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役尾聲,伊斯坦布爾基本上完全淪陷,奧斯曼蘇丹宣布無條件投降,接下來的分贓會議十分重要,但俄軍此時也已經山窮水盡了,留守君士坦丁堡的都是老弱病殘,真正有戰鬥力的俄軍此時早就已經撤出戰場了。


    沒有辦法,俄國在這場戰役中傷亡過大,失去了單邊製裁奧斯曼的能力,俄國外長戈爾恰科夫隻能來到柏林,想要得到德國的支持。


    俾斯麥派卡普裏維到火車站接待了戈爾恰科夫,這兩個人的段位差不多,俾斯麥想先讓卡普裏維去探一探戈爾恰科夫的想法,看一下俄國的要求是什麽,跟英國有沒有衝突。


    戈爾恰科夫的想法就比較單純了,首先肯定是勢力範圍的問題,巴爾幹的版圖要重新劃分,但隻要德國能夠支持自己,那俄國完全可以多得到很多的利益。


    反之要是德國支持英國,那最終俄國可能什麽都得不到。


    俄國國內在商議的時候是主張什麽都不給的,因為德國並沒有出任何的力,卻能夠得到羅馬尼亞,俄羅斯累死累活死了快五十萬人,最後也就撈了個保加利亞,在許多人眼中這其實不值。


    戈爾恰科夫倒是很冷靜,他知道德國為什麽想要羅馬尼亞,德國看中的就是羅馬尼亞的油田,這其實也不是什麽秘密,德國每年都要從俄羅斯進口幾百萬桶石油,德國的工業機器路子比較野,除了煤炭之外還得燒石油。


    俄羅斯則隻需要燒煤炭就行,雖然戈爾恰科夫不知道石油的潛力到底有多大,但是隻要知道了德國的需求,那一切就都好說。


    戈爾恰科夫在俄羅斯的內閣大會中說道,“德國的行為隻圍繞著一點,那就是石油,長期以來德國的石油來源隻有兩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就是俄國,而德國本身對羅馬尼亞的土地不感興趣,隻要我們能夠滿足德國對石油的渴望,那他們必然會支持我們。”


    理論上說的確是這樣,但是俄國其實有一點搞錯了,和平時期德國想要石油在哪裏都可以買到,所以德國真正的需求是在戰爭開始之後依舊能夠得到充足的石油供應,這才是德國想得到羅馬尼亞的原因。


    任何有關羅馬尼亞油田的妥協都是德國無法接受的。


    來到帝國大廈之後,戈爾恰科夫跟俾斯麥洽談這方麵的問題,他拋出的就是羅馬尼亞的油田,但是德國不能在羅馬尼亞駐軍或者直接軍事占領。


    “那羅馬尼亞的安全由誰來保障?”俾斯麥問道,她這是在質問戈爾恰科夫,你不讓我駐軍,big膽!


    戈爾恰科夫:“因為我們在很多時候需要通過羅馬尼亞去到巴爾幹半島,所以羅馬尼亞不能給德國駐軍。”


    言外之意就是怕德國要搞事情的時候把路給堵了那俄國就完蛋了。


    俾斯麥單方麵叫停了這次會議,現在她要思考怎麽做才是對德國有利的了,德國不能力挺俄國,德國其實並沒有做好迎接戰爭的準備,如果選擇跟進俄國,那勢必會跟英法起衝突,這是俾斯麥不願意看到的。


    ……


    俄土戰爭的會議選在柏林召開,英法德俄四國代表坐在帝國大廈的圓桌上商討關於奧斯曼的具體事宜了,隔壁的休息室還坐了好幾個國家的代表,他們是接到柏林會議的通知,但很可惜會議廳沒他們的位置。


    希臘的外長無疑是最憤怒的,仗是他們打的,血是他們流的,結果柏林會議他們甚至上不去,隻能在台下跟奧斯曼的外長互相罵街。


    希臘在這場戰爭中損失也挺大的,他們折損了三四萬的兵力,對於希臘這種小國那是元氣大傷。


    而俾斯麥最驚訝的事應該居然派了格萊斯頓參加這次會議,莉莉安怎麽想的,讓自由黨跳槽過來的貿易委員會主席來參加這次會議,這家夥不是搞外交的,怎麽讓他來了?


    不對勁,很不對勁,她那個段位的選手不應該做出這種操作,所以她肯定是有企圖的,俾斯麥隻能去猜了。


    在此之前,英國並不確定俄國想不想繼續戰爭,如果他們還要繼續打的話,英國就必須做出反應了,但考慮俄羅斯在戰爭中的傷亡,格萊斯頓的判斷是俄國已無力再戰。


    而且自從倫道夫和卡德維爾接管陸軍之後,英國的陸軍規模已經高達一百三十萬了,甚至還搗鼓出了一些新的科技,但那些高級貨都沒辦法在這場戰爭中大展拳腳,不過也無所謂了。


    格萊斯頓不搭理法國跟德國的要求,直接提出了自己早就擬定好的條約。


    一、奧斯曼帝國放棄除了安納托利亞半島之外的所有領土。


    二、敘利亞和黎巴嫩劃歸法國,外約旦和伊拉克獨立,由英國保障他們的獨立。


    三、大塞爾維亞、大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獨立,其中門第內哥羅和波斯尼亞、黑山並入塞爾維亞,馬其頓並入保加利亞。


    四、奧斯曼將伊庇魯斯、色薩利區、中馬其頓、中馬其頓劃歸希臘,色雷斯-東馬其頓劃歸保加利亞,使其擁有對愛琴海的出海口,向俄國割讓比薩拉比亞、阿達罕、卡爾斯、巴統、巴雅西特給俄羅斯,並賠償二十億盧布的戰爭賠款。


    五、東色雷斯被英國占領,君士坦丁堡劃歸東正教會自治。


    六、奧斯曼放棄對巴爾幹半島、高加索地區的宣稱,解除與埃及的宗主國關係,並轉讓給英國。


    這份條約徹底肢解了奧斯曼帝國,除了安納托利亞本土,基本上所有的領土都獨立或者劃給了其他國家。


    保加利亞劃歸俄國,羅馬尼亞劃歸德國,阿爾巴尼亞劃歸意大利,塞爾維亞劃歸法國,東色雷斯劃歸英國,所有參戰國都得到了好處,巴爾幹諸國的領土要求也基本滿足,連俾斯麥都不敢相信,英國人居然不想著拱火。


    法國是沒想到的啊,英國居然真的把敘利亞和黎巴嫩給自己了,戈爾恰科夫也同意了這份條約,這份條約俄國受益最大,而英國實際的領土並沒有得到多少,它劃走東色雷斯是有其他的想法,所以本質上英國沒有在這場戰爭中得到任何實際的領土。


    那些亂七八糟的公國由此全部並入周邊的大小國家,整個巴爾幹半島隻剩下阿爾巴尼亞,大塞爾維亞,大保加利亞,希臘,羅馬尼亞五個國家,而且大夥的領土要求也都滿足了。


    所有糾纏不清的歸屬權也都理清楚了。


    事後希臘得到了比預想中更多的領土,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也如願以償的獨立了,大家都得到了還不錯的結果,除了土雞。


    戰爭最大的受害者,少走了五六十年彎路,提前遷都安卡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艾蒂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艾蒂爾並收藏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