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妥協是一門藝術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 作者:艾蒂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奧古斯特坐在一旁的長椅上,克萊蒙梭跟奧古斯特經曆的完全是兩種不同的人生,克萊蒙梭出身於法國的旺代省,這裏被巴黎的人稱為造反之鄉,而來自這裏的克萊蒙梭自然也擁有與生俱來的戰鬥傳統。
與此同時克萊蒙梭還是左翼激進派,一個民主派代表,他跟那些隻會在議會裏吹水的政客有著本質的不同,克萊蒙梭年輕的時候是真的上過戰場,當時的他還位卑言輕,名不顯世,在十幾年之後,他一步一步站上了法蘭西的權力之巔,向德國人發起了複仇。
對於克萊蒙梭來說,他的人生就像是複仇文的男主一樣,他受過國破家亡的痛苦,親眼見證了拿破侖三世對普魯士的宣戰,看見了法軍的色當慘敗,普軍攻入巴黎,巴黎公社運動,德皇在凡爾賽宮的加冕,國防政府的賣國求榮,拿破侖三世的王者歸來。
光是滅國級別的戰爭,他就打了兩次,兩次他都為祖國守住了巴黎,但是下一次呢?你很難去評價他支持戰爭的行為,德國的威脅是迫在眉睫的,失去了孚日山脈之後,法國在十幾年的時間內都是寢食難安的,因為德國十分的強大,而法國在人口上落入了下風。
如果法國的人口跟德國一樣多,那法國自然不會害怕德國,但是問題是雙方的人口差了兩千多萬,這個差距隻會越拉越大,這就意味著,同樣的情況下,德國的工業化一定會比法國先進,法國無論是想要歐洲霸權還是保護自己的安全,他們都得先戰勝德國。
但是世界大戰的結果對法國來說是絕望的,他們固然沒有打輸這場大戰,雙方的傷亡其實也差不太多,但是一樣的傷亡對法國的打擊其實更大,法國北部曾經是法國工業最璀璨的皇冠,但是現在法國的北部隻剩一片片廢墟以及巨大的墳墓。
甚至連這座墳墓也隻是其中的一小座而已,更大的墳墓在凡爾登,在沙隆,在巴黎,那裏埋葬了成千上萬的法軍士兵與德軍士兵。
奧古斯特說道,“屬於戰爭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每個人都得思考未來在什麽地方,我理解你心中的苦澀,敵意以及對複仇的執著,但至少我不希望,在我們的國土上,會再出現如此之多的墳墓,我曾經寫過一本書,阿道夫係列,你們其實跟他有點像,你們都沒能從那場改變自身命運的戰爭中走出來。”
如果沒有普法戰爭,那麽克萊蒙梭可能也不會如此敵視德國,如果沒有世界大戰,克萊蒙梭或許根本沒有機會能夠坐上總理的寶座,正如阿道夫一樣,他們的恨意,其實也是差不多的,隻不過克萊蒙梭要更加開明一點,他會妥協,他可以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一定要確保自己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我們都在戰爭中失去了重要的人,如果世界的盡頭存在著什麽,那或許就是愛,我深愛著德國的一切,但即使是愛,也是有代價的,我深愛著他們,卻又沒能拯救他們的生命,這些年,我待在柏林,也依然感到痛苦,即使戰爭結束了,我也沒辦法帶他們迴家。”
“奧古斯特陛下,我知道你想說什麽,但您肯定知道,這樣的話是說服不了我的,我唯一在乎的是明年德國又會有多少嬰兒出生,我當然想去相信愛,但是我的國家在不久前打光了整整一代人,即使我可以相信您,但我可以相信其他德國人嗎?萬一他們再一次挑起戰爭,到時候法國該怎麽辦?”
克萊蒙梭的問題絕非是危言聳聽,法國不入侵德國,不代表強大的德國未來不會入侵法國,到時候,法國還有那個勇氣拚上一代人嗎?
