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本可避免的戰爭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 作者:艾蒂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世界上所有大國基本上已經或多或少的為了利益以及未來站到了他們應該站的位置,而世界上有且隻有一個大國仍然沒有站隊,那就是大明帝國。
大明帝國是罕見的跟協約國和同盟國都有領土糾紛的國家,一方麵它自視為東亞霸主,掌控著九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但另一方麵,他也深感自己的地位遭受到嚴重的威脅,隔壁正在崛起的東瀛更是拉滿了大明帝國的緊張感。
明王朝的朝廷經過了一係列變革,但本質上仍舊是一個落後的封建王朝,它能勉強維持到今天全憑農民起義軍中沒能再出一個李自成,隨著俄國、英國、德國在東亞與它的對抗,民主主義思想進入了大明王朝的國內,動搖了這個封建王朝最後的根基。
而明王朝的統治者們也在學習,他們學習著西方的管理模式,民族主義的思想他們就極其青睞,因為隻要將起義的人民打成背叛民族與國家的反動派,總有一些沒讀過書的人會真的相信這些鬼話,從而成為大明王朝的擁躉,幫助明朝的統治者鞏固自身的枷鎖。
但是這一套不隻是大明王朝會用,一個名為革命同盟會的組織開始在大明境內活動,‘逸仙’是這個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但朝廷一直抓不到他,在南方民主主義思想廣為傳播,這嚴重威脅到了明王朝的統治,他們必須想出一個辦法。
啥是轉移矛盾的最好方式呢?當然是戰爭了,畢竟死人是不會說話的,你說你愛國你就上戰場送死去,利用洋人的刀槍大炮幫大明消滅掉那些天天喊著自由民主的人,完事了還能甩鍋給那些西方國家,豈不美哉?
雖然西方列強對大明進行了很多次的入侵,但都被大明打退了,除了在外東北和外西北的失利之外,大明基本上就沒有太大的戰術失敗了,在印度支那一戰甚至一雪前恥,打的世界第三列強法國都隻能被迫求和。
要不是英國和德國後來下場幹預,那大明早就吞並印度支那,將越南重新納入自己的版圖了,而當他們的朝廷知道,法國與德國鬧掰了,兩大陣營都在拉攏自己時,朝廷中出現了兩種聲音,主戰派和中立派。
但跟otl不同,這條世界線的大明王朝內部對參戰的唿籲聲音很大,因為大明跟帶清不一樣,它洋務運動之後基本上就沒打輸過,這洋鬼子的大炮火槍真尼瑪好使,跟沙俄的邊境衝突都隻能算是小打小鬧,最主要的是明朝的統治集團真覺得自己學了那點功夫就可以拿捏歐洲列強了。
畢竟法國都打不過他們對吧,那根據柏林會議的那個排名,法國大於俄國,那我打贏了法國,是不是約等於我戰勝了俄國,精神勝利法,那俄羅斯小兒不是我對手。
現在香港和膠州灣都還沒收迴來呢,大明覺得這是一件很恥辱的事情,廣州灣倒是在法國敗走之後基本上迴歸了大明,隻不過還沒有正式交接,法國人也沒撤軍,這筆爛賬到現在還沒算完。
而現在俄國人又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畢竟亞洲不是俄國的核心地區,所以俄國同意在亞洲事務上做一些妥協,比如符拉迪斯沃克,大明這邊叫海參崴,這地方可以還給大明,庫頁島也好商量。
法國也願意在印度支那方麵做出讓步,隻要明朝參戰,法國願意移交印度支那給大明,連馬六甲海峽都可以給,畢竟法國不咋走太平洋海運,玩這個比較多的是德國,畢竟它核心市場是東瀛啊,這誰受得了,而且東瀛也可以重新劃近大明的勢力範圍。
包括英屬馬來亞和德屬馬來亞,緬甸印度等地區協約國都可以隨便許諾,反正又不是自己的領土,他們的大使還給大明皇帝勾勒出了一個屬於東亞的新秩序,到時候順天府將成為整個東亞的經濟文化中心,大明恐將重現大唐盛世,甚至還能因為這點洗刷一切恥辱,到時候你就是封建王朝中最亮的仔。
明王朝徹底心動了,李中堂親赴聖彼得堡與俄國大使會麵,雙方在冬宮載歌載舞,其中還能聽見俄國貴族拍大明的彩虹屁,這李中堂上次去莫斯科的時候那就是個小透明,這次簡直了,那就是座上賓啊。
但同時大明裏麵也不全是大腦全被多巴胺支配的唐氏,還是有些正常人的,他們認為參戰可以,但同時還要聽一下同盟國的價碼,萬一他們給的更高呢?
