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是一座小城。
所以在容納了十萬的潰兵之後,顯得格外的擁擠。
此時的城池裏滿是哀嚎之聲,士兵們身上的甲胄歪歪扭扭,臉上帶著沮喪的表情,手中握著殘破的武器,甚至有些人,雙手空空,隻套著件衣服,其餘的物件已經在逃跑的過程中丟了個幹淨。
旗幟歪斜,上麵還插著支箭羽。
這個時候的南軍,已經沒有了曾經浩蕩而來欲要掃蕩天地的氣勢。此時的他們隻有滿麵的狼狽與對戰爭的恐懼。
士氣,極其低落。
李景隆坐在縣衙的大椅上,他正狼吞虎咽地吃著精美的飯菜。
“大人,您的吩咐我已經安排妥當。小城雖然不大,但也會盡力湊足足夠大軍食用的糧草。”他的身邊站著一個穿著官袍的中年人,他是靈璧的縣令。
“做的不錯。”聽到自己的話語得到了貫徹,李景隆點了點頭,總算有了一個好消息,有了糧食,接下裏固守便有了把握。
就這麽一個小城,能夠搜刮出足夠十萬大軍食用的糧草,也真是難為他了。
想到這裏,他抬起頭,多看了那縣令一眼,見他氣質儒雅,行為有據,又有能力,不由地心裏生出了好感,打算在之後向朝廷為他請功:
“你叫什麽名字?”
“在下嚴寶臣,您叫我寶臣就好。”那縣令瞬間笑容滿麵。
李景隆“嗯”了一聲。
像他這樣的大人物,能夠記住縣令的名字,已經是對方的福分。
夜,縣令的府邸之中。
一隻信鴿靜靜地停在嚴寶臣的窗頭,它腿上綁著的竹筒已經被打開。
這位縣令坐在椅子上,麵色陰晴不定。
信紙被他攥在手心,揉成一團。
上麵是一堆的數字,不過他已經利用相應的書籍進行了翻譯。
“北軍若至,勿要抵抗,擇一時機可助之。”
那是來自南京的信件。
並不是專門給他的,而是發給所有族內為官之人。
這代表著家族的態度。
宿州之戰的失敗,徹底決定了家族的立場,越國公府倒向了燕王。
很快,似乎是做了什麽決定似的,嚴寶臣將那信件和著茶水吞入腹中,隨後匆匆走出了門。
就在李景隆的軍隊趕到的第二天,北軍的先鋒便趕到了,這打了李景隆一個措手不及,他以為對方至少要整頓一番兵馬來著,卻不想朱棣知道打蛇不死的道理迅速追擊而來。
靈璧不是大城,不可能長期據守,但是哪怕北軍隻有三萬多的騎兵趕到,他也不敢出城。
以現在南軍的士氣,隻怕會被這幾萬人給打潰。
沒有辦法,他隻能下令鞏固城防,而沒過多久,朱棣便親自率領大軍趕到,這下子是更加走不了了。
朱棣手下有十五萬人,畢竟之前也折損了相當的部隊,還要留下士兵看守投降的敵人。
朱棣其實是打算圍而不攻,等到對方糧絕再行決戰的,畢竟靈璧能有多少糧食,南軍輜重已經盡失,支撐不了多久。
但是現在有更好的辦法,這個方法就在於嚴鏗不久之前收到的從城內被一支箭羽帶出的信件。
當夜,李景隆剛剛安排好防守事宜,準備就寢,卻突然聽到城中傳來了騷亂的聲音。
他轉身拉開窗簾,隻見城池之內的數條街道燃起了熊熊的大火。
那一晚,縣令家裏的仆人、衙役們在城內四處縱火鼓噪。
南軍此時已經是驚弓之鳥,聽聞如此大的動靜,還以為是北軍入城,頓時陣腳大亂,北軍還沒有開始攻城,士兵們就已經四散奔逃。
嚴寶臣趁機帶人打開了城門,北軍如潮水般湧了進來。
南軍大潰。
朱棣之前圍城的時候,將靈璧的北、西、東三麵圍住,但是留下了南麵,做為“圍師必闕”的一麵。
這個時候,南軍的將領與士兵們仿佛找到了生路,聽說南門沒有北軍,便一窩蜂地向那邊湧了過去。