“我明白,但是我相信,隻要法國和德國能夠放下成見,這個由我們組成的政治實體,絕對可以滿足我們雙方的需求,放在世界的角度上,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都是很小的國家,世界已經改變了,以前的發動戰爭,去屠殺其他國家的人民,這是十分經濟的做法,隻要這麽做了,自己的國家就會肉眼可見的繁榮起來,就連德國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但是這場戰爭又如何呢?德國在法國打光了最精銳的部隊,最後獲得的隻有那微不足道的賠款,根據德國經濟委員會的計算,即使是十億法郎,法國也賠不起,付出了這麽大的傷亡,卻沒有拿到任何好處,這一點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都是一樣的,我們都厭倦了戰爭。”
法國跟美國不一樣,法國的工業區基本上被德國打爛了,而美國的工業區雖然也毀掉了許多,但至少還有一半以上的工廠是可以運轉的,可法國卻做不到,如果法國要複興,那就需要大量的資金,而法國的殖民地已經難以給法國提供這麽多的經濟價值了。
法國的殖民統治也屬於舊殖民統治,而他們還沒有開始進行新殖民主義的轉型,所以他們榨不出那麽多錢,而且法國人可比英國人聰明多了,他們要的是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而不是收割一波就跑,畢竟祖上的確是稍微闊過的,統治的操作也像個人。
克萊蒙梭有些糾結,他背過身去,兩人沉默了一段時間,隨後他轉過身來,“陛下,我一直被稱為最固執的人,對德強硬這方麵,沒有人能夠比得上我,愛可以滋養一個人,恨當然也可以,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原諒德國,它曾經滅亡了我的祖國,我就是帶著這份亡國之痛活到今天的,但是我比任何人都希望,我的孩子,那些新一代的法國人民,可以不用遭受像我這樣的亡國之痛,法國的青年們可以在法國的土地上獲得安穩的生活,遠離亞眠的戰場,遠離凡爾登的堡壘,遠離那場看不見盡頭的戰爭,我的理想從來隻有一個,那就是法國的安全。”
奧古斯特露出了笑容,“我們這個時代的仇恨已經太多了,這些仇恨就由我們這些成年人來承擔吧”
兩個民族,兩個國家,在這一刻完成了和解,奧古斯特與克萊蒙梭握了握手,如果所有人都追求和平,那和平就會降臨。
誠然像神話中巴別塔那樣一個完美的,平衡的國際秩序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份和平也是脆弱的,人與人之間難以互相理解,雙方基於各自的經曆,會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斷。
而像克萊蒙梭這樣強硬的人也選擇了妥協,他選擇去相信奇跡,或許還很困難,但兩個偉大的民族遲早有一天能夠放下仇恨,去探索走向未來的道路。
與此同時克萊蒙梭還是左翼激進派,一個民主派代表,他跟那些隻會在議會裏吹水的政客有著本質的不同,克萊蒙梭年輕的時候是真的上過戰場,當時的他還位卑言輕,名不顯世,在十幾年之後,他一步一步站上了法蘭西的權力之巔,向德國人發起了複仇。
對於克萊蒙梭來說,他的人生就像是複仇文的男主一樣,他受過國破家亡的痛苦,親眼見證了拿破侖三世對普魯士的宣戰,看見了法軍的色當慘敗,普軍攻入巴黎,巴黎公社運動,德皇在凡爾賽宮的加冕,國防政府的賣國求榮,拿破侖三世的王者歸來。
光是滅國級別的戰爭,他就打了兩次,兩次他都為祖國守住了巴黎,但是下一次呢?你很難去評價他支持戰爭的行為,德國的威脅是迫在眉睫的,失去了孚日山脈之後,法國在十幾年的時間內都是寢食難安的,因為德國十分的強大,而法國在人口上落入了下風。
如果法國的人口跟德國一樣多,那法國自然不會害怕德國,但是問題是雙方的人口差了兩千多萬,這個差距隻會越拉越大,這就意味著,同樣的情況下,德國的工業化一定會比法國先進,法國無論是想要歐洲霸權還是保護自己的安全,他們都得先戰勝德國。
但是世界大戰的結果對法國來說是絕望的,他們固然沒有打輸這場大戰,雙方的傷亡其實也差不太多,但是一樣的傷亡對法國的打擊其實更大,法國北部曾經是法國工業最璀璨的皇冠,但是現在法國的北部隻剩一片片廢墟以及巨大的墳墓。
