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該談和平了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 作者:艾蒂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凡爾登戰役結束了,法國政府開始與英德政府談判,從戰績上來看,法國的勝率還是蠻高的,但是國庫已經虧空了,就連一向支持戰爭的霞飛也表示,“沒有任何辦法了,要麽和談,要麽麵對戰爭的失敗。”
目前法國並沒有完全失敗,他們手上還握有一百三十萬的軍隊,一支由六百輛坦克組成的裝甲部隊,以及數不勝數的火炮,但是這剩餘的一百三十萬人中,有七成以上都在凡爾登待過,作為他們的最高指揮,凡爾登之獅,法蘭西之盾的貝當也被迫承認,他打不了了。
在陸軍委員會的會議中,當克萊蒙梭問道,法軍還能繼續戰鬥嗎的時候,貝當麵露難色,他倒是不想打擊克萊蒙梭,畢竟作為軍人,他此生最大的理想就是進軍洛林,為祖國奪迴這片土地。
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上講,再打下去除了徒增傷亡之外已經沒有意義了,法國雖然肉體上沒有在凡爾登流血致死,但是在心理上,法軍已經到極限了。
貝當解釋道,“我們在凡爾登展現了法軍的勇氣與精神,但很遺憾,這已經是極限了,總理先生,恕我無法將勝利帶迴法蘭西,我隻希望我的士兵不用在前線白白送死。”
福煦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法國的軍隊已經做的足夠好了,我們守護了我們的祖國,現在該談和平了。”
克萊蒙梭在聽到這件事情深受打擊,他淡然離席,並吩咐福煦,“聽一下英德的條件吧,如果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我會考慮簽字的。”
德國與法國之間實力的差距是巨大的,克萊蒙梭獨自走在巴黎的街頭上,這裏能夠看到許多從前線退下來的士兵們,他們都去過凡爾登,如果有的選的話,克萊蒙梭絕對不會與德國和談,畢竟這一戰德國的損失也十分慘重,戰後德國肯定會不遺餘力的打壓法國。
可能他此生都見不到法國再次偉大了,他可以為了帝國戰鬥到最後一刻,可一個人的勇氣與堅持在這場戰爭中是多麽的微不足道,無論他是否承認,法國都已經無力再戰,但下一次機會又該等到什麽時候呢?
凡爾登戰役也給德國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這場戰爭對於德國人來說,可以說是打到大動脈了,至少德軍在未來的一年內都沒辦法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了,從凡爾登退下來的德軍士兵也大多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對於德國來說,他們可以再打一次馬恩河戰役,但是凡爾登戰役絕對不行,這場的慘烈程度空前絕後,就這一戰的傷亡比德國建國以來打過的所有戰爭加起來都多,德軍更是砸下了將近一千萬發炮彈,炸了那麽多輛坦克,付出了那麽大的傷亡,結果呢?凡爾登城還是沒能拿下來。
這場戰爭是整個世界大戰中耗時最長,最血腥的戰役,可以說它濃縮了戰爭中所有的殘酷與殺戮,嗜血與瘋狂,當從戰壕裏走出來的那一刻,法德雙方的士兵不再言語,也不再用槍炮指向對方,他們隻在漫長的戰爭中學會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痛恨戰爭。
對於奧古斯特來說,她的目的已經達成了,而代價則是一百萬以上的德軍士兵埋骨他鄉。
這一戰,徹底打崩了德國一直以來狂熱的軍國主義情緒,那些士兵用自己的生命,為奧古斯特解決了未來德國最大的麻煩。
軍國主義意味著什麽?德國是一個靠軍事勝利建立的帝國,戰爭是它的立國根本,是統治者長期向民眾灌輸唯勝利與死亡的思想,兩百年的軍國主義思想,奧古斯特當然不可能隻用二三十年就將德國改造成一個正常的國家。
如果德國未來陷入了經濟危機或者其他的問題,民眾隻會將戰爭作為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並裹挾著政府邁向下一場戰爭。
德國要想繼續延續下去,那就必須一直贏,如果但凡有一場戰爭失敗,那將會令整個帝國覆滅,結果就是德國的輝煌付之一炬,前人為德國留下來的一切都將化為烏有,鳳凰要是從天上掉下來了那可就不如野雞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打一場凡爾登戰役,隻有沒能認識到戰爭有多殘酷的人才會選擇繼續支持戰爭,而這種人在德國和法國都不少見,世界大戰一口氣就為奧古斯特解決了這兩個難題。
與法國的和平談判在法蘭克福舉行,法蘭西帝國的代表團都來到了這裏,包括法國首相卡諾,法國總理克萊蒙梭,法國陸軍總司令加利埃尼,法國總參謀長霞飛,凡爾登之獅貝當,馬恩河的拯救者福煦等二十多位法國政府的重要人員。
在代表團離開巴黎的時候,法國人民的內心是沉重的,他們又一次敗給了德國,但是這一次,沒有一個德軍士兵能抵達巴黎,法國仍然有抵抗的能力,許多法國人其實並不相信法國已經輸了,但是在看到從凡爾登和索姆河退下來的法軍士兵時,他們僅剩的瘋狂也被理性占據。
如果戰爭的結果就是這樣一副慘狀,那不如一開始就不打。
而同盟國這邊則有一個致命的分歧,那就是要不要製裁法國,德國的部分政府成員支持吞並法國的部分領土,並要求一筆巨額的賠款,這是他們身為戰勝國的特權,以前都是這樣做的,現在他們也依然可以這樣做,而因為法蘭克福會議受傷的也就隻會是法國人而已。
如果受到痛苦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那別人的死活又關自己什麽事呢?
