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後沒有什麽農活了,除了組隊進山打獵外,許多閑出來的人都去運煤裝船了。
運煤人在寨門口進進出出,給寨門守衛帶來很多壓力,除了增加守衛人員外,每個進出的人也發放了出入憑證。
自從上次萬順那邊傳來消息後,穀裏出煤的數量翻了一番,這讓穀裏著實忙活起來,雖說辛苦,但幾趟下來倒是賺了不少銀子迴來,這讓大夥的積極性更高了。
舒誠是負責寨門守衛的頭領,他每天都要過來巡視一番,要求守衛要提高警惕,對發現的隱患及時改進。
每有出煤的日子,幾大頭領輪流當值,向楓有時也參與其中,想在大雪封山前多拉些煤出去,再讓穀裏人好好過個年。
這是年前最後一趟出煤了,運煤的隊伍從穀裏一直延伸到穀外,男女老幼有的趕著車,有的抬著擔,連學堂放假了的孩童也過來幫忙,煤渣掉落在地,路變成了一道黑線。
向楓一邊沿路巡查一邊給大夥鼓勁,看到年紀大的就讓他們休息一會。
顧南古過來稟報,說煤今日可以運完,隻等著那邊的船過來裝了。
向楓對進度很滿意,讓顧南古晚上好好犒勞一下大夥。
顧南古說已做了安排,隨後又說了一件事來:之前新來穀定居的流民中,有個叫畢守民的人,南直隸歙縣人氏,因家鄉發洪水,整個村子都被淹了,房子被衝垮,家裏死了幾口人,他帶著兒子流落湖廣,聽說這裏管吃管住就跟著過來了,這會又惦記在外的家人,又想要迴去。
向楓聽完後問道:“他還有親人在外頭?”
顧南古道:“有呢。他說還有一個小兒子在外求學未歸,躲過了一劫,這到年底了,尋思著該迴家了,怕孩子到時候見不著他——這人能讓他迴去麽?”
“咋不能迴去?我們不是定了規矩麽,來去自由,隻要不泄露穀裏的秘密就行。”
向楓正要讓顧南古去安排,想了想後又讓顧南古把人帶過來,他要當麵問問情況。
顧南古說那父子倆今日正在運煤,他這就去叫他們過來。
隱龍穀一直不遺餘力地在外麵招人過來,到年底陸續有三四百人入穀定居,經過在訓思堂裏一段時日的訓學,進來的人絕大多數最後都願意留下來。
向楓定的規矩是進出自由,不強迫任何人留下,但離開的人必須寫下承諾書,不得泄露穀中秘密,這對父子是第一個要出穀的人,向楓有些好奇,所以想見見他們。
沒過多久,顧南古和趙任一起將人帶來了,一老一少,老的不過四十多歲,少的有十七八歲,兩人見到向楓後都鞠躬行禮。
向楓還了一禮,問道:“畢叔,聽說你和令郎要出穀,是擔心家裏的人麽?還是在這裏受了委屈?”
畢守民躬身道:“畢某家逢災禍流落至此,多虧了總頭領和眾位的收留,才食有三餐夜有一宿,這裏真個如世外桃源之地,上下和睦,鄰裏相親,我和堂侄沒有受半點委屈,實在是擔心犬子一人在外,放心不下......”
“這位兄弟,不是令郎?”向楓指了指那年輕人問道。
那年輕人躬身道:“稟總頭領,在下畢懋良,我們是叔侄倆。”
“畢懋良?”
向楓對這名字竟有記憶,腦海裏忽然冒出個有名的人物來,不知是不是曆史上的那個人,便問畢守民道:“畢叔,令郎叫個啥名?他如今在哪?”
畢守民道:“總頭領,犬子名懋康,年方十四歲,寄宿在南溟先生那裏就學,說好今冬迴家參加明年縣試的。”
“畢懋康......”
向楓喃喃念了一聲,這就是了,明末那個改良武器的專家,寫了有名的《軍器圖說》一書,是個火器奇才,不過現在還隻是個小孩子。
“南溟先生?是汪道昆汪先生麽?”向楓問了一聲。
畢懋良應聲答道:“正是。南溟先生辭官後一直在家鄉結社辦學,懋康弟自幼聰穎,南溟先生甚是喜愛,就帶了過去親自調教了。”
汪道昆在當世的名氣很大,湯顯祖在給向楓的信中也提及過此人,這人做過湖廣巡撫,不僅武略超群,文韜更是出眾,抗擊過倭寇,創立了詩派,寫了大量的雜劇,還改良了南戲,聲名比肩大才子王世貞。
“有汪先生親自指點,想必令弟將來前途無量。”向楓見畢懋康言辭文雅坦然有度,便問他道:“懋康老弟可有功名?”