而且他們得保證最後自己站隊的一方真的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如果站隊失誤了,那大明的處境將會十分危險。
曾經的駐倫敦使節郭嵩燾就接過了這個重任,他奉命重迴倫敦,去見英女皇,詢問一下同盟國能給出多高的價碼。
當然郭嵩燾自然是不報太大的希望,因為他一開始就知道大英根本就不可能在海峽問題上妥協,這次前去就當是公費旅遊了,本來他都有連莉莉安麵都見不到的心理準備了,但這次審批流程十分的快。
郭嵩燾終於在威斯特敏斯特宮見到了這位西方最有權勢的女皇,西方的君主和東方的君主有著很大的區別,畢竟東方是專製君主製而西方是立憲君主製,至少在這裏不用擔心被皇帝拖出去砍了。
郭嵩燾聽說莉莉安已經四十多了,但是兩人真的見麵的時候,他發現這位英國女皇完全不像想象的那樣,她的容貌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還是如同他們在倫敦第一次見麵的那樣,但這一次郭嵩燾是帶著為大明爭取利益的目的來的。
他會見了英國內閣的大臣們,並詢問了許多近期發生的事情,張伯倫向他說明了情況,“現在的情況很糟糕,協約國正在著手孤立德國,許多的小國也都倒向了協約國,實力的天平正在逐步逆轉,我們也還沒做好戰爭的準備。”
張伯倫一方麵放出英德還沒準備好戰爭的消息,另一方麵則開始摸大明帝國的底線,在來倫敦之前,曾國藩和左宗棠幾位主戰派的重臣就加入同盟國還是協約國方麵展開了一係列辯論。
從利益角度,加入協約國肯定是最好的,大明跟俄羅斯最大的糾紛是外西北和外東北,跟法國的糾紛則是印度支那和雲南地區,隻要加入協約國,這兩個大威脅會立刻解除,而加入同盟國,英國跟德國肯定不會保障大明在遠東的利益,因為這兩個逼就是大明在東亞最大的競爭對手。
但是理性角度,現在同盟國的軍事實力並不遜色於協約國,兩邊可以說是旗鼓相當,隻要德國能夠抗住法俄兩國的進攻,那麽隻要堅持到英國擊敗美國,法國和俄國的失敗也就接踵而至了。
換而言之,如果德國被一波擊敗,那孤懸海外的英國也難以翻盤,可以說大明作為還沒下場的大國,它擁有最大的主動權,它站在哪邊,哪邊就能在體量上壓倒另一邊。
郭嵩燾也借機提出了大明的需求,“鑒於歐陸關係如此緊張,我大明帝國決不能在一場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中選擇袖手旁觀。”
大明使團表達了明王朝強烈的參戰欲望,但是得加錢,張伯倫一開始就準備好了英國的底線,作為一個海權國家,英屬馬來亞扼守著最重要的馬六甲海峽,這裏是不能給的,但是新加坡這個地方可以作為談判的籌碼,這裏是最重要的港區,如果大明願意參戰,那新加坡可以劃進大明的勢力範圍內。
菲律賓也可以讓其成為大明的小弟,最重要的還有俄國那龐大的西伯利亞爛地,這些全都可以給大明,但很明顯大明根本就不想要西伯利亞爛地,對於新加坡興趣也不大,因為這樣大明海權還是沒有保障,如果英國有朝一日跟大明敵對,那英國的艦隊照樣可以輕鬆封鎖這裏。
郭嵩燾隻能遺憾的說道,“我國恐無法接受此般有失公平的條件。”
郭嵩燾給出了大明的要求,看到明帝國的參戰要求之後,英國內閣基本上傻掉了,大明要求要將整個馬來西亞全部都劃進明王朝的版圖,並且暹羅要變成大明的小弟,英國還得轉讓緬甸主權給大明,除此之外,德國得將東瀛解放出來,還給東亞市場,最次也得將九州和琉球地區交給大明。
張伯倫看了都驚了,獅子大開口也不帶這麽玩的吧?仗還沒打起來你就要割我這麽一大塊地,日子還過不過了?
