些信號,好安定天下的心思。
不過,很快,張以誠什麽的,就被他拋在了腦後——朱常洵結束了一天的學習,向他走了過來。
“今天學得怎麽樣?”萬曆笑嗬嗬地問道,伸手在少年的頭頂上撫摸。
“學了《大學》,嚴師傅又給我講了《史記》。”
十五歲的朱常洵好似一個小大人,他挺直著腰板,麵容嚴肅地迴答道,錦緞貼身地貼在他的身上,在讀書的時候他從來沒有荒廢鍛煉,這使得他的身材也頗為適中,配上那麵孔,看上去很是養眼。
迴想起自己那個總是駝著背,身材發福又帶著些許不自信的大兒子,對比鮮明,萬曆對眼前的二兒子好感更增。
“讀書可不能讀死書,要能夠與實際結合……唔,正好,父皇考考你。”
萬曆笑了笑,說道:
“近段時間的‘妖書’之事,我想你有所耳聞吧?現在為父已經將作亂的一幹人等盡數逮捕,你說說,該是如何處置?”
話語落下,朱常洵還在思索,但是嚴晨昊的身體,卻緊繃了起來。
對於一個已經過了開拓期的王朝而言,皇帝想要聽到的,應該是傾向於仁善的迴答,比如隻誅首惡,為其他人求情。
一個仁慈的皇帝,對於王朝的穩定,有著很大的作用,而且深受儒家文化熏陶的中原王朝,普遍也更加認可文皇帝,當年朱元璋就是偏愛仁厚的朱標,朱棣最終選擇的,也是仁慈的朱高熾。
但是朱常洵大概率不會這麽迴答。
他還記得,自己曾經給朱常洵講過《水滸傳》裏的故事,在進到宋江等人被招安的時候,他的反應是這樣的:
“宋朝君臣真是無能,竟為一眾匪人折腰。”
小朱常洵的臉上,充滿了不屑的神色:
“梁山一百零八人,名為好漢,實為賊寇,禍亂天下……若是任何人發現有貪官,都利用私刑去殺之,那麽天下非大亂不可!”
“屢敗官軍,更是令朝廷大失顏麵,若不平叛,朝廷威嚴何在?如此招安,則會給其他人產生錯覺,從此占山為王者多矣!”
“要是我的話,絕不與其妥協,定然會訓練一支強兵,與其血戰到底!區區一個水泊梁山,帝王坐擁天下,難道還打不過不成?”
“我會效仿太祖皇帝屢征蒙古,直到平定梁山,盡殺匪徒,傳訊天下!”
他不大的身軀之中,卻傳出了震耳欲聾的聲音。
雖然《水滸》隻是虛構的故事,但是從朱常洵的迴答之中也可以看出,他的骨子裏帶著非同一般的強權。
他當時也進行過勸導,皇帝要縱觀全局,通盤考慮,有時候賊寇也並非不可以利用,同時也要常懷寬仁之心,但是朱常洵卻並不以為然——那是朱常洵第一次對他的老師提出了反駁,他畢竟已經十五歲了,也有了自己的思想。
不過,萬曆也未必就一定不喜歡——畢竟是自己最疼愛的兒子,天然就帶上了濾鏡。
想到這裏,嚴晨昊微微放鬆了些許,抬起頭注視著朱常洵。
而萬曆則是帶著鼓勵的眼神,看向他。
在兩人的注視之下,朱常洵思索一番,隨後恭敬地迴答道:
“稟父皇,顧憲成兄弟二人,撰寫妖書,非議朝政,擾亂大明,甚至還有不軌之想法,自是可惡至極,此二人自是罪不可恕。不過——”
他猶豫了一下,說道:
“其他人,隻是被蠱惑而已。俗話說‘不知者不罪’,他們之所以會順從顧氏兄弟,究其原因,也是一番拳拳之心,為了朝廷而已。他們或許不喜兒臣,但是卻是大明的忠臣啊!”
“兒臣以為,可以從輕處罰,斥責、罰銀等,比較妥當。”
一番話,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萬曆與宦官們,是被福王的話給驚呆了——那妖書,可是衝著朱常洵去的啊!一旦成功,那那些所謂“被蠱惑”之人,都是幫兇!這種情況都被皇子以大度之心原諒,隻有這麽些許的懲罰,這是何等的仁善!聯想起平時福王對待下人也並不苛刻,他們心中隻想到了另一個人——仁宗朱高熾。
而嚴晨昊,震驚的點則和他們不太一樣。
“好,好,好!”萬曆皇帝率先反應過來,大笑著鼓起了掌:
“我兒之心,我已知之!我兒仁善至此,實乃大明之幸,大明之幸!”
旁邊機靈的宦官們,當即也是開口交口稱讚,一時之間,殿內滿是誇獎之聲,而朱常洵卻是深深拜倒,臉上沒有絲毫的動容,這更引來了萬曆讚許的眼神。
沒有人注意到,一旁嚴晨昊微微皺起的眉頭和若有所思的眼神。
萬曆與福王又交談了幾句,鄭貴妃便從大門走了進來,身後還跟著一個婢女。她笑著說道:
“陛下批閱奏章,實是辛苦,看臣妾最近新學的羹湯……給洵兒也做了,來嚐嚐。”
宦官們立刻走上前,將桌椅布置完畢,桌子上立時擺上了鄭貴妃做好的食品。
夕陽照耀在他們的身上。
萬曆一時有些恍惚。
此時的他,好像不是那個高高在上的皇帝,而隻是普通人家的丈夫,此時剛剛勞作歸來,妻子端上熱湯,兒子訴說在學堂的學習,一切顯得是那麽的溫馨。
撫摸著朱常洵的腦袋,感受著身邊鄭貴妃的溫柔,萬曆的眼光如水流般溫和,充滿了溫暖與幸福。
他的眼神忽而堅定,內心裏仿佛是做下了一個重大決定一般。
這是我的家庭。
我要將最好的,留給我的兒子。
(本章完)
<b><\/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