畢懋康躬身道:“借總頭領吉言!懋康如今隻是生員之身,若不是家遭此難,正要參加明年秋闈的。”
“那你就是秀才囉!”向楓拱手一笑,“秋闈還早嘛,肯定趕得上。”
畢守民叔侄倆心裏暗自著急,向楓要見他倆卻不說要緊事,怎麽拉起家常來了?不曉得到底肯放不放他倆出去。
向楓又問畢守民道:“畢叔,你原先在哪高就呀?”
畢守民答道:“總頭領高看了!畢某哪談得上高就?前些年在南京武庫司混口飯吃,未入流,因得罪上司就辭官迴鄉了。”
“武庫司?”
向楓一聽頓時來了興趣。
“你在武庫司做過,那你應該懂武器鍛造之法了?”
畢守民聽得一愣,隱隱曉得向楓所問的意圖,便道:“畢某在武庫司幹了近二十年,這武器鍛造之術多少懂點,隻是......”
“畢叔,你莫要緊張,我不會強留你下來的,隻是問問罷了……”
向楓一笑,繼續道:“我一直想改良火器,但苦於沒有這方麵的巧匠。畢叔出去後,可幫我們引薦一下這類人才,向楓將感激不盡!”
畢守民這才放下心了,朝向楓拱手道:“隱龍穀對我叔侄有再生之恩,隻要能幫上忙,畢某一定盡力而為!說句實在話,我叔侄二人在此雖隻有短短幾月,卻有恍如隔世之感。這裏行仁義之道,革弊舉新敢為天下先,全仗總頭領你有天縱之資豪傑之氣,非常人可為,隱龍穀他日勢必名揚天下。”
見畢守民說得誠懇,向楓抱拳道:“畢叔謬讚了,實不敢當。向楓誌向不大,隻求有一方淨土能安落難受苦之人,大夥一起用心用力,不做為非作歹之事,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將日子過得安心安穩便好。”
畢守民道:“好個自力更生自給自足,亦合上古聖賢之道。畢某此番出穀,待安置好家人後,重返此地也未可知,到時還望總頭領莫要嫌棄。”
“畢叔若能重返,將是隱龍穀民眾之福!”
向楓當下安排顧南古贈送畢守民一百兩銀子,作為路上盤纏和重建家園之用,答應即日安排人送他們出穀。
畢守民不肯收下,說隻取一點盤纏即可。
向楓說這是他和隱龍穀的一點心意,讓他們無論如何都要收下。見向楓誠懇,畢守民終於答應收下了,叔侄倆對向楓躬身作揖千謝萬謝了一番後才離去。
“一出手就一百兩……向哥,你這也太大方了吧?”
趙任對給畢家叔侄這多銀子有些不同意見。
向楓笑著問道:“哦?你覺得給多了?”
趙任道:“我曉得你對那畢守民有拉攏之意,不過也不用給那麽多吧?得好幾船煤才賺得迴來呢!”
向楓問顧南古:“顧哥,你覺得呢?”
顧南古一笑道:“古人還千金買馬骨呢!這一百兩銀子換個能工巧匠過來,不虧!”
趙任有些不以為然:“這兩人能迴來麽?我看不見得。再說他倆這次帶了個頭,指不定後麵有人跟著都想出去呢!”
向楓道:“迴來與否都不要緊,起碼表明我們心誠,銀子可以再賺,這人才卻是真難得呀!至於說還有人想出去,我們還是不強留。若非走投無路,不會有人願來這裏,同理,若不是萬不得已,他們來了後也不會再想出去。所以,我們要讓隱龍穀變得越來越好,將這裏打造成一個真正的桃源世界,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過來,也留得住人。”
顧南古點頭道:“向兄弟所言極有道理……這世道已是越來越亂,對那些流離失所的人而言,誰不想找個安穩之地度日?”
趙任道:“所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兩位哥哥所言,正是此意吧?”
“喲!趙老弟婚後文采大有長進嘛!小宛教的?”向楓打趣道。
“哪呀……”趙任有些不屑,“這等名句,三歲孩童都會背!”
