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是誰在演我?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 作者:艾蒂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奧軍隔壁兩邊的部隊都撤退的時候,貝內德克才終於意識到小醜竟是我自己,現在繼續堅守陣地反而還有被包餃子的風險,貝內德克見局勢不對,便想要撤退了。
他知道自己這個位置擋住了毛奇的第一集團軍,如果自己走了,那麽普軍要是徹底發起總攻,那麻煩就大了,那要不要撤退呢?周圍的幾個參謀都建議撤退,貝內德克此時軟弱的一麵也顯現了出來。
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撤退,但是他想嚐試一下帶著大部隊一起撤退,他認為普魯士的速度不會那麽快,畢竟溝通各部隊是需要時間的,隻是他沒想到,普魯士已經廣泛的裝備了電報機,而奧地利卻沒有這麽先進的玩意。
在幾天的混亂過後,毛奇逐漸控製了局勢,他現在已經確定了其他各個部隊的位置,並且確認了所有士兵已經跨越了蘇台德山地,他直接命令第二集團軍包抄陶特瑙的奧軍,與自己的部隊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
隨著第二集團軍越靠越近,貝內德克隻能退守到沃鬆寇高地,他本來以為能夠在這裏盡可能抵擋住普軍的進攻,為後續的撤退爭取一些時間,為此他還把全部的一百二十門大炮都拉了上來,組成了一道他認為萬無一失的防線。
而曼陀菲爾的大炮群則是讓他提前好幾個版本感受到了喀秋莎火箭筒的力量,曼陀菲爾拉三百多門大炮,擺在平原上,對著貝內德克的高地進行了輪番炮擊,這聲音像打雷聲,在田野上不停的隆隆作響。
遠處指揮的貝內德克聽到這個聲音感覺心直接涼了半截,雖然炸的不是他,但普魯士的火力,普魯士的速度,普魯士的軍隊已經把他嚇破膽了。
隨著奧軍戰線的崩潰,第一集團軍的騎兵又向著陣線飛奔而去,對前線的士兵進行收割,許多支奧軍部隊一觸即潰,貝內德克完全沒辦法組織戰線,派出去的傳令兵到現在都沒有迴應,那現在這個情況要是喊撤退,那士氣可就徹底崩掉了。
最後貝內德克隻能盡可能帶著部隊突圍出去,最終成功的找到一個縫隙鑽了出去,這才保住一條性命,而他最終隻帶迴來了三萬人。
這次會戰普魯士的傷亡不到一萬人,奧軍的傷亡失蹤被俘人數卻在七萬左右,算上其他戰線的損失,奧軍已經損失了快十萬的士兵了,不僅如此波西米亞也已經丟了一半,剩餘的殘兵敗將也都被迫撤退到了易北河附近的地區。
當時間來到五月中旬,普魯士就已經橫掃了大半個波西米亞了,貝內德克覺得波西米亞已經守不住了,最後逃出來的潰兵隻有十三萬人,雖然乍看之下不算少,但實際上奧地利在波西米亞戰場投入了約三十萬的兵力,結果在自己手上折了一半以上。
為了防止傷亡繼續擴大,貝內德克準備渡河撤退,但就在此時,位於維也納的奧地利首相理查德嗬斥了貝內德克的撤退行為,並且要求他無論如何都得守住,他已經在盡力爭取法國的援助了。
隻要堅持下去就有辦法,而且他們已經在快速動員了,布達佩斯方麵馬上就能調集約十萬人過來防守,所以貝內德克不能撤退。
貝內德克現在壓力很大,他每天都在盯著那張地圖,但無論怎麽看都不像是自己能打贏的樣子,軍隊本來裝備就沒普魯士好,還被收拾了一頓,現在就自己手下這幫士兵都已經被普軍打出戰爭後遺症了。
就靠這支士兵,凱撒大帝再世也救不迴來這個局麵啊!
奧皇此時也下令,除非前線的士兵都死光了,不然我不希望看到普軍走出波西米亞!
貝內德克得到奧皇的命令後也隻能不情願的重新部署戰線了,他都不知道維也納在想什麽,原地防守跟等死有什麽區別,維也納不會真的以為自己這點人能夠打贏吧?
當然後勤也還是稍微發了點力的,他們運送了二百門大炮和不到四萬新兵重新上來填補戰線,這讓貝內德克更不能理解了,奧皇你到底在想什麽啊?我們撤退到後麵,靠奧地利的戰略縱深拖垮普軍不好嗎?為什麽一定要頭鐵呢?
可能是後方那些專精結婚的家夥比自己更會打仗吧......