而莉莉安則代表英國政府反對這種行為,她反問道,“如果法國奪走了德國的萊茵蘭,那德國會不會去搶迴來,每當看到那份被戰勝國劃定的地圖時,你們的內心會不會燃起一絲仇恨,隻要這種仇恨存在,那戰爭遲早會到來,這場戰爭數百萬人的死將毫無任何意義。”
奧古斯特支持這種想法,她認為引用威爾遜的那句話最合適不過了,“勝利就意味著和平是強加給戰敗者的,但法國還沒有戰敗,我們是為了減少傷亡才去法蘭克福開會的,我們是去解決這幾十年來的法德矛盾的,而不是去升級矛盾,這種建立在失敗者痛苦之上的和平就宛如流沙一般,是無法長久的,因此,我們的目標不是去爭奪勝利的果實,而是去爭取和平。”
但是拿什麽來保證這份和平呢?答案隻有一個,組建一個國際聯盟,並由這個淩駕於所有國家之上的聯盟維護世界和平。
目前法國並沒有完全失敗,他們手上還握有一百三十萬的軍隊,一支由六百輛坦克組成的裝甲部隊,以及數不勝數的火炮,但是這剩餘的一百三十萬人中,有七成以上都在凡爾登待過,作為他們的最高指揮,凡爾登之獅,法蘭西之盾的貝當也被迫承認,他打不了了。
在陸軍委員會的會議中,當克萊蒙梭問道,法軍還能繼續戰鬥嗎的時候,貝當麵露難色,他倒是不想打擊克萊蒙梭,畢竟作為軍人,他此生最大的理想就是進軍洛林,為祖國奪迴這片土地。
但是從現實的角度上講,再打下去除了徒增傷亡之外已經沒有意義了,法國雖然肉體上沒有在凡爾登流血致死,但是在心理上,法軍已經到極限了。
貝當解釋道,“我們在凡爾登展現了法軍的勇氣與精神,但很遺憾,這已經是極限了,總理先生,恕我無法將勝利帶迴法蘭西,我隻希望我的士兵不用在前線白白送死。”
福煦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法國的軍隊已經做的足夠好了,我們守護了我們的祖國,現在該談和平了。”
克萊蒙梭在聽到這件事情深受打擊,他淡然離席,並吩咐福煦,“聽一下英德的條件吧,如果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我會考慮簽字的。”
德國與法國之間實力的差距是巨大的,克萊蒙梭獨自走在巴黎的街頭上,這裏能夠看到許多從前線退下來的士兵們,他們都去過凡爾登,如果有的選的話,克萊蒙梭絕對不會與德國和談,畢竟這一戰德國的損失也十分慘重,戰後德國肯定會不遺餘力的打壓法國。
可能他此生都見不到法國再次偉大了,他可以為了帝國戰鬥到最後一刻,可一個人的勇氣與堅持在這場戰爭中是多麽的微不足道,無論他是否承認,法國都已經無力再戰,但下一次機會又該等到什麽時候呢?
