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美國股市暴跌,全世界的小農經濟都受到了極其嚴重的影響,除了不列顛帝國以外,帝國聯邦大部分地區都是小農經濟為主體,漁業和農業這種本來就不是很好做的產業突然遇上大蕭條可以說是毀滅性的打擊。


    小農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實在是太弱了,他們想要賣出產品就隻能等別人來收購,因為經濟不景氣,糧食的價格跌的太快了,很多比如牛奶、穀物之類的,這些東西以成本價賣都賣不掉,越是大豐收,穀物就越是隻能爛在糧倉裏。


    有的人會覺得你把這些多餘的產能送給窮人不行嗎?反正又賣不出去,自己也用不完,那當然是不行的,因為運送是需要成本的,農民普遍都不是什麽富人,他們辛苦一年搞出來的這點糧食你讓他免費送給那些其他人,這怎麽想都不現實。


    而且如果農民真的免費將糧食送給其他人,那麽整個社會的糧食價格很快就會跌破成本價,所有農民的利益都會受到影響,本來可能還能賣出一點點維持家用的,你現在白送了,那我這邊不跟著降價我的糧食就賣不掉,你這是惡意競爭,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沒辦法允許的。


    你隻在乎你自己的那點憐憫之心,根本幫不到什麽人不說,還會造成其他人乃至全社會的麻煩,美國倒牛奶也是因為牛奶已經連成本價都賣不出去了,為了保證牛奶的價格,所以他們隻能將多出來的牛奶倒掉,以此來保證牛奶的價格不繼續暴跌,至少自己這邊還能賣掉一點。


    所以東西不能是送的,一定要是賣的,有利潤才會有產能。


    英國這邊也差不多,不過應該英國政府有一個操作可以解決這個難題,就是用帝國聯邦這個超級機構來對小農經濟下的農民進行係統性的引導,用市場均價來收購糧食,由國家力量來控製統一的購買與銷售,保證貨物的質量和產出。


    這也就是與自由經濟相悖的計劃經濟,在金融風暴造成的經濟危機這個大背景下,生產、資源分配都由帝國聯邦機構進行全麵的規劃和調控,這可以保障經濟的均衡發展、保障基本的生活需求、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平分配,用有形的手控製國家的經濟發展。


    這場金融風暴除了給歐洲國家帶來了一些麻煩之外,受到衝擊比較大的還有遙遠地方的東瀛,他們也算是吃到貿易全球化的福利,國民的經濟水平越來越高,作為德國最重要的海外領土,東瀛人的日子還算是比較吃香的,雖然他們的工資水平比本土的德國人低,雖然他們工作時間更久。


    在德國工人每周至少能有一天的時間休息,但在東瀛,隻有公務員才能有假期,正常情況下東瀛人每周都必須工作七天,每天都得工作十二小時以上才能在東京不被餓死。


    當然這其實還算好的,在otl中,東瀛是怎麽實現二十年的工業奇跡的?其實就是政府靠滋養財閥剝削工人,靠國家力量推動工業化,這幫財閥比歐洲人還要不當人,他們每天都要求工人在工作崗位上工作超過十八個小時。


    這是英國人看了都落淚,美國人看了都直唿資本家,世界上剝削力度最大的國家就是明治維新後的東瀛,因為明治維新是自上而下的,所以國家是目的,人民是手段,隻要國家富強了,人民怎麽樣都無所謂。


    這也帶來的許多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經濟畸形,由於民間沒有原始的資本積累,明治政府隻能靠征收農業稅來投資工業,東瀛沒有工業基礎,也沒有資源,隻能靠最廉價的人力來形成市場的競爭力,所以在當時,進廠的工人基本上都活不過五年。


    但剝削力度之大並沒有使其誕生社會主義,因為東瀛是個島國,孤懸海外,跟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國都不接壤,無論是社會主義或者民主主義都無法進入東瀛,這也是第二個問題,文化封鎖,東瀛政府隻要封鎖海關,打壓走私,其實很容易就能封鎖人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加上高壓的工作環境,這令所有東瀛人都失去了自己的思想,成為了國家的奴隸。