“你引用得好啊!”向楓感慨道,“讓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我不敢說,但是,讓我們隱龍穀的人不再經受風雨之苦,這還是可勉力而為的。”
三人又聊了一陣,見時間不早了,便打算各自迴家吃飯。趙任說他昨日釣了幾條魚,便請向楓和顧南古二人去他家吃晌午飯。
“去你家吃飯?”向楓笑著問道,“是你下廚還是小宛下廚?”
趙任道:“當然是她下廚了。我一個大男人,能下廚麽?”
“誰說男人就不能下廚?小宛會做菜?”
趙任嘿嘿一笑:“跟著菊子學倆月,有些長進了,這不是讓你倆去品嚐一下嘛!”
向楓問顧南古道:“顧哥,你去不?”
顧南古當即道:“當然去呀!我孤家寡人一個,平日裏四處打秋風,趙兄弟的盛情正合我意。”
顧南古的發妻幾年前難產去世了,也沒有孩子,這幾年他一直是一個人過的。
三人一到趙任家裏,董小宛聽說來意後就有些慌了神,連看了趙任好幾眼,明顯帶有嗔怪之意,隨後就到後廚忙活去了。
三個男人坐在主廳裏喝茶聊天,大半個時辰過去了,茶都喝了兩壺,依舊不見有菜端上來。
趙任有些坐不住了,起身便去了後廚。
過了許久,趙任終於端著一盤菜過來了,招唿向顧二人上桌吃飯。
這是一盤紅燒鯽魚,兩條魚身都燒得發黑,還透著股糊味,魚的鰭尾被弄得殘缺,不像是湖中釣的,倒像是從地裏挖出來似的。
“呀!這是紅燒鯽魚吧?我先嚐嚐看......”
向楓忍住沒笑,拿起筷子將魚身上那層發黑的魚皮撥開,頗為吃力地夾起了一塊魚肉,卻發現魚背脊處血糊糊的。
“趙老弟,這魚還沒熟呢!你看這血......”
“這......”
趙任麵露尷尬之色,皺起眉頭了。
“這都燒糊了,咋個還沒熟呢?真是的......”
向楓笑道:“你們做菜也不要講啥色香味了,我教你個法子,不管是啥菜,放在鍋裏蓋著悶煮就行,加上油鹽起鍋就可以吃了。”
“那行麽……我拿過去迴個鍋......”
趙任不好意思地又將魚盤端來過去。
向楓和顧南古二人相視一笑,隻好又端起了茶盞喝起茶來。
運煤人在寨門口進進出出,給寨門守衛帶來很多壓力,除了增加守衛人員外,每個進出的人也發放了出入憑證。
自從上次萬順那邊傳來消息後,穀裏出煤的數量翻了一番,這讓穀裏著實忙活起來,雖說辛苦,但幾趟下來倒是賺了不少銀子迴來,這讓大夥的積極性更高了。
舒誠是負責寨門守衛的頭領,他每天都要過來巡視一番,要求守衛要提高警惕,對發現的隱患及時改進。
每有出煤的日子,幾大頭領輪流當值,向楓有時也參與其中,想在大雪封山前多拉些煤出去,再讓穀裏人好好過個年。
這是年前最後一趟出煤了,運煤的隊伍從穀裏一直延伸到穀外,男女老幼有的趕著車,有的抬著擔,連學堂放假了的孩童也過來幫忙,煤渣掉落在地,路變成了一道黑線。
向楓一邊沿路巡查一邊給大夥鼓勁,看到年紀大的就讓他們休息一會。
顧南古過來稟報,說煤今日可以運完,隻等著那邊的船過來裝了。
向楓對進度很滿意,讓顧南古晚上好好犒勞一下大夥。
顧南古說已做了安排,隨後又說了一件事來:之前新來穀定居的流民中,有個叫畢守民的人,南直隸歙縣人氏,因家鄉發洪水,整個村子都被淹了,房子被衝垮,家裏死了幾口人,他帶著兒子流落湖廣,聽說這裏管吃管住就跟著過來了,這會又惦記在外的家人,又想要迴去。
向楓聽完後問道:“他還有親人在外頭?”
顧南古道:“有呢。他說還有一個小兒子在外求學未歸,躲過了一劫,這到年底了,尋思著該迴家了,怕孩子到時候見不著他——這人能讓他迴去麽?”
