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鉗形攻勢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 作者:艾蒂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到了春天,德軍總參謀部敲定計劃,聖彼得堡是主攻方向,在那裏聚集著俄國百分之七十的工業以及全國一半以上的礦物資源,可以說隻要能夠征服這裏,那俄國就可以說是倒退迴農業國了。
聖彼得堡是極度西化的俄國,是整個沙俄帝國資本主義的核心,也就意味著俄國就算把首都遷迴莫斯科也不能改變什麽,因為彼時的莫斯科是貧窮落後的。
德國有一年的時間發動進攻,德國總參謀部的計劃是直到十一月之前,德軍都會一刻不停的發起巨大的攻勢,因為俄國缺乏機槍和大炮,也不可能組織起像樣的裝甲力量,德國可以靠機械化部隊帶來的優勢一鼓作氣平推俄國。
但還是那句話,德國不可能保證自己絕對能夠取得勝利,如果在冬天到來之前對俄國的攻勢還沒有分出勝負,那就不能再打了,必須撤到安全的地方構築防線。
由於這個時代的技術並不是很過關,防凍劑的技術都還沒有研究出來,如果坦克的機油凍住了,那坦克就真成鐵皮殼子了,要解凍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這無疑會增加進攻的成本,既然如此還不如直接撤軍,頭太鐵沒有好處。
戈爾茨為東方戰線的總指揮,他對這一天期待已久了,在攻勢開始的前幾天,他就親自跑到了柯尼斯堡策劃新一輪的攻勢。
在去年的戰爭中,德國並沒有對法國打出決定性的戰果,而現在戈爾茨要將勝利獻給奧古斯特,德軍的第一戰就在華沙。
華沙,這原本是波蘭的重要城市,而直到今天為止,波蘭已經滅國了將近一百年了,在一百年前,普魯士,俄羅斯以及奧地利三國將波蘭的領土瓜分殆盡,他們的人民淪落成了亡國奴,長久以來一直被奴役,雖然他們也嚐試獨立過,但俄國對比起波蘭還是強過頭了,波蘭不可能有辦法跟俄國正麵抗衡。
而一個世紀之後的今天,德國將要複活這個這個已經滅亡了許久的國家,並賦予它第二次生命。
在戰爭之前,德國想盡辦法跟波蘭的複國主義者取得了聯係,這種人在加利西亞頗多,自從這裏被俄國入侵之後,這裏就淪為了俄國的保護國,俄國是想吞並加利西亞的,他們的策略也很簡單,他們要令加利西亞與華沙總督轄區合並,並建立重新建立一個波蘭王國。
當然這個波蘭王國的國王要由誰來擔任呢?那當然是沙皇本人了,隻要沙皇成為了波蘭的國王,那俄羅斯與波蘭就是聯統關係,甚至是合法的波蘭的一切過戶到羅曼諾夫王朝手上。
這種不要臉的行為當然騙不過波蘭人,他們拒絕與華沙總督轄區合並,但是同時又不反對俄國對其進行保護,雖然靠妥協得到了暫時的自治,但如果再這麽下去,加利西亞遲早是會被吞並的,而就在這個時候,世界大戰爆發了。
這讓波蘭人看到了希望,隻要德國能夠打穿俄國,那波蘭就有機會複國,大不了就是少一些領土,到時候再搶一些俄國的領土不就好了嗎?