甚至連這座墳墓也隻是其中的一小座而已,更大的墳墓在凡爾登,在沙隆,在巴黎,那裏埋葬了成千上萬的法軍士兵與德軍士兵。
奧古斯特說道,“屬於戰爭的時代已經結束了,我們每個人都得思考未來在什麽地方,我理解你心中的苦澀,敵意以及對複仇的執著,但至少我不希望,在我們的國土上,會再出現如此之多的墳墓,我曾經寫過一本書,阿道夫係列,你們其實跟他有點像,你們都沒能從那場改變自身命運的戰爭中走出來。”
如果沒有普法戰爭,那麽克萊蒙梭可能也不會如此敵視德國,如果沒有世界大戰,克萊蒙梭或許根本沒有機會能夠坐上總理的寶座,正如阿道夫一樣,他們的恨意,其實也是差不多的,隻不過克萊蒙梭要更加開明一點,他會妥協,他可以不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一定要確保自己達成了自己的目的。
“我們都在戰爭中失去了重要的人,如果世界的盡頭存在著什麽,那或許就是愛,我深愛著德國的一切,但即使是愛,也是有代價的,我深愛著他們,卻又沒能拯救他們的生命,這些年,我待在柏林,也依然感到痛苦,即使戰爭結束了,我也沒辦法帶他們迴家。”
“奧古斯特陛下,我知道你想說什麽,但您肯定知道,這樣的話是說服不了我的,我唯一在乎的是明年德國又會有多少嬰兒出生,我當然想去相信愛,但是我的國家在不久前打光了整整一代人,即使我可以相信您,但我可以相信其他德國人嗎?萬一他們再一次挑起戰爭,到時候法國該怎麽辦?”
克萊蒙梭的問題絕非是危言聳聽,法國不入侵德國,不代表強大的德國未來不會入侵法國,到時候,法國還有那個勇氣拚上一代人嗎?
“我明白,但是我相信,隻要法國和德國能夠放下成見,這個由我們組成的政治實體,絕對可以滿足我們雙方的需求,放在世界的角度上,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都是很小的國家,世界已經改變了,以前的發動戰爭,去屠殺其他國家的人民,這是十分經濟的做法,隻要這麽做了,自己的國家就會肉眼可見的繁榮起來,就連德國也是這樣發展起來的,但是這場戰爭又如何呢?德國在法國打光了最精銳的部隊,最後獲得的隻有那微不足道的賠款,根據德國經濟委員會的計算,即使是十億法郎,法國也賠不起,付出了這麽大的傷亡,卻沒有拿到任何好處,這一點無論是德國還是法國都是一樣的,我們都厭倦了戰爭。”
法國跟美國不一樣,法國的工業區基本上被德國打爛了,而美國的工業區雖然也毀掉了許多,但至少還有一半以上的工廠是可以運轉的,可法國卻做不到,如果法國要複興,那就需要大量的資金,而法國的殖民地已經難以給法國提供這麽多的經濟價值了。
法國的殖民統治也屬於舊殖民統治,而他們還沒有開始進行新殖民主義的轉型,所以他們榨不出那麽多錢,而且法國人可比英國人聰明多了,他們要的是可持續性的竭澤而漁,而不是收割一波就跑,畢竟祖上的確是稍微闊過的,統治的操作也像個人。
克萊蒙梭有些糾結,他背過身去,兩人沉默了一段時間,隨後他轉過身來,“陛下,我一直被稱為最固執的人,對德強硬這方麵,沒有人能夠比得上我,愛可以滋養一個人,恨當然也可以,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原諒德國,它曾經滅亡了我的祖國,我就是帶著這份亡國之痛活到今天的,但是我比任何人都希望,我的孩子,那些新一代的法國人民,可以不用遭受像我這樣的亡國之痛,法國的青年們可以在法國的土地上獲得安穩的生活,遠離亞眠的戰場,遠離凡爾登的堡壘,遠離那場看不見盡頭的戰爭,我的理想從來隻有一個,那就是法國的安全。”
奧古斯特露出了笑容,“我們這個時代的仇恨已經太多了,這些仇恨就由我們這些成年人來承擔吧”
兩個民族,兩個國家,在這一刻完成了和解,奧古斯特與克萊蒙梭握了握手,如果所有人都追求和平,那和平就會降臨。
誠然像神話中巴別塔那樣一個完美的,平衡的國際秩序是根本不存在的,這份和平也是脆弱的,人與人之間難以互相理解,雙方基於各自的經曆,會做出截然不同的判斷。
而像克萊蒙梭這樣強硬的人也選擇了妥協,他選擇去相信奇跡,或許還很困難,但兩個偉大的民族遲早有一天能夠放下仇恨,去探索走向未來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