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鄉,通往鄉鎮的大道上。
六十餘人正策馬而行。
當先是一個身著元廷官服,頭上戴著頂笠帽的中年男子,後麵跟著一人雖然也是身著官服,但是從品階上看,明顯差上不少,不過是一百戶。
身後兩隊人涇渭分明:其中有十餘人跟在當先的那名元朝官員後麵,趾高氣昂,舉手投足之間帶著血與火的殺氣,顯然是百戰精銳;另一邊那五十人雖然也是精悍,膀大腰圓的,然而與旁邊那十餘騎相必就要差上一些了,他們順從地跟在一名年輕人的身後。
“盧百戶,你這侄子倒是頗懂練兵之法,這數十民兵,俱是訓練頗佳啊。”當先的官員打量了一番民兵,不由地讚歎出聲。
那身著皮甲的年輕人表情卻是波瀾不驚的樣子,微笑道:“陳將軍謬讚了,將軍身後這親騎才是百戰精銳,叔父部下民兵遠遠不及,足見將軍練兵有方,不愧為當世名將。”
聞言那陳將軍哈哈大笑,這些親兵自然是精銳,都是從有過平叛經曆的軍隊中篩選出來的,算是不多的能戰之兵,雖然與他練兵什麽的沒有關係,但是誰不愛聽恭維話呢?盧百戶在一旁賠笑,心裏也是暗讚這年輕人氣度非凡,言語得當。
那年輕人,自然不是什麽他的侄子,他自稱是叫嚴淩,身後那五十人,盡是他的族兵,不得不說確實調教得當,比他那些歪瓜裂棗的民兵要強上不知道多少。
此時已經是至正十五年了,元朝在南方的統治已經幾乎徹底崩壞,許多地方自發組織起了“民兵”、“團練”來抵禦亂兵。
可不要以為這些地主鄉紳就是忠於元廷,準確來說,他們建起堡壘私兵,隻是為了保護自己,雖然名義上還奉元朝為正朔,實際上真正賣命的可不多,大多數就是一群牆頭草,誰占上風就跟誰。
而盧百戶,倒不是反元,卻是極其厭惡這個叫陳野先的將軍,密謀殺死他。
在原本的曆史上,就是這位民兵百戶盧德茂,在陳野先帶著十餘名親兵脫離大軍而行的時候,一舉將其殺死。
而嚴淩的到來稍稍撥動了一絲曆史的軌跡:他決定和嚴淩聯手,但是由嚴家來動手殺人。
要知道陳野先還有數萬的大軍,在後來由他的侄子陳兆先統領,盧德茂幹出這樣的事情,一旦傳揚出去,後果不用說,整個鎮子都未必會有人剩下,盧是激於義憤,但是風險卻也極大。
所以嚴淩給出的條件就很有誠意了:事成之後,他隻要陳野先的首級,並且會傳揚出去此人乃是他所殺,這等於是將陳兆先的火力吸引走了,盧德茂隻要幫忙進行偽裝,就能除去這個令他厭惡至極的小人,相當的劃算。
幾人談笑策馬而行,盧德茂的手心也漸漸有汗水出現。
動手的時機快要到了,大道旁早有族兵等候,隻等幾人到達指定的位置,就放出動手的信號。
“啪嗒。”馬蹄落下,陳野先並沒有注意到旁邊仿佛是標誌般的石頭,而馬匹沒走上幾步,便有一支哨箭穿雲而出,發出尖利的嘶鳴。
“刷!”幾乎是同時,嚴淩以及他的族兵們腰間長刀出鞘,向著身邊的士兵們攻了過去。
那些元軍自是把他們當做了自己人,根本沒有防備!