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波蘭民主主義者聯盟與德國政府取得了聯係,波蘭想要獨立,他們需要德國的幫助,而他們願意跟德國站在一起。
戈爾茨對這幫波蘭人自然並不感冒,但是能給俄國增加一個敵人,那肯定是好事,戈爾茨同意跟波蘭民主主義者聯盟合作,但是有個要求,想要德國的幫助那當然是可以的,德國不會拿波蘭的任何一寸土地,但是德國同時要求波蘭也不能拿德國的土地。
在波蘭複國之後,波蘭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德國索取土地,這個新建立的波蘭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德國索取土地。
戈爾茨這是在要求波蘭放棄但澤走廊,但澤走廊對於德國來說至關重要,這裏曾經是波蘭的領土,包括但澤、西普魯士以及波森,這些領土是當年普魯士通過瓜分波蘭得來的,而如今波蘭若是想要複國,那也沒有權利將這些領土要迴去,隻有答應了這一點,德國才同意幫助波蘭複國。
當然其實波蘭民族主義者們也沒得選,如果錯過這次機會,那未來想要複國那就是天方夜譚了,而且一個國家滅亡的時間越久,民族的凝聚力就會越分散,最終徹底消失掉。
而波蘭毀滅的時間已經太久太久了,一百年的時間幾乎令所有人都忘記了自己生活的這個地方叫做波蘭,而即使是複國之後,波蘭的也將經受眾多的考驗,不過那都是複國以後的事情了。
波蘭民主主義聯盟同意了德國的需求,而戈爾茨也保證不會要波蘭的領土,畢竟那點領土對德國來說也沒有什麽太大吸引力。
與波蘭達成協定之後,德軍三路集團軍開始向著華沙進軍,而俄國也有一些準備,他們的指揮部決定利用俄國龐大的縱深,玩一個全新的戰術,他們將主力部隊集中在敵人可能進攻的方向上,防禦部隊則是且戰且退,在得知敵軍的具體作戰計劃之後突然向其發起進攻。
這種計劃具體施行起來十分複雜,但的確可以對德國造成一些威脅,因為德國的坦克不可能接著油管,每一次的突進之後都會有一段需要補給的時間,如果俄軍能趁這個機會進攻,那德軍不一定能夠占到優勢。
對於俄國統治者來說,他們迷信一種神奇的思想,就是農村出人命,大城市出鋼鐵,俄國最不缺的就是人口,俄國的人口總共有一億多,德國加上法國人數量才剛剛等於俄國,那就更別說俄國那龐大的縱深了。
俄國的優勢是巨大的,老天在給了他們一個差勁的地緣環境之後又貼心的給了他們許多優勢,隻要能利用好這些優勢,那俄國的潛力不會輸給任何國家,但是問題是俄國在體製上有著十分嚴重的問題。
而且俄國的統治者在處理這些問題上的水平隻能說是十分拉胯了,他們的兵源素質十分落後,識字率連三分之一都沒有,這還是在亞曆山大二世改革之後的情況,如果在亞老二之前,那是個什麽情況簡直不敢想象。
在線列時代俄國這樣的理論的確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自從歐洲大革命之後,情況變得不對了,不怕死的農奴開始變得不那麽好用了,沒有信仰的士兵是不可能展現出多麽強大的戰鬥力的。
信仰直接決定了軍隊到底為何而戰,像在德國,德國的軍人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出他們在為女皇而戰,奧古斯特真的能夠實現他們的訴求,那俄國的人民呢?他們難不成會說出為了沙皇而戰這種神誌不清的話嗎?
農民對於沙皇那是十分的不爽,沙俄帝國的工業化其實跟後來的蘇聯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也是通過工農業剪刀差來完成的,通過瘋狂的剝削農業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並開始進行工業化,如果隻看數據,俄國這些年搞的其實還算不錯,他們的鋼鐵產量比法國還多,更是有五萬公裏以上的鐵路。
俄國去年的工業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八,而德國工業的增長率則隻有百分之五,俄國正在跑步進入工業化,但是這不是沒有代價的,亞曆山大三世則沒有他爹的那種魄力,把曾經亞曆山大二世的許多改革又給改了迴去。
但是矛盾並沒有因此減少,而轉移矛盾的辦法還有一種,那就是戰爭。