英國不可能出賣英屬印度的利益,它已經放棄了原本保守的道路,莉莉安為英國籌劃的道路也不存在出賣自己領土的這一選項。
莉莉安走到了談判桌前麵,她問道,“我們是帝國聯邦,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不可能接受妥協的和平,從古至今一直是這樣。”
郭嵩燾問道,“我們隻要求東亞的利益,對於英國的世界霸權毫無興趣,我們仍然可以承認英國是世界霸主,但是前提是,我們能夠保障自己的安全。”
“如果你們真的把英國當盟友,就不會提出這種要求,我不知道協約國給你們什麽樣的許諾,但在這之前你們要知道,俄國人對領土的渴望無窮無盡,法國當然不可能放棄它在遠東的利益,你覺得他們會實現自己的承諾嗎?他們隻不過在將你們當槍使,而我隻能給大明帝國最後一個忠告,保持中立避免戰爭,不要嚐試參與這場戰爭,除非你們想帶著你們的帝國一起葬身火海。”
莉莉安這是在提醒大明使者,俄國什麽德行大家懂的都懂,它的信譽那是最不值錢的,而且大明雖然打敗了法國,但這並不代表法國真的就那麽菜,隻是覺得這裏的優先級並不是最高的,法國願意拿這裏當拉攏大明的籌碼也是因為這塊地對法國來說並不是那麽重要。
而且你的洋務運動的確是卓有成就,但是你歸根結底隻是一個封建帝國,你的權力是皇帝的,你的人民對你的帝國真的有歸屬感嗎?如果你打輸了,你那個靠武力勉強維持的帝國隻會像一棟破房子一樣轟然倒塌。
後來雙方又經過了多次討論,莉莉安都堅決反對讓出任何一寸領土,大明帝國想要奪取東南亞的海權,而英國不可能放棄它好不容易在馬來亞建設的一切。
談判持續了好幾天,英國改變了一些戰略,隻要大明願意保持中立不參戰,那英國就可以轉讓部分利益給大明。
至於其他領土,這就看大明能不能自己打下來了,因為雙方的立場不同,所以始終無法談妥。
英國最重要的就是海權,而大明則認為這是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英國人擅自搶走,現在又隻願意給一些邊角料,一點誠意都沒有。
而英國政府包括內閣也覺得是笑臉給多了,因為他們隻要求大明保持中立就可以獲得這些領土,這對大明來說難道不賺嗎?你一兵一卒不用出,咋要求還這麽高呢?
郭嵩燾將同樣的意思傳迴了大明國內,立刻引起朝廷的不滿,他們什麽時候受過這種委屈?不過這其實也在他們的計算中,他們壓根也不覺得英國會同意這些條件,因為他們自己都覺得這要求特離譜。
他們知道這是一場豪賭,但是無所謂,大明上下的官員都貪汙受賄,戰爭一打響,那麽大量的軍費將會從朝廷下撥到地方,而地方的官員則可以在其中渾水摸魚,將大量的財富收入囊中,至於國家和人民的死活,這些當官的當然不在乎,他們隻關心錢最終能不能流到自己的口袋中。
但他們也是怕死的,所以他們不可能跟俄國開戰,因為俄國是真的有可能要他們的命,而英國和德國則相隔甚遠,就算戰敗,也就是割地賠款而已,反正割的不是自己的土地,賠款也是朝廷掏錢。
而英國的態度其實也不是很重要,就算他們真的願意滿足大明的所有要求,他們也會鼓動皇帝開戰,畢竟不開戰他們怎麽貪汙呢?