凡爾登戰役也給德國造成了很嚴重的問題,這場戰爭對於德國人來說,可以說是打到大動脈了,至少德軍在未來的一年內都沒辦法發動大規模的攻勢了,從凡爾登退下來的德軍士兵也大多患上了嚴重的心理疾病。
對於德國來說,他們可以再打一次馬恩河戰役,但是凡爾登戰役絕對不行,這場的慘烈程度空前絕後,就這一戰的傷亡比德國建國以來打過的所有戰爭加起來都多,德軍更是砸下了將近一千萬發炮彈,炸了那麽多輛坦克,付出了那麽大的傷亡,結果呢?凡爾登城還是沒能拿下來。
這場戰爭是整個世界大戰中耗時最長,最血腥的戰役,可以說它濃縮了戰爭中所有的殘酷與殺戮,嗜血與瘋狂,當從戰壕裏走出來的那一刻,法德雙方的士兵不再言語,也不再用槍炮指向對方,他們隻在漫長的戰爭中學會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痛恨戰爭。
對於奧古斯特來說,她的目的已經達成了,而代價則是一百萬以上的德軍士兵埋骨他鄉。
這一戰,徹底打崩了德國一直以來狂熱的軍國主義情緒,那些士兵用自己的生命,為奧古斯特解決了未來德國最大的麻煩。
軍國主義意味著什麽?德國是一個靠軍事勝利建立的帝國,戰爭是它的立國根本,是統治者長期向民眾灌輸唯勝利與死亡的思想,兩百年的軍國主義思想,奧古斯特當然不可能隻用二三十年就將德國改造成一個正常的國家。
如果德國未來陷入了經濟危機或者其他的問題,民眾隻會將戰爭作為解決問題的最終手段,並裹挾著政府邁向下一場戰爭。
德國要想繼續延續下去,那就必須一直贏,如果但凡有一場戰爭失敗,那將會令整個帝國覆滅,結果就是德國的輝煌付之一炬,前人為德國留下來的一切都將化為烏有,鳳凰要是從天上掉下來了那可就不如野雞了。
要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打一場凡爾登戰役,隻有沒能認識到戰爭有多殘酷的人才會選擇繼續支持戰爭,而這種人在德國和法國都不少見,世界大戰一口氣就為奧古斯特解決了這兩個難題。
與法國的和平談判在法蘭克福舉行,法蘭西帝國的代表團都來到了這裏,包括法國首相卡諾,法國總理克萊蒙梭,法國陸軍總司令加利埃尼,法國總參謀長霞飛,凡爾登之獅貝當,馬恩河的拯救者福煦等二十多位法國政府的重要人員。
在代表團離開巴黎的時候,法國人民的內心是沉重的,他們又一次敗給了德國,但是這一次,沒有一個德軍士兵能抵達巴黎,法國仍然有抵抗的能力,許多法國人其實並不相信法國已經輸了,但是在看到從凡爾登和索姆河退下來的法軍士兵時,他們僅剩的瘋狂也被理性占據。
如果戰爭的結果就是這樣一副慘狀,那不如一開始就不打。
而同盟國這邊則有一個致命的分歧,那就是要不要製裁法國,德國的部分政府成員支持吞並法國的部分領土,並要求一筆巨額的賠款,這是他們身為戰勝國的特權,以前都是這樣做的,現在他們也依然可以這樣做,而因為法蘭克福會議受傷的也就隻會是法國人而已。
如果受到痛苦的是他人,而不是自己,那別人的死活又關自己什麽事呢?
而莉莉安則代表英國政府反對這種行為,她反問道,“如果法國奪走了德國的萊茵蘭,那德國會不會去搶迴來,每當看到那份被戰勝國劃定的地圖時,你們的內心會不會燃起一絲仇恨,隻要這種仇恨存在,那戰爭遲早會到來,這場戰爭數百萬人的死將毫無任何意義。”
奧古斯特支持這種想法,她認為引用威爾遜的那句話最合適不過了,“勝利就意味著和平是強加給戰敗者的,但法國還沒有戰敗,我們是為了減少傷亡才去法蘭克福開會的,我們是去解決這幾十年來的法德矛盾的,而不是去升級矛盾,這種建立在失敗者痛苦之上的和平就宛如流沙一般,是無法長久的,因此,我們的目標不是去爭奪勝利的果實,而是去爭取和平。”
但是拿什麽來保證這份和平呢?答案隻有一個,組建一個國際聯盟,並由這個淩駕於所有國家之上的聯盟維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