俄國的軍官對戰爭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信,俄軍的高層充斥著一種沒來由的樂觀主義,他們甚至還幻想著攻入柏林和維也納,複刻神聖王亞曆山大一世的傳奇戰績,抱著這樣的想法,在三月份他們聚集了兩個集團軍,總共四十萬人,跨過涅曼河,朝著貢賓嫩發起了進攻。
而這裏則是英軍的防線,他們在涅曼河的對岸構築起了防線,俄軍一頭直接撞進了英軍的火力網中,當場被打成的篩子,後麵德軍的援兵過來時,英德聯軍立刻追過涅曼河,開始追擊後撤的俄軍。
如果根據俄軍的戰爭計劃,他們的防禦部隊會頂上,然後且戰且退,為主力部隊探清情況,但是實際執行的時候,什麽防禦部隊主力部隊,根本就查無此人,德軍和英軍都兵臨華沙城下了,俄軍的主力部隊都還沒看見。
戰前的那些天花亂墜的戰術,奇跡一般的反擊,德軍潰敗的場景,在聖彼得堡享受美好假期的軍官們都沒有等來,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最致命的問題,就是他們的軍隊有可能根本就執行不了這麽複雜的任務。
這是因為俄國的軍隊缺乏基層士官,俄軍總共隻有八千名士官,而德軍的士官數量是八萬名,二者相差十倍,這些基層士官就是部隊的毛細血管,德軍的戰鬥力也來源於這些基層的士官,德國在每一個戰區都有專門的軍官學校,這些軍官相當於是士兵們平日裏的父母官。
這是自士兵王起就保留下來的傳統,也是德國軍隊強大的源泉,再完美的戰術都需要士官去落實,更何況俄國的防禦計劃那麽複雜,這就需要部隊更好的協調性。
當戰爭真的打起來的時候,會發送電報的人在俄軍中那都是稀有物種,有的集團軍二十幾萬人中,就隻有兩三個會使用電報機的,而且由於俄國的通訊技術實在是太弱智了,他們甚至沒有密碼本。
沒有密碼本就意味著俄軍的電報是沒有加密的,德軍一旦截獲了俄軍的電報,這就意味著俄軍接下來的行動內容德軍幾乎了如指掌,他們策劃的戰術,德軍早就知道是個什麽情況了,隻不過德軍的總參謀部都沒當迴事,對麵什麽吊德行我們能不知道嗎?
而俄軍的規模幾乎是德國的兩倍,到目前為止,俄軍已經動員了將近六百萬的部隊,光是前線的就有三百萬左右,這麽龐大的軍隊,後勤問題都解決不了,很多士兵手裏都沒有武器,隻能拿著燒火棍上戰場,去了除了消耗對麵的子彈之外毫無意義。
這種部隊怎麽可能有戰鬥力呢?
不過俄軍的指揮官其實並沒有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為這一戰俄軍隻損失了兩萬人,這種程度是失敗對於他們來說那真的算是無足輕重的,他們決定在華沙讓德軍吃一場最大的敗仗。
這次戰役俄軍的指揮官依舊是尼古拉耶夫維奇,他剛在羅馬尼亞被德軍打敗過一次,這一次他派遣了最信任的副手葉夫根尼前往前線督戰,勢要在華沙一雪前恥。
戈爾茨作為這場戰役的總指揮,還有一位重量級的嘉賓跟著他一起來到東線指揮部,這位是德國的開國先鋒,德國的騎兵元帥畢典菲爾特,畢典菲爾特一生親臨戰場無數次,他在德軍的總參謀部威望僅次於老毛奇。
戈爾茨剛坐上東線總指揮不久,畢典菲爾特是來鎮住那些不安分的家夥們,小毛奇背後還有他叔叔,但戈爾茨作為一個沒落貴族的兒子,也沒打過什麽打仗,資曆尚淺,奧古斯特讓畢典菲爾特跟他一起來操作,也是保證德軍能夠正常行動。
而且萬一發現這個家夥不行,也有人能兜個底。
但是戈爾茨的第一個計劃連畢典菲爾特都嚇到了,他要繞開華沙掐斷俄軍的後路,打一場巨大的包圍戰。
根據截獲的情報,俄軍的主力都在華沙,預計大概有三十萬的兵力,如果從正麵衝擊,德國在人數上不占優勢,而且他們還能通過鐵路網源源不斷的從後方得到補給。
那德軍要是優先進攻沃姆紮和盧布林呢?正好德國還有裝甲部隊,可以高速穿插,打出優勢,我們這樣一來一去,就能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包圍整個華沙。
失去補給的俄軍就是待宰的羔羊,被包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被包圍就意味著你得不到任何支援,被包圍就意味著你的四麵八方都是敵人。
畢典菲爾特一看都驚了,這是要德國的裝甲部隊深入敵陣的節奏啊,這種戰術最怕的就是中途沒有補給,開弓沒有迴頭箭,如果沒能完成合圍,那這兩支冒進的部隊就是把自己送進對方的嘴巴裏啊!