打開大門。
是汴河。
其餘三路,盡被封鎖,無處可逃,背後,是殺入城中的北軍。
他們絕望地轉過身,高高舉起了手中的兵器。
兩場大戰,南軍自元帥李景隆以下,共三百餘名將領悉數被擒,南軍五十萬全軍覆沒,隻有數萬沒有跟著李景隆逃向靈璧的潰兵才僥幸得活。
這個時候的朱棣麵前,是一片坦途。
再沒有城池阻攔他了。
他的大軍所到之處,一座座城池打開了城門,守將與縣令站在門口,恭敬地奉上糧食、金銀與縣內的各種簿冊。
但是朱棣沒有理睬這些人,現在這些人的投效已經不重要了,他的眼中隻有一個目標——應天。
隻要拿下了應天,天下便將易主,這個時候他們的投效沒有任何的意義。
在留下了少量守軍之後,他匆匆離開。
建文三年二月,朱棣抵達長江。
這個時候,朱允炆其實還並不是很害怕,因為朱棣沒有水師。
而南京,是有護衛的水師部隊的。
就算能從當即征集來一些漁船小船,他也過不了長江。
但是朱棣也很果斷,在大量的金錢和官爵的攻勢下,水師的統領淪陷了。
最主要的是,對方已經打到了京師城下,這個時候,大勢似乎已經明朗。
北軍從容休整之後,於次日清晨開始了渡江。
而這個時候,朱允炆也終於感受到了恐懼。
他派出了慶成郡主跟朱棣談判,表示願意與朱棣以長江為界,平分天下。
朱棣斷然拒絕,並且大義凜然地說道:
“我之所為,隻為正道統,一匡天下,非為帝位也!”
前來勸降的郡主,都被他氣笑了,你說這話,你自己信嗎?
但是這個時候,真的沒有人可以阻擋他了。
第二天早上,十二萬北軍在江畔集結,準備登船。
“渡江!”此時的朱棣,是那麽的意氣風發。
大軍登船,緩緩駛向對岸。
清晨朝陽下的石頭城,陽光落在那厚實的牆壁上,顯得格外氣勢磅礴。
但是麵對這座堅城,北軍的士兵們卻沒有一絲一毫的畏懼,他們知道,這一路的征伐即將迎來最後的終局,現在的他們渴求戰爭,希望能夠衝入這座古城,立不世之功。
嚴鏗站在船頭,默默看著古城應天。
他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首詩。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此情此景,何其相似。
地址:
地址:
地址:
:
所以在容納了十萬的潰兵之後,顯得格外的擁擠。
此時的城池裏滿是哀嚎之聲,士兵們身上的甲胄歪歪扭扭,臉上帶著沮喪的表情,手中握著殘破的武器,甚至有些人,雙手空空,隻套著件衣服,其餘的物件已經在逃跑的過程中丟了個幹淨。
旗幟歪斜,上麵還插著支箭羽。
這個時候的南軍,已經沒有了曾經浩蕩而來欲要掃蕩天地的氣勢。此時的他們隻有滿麵的狼狽與對戰爭的恐懼。
士氣,極其低落。
李景隆坐在縣衙的大椅上,他正狼吞虎咽地吃著精美的飯菜。
“大人,您的吩咐我已經安排妥當。小城雖然不大,但也會盡力湊足足夠大軍食用的糧草。”他的身邊站著一個穿著官袍的中年人,他是靈璧的縣令。
“做的不錯。”聽到自己的話語得到了貫徹,李景隆點了點頭,總算有了一個好消息,有了糧食,接下裏固守便有了把握。
就這麽一個小城,能夠搜刮出足夠十萬大軍食用的糧草,也真是難為他了。
想到這裏,他抬起頭,多看了那縣令一眼,見他氣質儒雅,行為有據,又有能力,不由地心裏生出了好感,打算在之後向朝廷為他請功:
“你叫什麽名字?”