他們固然是百戰之兵,但是嚴家之人足足是他們的五倍,早在不動聲色之間將他們圍了起來,幾下合擊之下,縱使有人反應了過來,也被四麵八方的兵刃插成了篩子。
嚴淩的長刀穿過陳野先的後心,捅穿了他的胸膛。
“你……”他迴頭,表情上帶著愕然,似乎在驚訝對方為什麽這麽做。
鮮血濺上臉龐,嚴淩的臉上卻依然古井無波,他早就已經見過血了。他將長刀抽出,刀鋒一轉,便削下了他的頭顱,無頭的屍體頓時摔下馬來,身後,重物落地聲不絕於耳,那是陳野先的親兵。
“嚴家主好膽魄。”盧德茂在一旁鼓掌,臉上帶著笑容,這一路虛與委蛇可是把他惡心壞了。
嚴淩笑了笑:“盧百戶,合作愉快。你可以迴去了。”
盧德茂毫不遲疑,策馬便奔,現在他要把自己的關係撇得越清越好。
賊兵突至,我方力戰失敗,將軍戰死。他連理由都想好了。
嚴淩卻指揮著族兵將屍體掩埋了起來,同時拿來一個早已準備好的頗為華麗的木匣子,將陳野先的頭顱放了進去。
“家主,我們殺他幹什麽?”族兵的統領湊了過來,那是他的心腹,嚴六五。
“這是禮物。”嚴淩笑得很神秘。
這是送給朱元璋的禮物。
這位陳野先可不是什麽路人甲、宋兵乙之類的雜魚,他是統領數萬元軍的重要將領,不過在不久之前,他還是紅巾軍的部屬。
此人原是元廷和州守將,在太平城之戰中被朱元璋俘虜投降,於是朱元璋讓他給自己的部下寫勸降信,但是此人卻是耍了手段,那封信表麵上是勸降的,實際上卻全是刺激他們的話,想讓自己的部下拒絕投降。
比較搞笑的是,就算他這麽寫了,他的部隊還是全部投降了。
接下來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反叛、投降、再反叛,並且成功得到了朱左副元帥對他的高度評價:“此賊多詐,最叵信。”
可以想見朱元璋有多討厭這家夥了。
更重要的是,在九月的那次集慶之戰中,郭天敘、張天佑率軍攻集慶,假意歸順的陳野先再度臨陣叛變,與元軍合兵拒戰,郭天敘、張天佑措手不及,紅巾軍大敗,兩人全部戰死。
不用說,朱元璋內心不知道有多開心,一個都元帥,一個右副元帥,本來牢牢壓在他頭上,而現在,這支紅巾軍終於真正屬於他了。
但是至少表麵上,他一定是悲痛欲絕,誓與陳野先不共戴天的,這個時候嚴淩帶著他的首級前來,豈不是大功一件?
這就是嚴家的第二次投資,元末的最優股,朱元璋。
六十餘人正策馬而行。
當先是一個身著元廷官服,頭上戴著頂笠帽的中年男子,後麵跟著一人雖然也是身著官服,但是從品階上看,明顯差上不少,不過是一百戶。
身後兩隊人涇渭分明:其中有十餘人跟在當先的那名元朝官員後麵,趾高氣昂,舉手投足之間帶著血與火的殺氣,顯然是百戰精銳;另一邊那五十人雖然也是精悍,膀大腰圓的,然而與旁邊那十餘騎相必就要差上一些了,他們順從地跟在一名年輕人的身後。
“盧百戶,你這侄子倒是頗懂練兵之法,這數十民兵,俱是訓練頗佳啊。”當先的官員打量了一番民兵,不由地讚歎出聲。
那身著皮甲的年輕人表情卻是波瀾不驚的樣子,微笑道:“陳將軍謬讚了,將軍身後這親騎才是百戰精銳,叔父部下民兵遠遠不及,足見將軍練兵有方,不愧為當世名將。”
聞言那陳將軍哈哈大笑,這些親兵自然是精銳,都是從有過平叛經曆的軍隊中篩選出來的,算是不多的能戰之兵,雖然與他練兵什麽的沒有關係,但是誰不愛聽恭維話呢?盧百戶在一旁賠笑,心裏也是暗讚這年輕人氣度非凡,言語得當。
那年輕人,自然不是什麽他的侄子,他自稱是叫嚴淩,身後那五十人,盡是他的族兵,不得不說確實調教得當,比他那些歪瓜裂棗的民兵要強上不知道多少。
此時已經是至正十五年了,元朝在南方的統治已經幾乎徹底崩壞,許多地方自發組織起了“民兵”、“團練”來抵禦亂兵。
