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好!墨林此法大妙,就按你說的辦!”


    道理其實並不難想通,聽完一席話,朱棣隻是稍稍思考,便已經明白了過來。他的臉上一掃之前的凝重,顯露出高興的神色,甚至親切地稱唿起了嚴鏗的表字。


    “隻是臣拾人牙慧之見,世子殿下也是想到了的。歸根結底,還是陛下的想法妙絕,如此一來,諸藩定當束手就擒,臣之愚見隻是錦上添花而已。”嚴鏗卻是不貪功,謙遜地說道。


    聽著嚴鏗的話語,再看著他畢恭畢敬的神色,朱棣是越來越喜歡。他沉思片刻,說道:


    “墨林,今日你可是幫了大忙,朕可得好好賞賜你不可。”


    “你的食祿,朕記得是三千石?今日朕便為你加一千石,再賞絲綢、白金諸物。”


    “臣,謝陛下隆恩!”嚴鏗的臉上頓時露出了欣喜的神色,他倒是不缺這點錢,但是這些都是陛下聖寵的證明,陳國公一脈的恩寵在此時到達了極致。


    朱棣擺了擺手,示意他可以退下,嚴鏗恭敬地行了一禮,隨後便離開了皇帝的書房。


    待禦書房的大門關上,朱棣臉上的欣賞之色更濃。


    有才華卻不驕縱,依然謙恭有禮,這是皇帝所喜歡的。


    迴想起嚴鏗的種種,他不由地發出了感慨:


    “沒想到墨林不僅能戰善戰,在政務上,他也是一把好手,不愧是靖平王的子嗣,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朕有這樣的人輔佐,何愁天下不定,盛世不成!”


    朱高熾在一旁小心翼翼地接上了話:“陳國公年歲不長便有如此功勳,頗有其父之風,當為朝廷柱石。”


    朱棣聞言卻是笑了:


    “朕可聽說,他和你的好弟弟走得很近啊,你怎麽還這般誇獎他?”


    話語之間雖是充滿了笑意,但是朱高熾隻感覺一陣寒風刮過身體,說不出的刺骨冰寒。


    他仿佛看見座位上坐著的不是那個威嚴的中年人,而是一條盤踞起來的真龍,用那雙金黃色的眸子,冷冷地注視著他。那大嘴微微張開,露出鋒利的牙齒。


    意圖拉攏大臣?還是武勳?


    他的內心微微顫抖,趕忙跪倒在地:


    “兒臣絕無他意,隻是見陳國公才華過人,才有此一說,任命與否,自是看父皇的決定,兒臣決不敢多言。”


    朱棣的笑容依舊,他擺了擺手讓朱高熾起來:


    “朕隻不過是隨便問問,瞧你嚇得那樣兒……不過墨林雖然有才華,但是功勞已經足夠,再這樣下去,怕是封無可封……倒還是讓他消停些好。”


    雖然他確實很喜歡,也很欣賞嚴鏗,但是他畢竟是皇帝,有些東西,還是要考慮一番的。


    正好張玉他們幾個,一直被嚴鏗這個小輩壓在下麵,是時候也該讓他們立些功勳,彰顯一番能力。


    他倒是可以留下,輔佐自己的兒子。不過要先壓上一壓,嚴鏗的功勞已經很大,雖然他為人低調,但是也依然不能掉以輕心,需知“王莽謙恭未篡時”。


    等到自己的兒子即位,再重新啟用,卻是正合適。


    但是是哪個兒子……朱棣的眼光閃爍了一下。


    朱高熾是長子,之前也已經被立為了世子,並且在自己南征北戰的時候鎮守北平之地,把一切打理得井井有條,按照道理講,他是最適合作為太子的。


    但是他的內心深處,其實依然還是偏向於自己的另一個兒子,朱高煦不僅長得英俊瀟灑,其能征慣戰的樣子,更有朱棣年輕時的風姿,十分受朱棣的寵愛。


    這也是為什麽,雖然朱棣登基已經快一年,但是朱高熾卻依然是世子。


    是的,朱高熾還隻是世子。一般皇帝登基的時候,隻要有子嗣,就會在告祭天地,宣布登基之後,同時立下皇後和太子,當年的朱元璋就是這麽幹的。


    但是朱棣就不一樣了,他立了徐氏為皇後,但是對太子的事情卻絕口未提。


    這就導致朱高熾很是尷尬——明明自己是世子,擺明了應當是繼承人,但是卻沒有成為太子,朱棣幾乎已經是明著不待見他了。


    這也給了其餘的人覬覦的機會,其中最活躍的,無疑是他的二兒子朱高煦。


    雖然沒有了曆史上那句“勉之,世子多疾”,但是皇帝的寵愛那是肉眼可見的,這也使得他愈發的驕縱,而對於朱高熾這個自己登臨大位路上最大的阻礙,他也是各種不順眼,兩人的衝突幾乎已經明麵化了。


    而朱棣,也在二者之間徘徊,猶豫。


    立嫡立長立賢立愛,立愛是排在最後麵的。要說賢,雖然朱高煦打仗很猛,但是朱高熾治國卻更勝一籌,兩人勉強對等,而朱高熾,是長子。


    朱棣登基的名正言順,也是在於,他當時已經是嫡長子了,他也不想自己壞這個規矩。


    “唉。”他深深歎了一口氣,決定參考一下諸位大臣的建議,再做出最後的決定。


    現在首先要解決的是藩王問題。要知道這些個兄弟跟著他苦哈哈造反,可就等著這個時候呢。


    次日,便有一道旨意,從宮中發出。


    詔令,建遼王藩國於襄陽、穀王藩國於長沙、寧王藩國於南昌、肅王藩國於蘄州、慶王藩國於常德、魯王藩國於荊州、代王藩國於饒州。


    這個分封方法,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大多數王,對於自己的封地還是滿意的,比如遼王的襄陽,穀王的長沙,都是大城,好地方。


    隻有兩個王不滿意。


    一個是肅王,他自認功勞不在遼王、穀王之下,但是蘄州雖然也是好地方,卻還是比不過襄陽長沙,自是心裏極度不滿。


    一個是寧王。


    他的軍隊都給了朱棣,成為了永樂成事道路上極大的助力。朱權尋思著自己這多少也算是一功,朱棣當初拉他入夥的時候,也說過,“事成平分天下”,尋思著要個江南富饒之鄉享受享受,應該不會被拒絕。


    但是朱棣就是拒絕了。你丫還想要江南,勞資的兒子都舍不得封在這裏,給你?


    朱棣讓他滾去南昌。


    寧王自是大為不爽。


    可是永樂皇帝大勢已成,他們也無力進行反抗,最後也隻能默默啟程就藩。


    但是,心裏的不滿,卻並沒有消散,並在一代代地延續。


    地址:


    地址:


    地址: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寒夜吳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寒夜吳歌並收藏貫穿大明的百年世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