這是個風險頗大的方案,但戈爾茨是如此鍾愛這個方案,他能從一個落魄貴族幹到德軍的總指揮,就證明他的才能並非是吹出來的,他十分的確信,華沙就是俄軍的埋骨之地。
聖彼得堡是極度西化的俄國,是整個沙俄帝國資本主義的核心,也就意味著俄國就算把首都遷迴莫斯科也不能改變什麽,因為彼時的莫斯科是貧窮落後的。
德國有一年的時間發動進攻,德國總參謀部的計劃是直到十一月之前,德軍都會一刻不停的發起巨大的攻勢,因為俄國缺乏機槍和大炮,也不可能組織起像樣的裝甲力量,德國可以靠機械化部隊帶來的優勢一鼓作氣平推俄國。
但還是那句話,德國不可能保證自己絕對能夠取得勝利,如果在冬天到來之前對俄國的攻勢還沒有分出勝負,那就不能再打了,必須撤到安全的地方構築防線。
由於這個時代的技術並不是很過關,防凍劑的技術都還沒有研究出來,如果坦克的機油凍住了,那坦克就真成鐵皮殼子了,要解凍需要花很長的時間,這無疑會增加進攻的成本,既然如此還不如直接撤軍,頭太鐵沒有好處。
戈爾茨為東方戰線的總指揮,他對這一天期待已久了,在攻勢開始的前幾天,他就親自跑到了柯尼斯堡策劃新一輪的攻勢。
在去年的戰爭中,德國並沒有對法國打出決定性的戰果,而現在戈爾茨要將勝利獻給奧古斯特,德軍的第一戰就在華沙。
華沙,這原本是波蘭的重要城市,而直到今天為止,波蘭已經滅國了將近一百年了,在一百年前,普魯士,俄羅斯以及奧地利三國將波蘭的領土瓜分殆盡,他們的人民淪落成了亡國奴,長久以來一直被奴役,雖然他們也嚐試獨立過,但俄國對比起波蘭還是強過頭了,波蘭不可能有辦法跟俄國正麵抗衡。
而一個世紀之後的今天,德國將要複活這個這個已經滅亡了許久的國家,並賦予它第二次生命。
在戰爭之前,德國想盡辦法跟波蘭的複國主義者取得了聯係,這種人在加利西亞頗多,自從這裏被俄國入侵之後,這裏就淪為了俄國的保護國,俄國是想吞並加利西亞的,他們的策略也很簡單,他們要令加利西亞與華沙總督轄區合並,並建立重新建立一個波蘭王國。
當然這個波蘭王國的國王要由誰來擔任呢?那當然是沙皇本人了,隻要沙皇成為了波蘭的國王,那俄羅斯與波蘭就是聯統關係,甚至是合法的波蘭的一切過戶到羅曼諾夫王朝手上。
這種不要臉的行為當然騙不過波蘭人,他們拒絕與華沙總督轄區合並,但是同時又不反對俄國對其進行保護,雖然靠妥協得到了暫時的自治,但如果再這麽下去,加利西亞遲早是會被吞並的,而就在這個時候,世界大戰爆發了。
這讓波蘭人看到了希望,隻要德國能夠打穿俄國,那波蘭就有機會複國,大不了就是少一些領土,到時候再搶一些俄國的領土不就好了嗎?