    第三點,東瀛政府根本就不信西方立憲民主那一套,他們的政治是專製的,和otl中的德國一樣,民族主義和威權主義才是東瀛政府的選擇,天皇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以他為核心的統治集團也擁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那矛盾怎麽辦呢?一切都會有爆發的那一刻,如果他們壓迫人民到一定程度,人民遲早是會覺醒的,到時候那股力量能夠將東瀛所有的傳統封建全部粉碎,所以東瀛的統治集團隻能選擇用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


    這也就有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東瀛一口氣將曾經贏到的全部一口氣全部輸光。


    而東瀛的人民,他們的高壓有頭嗎?當然有了,這還得感謝大清,甲午戰爭,東瀛入侵了韓國,大清也加入了戰爭,但最後大清輸掉了,巨額的賠款短暫的讓東瀛人解放了出來,讓他們獲得了價值不菲的財富,而這就像是毒品,東瀛人民嚐了第一次,戰爭就是緩解他們高壓生活的靈丹妙藥。


    而這個頭起了,就再也壓不住了,為了能夠緩解生活的壓力,他們隻能去投資戰爭,期待戰爭能夠給他們帶來更多的利潤,東瀛的統治集團被他們養出來的民粹主義裹挾,一次又一次的發動戰爭,最終在戰爭中摔個粉碎。


    從戰爭中獲得的東西則需要更多戰爭去維護,即使東瀛真的贏下了所有勝利,即使軸心國打贏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令全世界都成為了他們的奴隸,這也沒有用,無論是納粹德國還是東瀛帝國,他們都有在戰術上打贏戰爭的能力,但他們都沒有辦法在戰略上維護自己的勝利果實,最後的結果就是失敗。


    所以美國總統羅斯福從來就沒有將它們當成美國的對手,在1943年軸心國還無比強大的時候,他就知道軸心國的結局隻可能是毀滅,他們信奉的極端民族主義從一開始就是‘不民主、不自由’的,它們的意識形態根本就無法長久的維持下去。


    教員也在《論持久戰》中說道,“日本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了。”


    所以德國人其實對他們還算是夠意思了,因為東瀛人至少是有假期的,比如跟德國的合並日就必須放假三天,德國的重要節日東瀛也必須放假,東瀛人自己的節日也可以放假。


    一年也能休息三十幾天,高壓歸高壓,日子也不是完全不能過,而且還有一些福利政策,比起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乃至部分的歐洲國家,東瀛地區的人民生活水平已經算是及格線往上的水平了。


    但東瀛的經濟體製也是小農經濟為主體,在德國控製的情況下,東瀛沒那麽高壓,這種比較輕代價的情況下,德國的市場經濟並不能直接替換掉東瀛原本的小農經濟,畢竟德國肯定是沒辦法在十幾年之內把東瀛一千多年的經濟體製一口氣全改掉的,這不現實,也不劃算。


    而這場金融風暴,也波及到了東瀛,東瀛在太平洋地區,主要的客戶就是英國、大明以及美國,現在美國市場糧食產量飽和,他們的糧食大量的傾銷到東瀛,導致東瀛地區的地方資金大量的流到了美國,英國又關稅壁壘,現在這兩個市場東瀛都沒辦法擠進去,大明還在比較自閉,而且自給自足,東瀛的糧食,東瀛唯一的生命線就隻剩下自己的宗主國德國。


    德國政府自然也不可能隻有自己爽了不帶他們玩,畢竟缺德事幹多了就變成大英了,德國要將太平洋戰略視為長期戰略,那就不能失去能夠給德國本土帶來大量利潤的東瀛。


    奧古斯特讓德國的政府機關動起來,立刻在東瀛地區樹立貿易壁壘,優先將農民的糧食賣掉,然後再由德國政府去低價收購美國的糧食,再以市場均價賣給東瀛人民,以此來保證農民的利益。


    老實說這並不算什麽大事,因為這件事情是奧古斯特策劃的,她在金融風暴爆發之前就在東瀛地區部署好了一切,最終結果也倒向了德國希望的那個樣子,東瀛沒辦法自己解決問題,得靠德國政府,德國政府輕鬆的幫他們解決了問題,這提升了德國政府在東瀛人民心中的形象。


    無論是英國還是德國,基本上都從經濟危機中恢複了過來,甚至還在金融危機中大賺了一筆,接下來就是美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艾蒂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艾蒂爾並收藏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