這個行將就木的帝國被一群見利忘義的臣子們帶向了那個本可以避免的結局,他們決心投入到這場戰爭去,明朝什麽仗沒打過,哪個蠻夷沒揍過。
生活在大明帝國的人們根本就不知道這場戰爭意味著什麽,他們選擇迴避那些複雜的問題,但是問題不會因為你不去看它就消失不見,它就像一顆隱藏起來的定時炸彈,等待著徹底粉碎舊世界的那一天到來。
大明帝國是罕見的跟協約國和同盟國都有領土糾紛的國家,一方麵它自視為東亞霸主,掌控著九百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但另一方麵,他也深感自己的地位遭受到嚴重的威脅,隔壁正在崛起的東瀛更是拉滿了大明帝國的緊張感。
明王朝的朝廷經過了一係列變革,但本質上仍舊是一個落後的封建王朝,它能勉強維持到今天全憑農民起義軍中沒能再出一個李自成,隨著俄國、英國、德國在東亞與它的對抗,民主主義思想進入了大明王朝的國內,動搖了這個封建王朝最後的根基。
而明王朝的統治者們也在學習,他們學習著西方的管理模式,民族主義的思想他們就極其青睞,因為隻要將起義的人民打成背叛民族與國家的反動派,總有一些沒讀過書的人會真的相信這些鬼話,從而成為大明王朝的擁躉,幫助明朝的統治者鞏固自身的枷鎖。
但是這一套不隻是大明王朝會用,一個名為革命同盟會的組織開始在大明境內活動,‘逸仙’是這個同盟會的主要領導人,但朝廷一直抓不到他,在南方民主主義思想廣為傳播,這嚴重威脅到了明王朝的統治,他們必須想出一個辦法。
啥是轉移矛盾的最好方式呢?當然是戰爭了,畢竟死人是不會說話的,你說你愛國你就上戰場送死去,利用洋人的刀槍大炮幫大明消滅掉那些天天喊著自由民主的人,完事了還能甩鍋給那些西方國家,豈不美哉?
雖然西方列強對大明進行了很多次的入侵,但都被大明打退了,除了在外東北和外西北的失利之外,大明基本上就沒有太大的戰術失敗了,在印度支那一戰甚至一雪前恥,打的世界第三列強法國都隻能被迫求和。
要不是英國和德國後來下場幹預,那大明早就吞並印度支那,將越南重新納入自己的版圖了,而當他們的朝廷知道,法國與德國鬧掰了,兩大陣營都在拉攏自己時,朝廷中出現了兩種聲音,主戰派和中立派。
但跟otl不同,這條世界線的大明王朝內部對參戰的唿籲聲音很大,因為大明跟帶清不一樣,它洋務運動之後基本上就沒打輸過,這洋鬼子的大炮火槍真尼瑪好使,跟沙俄的邊境衝突都隻能算是小打小鬧,最主要的是明朝的統治集團真覺得自己學了那點功夫就可以拿捏歐洲列強了。
畢竟法國都打不過他們對吧,那根據柏林會議的那個排名,法國大於俄國,那我打贏了法國,是不是約等於我戰勝了俄國,精神勝利法,那俄羅斯小兒不是我對手。
現在香港和膠州灣都還沒收迴來呢,大明覺得這是一件很恥辱的事情,廣州灣倒是在法國敗走之後基本上迴歸了大明,隻不過還沒有正式交接,法國人也沒撤軍,這筆爛賬到現在還沒算完。
而現在俄國人又向他們拋出了橄欖枝,畢竟亞洲不是俄國的核心地區,所以俄國同意在亞洲事務上做一些妥協,比如符拉迪斯沃克,大明這邊叫海參崴,這地方可以還給大明,庫頁島也好商量。
法國也願意在印度支那方麵做出讓步,隻要明朝參戰,法國願意移交印度支那給大明,連馬六甲海峽都可以給,畢竟法國不咋走太平洋海運,玩這個比較多的是德國,畢竟它核心市場是東瀛啊,這誰受得了,而且東瀛也可以重新劃近大明的勢力範圍。
包括英屬馬來亞和德屬馬來亞,緬甸印度等地區協約國都可以隨便許諾,反正又不是自己的領土,他們的大使還給大明皇帝勾勒出了一個屬於東亞的新秩序,到時候順天府將成為整個東亞的經濟文化中心,大明恐將重現大唐盛世,甚至還能因為這點洗刷一切恥辱,到時候你就是封建王朝中最亮的仔。
明王朝徹底心動了,李中堂親赴聖彼得堡與俄國大使會麵,雙方在冬宮載歌載舞,其中還能聽見俄國貴族拍大明的彩虹屁,這李中堂上次去莫斯科的時候那就是個小透明,這次簡直了,那就是座上賓啊。
但同時大明裏麵也不全是大腦全被多巴胺支配的唐氏,還是有些正常人的,他們認為參戰可以,但同時還要聽一下同盟國的價碼,萬一他們給的更高呢?
