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申時行也看到了那份文章,他眯著眼睛,打量著這篇文章,內心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一旁,他的兒子申用懋卻是憤憤不平地說道:


    “父親,這人好是大膽,竟然連您也敢汙蔑!什麽‘待時機而行’,他好大的膽子,非議朝廷要員,我立刻上奏陛下請求徹查此事,定要治其以重罪!”


    申時行聞言卻是微微搖頭,止住了他的話語。


    “這可不僅僅是一篇文章那麽簡單。”


    “有人想把水攪渾,借此生事。嗬,甚至連扶持榮王,都未必是他的真實目的……可惜陛下可不是傻子。”申時行放下了手中的文章,淡然說道:


    “不必理會,陛下看到這些,隻會比我們更加震怒,這是在挑釁他的權威。”


    “可是,父親,現在事情越鬧越大,不僅是京師,就連南京,以及一些大城之中,都是在瘋傳啊!現在各地士林上下,都說您為了一己之私討好陛下,不顧禮儀,說您不配,不配……”


    申用懋說不下去了,但是可以想見,當那些速來喜歡結黨的文人,會說出一些多麽惡毒的話語。


    這還是申時行,其實還沒有明確站在福王那一端,盡可能地在表麵上做出一副“和稀泥”模樣的結果,可以想象,一旦他也如同嚴晨昊那樣擺明了車馬,將會遭到多麽大的非議。


    逆著傳統與規矩而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


    可是申時行的臉色卻沒有絲毫的變化。


    從站在萬曆一邊開始,他就知道自己肯定要麵對千夫所指與巨大的壓力,也已經為此做好了準備,這些許的流言,還不至於讓他的心產生什麽波動。


    而一旦福王成功上位,這一路的艱辛所帶來的的迴報,也是不可想象的。


    “讓他們去!”


    他淡淡飲茶,嘴角露出一絲微笑:


    “你切記不可有什麽舉動,在這等重要時刻,不能夠有一絲一毫的錯漏。”


    見兒子點頭表示已經記下,他又轉頭,對一直默默為兩父子添茶的嚴綺華說道:


    “綺華,陛下已下令允許貴妃省親……你與鄭國泰的夫人交好,趁此機會也見一見貴妃,好好安撫鄭貴妃,我聽聞今日她悲憤之下觸柱,這很好,讓她多和陛下哭訴,最好把問題引向有人意圖利用士林壓力,‘逼迫’陛下就範的這一邊。”


    “另外,福王近些日子一定要謹言慎行,認真讀書寫字即可。”


    “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陳國公府,很快會采取行動的……”


    話語冰冷而老練,沒有多餘的感情,其中隻有為了達成政治目的的手段,申時行作為一名老辣的政治家,不在意在某些時刻,通過賣慘來獲得皇帝的同情。


    後宮重地,尋常人是進不去的,省親卻是一個好機會。鄭貴妃出了這一檔子事情,萬曆也是十分地擔憂,於是批準了鄭貴妃迴家省親,這正是互通有無的好時候,雖然宦官也能夠傳遞消息,但是終究不如口述來的記憶深刻且隱秘。


    ……


    與申時行父子的表現類似,此時的群臣更多的是閉口不言。


    他們不是傻子,知道利害。


    這《憂危竑議》裏的話,許多其實都是說到了他們的心眼子裏去的,甚至有些人,其實就是這麽想的,但是要是讓他們說出來,公開站出來表示支持,卻也是不敢。


    能夠走到朝堂上的,就沒有傻子。皇帝已經被這篇文章惹怒,這無疑是在挑釁帝王的權威,大臣們都意識到,一旦出聲,很有可能被已經暴怒的皇帝當做針對的對象,這下場,可不僅僅是罷官迴鄉這麽簡單。


    因此,明明是一個很好地請立榮王為太子的機會,可是偏偏沒有一個大臣敢於上疏,哪怕是再愣頭青的,都緊緊閉住了嘴,冷眼看著局勢的發展。


    但是民間與士林,卻沒有這麽多的顧及了。


    士林的人,要麽是已經沒有官位,要麽就是仕途不順,這些人議論朝政是個頂個的猛,並且因為他們沒有官位,無官可丟,說話自然也是大膽了許多。


    畢竟法不責眾,萬曆也不可能堵住那天下的悠悠之口,所以也無所顧忌,因此都借此機會,批評皇帝寵愛幼子,冷落長子的行為,甚至還開始議論起了《憂危竑議》中提到的那幾位“禍首”。


    士林的議論和村口大媽沒有本質區別,極短的時間內,那幾位“禍首”已經是被口誅筆伐,身敗名裂。


    甚至申時行、嚴晨昊等幾個支持鄭貴妃,亦或是沒有明確表明態度、位高權重但是首鼠兩端的,被列在了一起,是為“十兇”。


    至於民間的輿論,那向來是由士林所操控的,百姓們一向是“先生說什麽,那肯定就是什麽”,自然都偏向於士林一邊。


    一時間,輿論蜂起,什麽:


    “福王借著皇恩,行事跋扈,性情殘暴,虐待下人,而榮王雖然不受陛下待見,卻是恭謙有禮,受宮人們的愛戴。”


    什麽“陛下欲立福王,乃是違背禮樂天時的,上天定然會降下懲罰,這些年大明所受的災禍,便與此有關。”


    更有甚者,說鄭貴妃是那妖狐轉世,迷惑陛下,禍亂朝綱的,說的有鼻子有眼,竟然也十分的有市場,被百姓們所信奉。


    一時之間,輿論洶湧,士林與民間都掀起了好大的浪潮,民間大規模議論朝政,劍指朝堂上的幾位大臣,卻是大明立國百年都沒有出現過的現象。


    這《憂危竑議》的指向也是極其的明確的,百官們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內心裏也是興奮的,要是能夠借著民間的輿論逼迫皇帝就範,立下榮王為太子,這也未嚐不是一件美事啊!


    也不知道是哪位大才子寫的,真的要好好感激他!


    而臣子們心中所念叨的始作俑者,卻是默默地隱藏在暗處看著這一幕,他的臉上露出了笑容,有些陰險,卻又充滿著野心。


    “在朝堂的時候,我就能夠左右政局,現在哪怕罷官來到了民間,一樣能夠以布衣之身操控天下!”


    (本章完)


    <b><\/b>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夜吳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夜吳歌並收藏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