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革命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 作者:艾蒂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德國進入了一段相對平穩的時光,整個歐洲都開始複興起來,由德法共同攜手組建的歐洲新秩序意外的取得了成功,克萊蒙梭從來不是一個喜歡妥協的人,他對德國的怨恨也成為了他繼續戰鬥的動力,他用雷霆手段穩住了法國戰後搖搖欲墜的政局,跟otl不同,這個時代的老虎還很年輕,他有著大把的時間改變法國的現狀,直到它重新崛起。
就連俾斯麥也驚歎於法國複興的速度,有時候她都得考慮是否需要壓製一下這個德國最大的對手。
在歐洲東邊那一大片荒蕪的土地上,新的秩序也在重新建立,東歐的小國們終於是將沙俄帝國留下的那堆爛攤子收拾完了,紛紛開始了複興。
但是無論如何,這套新的戰後體係終究是有漏洞的,烏克蘭被分成了東西兩邊,兩頭的烏克蘭都渴望著徹底的統一,而失去了大量領土的俄羅斯也在等待著將它們全部吞並迴來的機會。
俄國的紅白內戰最終是妥協派占了上風,在白軍的包圍之下,許多人將權利交給了孟什維克,因為現在他們才是所謂的多數派,而布爾什維克則是選擇到高加索和烏拉爾等地區打遊擊戰,而最南邊的格魯吉亞則是他們的根據地。
臨時政府的倒台或許不是偶然,但是這一次布爾什維克並沒有勝利,大權在握的孟什維克則與白色俄羅斯達成了合作,國家的暴力機器恢複了,獲得大權的孟什維克立刻扮演起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的看門狗,開始倒頭清算自己當初的同誌。
他們接連鎮壓了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革命運動,用昔日同誌的鮮血助力登上了統治者的王座,但此時的俄國仍然深陷內憂外患之中,俄國在上一場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失去了發動戰爭的能力,而且最底層的民眾對現狀仍然十分不滿,俄國的問題太多了,在農村,大量的農民都還沒有土地,資產階級在追求民主,在工廠,工人們希望更好的生存條件以及更加合理的分配。
而這一次的革命隻實現了中間的那一條,屬於無產階級最廣大的人民當然是不幹的,如果忍忍還能勉強生活的話,人民是不會冒險發動武裝鬥爭的,畢竟如果有後路,誰願意賭上性命,如果生活是看得見希望的,那不公平和不合理都是能夠容忍的。
每一次革命都需要反革命力量在背後推他一把,隻有到必須背水一戰的時候,人民才會去推翻一切的不公正,人都是喜歡妥協的,也正因如此才會出現像孟什維克這種不願徹底革命的人。
俄國內戰隻是戰後世界的一部分,同時上演的還有美國內戰,美國的內戰雖然看上去比較複雜,但實際上除了真的想要統一美國的美利堅聯盟和美利堅共和國外,其他的幾個政治勢力都在想著要怎樣將自己的美國賣個好價錢,即使是所謂的正統政府的合眾國,也沒有統一全美的想法,畢竟他們現在位於美國最貧瘠的西部,共和國則是掌控著美國最精華的東部,他們對整個西部都有碾壓性的優勢。
他們也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他們的民眾到底認不認英國的那一套,英國的國家社會主義吹的玄乎,但是美國人的心中仍然懷念著美式的自由,當然這個美式自由肯定不是他們政府吹的那套,而是自美國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的思想,要徹底改變美國人的思想,至少需要一到兩代人。
