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鋼鐵雄心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 作者:艾蒂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從1877年到1880年的這三年間,整個歐洲度過了一段相對和平的歲月,巴爾幹戰爭的傷痛正在逐漸被撫平,塞爾維亞和羅馬尼亞這兩個在巴爾幹戰爭中獲利最大的國家迅速的從戰爭的陰霾中走出,通過以歐洲聯盟為主的歐陸經濟貿易體係迴了一口血。
羅馬尼亞靠販賣資源提前還清了貸款,作為歐洲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羅馬尼亞這塊地方完全稱得上是老天爺賞飯吃,光是德國每年就要進口五十萬噸的石油作為工業燃料,當然實際的花費肯定沒有這麽恐怖,畢竟石油這玩意成本還是太高了。
煤炭依然還是德國工業機器的主要燃料,主要還是因為便宜,便宜就是好。
卡爾·本茨在德國科學院的拚命砸錢研究下,成功的製造出了世界第一輛以燃燒汽油為動力的三輪汽車,戴姆勒與邁巴赫這兩兄弟在汽油內燃機上也取得了顯著的突破。
奧古斯特對汽車的發展十分的在意,大量的科研經費都投入到汽車相關的研究去了,德國科學院一半以上的經費都用在琢磨這個汽車上,甚至連軍工科研都得給發動機讓道,奧古斯特甚至將汽油機稱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藝術。
奧古斯特現在為數不多的愛好就是琢磨汽車了,要不就是在萊茵報上續寫她曾經未曾寫完的小說,也就是《鋼鐵之人》的第二部,奧古斯特給它起了個新名字《鋼鐵雄心》,這本書奧古斯特花了不少心思,也是到目前為止寫的最長的一本,將後續約瑟夫所經曆的一切,基本上都寫了出來。
《鋼鐵雄心》算是《鋼鐵之人》的一次重置,補充了一些設定,也加入了一些奧古斯特對蘇聯未來的一些思考,最終匯聚成了這樣一本厚重的人物傳記,包括鋼鐵之人在內總共三部,將約瑟夫人生中的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都描述了一編。
這本小說在1880年的新年開始在柏林銷售,隨後一個月的時間就暢銷整個德國,但是在實際銷量方麵,約瑟夫三部曲被阿道夫三部曲穩壓一頭。
當然這並不是說奧古斯特的文采有所下降了,相反她認為約瑟夫三部曲的完成度要高於阿道夫三部曲,最初寫帝國係列的時候,她還比較缺錢,小說的賣點在於刺激,內容要足夠有趣,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更高的銷量。
而且還有當時的曆史背景因素影響,當時的普魯士,剛度過一段十分艱難的歲月,就跟德國打輸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場景一樣,幾乎是百業蕭條,所以他們能夠對小說裏的人物共情,並期待普魯士能夠出現這樣一位雄心勃勃的領導者。
所以阿道夫係列在當年銷量很不錯,而奧古斯特也成為了德國人眼中的阿道夫,甚至有人還斷章取義的將其當成陰謀論,書中阿道夫所做的一切都跟現在奧古斯特做的不謀而合,普魯士在拿破侖戰爭之後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陣痛期,這象征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德國,而被民意選出來的帝國元首,指的就是奧古斯特本人。
後麵什麽進軍萊茵蘭,德奧合並,索取蘇台德等等,這些都已經被奧古斯特實現了,甚至她贏的更多,她是真的實現了德奧合並,甚至還將整個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都置於帝國政府的統治之下。
當然奧古斯特對這些陰謀論並不是很在意,畢竟她當時寫的時候也預料不到自己真的能夠實現這些想法,但是反正現在實現了,那些事後諸葛亮的人也就跳出來了。
跟有現實因素的阿道夫係列比起來,約瑟夫係列就有些生不逢時了,同樣是描述小人物是如何一步一步踏上高位的,阿道夫的經曆更能夠得到資產階級的認同,畢竟他們都處在政治光譜的同一邊,而約瑟夫在登上高位之後,所選擇的事一條全新的道路。
這條道路讓所有資產階級和反動階級膽寒,而約瑟夫的做法也十分的不政治正確,如果是阿道夫,為了得到資產階級的支持,他會給所謂的民族企業開後門,但約瑟夫不會,他的鐵拳對所有階級一視同仁。
作為奧古斯特老粉絲的俾斯麥也是很好奇啊,她很想知道奧古斯特這些年到底除了跟莉莉安一起給自己上強度,還想了些什麽劃時代的玩意出來。
結果看完《鋼鐵雄心》的第二卷之後都差點表示,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不對勁啊,很不對勁啊!