而且他們得保證最後自己站隊的一方真的能夠贏得戰爭的勝利,如果站隊失誤了,那大明的處境將會十分危險。
曾經的駐倫敦使節郭嵩燾就接過了這個重任,他奉命重迴倫敦,去見英女皇,詢問一下同盟國能給出多高的價碼。
當然郭嵩燾自然是不報太大的希望,因為他一開始就知道大英根本就不可能在海峽問題上妥協,這次前去就當是公費旅遊了,本來他都有連莉莉安麵都見不到的心理準備了,但這次審批流程十分的快。
郭嵩燾終於在威斯特敏斯特宮見到了這位西方最有權勢的女皇,西方的君主和東方的君主有著很大的區別,畢竟東方是專製君主製而西方是立憲君主製,至少在這裏不用擔心被皇帝拖出去砍了。
郭嵩燾聽說莉莉安已經四十多了,但是兩人真的見麵的時候,他發現這位英國女皇完全不像想象的那樣,她的容貌幾乎沒有任何改變,還是如同他們在倫敦第一次見麵的那樣,但這一次郭嵩燾是帶著為大明爭取利益的目的來的。
他會見了英國內閣的大臣們,並詢問了許多近期發生的事情,張伯倫向他說明了情況,“現在的情況很糟糕,協約國正在著手孤立德國,許多的小國也都倒向了協約國,實力的天平正在逐步逆轉,我們也還沒做好戰爭的準備。”
張伯倫一方麵放出英德還沒準備好戰爭的消息,另一方麵則開始摸大明帝國的底線,在來倫敦之前,曾國藩和左宗棠幾位主戰派的重臣就加入同盟國還是協約國方麵展開了一係列辯論。
從利益角度,加入協約國肯定是最好的,大明跟俄羅斯最大的糾紛是外西北和外東北,跟法國的糾紛則是印度支那和雲南地區,隻要加入協約國,這兩個大威脅會立刻解除,而加入同盟國,英國跟德國肯定不會保障大明在遠東的利益,因為這兩個逼就是大明在東亞最大的競爭對手。
但是理性角度,現在同盟國的軍事實力並不遜色於協約國,兩邊可以說是旗鼓相當,隻要德國能夠抗住法俄兩國的進攻,那麽隻要堅持到英國擊敗美國,法國和俄國的失敗也就接踵而至了。
換而言之,如果德國被一波擊敗,那孤懸海外的英國也難以翻盤,可以說大明作為還沒下場的大國,它擁有最大的主動權,它站在哪邊,哪邊就能在體量上壓倒另一邊。
郭嵩燾也借機提出了大明的需求,“鑒於歐陸關係如此緊張,我大明帝國決不能在一場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中選擇袖手旁觀。”
大明使團表達了明王朝強烈的參戰欲望,但是得加錢,張伯倫一開始就準備好了英國的底線,作為一個海權國家,英屬馬來亞扼守著最重要的馬六甲海峽,這裏是不能給的,但是新加坡這個地方可以作為談判的籌碼,這裏是最重要的港區,如果大明願意參戰,那新加坡可以劃進大明的勢力範圍內。
菲律賓也可以讓其成為大明的小弟,最重要的還有俄國那龐大的西伯利亞爛地,這些全都可以給大明,但很明顯大明根本就不想要西伯利亞爛地,對於新加坡興趣也不大,因為這樣大明海權還是沒有保障,如果英國有朝一日跟大明敵對,那英國的艦隊照樣可以輕鬆封鎖這裏。
郭嵩燾隻能遺憾的說道,“我國恐無法接受此般有失公平的條件。”
郭嵩燾給出了大明的要求,看到明帝國的參戰要求之後,英國內閣基本上傻掉了,大明要求要將整個馬來西亞全部都劃進明王朝的版圖,並且暹羅要變成大明的小弟,英國還得轉讓緬甸主權給大明,除此之外,德國得將東瀛解放出來,還給東亞市場,最次也得將九州和琉球地區交給大明。
張伯倫看了都驚了,獅子大開口也不帶這麽玩的吧?仗還沒打起來你就要割我這麽一大塊地,日子還過不過了?