“在下嚴寶臣,您叫我寶臣就好。”那縣令瞬間笑容滿麵。
李景隆“嗯”了一聲。
像他這樣的大人物,能夠記住縣令的名字,已經是對方的福分。
夜,縣令的府邸之中。
一隻信鴿靜靜地停在嚴寶臣的窗頭,它腿上綁著的竹筒已經被打開。
這位縣令坐在椅子上,麵色陰晴不定。
信紙被他攥在手心,揉成一團。
上麵是一堆的數字,不過他已經利用相應的書籍進行了翻譯。
“北軍若至,勿要抵抗,擇一時機可助之。”
那是來自南京的信件。
並不是專門給他的,而是發給所有族內為官之人。
這代表著家族的態度。
宿州之戰的失敗,徹底決定了家族的立場,越國公府倒向了燕王。
很快,似乎是做了什麽決定似的,嚴寶臣將那信件和著茶水吞入腹中,隨後匆匆走出了門。
就在李景隆的軍隊趕到的第二天,北軍的先鋒便趕到了,這打了李景隆一個措手不及,他以為對方至少要整頓一番兵馬來著,卻不想朱棣知道打蛇不死的道理迅速追擊而來。
靈璧不是大城,不可能長期據守,但是哪怕北軍隻有三萬多的騎兵趕到,他也不敢出城。
以現在南軍的士氣,隻怕會被這幾萬人給打潰。
沒有辦法,他隻能下令鞏固城防,而沒過多久,朱棣便親自率領大軍趕到,這下子是更加走不了了。
朱棣手下有十五萬人,畢竟之前也折損了相當的部隊,還要留下士兵看守投降的敵人。
朱棣其實是打算圍而不攻,等到對方糧絕再行決戰的,畢竟靈璧能有多少糧食,南軍輜重已經盡失,支撐不了多久。
但是現在有更好的辦法,這個方法就在於嚴鏗不久之前收到的從城內被一支箭羽帶出的信件。
當夜,李景隆剛剛安排好防守事宜,準備就寢,卻突然聽到城中傳來了騷亂的聲音。
他轉身拉開窗簾,隻見城池之內的數條街道燃起了熊熊的大火。
那一晚,縣令家裏的仆人、衙役們在城內四處縱火鼓噪。
南軍此時已經是驚弓之鳥,聽聞如此大的動靜,還以為是北軍入城,頓時陣腳大亂,北軍還沒有開始攻城,士兵們就已經四散奔逃。
嚴寶臣趁機帶人打開了城門,北軍如潮水般湧了進來。
南軍大潰。
朱棣之前圍城的時候,將靈璧的北、西、東三麵圍住,但是留下了南麵,做為“圍師必闕”的一麵。
這個時候,南軍的將領與士兵們仿佛找到了生路,聽說南門沒有北軍,便一窩蜂地向那邊湧了過去。
打開大門。
是汴河。
其餘三路,盡被封鎖,無處可逃,背後,是殺入城中的北軍。
他們絕望地轉過身,高高舉起了手中的兵器。
兩場大戰,南軍自元帥李景隆以下,共三百餘名將領悉數被擒,南軍五十萬全軍覆沒,隻有數萬沒有跟著李景隆逃向靈璧的潰兵才僥幸得活。
這個時候的朱棣麵前,是一片坦途。
再沒有城池阻攔他了。
他的大軍所到之處,一座座城池打開了城門,守將與縣令站在門口,恭敬地奉上糧食、金銀與縣內的各種簿冊。
但是朱棣沒有理睬這些人,現在這些人的投效已經不重要了,他的眼中隻有一個目標——應天。
隻要拿下了應天,天下便將易主,這個時候他們的投效沒有任何的意義。
在留下了少量守軍之後,他匆匆離開。
建文三年二月,朱棣抵達長江。
這個時候,朱允炆其實還並不是很害怕,因為朱棣沒有水師。
而南京,是有護衛的水師部隊的。
就算能從當即征集來一些漁船小船,他也過不了長江。
但是朱棣也很果斷,在大量的金錢和官爵的攻勢下,水師的統領淪陷了。
最主要的是,對方已經打到了京師城下,這個時候,大勢似乎已經明朗。
北軍從容休整之後,於次日清晨開始了渡江。
而這個時候,朱允炆也終於感受到了恐懼。
他派出了慶成郡主跟朱棣談判,表示願意與朱棣以長江為界,平分天下。
朱棣斷然拒絕,並且大義凜然地說道:
“我之所為,隻為正道統,一匡天下,非為帝位也!”
前來勸降的郡主,都被他氣笑了,你說這話,你自己信嗎?
但是這個時候,真的沒有人可以阻擋他了。
第二天早上,十二萬北軍在江畔集結,準備登船。
“渡江!”此時的朱棣,是那麽的意氣風發。
大軍登船,緩緩駛向對岸。
清晨朝陽下的石頭城,陽光落在那厚實的牆壁上,顯得格外氣勢磅礴。
但是麵對這座堅城,北軍的士兵們卻沒有一絲一毫的畏懼,他們知道,這一路的征伐即將迎來最後的終局,現在的他們渴求戰爭,希望能夠衝入這座古城,立不世之功。
嚴鏗站在船頭,默默看著古城應天。
他的腦海中,突然浮現出一首詩。
“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
此情此景,何其相似。
地址:
地址:
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