晚上俾斯麥還當著奧古斯特的麵吐槽了一下,“你以後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可不能入戲太深啊!萬一那幫刁民真的造反了,那給我們帶來的問題不就大了嗎?”
俾斯麥指的是第二卷的內容,這一卷的內容承接了好幾年前的劇情,俄國的十月革命成功了,布爾什維克黨人不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還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約瑟夫也進入了中央委員會,跟弗拉基米爾,托洛斯基以及斯維爾德洛夫組成了四人局。
他們有權力決定所有緊急問題,這幫人昨天還是通緝犯,今天卻成為了整個國家的領導人,而對於那時的蘇俄來說,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四麵楚歌,首當其衝的不是內部的危機,而是外部的敵人,十月革命爆發的時候,外麵還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戰。
前線的士兵無疑是最慘的,最開始他們為沙皇而戰,德軍的進攻令他們難以招架,在他們敗退的同時後方還爆發了二月革命,指揮他們的人變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政府首腦克倫斯基整了個大夥,臭名昭著的克倫斯基攻勢,結果顯而易見,他們輸得一敗塗地。
即使俄軍手上擁有像布魯西洛夫這樣的名將也難以扭轉敗局,短命的臨時政府也跟著倒台,克倫斯基逃去了美國。
當布爾什維克黨接手這支軍隊的時候,他們發現前線士兵軍心渙散,後勤基本等於沒有,甚至在前線的士兵都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換了三個老板了。
報告送迴到聖彼得堡的時候,弗拉基米爾立刻就決定議和了,但議和也就意味著要割地賠款,這邊弗拉基米爾剛在大會上談論了民族自決,現在又必須得把這些民族的領土割讓給德國人,這種行為讓許多名義上的俄羅斯加盟國很不滿。
黨內的左翼激進派表示議和個集貿,跟他們打到底,即使這會導致蘇維埃政權的覆滅,無產階級不應該在任何情況下向帝國主義妥協,即使蘇維埃政權因此覆滅了,也會成為世界無產主義革命的基石。
但是弗拉基米爾和約瑟夫都覺得這特麽就是扯淡,站著說話不腰疼,去前線送死的不是你,你當然可以在這裏侃大山啊,你不想活別帶著同誌們一起死好吧。
世界革命會不會發生還不知道,但俄國革命已經發生了,他們的當務之急不是去管世界革命,而是不惜一切代價的保護革命果實,政權的存在高於一切,其他的分歧都是可以擱置的。
羅馬尼亞靠販賣資源提前還清了貸款,作為歐洲資源最多的國家之一,羅馬尼亞這塊地方完全稱得上是老天爺賞飯吃,光是德國每年就要進口五十萬噸的石油作為工業燃料,當然實際的花費肯定沒有這麽恐怖,畢竟石油這玩意成本還是太高了。
煤炭依然還是德國工業機器的主要燃料,主要還是因為便宜,便宜就是好。
卡爾·本茨在德國科學院的拚命砸錢研究下,成功的製造出了世界第一輛以燃燒汽油為動力的三輪汽車,戴姆勒與邁巴赫這兩兄弟在汽油內燃機上也取得了顯著的突破。
奧古斯特對汽車的發展十分的在意,大量的科研經費都投入到汽車相關的研究去了,德國科學院一半以上的經費都用在琢磨這個汽車上,甚至連軍工科研都得給發動機讓道,奧古斯特甚至將汽油機稱為十九世紀最偉大的藝術。
奧古斯特現在為數不多的愛好就是琢磨汽車了,要不就是在萊茵報上續寫她曾經未曾寫完的小說,也就是《鋼鐵之人》的第二部,奧古斯特給它起了個新名字《鋼鐵雄心》,這本書奧古斯特花了不少心思,也是到目前為止寫的最長的一本,將後續約瑟夫所經曆的一切,基本上都寫了出來。
《鋼鐵雄心》算是《鋼鐵之人》的一次重置,補充了一些設定,也加入了一些奧古斯特對蘇聯未來的一些思考,最終匯聚成了這樣一本厚重的人物傳記,包括鋼鐵之人在內總共三部,將約瑟夫人生中的三個比較重要的階段都描述了一編。
這本小說在1880年的新年開始在柏林銷售,隨後一個月的時間就暢銷整個德國,但是在實際銷量方麵,約瑟夫三部曲被阿道夫三部曲穩壓一頭。
當然這並不是說奧古斯特的文采有所下降了,相反她認為約瑟夫三部曲的完成度要高於阿道夫三部曲,最初寫帝國係列的時候,她還比較缺錢,小說的賣點在於刺激,內容要足夠有趣,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更高的銷量。
