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顯祖在第二天又過來了,說今日是大晴天,約向楓等人去遊覽大報恩寺,以盡地主之宜。又說李夢龍托人帶話來,說他今日有急事去了溧陽,要向楓多呆幾日等他迴來。
向楓想著救人之事今日應無結果,也就答應了,癲道人不想出門,顧南古怕被人認出來,於是就帶著費阿牛一起去了。
三人走在街上,太陽照得暖洋洋的。
高大的城牆環水而建,商鋪林立,樓閣相飛,時見官署虎踞一旁,衙役持刀而立,又有各深宅豪第,重脊高簷,朱門青石,真個是民殷財阜之地。雖已入冬,每條街道上行人往來不絕,轎馬相擁,車人互絆,喧鬧聲一片。
湯顯祖說江南之繁華,盡在南京一城。向楓覺得還不止如此,作為陪都,在文化和商業方麵南京已超過京師。
麵對這滿目繁華,向楓倒不以為意,把個費阿牛看得是兩眼發呆,有些趕不上步伐了。
夫子廟、江南貢院和後湖一帶住著達官顯貴,挨著十裏秦淮這金粉之地,也是整個南京城最熱鬧的地方。
湯顯祖帶著向楓二人轉了一趟,沿路介紹,最後朝著城南走去。
大報恩寺位於外秦淮河畔,聽湯顯祖介紹,該寺廟始建於永樂十年,為成祖紀念太祖和馬皇後而建,曆時二十年,耗銀近三百萬兩,征用了十萬均軍役民夫,為當時寺廟之極勝。
整個寺廟群落為皇家敕製,顯得極為宏大考究,殿閣次第,廊坊相連,古木掩映,翠綠堆簇,最惹眼的是一座幾十丈高的琉璃寶塔,高聳入雲,金碧輝煌,鬥榫嚴絲合縫,實在是鬼斧神工。塔之上下四周都鑲嵌著金剛佛像,皆用琉璃磚湊砌而成,個個金光閃閃,栩栩如生,讓人頓生膜拜之感。
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站在山門口,看著眼前的這片輝煌盛景,向楓不禁也是看呆了。
如此宏偉的建築,凝聚了古人高超智慧和無限虔誠,卻在若幹年後毀於一旦,終成一堆廢墟,讓後人在憑吊中唏噓不已。
“唉!可惜啊!”
向楓不禁深深感慨了一聲。
湯顯祖聽得一愣,連忙問道:“向老弟,何故歎息?”
“這高塔,這寺廟......”向楓指了指眼前所見,“不知能保存多少年!”
湯顯祖看了看四周,低聲道:“所謂‘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阿房宮何在?未央宮又何在?上不修德,百官怠政,萬民皆喪於水火,豈能獨留這磚瓦之地?”
向楓點頭道:“是啊,國弱民蔽,家園盡失,人尚不能保全,更顧不上這些了。越是宏偉耀眼的東西越是毀得快,縱使耗費萬金而建,毀之不過一炬耳。”
“人不毀天亦會譴。這報恩寺的大殿都被雷火燒了幾處,一直未能修複,都說是上天的警示呢,可誰真個警醒了?你看這南北京畿之地,哪處不是紙醉金迷?繁華也隻是一時而已。”
“湯兄看似灑脫,其實也是個憂國憂民的人啊!”
湯顯祖歎了口氣道:“憂有何用?百無一用是書生,不像老弟你,可以為民做更多的事。”
向楓道:“都說我們是匪,湯兄的理解讓人感動,也是對我的鞭策之言了——能為民做些有益之事,向楓在所不辭!”
“人的品性決定了他的一生走向,有些事還是可以預見的。”湯顯祖點了點頭,“老弟才智過人,眼光獨到,持之以恆便定當有所作為,故將卓吾先生托付於老弟,我也極為放心。”
身邊來往的人多了起來,兩人不再說話,便往裏麵走去。
大報恩寺屬皇家寺廟,之前不接納民眾,自嘉靖後才部分開放,有些殿閣禁止香客入內。
廟內人聲鼎沸,香火彌漫。殿前的平地上都有香客跪拜,走過一段大理石階,可看到一處後殿因遭雷擊而塌了一角,像個被毀了容的怪人,顯得有些猙獰。
三人隨眾在一處大殿裏燒了香,便四處轉悠起來,感覺身子有些熱了。湯顯祖說後山有一處亭子可歇息,又可觀風景,便帶著過去了。
後山上的人不多,那處亭子裏卻有幾人在了。
“義仍兄,今日怎有閑情燒香拜佛來了?”