而在戰爭結束後,阿拉伯世界的戰爭也爆發了,根據戰後的秩序,法國人的勢力範圍退出了阿拉伯世界,隻保留了對耶路撒冷的保護權,為了爭奪敘利亞的歸屬權,阿拉伯帝國與土耳其展開了一係列鬥爭,然後就是喜聞樂見的,阿拉伯帝國炸了。
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以伊拉克為首的阿拉伯帝國,東邊的波斯和阿富汗,埃及蘇丹以及一些其他的阿拉伯國家,基本上都卷入了這場衝突之中,本來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已經統一了,而且這一次猶太人也被趕到了其他地方,理論上說,阿拉伯國家應該不會有太大衝突才對,但實際上是阿拉伯的問題仍然存在,他們需要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之後,才會徹底的聯合在一起。
事實證明,即使沒有猶太人,阿拉伯世界也很難和平,正是因為還有猶太人這個大家共同的敵人,所以他們才能結成盟友,同仇敵愾一致對外,但如果有一天猶太人被打敗了,那他們反而會因為信仰問題宗教問題地緣問題產生衝突。
但除此之外,還有新舊世界的問題,這來自於英國,阿拉伯帝國在英國的幫助下開始了全麵西化,他們修建了許多世俗化的學校,醫院以及鐵路,這些新時代的年輕人是在西歐式的氛圍下成長的,所以他們排斥舊時代的阿拉伯帝國。
他們厭惡野蠻和落後,這是阿拉伯世界衝突的原因之一,他們不願意妥協,因為傳統就意味著保守,而保守的思想遇到先進的思想,雙方都必須想著如何證明自己的正確,無論是進步還是傳統都有它的道理,進步不一定就一定是好的,傳統也不一定全是糟粕,他們雖然是對立的東西,但卻並非無法握手言和。
當阿拉伯的內戰爆發時,帝國聯邦拒絕向任何一方伸出援手,它選擇作壁上觀,如果他們選擇幹涉阿拉伯人的選擇,那就意味著他們還保留著舊殖民主義的傳統,他們選擇尊重阿拉伯人的選擇,就讓他們打個頭破血流吧,對於阿拉伯人來說,這也是一場革命,新與舊,正確與錯誤之間的對決,他們基於對世界不同的認知,並且也同時想將這種認知強加於對方,哪怕他們都信仰穆罕默德,也要因為誰更加信仰而打上一架。
莉莉安去了一趟耶路撒冷,那裏還是跟上一次來一樣,現在為了這座聖地,他們又要再廝殺一次了。
她看著那些煽動戰爭的人一遍又一遍的訴說著對信仰的純正,隨行的人問了一句,“陛下,他們為何要這麽做?”
莉莉安冷漠的說道,“傳道是假的,但權利帶來的快感卻是真的。”
她又看向了在混沌中仍然追求和平的人,“真正的強者,總是在想著如何解決問題,不知所措的弱者則喜歡把無關緊要的事情聯係在一起,把命運的船舵交給神明,而這一次又會死多少人呢?”
就連俾斯麥也驚歎於法國複興的速度,有時候她都得考慮是否需要壓製一下這個德國最大的對手。
在歐洲東邊那一大片荒蕪的土地上,新的秩序也在重新建立,東歐的小國們終於是將沙俄帝國留下的那堆爛攤子收拾完了,紛紛開始了複興。
但是無論如何,這套新的戰後體係終究是有漏洞的,烏克蘭被分成了東西兩邊,兩頭的烏克蘭都渴望著徹底的統一,而失去了大量領土的俄羅斯也在等待著將它們全部吞並迴來的機會。
俄國的紅白內戰最終是妥協派占了上風,在白軍的包圍之下,許多人將權利交給了孟什維克,因為現在他們才是所謂的多數派,而布爾什維克則是選擇到高加索和烏拉爾等地區打遊擊戰,而最南邊的格魯吉亞則是他們的根據地。
臨時政府的倒台或許不是偶然,但是這一次布爾什維克並沒有勝利,大權在握的孟什維克則與白色俄羅斯達成了合作,國家的暴力機器恢複了,獲得大權的孟什維克立刻扮演起了資產階級與封建階級的看門狗,開始倒頭清算自己當初的同誌。
他們接連鎮壓了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革命運動,用昔日同誌的鮮血助力登上了統治者的王座,但此時的俄國仍然深陷內憂外患之中,俄國在上一場世界大戰中損失慘重,失去了發動戰爭的能力,而且最底層的民眾對現狀仍然十分不滿,俄國的問題太多了,在農村,大量的農民都還沒有土地,資產階級在追求民主,在工廠,工人們希望更好的生存條件以及更加合理的分配。