英國不可能出賣英屬印度的利益,它已經放棄了原本保守的道路,莉莉安為英國籌劃的道路也不存在出賣自己領土的這一選項。
莉莉安走到了談判桌前麵,她問道,“我們是帝國聯邦,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我們不可能接受妥協的和平,從古至今一直是這樣。”
郭嵩燾問道,“我們隻要求東亞的利益,對於英國的世界霸權毫無興趣,我們仍然可以承認英國是世界霸主,但是前提是,我們能夠保障自己的安全。”
“如果你們真的把英國當盟友,就不會提出這種要求,我不知道協約國給你們什麽樣的許諾,但在這之前你們要知道,俄國人對領土的渴望無窮無盡,法國當然不可能放棄它在遠東的利益,你覺得他們會實現自己的承諾嗎?他們隻不過在將你們當槍使,而我隻能給大明帝國最後一個忠告,保持中立避免戰爭,不要嚐試參與這場戰爭,除非你們想帶著你們的帝國一起葬身火海。”
莉莉安這是在提醒大明使者,俄國什麽德行大家懂的都懂,它的信譽那是最不值錢的,而且大明雖然打敗了法國,但這並不代表法國真的就那麽菜,隻是覺得這裏的優先級並不是最高的,法國願意拿這裏當拉攏大明的籌碼也是因為這塊地對法國來說並不是那麽重要。
而且你的洋務運動的確是卓有成就,但是你歸根結底隻是一個封建帝國,你的權力是皇帝的,你的人民對你的帝國真的有歸屬感嗎?如果你打輸了,你那個靠武力勉強維持的帝國隻會像一棟破房子一樣轟然倒塌。
後來雙方又經過了多次討論,莉莉安都堅決反對讓出任何一寸領土,大明帝國想要奪取東南亞的海權,而英國不可能放棄它好不容易在馬來亞建設的一切。
談判持續了好幾天,英國改變了一些戰略,隻要大明願意保持中立不參戰,那英國就可以轉讓部分利益給大明。
至於其他領土,這就看大明能不能自己打下來了,因為雙方的立場不同,所以始終無法談妥。
英國最重要的就是海權,而大明則認為這是自己的傳統勢力範圍,英國人擅自搶走,現在又隻願意給一些邊角料,一點誠意都沒有。
而英國政府包括內閣也覺得是笑臉給多了,因為他們隻要求大明保持中立就可以獲得這些領土,這對大明來說難道不賺嗎?你一兵一卒不用出,咋要求還這麽高呢?
郭嵩燾將同樣的意思傳迴了大明國內,立刻引起朝廷的不滿,他們什麽時候受過這種委屈?不過這其實也在他們的計算中,他們壓根也不覺得英國會同意這些條件,因為他們自己都覺得這要求特離譜。
他們知道這是一場豪賭,但是無所謂,大明上下的官員都貪汙受賄,戰爭一打響,那麽大量的軍費將會從朝廷下撥到地方,而地方的官員則可以在其中渾水摸魚,將大量的財富收入囊中,至於國家和人民的死活,這些當官的當然不在乎,他們隻關心錢最終能不能流到自己的口袋中。
但他們也是怕死的,所以他們不可能跟俄國開戰,因為俄國是真的有可能要他們的命,而英國和德國則相隔甚遠,就算戰敗,也就是割地賠款而已,反正割的不是自己的土地,賠款也是朝廷掏錢。
而英國的態度其實也不是很重要,就算他們真的願意滿足大明的所有要求,他們也會鼓動皇帝開戰,畢竟不開戰他們怎麽貪汙呢?
這個行將就木的帝國被一群見利忘義的臣子們帶向了那個本可以避免的結局,他們決心投入到這場戰爭去,明朝什麽仗沒打過,哪個蠻夷沒揍過。
生活在大明帝國的人們根本就不知道這場戰爭意味著什麽,他們選擇迴避那些複雜的問題,但是問題不會因為你不去看它就消失不見,它就像一顆隱藏起來的定時炸彈,等待著徹底粉碎舊世界的那一天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