見到湯顯祖三人後,亭子裏有一人過來打招唿。
湯顯祖一看竟是熟人嶽元聲。
這嶽元聲字之初,是南宋名將嶽武穆的後人,嘉興人氏,現官居南京國子監祭酒。
湯顯祖嗬嗬一笑,拱手道:“原來是之初老弟,多日不見了!”
嶽元聲道:“好巧,今日正好有幾位誌同道合之友在。來,我與湯兄介紹相識。”
嶽元聲拉著湯顯祖走進亭子裏,說道:“諸位,這位是江南名士湯顯祖湯義仍,撫州臨川人,官居太常寺博士,詩文戲曲寫得真個了得,大夥互相結識一番吧!”
眾人站了起來,紛紛朝湯顯祖拱手問候。
嶽元聲便逐一介紹起來:年紀與湯顯祖相仿的那位叫顧憲成,字叔時,戶部主事,如今請假在家;旁邊是一位二十來歲的青年,是顧憲成的弟弟顧允成,字季時;另外兩位也都是二十來歲的儒生,一個叫高攀龍,子存之,另一個叫安希範,字小範,四人都是無錫人氏。
這不是一群“東林黨”人麽?向楓聽得一愣。
這顧憲成是東林書院創始人,高攀龍更是擎大旗者,安希範和顧允城均是“東林八君子”之一,雖說眼下東林黨人尚未形成氣候,但是顧憲成的大名早就在朝野傳開了——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千古名對便是此人手筆。
東林黨是個奇怪的群體,他們是一群江南士人,主張廣開言路,反對宦官專權,反對礦稅,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們也隻是反對而已,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在治國治軍方麵無半點有效之策,國亂之時忙著為自己的群體謀取大量利益。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內爭,引發了晚明最厲害的黨爭,結果是既無益於國家,又無益於他們自己,被魏忠賢等人整得七零八落,在曆史上也沒落個好名聲。
說到底,東林黨人打著一心為公的旗號,到處彈劾攻擊別人,實則是為了他們個人在朝廷的話語權,為了江南士商的群體利益,帶有明顯的地域性,所以並不是很得人心。
湯顯祖和眾人相互問候後,便向眾人介紹了向楓,當聽說向楓隻是個商人後,臉上露出幾許奇怪的表情來。
眾人在亭子裏的石凳上坐下來後相互清聊起來,這才曉得顧憲成和湯顯祖竟然是同年出生,顧稍年長,這讓兩人顯得更親近了。問他們怎麽有空來南京,原來是應嶽元聲之邀,一起過來拜見王世貞,前日已見過了。
顧憲成道:“久聞義仍兄大名,今日初次相見,實乃幸會!諸位,我等以文會友共品詩作,以記今日之會,如何?”
眾人皆稱好。
“我年長,那就先獻醜了。”
顧憲成朝大夥拱了拱手,隨即吟道:“喟然尼父欲無言,堅白紛紛尚未闌。但得此身還造物,不須一字落人間。”
眾人皆稱好詩。
高攀龍拱手道:“老師一向衛道護統,學貫天人,傳道教化,廣授良言,自然是字字珠璣,萬世而不朽。”
“誒——”
顧憲成擺了擺手,嗬嗬一笑道:“哪有這般厲害?!我這點學問,也就你們幾個願意跟隨而已——義仍兄,你請!”
湯顯祖略一頷首,吟道:“寂曆秋江漁火稀,起看殘月映林微。波光水鳥驚猶宿,露冷流螢濕不飛。”
眾人也是齊道好詩。
顧憲成道:“此詩意境寂靜清幽,有月落烏啼之感,讀來迴味無窮。湯兄驚才絕豔,詩也寫得脫俗清雅,不像我等迂腐固執之徒。嗬嗬!”