“咋不能迴去?我們不是定了規矩麽,來去自由,隻要不泄露穀裏的秘密就行。”
向楓正要讓顧南古去安排,想了想後又讓顧南古把人帶過來,他要當麵問問情況。
顧南古說那父子倆今日正在運煤,他這就去叫他們過來。
隱龍穀一直不遺餘力地在外麵招人過來,到年底陸續有三四百人入穀定居,經過在訓思堂裏一段時日的訓學,進來的人絕大多數最後都願意留下來。
向楓定的規矩是進出自由,不強迫任何人留下,但離開的人必須寫下承諾書,不得泄露穀中秘密,這對父子是第一個要出穀的人,向楓有些好奇,所以想見見他們。
沒過多久,顧南古和趙任一起將人帶來了,一老一少,老的不過四十多歲,少的有十七八歲,兩人見到向楓後都鞠躬行禮。
向楓還了一禮,問道:“畢叔,聽說你和令郎要出穀,是擔心家裏的人麽?還是在這裏受了委屈?”
畢守民躬身道:“畢某家逢災禍流落至此,多虧了總頭領和眾位的收留,才食有三餐夜有一宿,這裏真個如世外桃源之地,上下和睦,鄰裏相親,我和堂侄沒有受半點委屈,實在是擔心犬子一人在外,放心不下......”
“這位兄弟,不是令郎?”向楓指了指那年輕人問道。
那年輕人躬身道:“稟總頭領,在下畢懋良,我們是叔侄倆。”
“畢懋良?”
向楓對這名字竟有記憶,腦海裏忽然冒出個有名的人物來,不知是不是曆史上的那個人,便問畢守民道:“畢叔,令郎叫個啥名?他如今在哪?”
畢守民道:“總頭領,犬子名懋康,年方十四歲,寄宿在南溟先生那裏就學,說好今冬迴家參加明年縣試的。”
“畢懋康......”
向楓喃喃念了一聲,這就是了,明末那個改良武器的專家,寫了有名的《軍器圖說》一書,是個火器奇才,不過現在還隻是個小孩子。
“南溟先生?是汪道昆汪先生麽?”向楓問了一聲。
畢懋良應聲答道:“正是。南溟先生辭官後一直在家鄉結社辦學,懋康弟自幼聰穎,南溟先生甚是喜愛,就帶了過去親自調教了。”
汪道昆在當世的名氣很大,湯顯祖在給向楓的信中也提及過此人,這人做過湖廣巡撫,不僅武略超群,文韜更是出眾,抗擊過倭寇,創立了詩派,寫了大量的雜劇,還改良了南戲,聲名比肩大才子王世貞。
“有汪先生親自指點,想必令弟將來前途無量。”向楓見畢懋康言辭文雅坦然有度,便問他道:“懋康老弟可有功名?”
畢懋康躬身道:“借總頭領吉言!懋康如今隻是生員之身,若不是家遭此難,正要參加明年秋闈的。”
“那你就是秀才囉!”向楓拱手一笑,“秋闈還早嘛,肯定趕得上。”
畢守民叔侄倆心裏暗自著急,向楓要見他倆卻不說要緊事,怎麽拉起家常來了?不曉得到底肯放不放他倆出去。
向楓又問畢守民道:“畢叔,你原先在哪高就呀?”
畢守民答道:“總頭領高看了!畢某哪談得上高就?前些年在南京武庫司混口飯吃,未入流,因得罪上司就辭官迴鄉了。”
“武庫司?”
向楓一聽頓時來了興趣。
“你在武庫司做過,那你應該懂武器鍛造之法了?”
畢守民聽得一愣,隱隱曉得向楓所問的意圖,便道:“畢某在武庫司幹了近二十年,這武器鍛造之術多少懂點,隻是......”
“畢叔,你莫要緊張,我不會強留你下來的,隻是問問罷了……”
向楓一笑,繼續道:“我一直想改良火器,但苦於沒有這方麵的巧匠。畢叔出去後,可幫我們引薦一下這類人才,向楓將感激不盡!”
畢守民這才放下心了,朝向楓拱手道:“隱龍穀對我叔侄有再生之恩,隻要能幫上忙,畢某一定盡力而為!說句實在話,我叔侄二人在此雖隻有短短幾月,卻有恍如隔世之感。這裏行仁義之道,革弊舉新敢為天下先,全仗總頭領你有天縱之資豪傑之氣,非常人可為,隱龍穀他日勢必名揚天下。”
見畢守民說得誠懇,向楓抱拳道:“畢叔謬讚了,實不敢當。向楓誌向不大,隻求有一方淨土能安落難受苦之人,大夥一起用心用力,不做為非作歹之事,自力更生,自給自足,將日子過得安心安穩便好。”
畢守民道:“好個自力更生自給自足,亦合上古聖賢之道。畢某此番出穀,待安置好家人後,重返此地也未可知,到時還望總頭領莫要嫌棄。”
“畢叔若能重返,將是隱龍穀民眾之福!”