而且還有當時的曆史背景因素影響,當時的普魯士,剛度過一段十分艱難的歲月,就跟德國打輸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場景一樣,幾乎是百業蕭條,所以他們能夠對小說裏的人物共情,並期待普魯士能夠出現這樣一位雄心勃勃的領導者。
所以阿道夫係列在當年銷量很不錯,而奧古斯特也成為了德國人眼中的阿道夫,甚至有人還斷章取義的將其當成陰謀論,書中阿道夫所做的一切都跟現在奧古斯特做的不謀而合,普魯士在拿破侖戰爭之後陷入了很長一段時間的陣痛期,這象征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德國,而被民意選出來的帝國元首,指的就是奧古斯特本人。
後麵什麽進軍萊茵蘭,德奧合並,索取蘇台德等等,這些都已經被奧古斯特實現了,甚至她贏的更多,她是真的實現了德奧合並,甚至還將整個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都置於帝國政府的統治之下。
當然奧古斯特對這些陰謀論並不是很在意,畢竟她當時寫的時候也預料不到自己真的能夠實現這些想法,但是反正現在實現了,那些事後諸葛亮的人也就跳出來了。
跟有現實因素的阿道夫係列比起來,約瑟夫係列就有些生不逢時了,同樣是描述小人物是如何一步一步踏上高位的,阿道夫的經曆更能夠得到資產階級的認同,畢竟他們都處在政治光譜的同一邊,而約瑟夫在登上高位之後,所選擇的事一條全新的道路。
這條道路讓所有資產階級和反動階級膽寒,而約瑟夫的做法也十分的不政治正確,如果是阿道夫,為了得到資產階級的支持,他會給所謂的民族企業開後門,但約瑟夫不會,他的鐵拳對所有階級一視同仁。
作為奧古斯特老粉絲的俾斯麥也是很好奇啊,她很想知道奧古斯特這些年到底除了跟莉莉安一起給自己上強度,還想了些什麽劃時代的玩意出來。
結果看完《鋼鐵雄心》的第二卷之後都差點表示,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不對勁啊,很不對勁啊!
晚上俾斯麥還當著奧古斯特的麵吐槽了一下,“你以後寫這些東西的時候可不能入戲太深啊!萬一那幫刁民真的造反了,那給我們帶來的問題不就大了嗎?”
俾斯麥指的是第二卷的內容,這一卷的內容承接了好幾年前的劇情,俄國的十月革命成功了,布爾什維克黨人不僅推翻了羅曼諾夫王朝的統治,還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統治,約瑟夫也進入了中央委員會,跟弗拉基米爾,托洛斯基以及斯維爾德洛夫組成了四人局。
他們有權力決定所有緊急問題,這幫人昨天還是通緝犯,今天卻成為了整個國家的領導人,而對於那時的蘇俄來說,完全可以稱得上是四麵楚歌,首當其衝的不是內部的危機,而是外部的敵人,十月革命爆發的時候,外麵還在打第一次世界大戰。
前線的士兵無疑是最慘的,最開始他們為沙皇而戰,德軍的進攻令他們難以招架,在他們敗退的同時後方還爆發了二月革命,指揮他們的人變成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政府首腦克倫斯基整了個大夥,臭名昭著的克倫斯基攻勢,結果顯而易見,他們輸得一敗塗地。
即使俄軍手上擁有像布魯西洛夫這樣的名將也難以扭轉敗局,短命的臨時政府也跟著倒台,克倫斯基逃去了美國。
當布爾什維克黨接手這支軍隊的時候,他們發現前線士兵軍心渙散,後勤基本等於沒有,甚至在前線的士兵都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換了三個老板了。
報告送迴到聖彼得堡的時候,弗拉基米爾立刻就決定議和了,但議和也就意味著要割地賠款,這邊弗拉基米爾剛在大會上談論了民族自決,現在又必須得把這些民族的領土割讓給德國人,這種行為讓許多名義上的俄羅斯加盟國很不滿。
黨內的左翼激進派表示議和個集貿,跟他們打到底,即使這會導致蘇維埃政權的覆滅,無產階級不應該在任何情況下向帝國主義妥協,即使蘇維埃政權因此覆滅了,也會成為世界無產主義革命的基石。
但是弗拉基米爾和約瑟夫都覺得這特麽就是扯淡,站著說話不腰疼,去前線送死的不是你,你當然可以在這裏侃大山啊,你不想活別帶著同誌們一起死好吧。
世界革命會不會發生還不知道,但俄國革命已經發生了,他們的當務之急不是去管世界革命,而是不惜一切代價的保護革命果實,政權的存在高於一切,其他的分歧都是可以擱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