湯顯祖連忙客氣了幾句。
嶽元聲道:“義仍兄,聽說你要成立戲社,專唱南戲雜劇,到時候別忘了約我等一觀啊!”
湯顯祖歎了口氣道:“本是有這打算,奈何結戲社要置辦許多道具行頭,顯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恐怕要讓之初老弟失望了。”
眾人安慰了幾句,接著其餘幾人吟誦了各自的詩文。
向楓一直坐在一旁聽著,對這些文人之間的風雅,他一向是不敢多言的,也參與不了,不過即便這樣還是躲不過去,眾人皆誦讀完後,便看著向楓來。
向楓做了個苦笑的表情,拱手道:“諸位,向某隻是一商人,也沒讀過幾本書,這舞文弄墨之事的確做不來,還是聆聽諸位的大作吧!”
嶽元聲當即道:“這可不行!你與義仍兄交往結遊,自然是有些文采了。不必講格律平仄,來首打油詩也可嘛,如‘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之類,就當給我等助興了。”
眾人聽得笑了,大有輕視取樂之意。
向楓並不在意,湯顯祖卻麵顯不悅,說道:“寫詩作文,不過小技而已,自古而今,幾人靠詩文治國安邦——湯某跟向兄弟還要遊觀別處,各位請隨意,改日有緣再會!”
湯顯祖站了起來,朝顧憲成幾人拱了拱手,招唿向楓一聲就離開了。
顧憲成幾人麵麵相覷,顯得有些尷尬。
三人離開了亭子,朝著後山一處竹林裏走去,在竹林裏隨地坐了下來。向楓讓費阿牛把包袱打開,將裏麵帶的幹糧拿出來吃。
向楓問道:“湯兄,方才怎麽不高興了?”
湯顯祖咬了一口烙餅,說道:“那幫儒生,個個以衛道士自居,除了他們自己,別人沒個能入其眼,不喜歡和這樣的人結交!”
“這幫人不可小看啊!他們以學籠人,相互幫襯,遇事一唿百應,假以時日,說不定能成氣候。”
“管他們成甚麽氣候呢,我不稀罕——你看那顧憲成寫的,年紀不大卻是一副老學究的味道,以孔門衛士自居,讀來讓人惡心。還取笑你不會寫詩,就他們寫的那些詩,還不如井上黑窟窿呢!”
湯顯祖說著自個笑了起來。
向楓也笑了,說道:“湯兄,我雖不會寫詩,但還是背得不少的。”
“這個我信。你這人聰明得很,無非是不愛此道罷了。當年在芝佛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還有聞敏弟妹,也是極聰明的女子,你倆要是有了孩子,指不定是個神童呢!”
一提到孩子的事,向楓就沉默了。他不是覺得不好意思,而是一直納悶,和聞敏結合這麽久了,兩人隻要在一起就纏綿繾綣不已,卻一直隻開花不結果,究竟是他的原因還是聞敏的原因?他沒法弄清楚,不過覺得極有可能是自己的原因——穿越時空帶來的意外。
湯顯祖曉得向楓還沒有孩子,以為自己這會說錯話了,不免有些尷尬,當下道:“老弟,為兄沒別的意思,莫要介意——你不是會背詩麽,背一首聽聽如何?解解乏!”
“嗯,那你聽好了......”
向楓一笑,想了片刻後念道:
“甚良緣,
把青春拋的遠,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兒閑尋遍,
在幽閨自憐......”
“呀!這是哪個高人寫的?我怎從未聽過?!”
湯顯祖驚得一蹦而起,瞪大著眼睛看著向楓。
向楓卻有些發愣,問道:“不是你寫的麽?”
“我寫的?我幾時寫過?!”