而這一次的革命隻實現了中間的那一條,屬於無產階級最廣大的人民當然是不幹的,如果忍忍還能勉強生活的話,人民是不會冒險發動武裝鬥爭的,畢竟如果有後路,誰願意賭上性命,如果生活是看得見希望的,那不公平和不合理都是能夠容忍的。
每一次革命都需要反革命力量在背後推他一把,隻有到必須背水一戰的時候,人民才會去推翻一切的不公正,人都是喜歡妥協的,也正因如此才會出現像孟什維克這種不願徹底革命的人。
俄國內戰隻是戰後世界的一部分,同時上演的還有美國內戰,美國的內戰雖然看上去比較複雜,但實際上除了真的想要統一美國的美利堅聯盟和美利堅共和國外,其他的幾個政治勢力都在想著要怎樣將自己的美國賣個好價錢,即使是所謂的正統政府的合眾國,也沒有統一全美的想法,畢竟他們現在位於美國最貧瘠的西部,共和國則是掌控著美國最精華的東部,他們對整個西部都有碾壓性的優勢。
他們也有個重要的問題,就是他們的民眾到底認不認英國的那一套,英國的國家社會主義吹的玄乎,但是美國人的心中仍然懷念著美式的自由,當然這個美式自由肯定不是他們政府吹的那套,而是自美國建國以來就一直存在的思想,要徹底改變美國人的思想,至少需要一到兩代人。
而在戰爭結束後,阿拉伯世界的戰爭也爆發了,根據戰後的秩序,法國人的勢力範圍退出了阿拉伯世界,隻保留了對耶路撒冷的保護權,為了爭奪敘利亞的歸屬權,阿拉伯帝國與土耳其展開了一係列鬥爭,然後就是喜聞樂見的,阿拉伯帝國炸了。
安納托利亞的土耳其,以伊拉克為首的阿拉伯帝國,東邊的波斯和阿富汗,埃及蘇丹以及一些其他的阿拉伯國家,基本上都卷入了這場衝突之中,本來阿拉伯半島基本上已經統一了,而且這一次猶太人也被趕到了其他地方,理論上說,阿拉伯國家應該不會有太大衝突才對,但實際上是阿拉伯的問題仍然存在,他們需要一場你死我活的戰爭之後,才會徹底的聯合在一起。
事實證明,即使沒有猶太人,阿拉伯世界也很難和平,正是因為還有猶太人這個大家共同的敵人,所以他們才能結成盟友,同仇敵愾一致對外,但如果有一天猶太人被打敗了,那他們反而會因為信仰問題宗教問題地緣問題產生衝突。
但除此之外,還有新舊世界的問題,這來自於英國,阿拉伯帝國在英國的幫助下開始了全麵西化,他們修建了許多世俗化的學校,醫院以及鐵路,這些新時代的年輕人是在西歐式的氛圍下成長的,所以他們排斥舊時代的阿拉伯帝國。
他們厭惡野蠻和落後,這是阿拉伯世界衝突的原因之一,他們不願意妥協,因為傳統就意味著保守,而保守的思想遇到先進的思想,雙方都必須想著如何證明自己的正確,無論是進步還是傳統都有它的道理,進步不一定就一定是好的,傳統也不一定全是糟粕,他們雖然是對立的東西,但卻並非無法握手言和。
當阿拉伯的內戰爆發時,帝國聯邦拒絕向任何一方伸出援手,它選擇作壁上觀,如果他們選擇幹涉阿拉伯人的選擇,那就意味著他們還保留著舊殖民主義的傳統,他們選擇尊重阿拉伯人的選擇,就讓他們打個頭破血流吧,對於阿拉伯人來說,這也是一場革命,新與舊,正確與錯誤之間的對決,他們基於對世界不同的認知,並且也同時想將這種認知強加於對方,哪怕他們都信仰穆罕默德,也要因為誰更加信仰而打上一架。
莉莉安去了一趟耶路撒冷,那裏還是跟上一次來一樣,現在為了這座聖地,他們又要再廝殺一次了。
她看著那些煽動戰爭的人一遍又一遍的訴說著對信仰的純正,隨行的人問了一句,“陛下,他們為何要這麽做?”
莉莉安冷漠的說道,“傳道是假的,但權利帶來的快感卻是真的。”
她又看向了在混沌中仍然追求和平的人,“真正的強者,總是在想著如何解決問題,不知所措的弱者則喜歡把無關緊要的事情聯係在一起,把命運的船舵交給神明,而這一次又會死多少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