在這種思想的引領下,波蘭民主主義者聯盟與德國政府取得了聯係,波蘭想要獨立,他們需要德國的幫助,而他們願意跟德國站在一起。
戈爾茨對這幫波蘭人自然並不感冒,但是能給俄國增加一個敵人,那肯定是好事,戈爾茨同意跟波蘭民主主義者聯盟合作,但是有個要求,想要德國的幫助那當然是可以的,德國不會拿波蘭的任何一寸土地,但是德國同時要求波蘭也不能拿德國的土地。
在波蘭複國之後,波蘭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德國索取土地,這個新建立的波蘭政府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德國索取土地。
戈爾茨這是在要求波蘭放棄但澤走廊,但澤走廊對於德國來說至關重要,這裏曾經是波蘭的領土,包括但澤、西普魯士以及波森,這些領土是當年普魯士通過瓜分波蘭得來的,而如今波蘭若是想要複國,那也沒有權利將這些領土要迴去,隻有答應了這一點,德國才同意幫助波蘭複國。
當然其實波蘭民族主義者們也沒得選,如果錯過這次機會,那未來想要複國那就是天方夜譚了,而且一個國家滅亡的時間越久,民族的凝聚力就會越分散,最終徹底消失掉。
而波蘭毀滅的時間已經太久太久了,一百年的時間幾乎令所有人都忘記了自己生活的這個地方叫做波蘭,而即使是複國之後,波蘭的也將經受眾多的考驗,不過那都是複國以後的事情了。
波蘭民主主義聯盟同意了德國的需求,而戈爾茨也保證不會要波蘭的領土,畢竟那點領土對德國來說也沒有什麽太大吸引力。
與波蘭達成協定之後,德軍三路集團軍開始向著華沙進軍,而俄國也有一些準備,他們的指揮部決定利用俄國龐大的縱深,玩一個全新的戰術,他們將主力部隊集中在敵人可能進攻的方向上,防禦部隊則是且戰且退,在得知敵軍的具體作戰計劃之後突然向其發起進攻。
這種計劃具體施行起來十分複雜,但的確可以對德國造成一些威脅,因為德國的坦克不可能接著油管,每一次的突進之後都會有一段需要補給的時間,如果俄軍能趁這個機會進攻,那德軍不一定能夠占到優勢。
對於俄國統治者來說,他們迷信一種神奇的思想,就是農村出人命,大城市出鋼鐵,俄國最不缺的就是人口,俄國的人口總共有一億多,德國加上法國人數量才剛剛等於俄國,那就更別說俄國那龐大的縱深了。
俄國的優勢是巨大的,老天在給了他們一個差勁的地緣環境之後又貼心的給了他們許多優勢,隻要能利用好這些優勢,那俄國的潛力不會輸給任何國家,但是問題是俄國在體製上有著十分嚴重的問題。
而且俄國的統治者在處理這些問題上的水平隻能說是十分拉胯了,他們的兵源素質十分落後,識字率連三分之一都沒有,這還是在亞曆山大二世改革之後的情況,如果在亞老二之前,那是個什麽情況簡直不敢想象。
在線列時代俄國這樣的理論的確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自從歐洲大革命之後,情況變得不對了,不怕死的農奴開始變得不那麽好用了,沒有信仰的士兵是不可能展現出多麽強大的戰鬥力的。
信仰直接決定了軍隊到底為何而戰,像在德國,德國的軍人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出他們在為女皇而戰,奧古斯特真的能夠實現他們的訴求,那俄國的人民呢?他們難不成會說出為了沙皇而戰這種神誌不清的話嗎?
農民對於沙皇那是十分的不爽,沙俄帝國的工業化其實跟後來的蘇聯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也是通過工農業剪刀差來完成的,通過瘋狂的剝削農業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並開始進行工業化,如果隻看數據,俄國這些年搞的其實還算不錯,他們的鋼鐵產量比法國還多,更是有五萬公裏以上的鐵路。
俄國去年的工業增長率高達百分之八,而德國工業的增長率則隻有百分之五,俄國正在跑步進入工業化,但是這不是沒有代價的,亞曆山大三世則沒有他爹的那種魄力,把曾經亞曆山大二世的許多改革又給改了迴去。
但是矛盾並沒有因此減少,而轉移矛盾的辦法還有一種,那就是戰爭。
俄國的軍官對戰爭有一種莫名其妙的自信,俄軍的高層充斥著一種沒來由的樂觀主義,他們甚至還幻想著攻入柏林和維也納,複刻神聖王亞曆山大一世的傳奇戰績,抱著這樣的想法,在三月份他們聚集了兩個集團軍,總共四十萬人,跨過涅曼河,朝著貢賓嫩發起了進攻。