“哦!那就是在夢裏寫的——我在夢中曾聽湯兄吟誦過,故一直記得。”
“夢裏傳詩?可真是奇了怪了......甚良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湯顯祖一時顯得癡呆起來,喃喃重複著剛才向楓所念的句子。
向楓暗自好笑,這是《牡丹亭》裏的佳句,看來湯顯祖還沒創作出來,他倒先替他念出來了。
向楓想著救人之事今日應無結果,也就答應了,癲道人不想出門,顧南古怕被人認出來,於是就帶著費阿牛一起去了。
三人走在街上,太陽照得暖洋洋的。
高大的城牆環水而建,商鋪林立,樓閣相飛,時見官署虎踞一旁,衙役持刀而立,又有各深宅豪第,重脊高簷,朱門青石,真個是民殷財阜之地。雖已入冬,每條街道上行人往來不絕,轎馬相擁,車人互絆,喧鬧聲一片。
湯顯祖說江南之繁華,盡在南京一城。向楓覺得還不止如此,作為陪都,在文化和商業方麵南京已超過京師。
麵對這滿目繁華,向楓倒不以為意,把個費阿牛看得是兩眼發呆,有些趕不上步伐了。
夫子廟、江南貢院和後湖一帶住著達官顯貴,挨著十裏秦淮這金粉之地,也是整個南京城最熱鬧的地方。
湯顯祖帶著向楓二人轉了一趟,沿路介紹,最後朝著城南走去。
大報恩寺位於外秦淮河畔,聽湯顯祖介紹,該寺廟始建於永樂十年,為成祖紀念太祖和馬皇後而建,曆時二十年,耗銀近三百萬兩,征用了十萬均軍役民夫,為當時寺廟之極勝。
整個寺廟群落為皇家敕製,顯得極為宏大考究,殿閣次第,廊坊相連,古木掩映,翠綠堆簇,最惹眼的是一座幾十丈高的琉璃寶塔,高聳入雲,金碧輝煌,鬥榫嚴絲合縫,實在是鬼斧神工。塔之上下四周都鑲嵌著金剛佛像,皆用琉璃磚湊砌而成,個個金光閃閃,栩栩如生,讓人頓生膜拜之感。
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站在山門口,看著眼前的這片輝煌盛景,向楓不禁也是看呆了。
如此宏偉的建築,凝聚了古人高超智慧和無限虔誠,卻在若幹年後毀於一旦,終成一堆廢墟,讓後人在憑吊中唏噓不已。
“唉!可惜啊!”
向楓不禁深深感慨了一聲。
湯顯祖聽得一愣,連忙問道:“向老弟,何故歎息?”
“這高塔,這寺廟......”向楓指了指眼前所見,“不知能保存多少年!”
湯顯祖看了看四周,低聲道:“所謂‘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阿房宮何在?未央宮又何在?上不修德,百官怠政,萬民皆喪於水火,豈能獨留這磚瓦之地?”
向楓點頭道:“是啊,國弱民蔽,家園盡失,人尚不能保全,更顧不上這些了。越是宏偉耀眼的東西越是毀得快,縱使耗費萬金而建,毀之不過一炬耳。”
“人不毀天亦會譴。這報恩寺的大殿都被雷火燒了幾處,一直未能修複,都說是上天的警示呢,可誰真個警醒了?你看這南北京畿之地,哪處不是紙醉金迷?繁華也隻是一時而已。”
“湯兄看似灑脫,其實也是個憂國憂民的人啊!”
湯顯祖歎了口氣道:“憂有何用?百無一用是書生,不像老弟你,可以為民做更多的事。”
向楓道:“都說我們是匪,湯兄的理解讓人感動,也是對我的鞭策之言了——能為民做些有益之事,向楓在所不辭!”
“人的品性決定了他的一生走向,有些事還是可以預見的。”湯顯祖點了點頭,“老弟才智過人,眼光獨到,持之以恆便定當有所作為,故將卓吾先生托付於老弟,我也極為放心。”
身邊來往的人多了起來,兩人不再說話,便往裏麵走去。
大報恩寺屬皇家寺廟,之前不接納民眾,自嘉靖後才部分開放,有些殿閣禁止香客入內。
廟內人聲鼎沸,香火彌漫。殿前的平地上都有香客跪拜,走過一段大理石階,可看到一處後殿因遭雷擊而塌了一角,像個被毀了容的怪人,顯得有些猙獰。
三人隨眾在一處大殿裏燒了香,便四處轉悠起來,感覺身子有些熱了。湯顯祖說後山有一處亭子可歇息,又可觀風景,便帶著過去了。
後山上的人不多,那處亭子裏卻有幾人在了。
“義仍兄,今日怎有閑情燒香拜佛來了?”