向楓當下安排顧南古贈送畢守民一百兩銀子,作為路上盤纏和重建家園之用,答應即日安排人送他們出穀。
畢守民不肯收下,說隻取一點盤纏即可。
向楓說這是他和隱龍穀的一點心意,讓他們無論如何都要收下。見向楓誠懇,畢守民終於答應收下了,叔侄倆對向楓躬身作揖千謝萬謝了一番後才離去。
“一出手就一百兩……向哥,你這也太大方了吧?”
趙任對給畢家叔侄這多銀子有些不同意見。
向楓笑著問道:“哦?你覺得給多了?”
趙任道:“我曉得你對那畢守民有拉攏之意,不過也不用給那麽多吧?得好幾船煤才賺得迴來呢!”
向楓問顧南古:“顧哥,你覺得呢?”
顧南古一笑道:“古人還千金買馬骨呢!這一百兩銀子換個能工巧匠過來,不虧!”
趙任有些不以為然:“這兩人能迴來麽?我看不見得。再說他倆這次帶了個頭,指不定後麵有人跟著都想出去呢!”
向楓道:“迴來與否都不要緊,起碼表明我們心誠,銀子可以再賺,這人才卻是真難得呀!至於說還有人想出去,我們還是不強留。若非走投無路,不會有人願來這裏,同理,若不是萬不得已,他們來了後也不會再想出去。所以,我們要讓隱龍穀變得越來越好,將這裏打造成一個真正的桃源世界,這樣才會有更多的人過來,也留得住人。”
顧南古點頭道:“向兄弟所言極有道理……這世道已是越來越亂,對那些流離失所的人而言,誰不想找個安穩之地度日?”
趙任道:“所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兩位哥哥所言,正是此意吧?”
“喲!趙老弟婚後文采大有長進嘛!小宛教的?”向楓打趣道。
“哪呀……”趙任有些不屑,“這等名句,三歲孩童都會背!”
“你引用得好啊!”向楓感慨道,“讓天下寒士俱歡顏,這我不敢說,但是,讓我們隱龍穀的人不再經受風雨之苦,這還是可勉力而為的。”
三人又聊了一陣,見時間不早了,便打算各自迴家吃飯。趙任說他昨日釣了幾條魚,便請向楓和顧南古二人去他家吃晌午飯。
“去你家吃飯?”向楓笑著問道,“是你下廚還是小宛下廚?”
趙任道:“當然是她下廚了。我一個大男人,能下廚麽?”
“誰說男人就不能下廚?小宛會做菜?”
趙任嘿嘿一笑:“跟著菊子學倆月,有些長進了,這不是讓你倆去品嚐一下嘛!”
向楓問顧南古道:“顧哥,你去不?”
顧南古當即道:“當然去呀!我孤家寡人一個,平日裏四處打秋風,趙兄弟的盛情正合我意。”
顧南古的發妻幾年前難產去世了,也沒有孩子,這幾年他一直是一個人過的。
三人一到趙任家裏,董小宛聽說來意後就有些慌了神,連看了趙任好幾眼,明顯帶有嗔怪之意,隨後就到後廚忙活去了。
三個男人坐在主廳裏喝茶聊天,大半個時辰過去了,茶都喝了兩壺,依舊不見有菜端上來。
趙任有些坐不住了,起身便去了後廚。
過了許久,趙任終於端著一盤菜過來了,招唿向顧二人上桌吃飯。
這是一盤紅燒鯽魚,兩條魚身都燒得發黑,還透著股糊味,魚的鰭尾被弄得殘缺,不像是湖中釣的,倒像是從地裏挖出來似的。
“呀!這是紅燒鯽魚吧?我先嚐嚐看......”
向楓忍住沒笑,拿起筷子將魚身上那層發黑的魚皮撥開,頗為吃力地夾起了一塊魚肉,卻發現魚背脊處血糊糊的。
“趙老弟,這魚還沒熟呢!你看這血......”
“這......”
趙任麵露尷尬之色,皺起眉頭了。
“這都燒糊了,咋個還沒熟呢?真是的......”
向楓笑道:“你們做菜也不要講啥色香味了,我教你個法子,不管是啥菜,放在鍋裏蓋著悶煮就行,加上油鹽起鍋就可以吃了。”
“那行麽……我拿過去迴個鍋......”
趙任不好意思地又將魚盤端來過去。
向楓和顧南古二人相視一笑,隻好又端起了茶盞喝起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