而這裏則是英軍的防線,他們在涅曼河的對岸構築起了防線,俄軍一頭直接撞進了英軍的火力網中,當場被打成的篩子,後麵德軍的援兵過來時,英德聯軍立刻追過涅曼河,開始追擊後撤的俄軍。
如果根據俄軍的戰爭計劃,他們的防禦部隊會頂上,然後且戰且退,為主力部隊探清情況,但是實際執行的時候,什麽防禦部隊主力部隊,根本就查無此人,德軍和英軍都兵臨華沙城下了,俄軍的主力部隊都還沒看見。
戰前的那些天花亂墜的戰術,奇跡一般的反擊,德軍潰敗的場景,在聖彼得堡享受美好假期的軍官們都沒有等來,因為他們忽略了一個最致命的問題,就是他們的軍隊有可能根本就執行不了這麽複雜的任務。
這是因為俄國的軍隊缺乏基層士官,俄軍總共隻有八千名士官,而德軍的士官數量是八萬名,二者相差十倍,這些基層士官就是部隊的毛細血管,德軍的戰鬥力也來源於這些基層的士官,德國在每一個戰區都有專門的軍官學校,這些軍官相當於是士兵們平日裏的父母官。
這是自士兵王起就保留下來的傳統,也是德國軍隊強大的源泉,再完美的戰術都需要士官去落實,更何況俄國的防禦計劃那麽複雜,這就需要部隊更好的協調性。
當戰爭真的打起來的時候,會發送電報的人在俄軍中那都是稀有物種,有的集團軍二十幾萬人中,就隻有兩三個會使用電報機的,而且由於俄國的通訊技術實在是太弱智了,他們甚至沒有密碼本。
沒有密碼本就意味著俄軍的電報是沒有加密的,德軍一旦截獲了俄軍的電報,這就意味著俄軍接下來的行動內容德軍幾乎了如指掌,他們策劃的戰術,德軍早就知道是個什麽情況了,隻不過德軍的總參謀部都沒當迴事,對麵什麽吊德行我們能不知道嗎?
而俄軍的規模幾乎是德國的兩倍,到目前為止,俄軍已經動員了將近六百萬的部隊,光是前線的就有三百萬左右,這麽龐大的軍隊,後勤問題都解決不了,很多士兵手裏都沒有武器,隻能拿著燒火棍上戰場,去了除了消耗對麵的子彈之外毫無意義。
這種部隊怎麽可能有戰鬥力呢?
不過俄軍的指揮官其實並沒有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因為這一戰俄軍隻損失了兩萬人,這種程度是失敗對於他們來說那真的算是無足輕重的,他們決定在華沙讓德軍吃一場最大的敗仗。
這次戰役俄軍的指揮官依舊是尼古拉耶夫維奇,他剛在羅馬尼亞被德軍打敗過一次,這一次他派遣了最信任的副手葉夫根尼前往前線督戰,勢要在華沙一雪前恥。
戈爾茨作為這場戰役的總指揮,還有一位重量級的嘉賓跟著他一起來到東線指揮部,這位是德國的開國先鋒,德國的騎兵元帥畢典菲爾特,畢典菲爾特一生親臨戰場無數次,他在德軍的總參謀部威望僅次於老毛奇。
戈爾茨剛坐上東線總指揮不久,畢典菲爾特是來鎮住那些不安分的家夥們,小毛奇背後還有他叔叔,但戈爾茨作為一個沒落貴族的兒子,也沒打過什麽打仗,資曆尚淺,奧古斯特讓畢典菲爾特跟他一起來操作,也是保證德軍能夠正常行動。
而且萬一發現這個家夥不行,也有人能兜個底。
但是戈爾茨的第一個計劃連畢典菲爾特都嚇到了,他要繞開華沙掐斷俄軍的後路,打一場巨大的包圍戰。
根據截獲的情報,俄軍的主力都在華沙,預計大概有三十萬的兵力,如果從正麵衝擊,德國在人數上不占優勢,而且他們還能通過鐵路網源源不斷的從後方得到補給。
那德軍要是優先進攻沃姆紮和盧布林呢?正好德國還有裝甲部隊,可以高速穿插,打出優勢,我們這樣一來一去,就能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包圍整個華沙。
失去補給的俄軍就是待宰的羔羊,被包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被包圍就意味著你得不到任何支援,被包圍就意味著你的四麵八方都是敵人。
畢典菲爾特一看都驚了,這是要德國的裝甲部隊深入敵陣的節奏啊,這種戰術最怕的就是中途沒有補給,開弓沒有迴頭箭,如果沒能完成合圍,那這兩支冒進的部隊就是把自己送進對方的嘴巴裏啊!
這是個風險頗大的方案,但戈爾茨是如此鍾愛這個方案,他能從一個落魄貴族幹到德軍的總指揮,就證明他的才能並非是吹出來的,他十分的確信,華沙就是俄軍的埋骨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