見到湯顯祖三人後,亭子裏有一人過來打招唿。
湯顯祖一看竟是熟人嶽元聲。
這嶽元聲字之初,是南宋名將嶽武穆的後人,嘉興人氏,現官居南京國子監祭酒。
湯顯祖嗬嗬一笑,拱手道:“原來是之初老弟,多日不見了!”
嶽元聲道:“好巧,今日正好有幾位誌同道合之友在。來,我與湯兄介紹相識。”
嶽元聲拉著湯顯祖走進亭子裏,說道:“諸位,這位是江南名士湯顯祖湯義仍,撫州臨川人,官居太常寺博士,詩文戲曲寫得真個了得,大夥互相結識一番吧!”
眾人站了起來,紛紛朝湯顯祖拱手問候。
嶽元聲便逐一介紹起來:年紀與湯顯祖相仿的那位叫顧憲成,字叔時,戶部主事,如今請假在家;旁邊是一位二十來歲的青年,是顧憲成的弟弟顧允成,字季時;另外兩位也都是二十來歲的儒生,一個叫高攀龍,子存之,另一個叫安希範,字小範,四人都是無錫人氏。
這不是一群“東林黨”人麽?向楓聽得一愣。
這顧憲成是東林書院創始人,高攀龍更是擎大旗者,安希範和顧允城均是“東林八君子”之一,雖說眼下東林黨人尚未形成氣候,但是顧憲成的大名早就在朝野傳開了——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副千古名對便是此人手筆。
東林黨是個奇怪的群體,他們是一群江南士人,主張廣開言路,反對宦官專權,反對礦稅,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們也隻是反對而已,在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在治國治軍方麵無半點有效之策,國亂之時忙著為自己的群體謀取大量利益。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內爭,引發了晚明最厲害的黨爭,結果是既無益於國家,又無益於他們自己,被魏忠賢等人整得七零八落,在曆史上也沒落個好名聲。
說到底,東林黨人打著一心為公的旗號,到處彈劾攻擊別人,實則是為了他們個人在朝廷的話語權,為了江南士商的群體利益,帶有明顯的地域性,所以並不是很得人心。
湯顯祖和眾人相互問候後,便向眾人介紹了向楓,當聽說向楓隻是個商人後,臉上露出幾許奇怪的表情來。
眾人在亭子裏的石凳上坐下來後相互清聊起來,這才曉得顧憲成和湯顯祖竟然是同年出生,顧稍年長,這讓兩人顯得更親近了。問他們怎麽有空來南京,原來是應嶽元聲之邀,一起過來拜見王世貞,前日已見過了。
顧憲成道:“久聞義仍兄大名,今日初次相見,實乃幸會!諸位,我等以文會友共品詩作,以記今日之會,如何?”
眾人皆稱好。
“我年長,那就先獻醜了。”
顧憲成朝大夥拱了拱手,隨即吟道:“喟然尼父欲無言,堅白紛紛尚未闌。但得此身還造物,不須一字落人間。”
眾人皆稱好詩。
高攀龍拱手道:“老師一向衛道護統,學貫天人,傳道教化,廣授良言,自然是字字珠璣,萬世而不朽。”
“誒——”
顧憲成擺了擺手,嗬嗬一笑道:“哪有這般厲害?!我這點學問,也就你們幾個願意跟隨而已——義仍兄,你請!”
湯顯祖略一頷首,吟道:“寂曆秋江漁火稀,起看殘月映林微。波光水鳥驚猶宿,露冷流螢濕不飛。”
眾人也是齊道好詩。
顧憲成道:“此詩意境寂靜清幽,有月落烏啼之感,讀來迴味無窮。湯兄驚才絕豔,詩也寫得脫俗清雅,不像我等迂腐固執之徒。嗬嗬!”