可不要以為這些地主鄉紳就是忠於元廷,準確來說,他們建起堡壘私兵,隻是為了保護自己,雖然名義上還奉元朝為正朔,實際上真正賣命的可不多,大多數就是一群牆頭草,誰占上風就跟誰。
而盧百戶,倒不是反元,卻是極其厭惡這個叫陳野先的將軍,密謀殺死他。
在原本的曆史上,就是這位民兵百戶盧德茂,在陳野先帶著十餘名親兵脫離大軍而行的時候,一舉將其殺死。
而嚴淩的到來稍稍撥動了一絲曆史的軌跡:他決定和嚴淩聯手,但是由嚴家來動手殺人。
要知道陳野先還有數萬的大軍,在後來由他的侄子陳兆先統領,盧德茂幹出這樣的事情,一旦傳揚出去,後果不用說,整個鎮子都未必會有人剩下,盧是激於義憤,但是風險卻也極大。
所以嚴淩給出的條件就很有誠意了:事成之後,他隻要陳野先的首級,並且會傳揚出去此人乃是他所殺,這等於是將陳兆先的火力吸引走了,盧德茂隻要幫忙進行偽裝,就能除去這個令他厭惡至極的小人,相當的劃算。
幾人談笑策馬而行,盧德茂的手心也漸漸有汗水出現。
動手的時機快要到了,大道旁早有族兵等候,隻等幾人到達指定的位置,就放出動手的信號。
“啪嗒。”馬蹄落下,陳野先並沒有注意到旁邊仿佛是標誌般的石頭,而馬匹沒走上幾步,便有一支哨箭穿雲而出,發出尖利的嘶鳴。
“刷!”幾乎是同時,嚴淩以及他的族兵們腰間長刀出鞘,向著身邊的士兵們攻了過去。
那些元軍自是把他們當做了自己人,根本沒有防備!
他們固然是百戰之兵,但是嚴家之人足足是他們的五倍,早在不動聲色之間將他們圍了起來,幾下合擊之下,縱使有人反應了過來,也被四麵八方的兵刃插成了篩子。
嚴淩的長刀穿過陳野先的後心,捅穿了他的胸膛。
“你……”他迴頭,表情上帶著愕然,似乎在驚訝對方為什麽這麽做。
鮮血濺上臉龐,嚴淩的臉上卻依然古井無波,他早就已經見過血了。他將長刀抽出,刀鋒一轉,便削下了他的頭顱,無頭的屍體頓時摔下馬來,身後,重物落地聲不絕於耳,那是陳野先的親兵。
“嚴家主好膽魄。”盧德茂在一旁鼓掌,臉上帶著笑容,這一路虛與委蛇可是把他惡心壞了。
嚴淩笑了笑:“盧百戶,合作愉快。你可以迴去了。”
盧德茂毫不遲疑,策馬便奔,現在他要把自己的關係撇得越清越好。
賊兵突至,我方力戰失敗,將軍戰死。他連理由都想好了。
嚴淩卻指揮著族兵將屍體掩埋了起來,同時拿來一個早已準備好的頗為華麗的木匣子,將陳野先的頭顱放了進去。
“家主,我們殺他幹什麽?”族兵的統領湊了過來,那是他的心腹,嚴六五。
“這是禮物。”嚴淩笑得很神秘。
這是送給朱元璋的禮物。
這位陳野先可不是什麽路人甲、宋兵乙之類的雜魚,他是統領數萬元軍的重要將領,不過在不久之前,他還是紅巾軍的部屬。
此人原是元廷和州守將,在太平城之戰中被朱元璋俘虜投降,於是朱元璋讓他給自己的部下寫勸降信,但是此人卻是耍了手段,那封信表麵上是勸降的,實際上卻全是刺激他們的話,想讓自己的部下拒絕投降。
比較搞笑的是,就算他這麽寫了,他的部隊還是全部投降了。
接下來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反叛、投降、再反叛,並且成功得到了朱左副元帥對他的高度評價:“此賊多詐,最叵信。”
可以想見朱元璋有多討厭這家夥了。
更重要的是,在九月的那次集慶之戰中,郭天敘、張天佑率軍攻集慶,假意歸順的陳野先再度臨陣叛變,與元軍合兵拒戰,郭天敘、張天佑措手不及,紅巾軍大敗,兩人全部戰死。
不用說,朱元璋內心不知道有多開心,一個都元帥,一個右副元帥,本來牢牢壓在他頭上,而現在,這支紅巾軍終於真正屬於他了。
但是至少表麵上,他一定是悲痛欲絕,誓與陳野先不共戴天的,這個時候嚴淩帶著他的首級前來,豈不是大功一件?
這就是嚴家的第二次投資,元末的最優股,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