湯顯祖連忙客氣了幾句。
嶽元聲道:“義仍兄,聽說你要成立戲社,專唱南戲雜劇,到時候別忘了約我等一觀啊!”
湯顯祖歎了口氣道:“本是有這打算,奈何結戲社要置辦許多道具行頭,顯祖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恐怕要讓之初老弟失望了。”
眾人安慰了幾句,接著其餘幾人吟誦了各自的詩文。
向楓一直坐在一旁聽著,對這些文人之間的風雅,他一向是不敢多言的,也參與不了,不過即便這樣還是躲不過去,眾人皆誦讀完後,便看著向楓來。
向楓做了個苦笑的表情,拱手道:“諸位,向某隻是一商人,也沒讀過幾本書,這舞文弄墨之事的確做不來,還是聆聽諸位的大作吧!”
嶽元聲當即道:“這可不行!你與義仍兄交往結遊,自然是有些文采了。不必講格律平仄,來首打油詩也可嘛,如‘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之類,就當給我等助興了。”
眾人聽得笑了,大有輕視取樂之意。
向楓並不在意,湯顯祖卻麵顯不悅,說道:“寫詩作文,不過小技而已,自古而今,幾人靠詩文治國安邦——湯某跟向兄弟還要遊觀別處,各位請隨意,改日有緣再會!”
湯顯祖站了起來,朝顧憲成幾人拱了拱手,招唿向楓一聲就離開了。
顧憲成幾人麵麵相覷,顯得有些尷尬。
三人離開了亭子,朝著後山一處竹林裏走去,在竹林裏隨地坐了下來。向楓讓費阿牛把包袱打開,將裏麵帶的幹糧拿出來吃。
向楓問道:“湯兄,方才怎麽不高興了?”
湯顯祖咬了一口烙餅,說道:“那幫儒生,個個以衛道士自居,除了他們自己,別人沒個能入其眼,不喜歡和這樣的人結交!”
“這幫人不可小看啊!他們以學籠人,相互幫襯,遇事一唿百應,假以時日,說不定能成氣候。”
“管他們成甚麽氣候呢,我不稀罕——你看那顧憲成寫的,年紀不大卻是一副老學究的味道,以孔門衛士自居,讀來讓人惡心。還取笑你不會寫詩,就他們寫的那些詩,還不如井上黑窟窿呢!”
湯顯祖說著自個笑了起來。
向楓也笑了,說道:“湯兄,我雖不會寫詩,但還是背得不少的。”
“這個我信。你這人聰明得很,無非是不愛此道罷了。當年在芝佛寺,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還有聞敏弟妹,也是極聰明的女子,你倆要是有了孩子,指不定是個神童呢!”
一提到孩子的事,向楓就沉默了。他不是覺得不好意思,而是一直納悶,和聞敏結合這麽久了,兩人隻要在一起就纏綿繾綣不已,卻一直隻開花不結果,究竟是他的原因還是聞敏的原因?他沒法弄清楚,不過覺得極有可能是自己的原因——穿越時空帶來的意外。
湯顯祖曉得向楓還沒有孩子,以為自己這會說錯話了,不免有些尷尬,當下道:“老弟,為兄沒別的意思,莫要介意——你不是會背詩麽,背一首聽聽如何?解解乏!”
“嗯,那你聽好了......”
向楓一笑,想了片刻後念道:
“甚良緣,
把青春拋的遠,
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兒閑尋遍,
在幽閨自憐......”
“呀!這是哪個高人寫的?我怎從未聽過?!”
湯顯祖驚得一蹦而起,瞪大著眼睛看著向楓。
向楓卻有些發愣,問道:“不是你寫的麽?”
“我寫的?我幾時寫過?!”
“哦!那就是在夢裏寫的——我在夢中曾聽湯兄吟誦過,故一直記得。”
“夢裏傳詩?可真是奇了怪了......甚良緣......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湯顯祖一時顯得癡呆起來,喃喃重複著剛才向楓所念的句子。
向楓暗自好笑,這是《牡丹亭》裏的佳句,看來湯顯祖還沒創作出來,他倒先替他念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