在普軍跨過蘇台德山地的時候,奧軍就已經打過不少次仗了,最精銳的第六軍在那霍德碰上普軍的第三集團軍,結果被亂殺,褲子都還沒穿好就被打垮了,普軍的槍一點一個準,射速又那麽快,真的是讓奧地利吃了很多苦頭。
那霍德之戰是個慘烈的教訓,而過沒兩天,全部戰線同時潰敗,被打的腦闊疼,基本上就是大棒打狗,沒一點脾氣,即使是擁有兩倍以上的優勢兵力也沒有任何屁用,普魯士照樣把奧軍按在地上摩擦。
普魯士的通用性毛瑟步槍實在是太離譜了,這是毛瑟兄弟手搓出來的性能最好的步槍,本來是想命名為63式步槍的,但是奧古斯特還是決定叫它63-71式,這種槍的性能完全不是這個時代該有的,實在是太離譜了。
更何況還有穿透力極強的克虜伯大炮,普魯士還普遍裝備了電報機,能夠隨時聯絡各個戰線之間的情況,可以更加高效的進行各個部隊之間的支援。
對比起來,奧地利拿著落後的步槍,使用著落後的戰術,沒有電台,全靠傳令兵用腳連接各個戰線,後勤找個人死活找不到,主打一個折磨。
固守波西米亞肯定是不行的,這裏完全被蘇台德山脈包圍了,不過奧皇都下令了,那無論如何都得上,他沿著比斯特裏茨河布置了最後一道防線,寄希望於這道防線能擋住普軍的行動。
此時普魯士的第二第一集團軍已經會師,由曼陀菲爾主攻,強渡比斯特裏茨河。
貝內德克派遣了三萬人繞過普軍的陣線,在右側發起進攻,他們在進攻後成功的讓曼陀菲爾的部隊向西邊收縮,而毛奇確實預料到了會有部隊嚐試主動過來發起進攻,他在左右兩側都布有軍隊。
而駐紮在東側的普軍將領比較有想法,他就是愛德華·馮·萊溫斯基,他故意後撤勾引奧地利軍隊,而這支奧軍認為自己的進攻起到了效果,於是便放棄了陣地,向再向前打一段距離,而他們這樣做就讓他們的後方變得十分空虛。
愛德華立刻將這件事情報告給毛奇,當毛奇得知消息後異常興奮,他高興的說,“奧地利這不就把背後留給我們了嗎。”
目前仍然隻有曼陀菲爾的第二集團軍還在推進,毛奇則是派遣了一支五萬人的大部隊突擊奧軍右側,希望能快點在這裏打出個缺口。
他知道自己這個位置擋住了毛奇的第一集團軍,如果自己走了,那麽普軍要是徹底發起總攻,那麻煩就大了,那要不要撤退呢?周圍的幾個參謀都建議撤退,貝內德克此時軟弱的一麵也顯現了出來。
他最後還是選擇了撤退,但是他想嚐試一下帶著大部隊一起撤退,他認為普魯士的速度不會那麽快,畢竟溝通各部隊是需要時間的,隻是他沒想到,普魯士已經廣泛的裝備了電報機,而奧地利卻沒有這麽先進的玩意。
在幾天的混亂過後,毛奇逐漸控製了局勢,他現在已經確定了其他各個部隊的位置,並且確認了所有士兵已經跨越了蘇台德山地,他直接命令第二集團軍包抄陶特瑙的奧軍,與自己的部隊形成一個巨大的鉗形攻勢。
隨著第二集團軍越靠越近,貝內德克隻能退守到沃鬆寇高地,他本來以為能夠在這裏盡可能抵擋住普軍的進攻,為後續的撤退爭取一些時間,為此他還把全部的一百二十門大炮都拉了上來,組成了一道他認為萬無一失的防線。
而曼陀菲爾的大炮群則是讓他提前好幾個版本感受到了喀秋莎火箭筒的力量,曼陀菲爾拉三百多門大炮,擺在平原上,對著貝內德克的高地進行了輪番炮擊,這聲音像打雷聲,在田野上不停的隆隆作響。
遠處指揮的貝內德克聽到這個聲音感覺心直接涼了半截,雖然炸的不是他,但普魯士的火力,普魯士的速度,普魯士的軍隊已經把他嚇破膽了。
隨著奧軍戰線的崩潰,第一集團軍的騎兵又向著陣線飛奔而去,對前線的士兵進行收割,許多支奧軍部隊一觸即潰,貝內德克完全沒辦法組織戰線,派出去的傳令兵到現在都沒有迴應,那現在這個情況要是喊撤退,那士氣可就徹底崩掉了。
最後貝內德克隻能盡可能帶著部隊突圍出去,最終成功的找到一個縫隙鑽了出去,這才保住一條性命,而他最終隻帶迴來了三萬人。
這次會戰普魯士的傷亡不到一萬人,奧軍的傷亡失蹤被俘人數卻在七萬左右,算上其他戰線的損失,奧軍已經損失了快十萬的士兵了,不僅如此波西米亞也已經丟了一半,剩餘的殘兵敗將也都被迫撤退到了易北河附近的地區。
當時間來到五月中旬,普魯士就已經橫掃了大半個波西米亞了,貝內德克覺得波西米亞已經守不住了,最後逃出來的潰兵隻有十三萬人,雖然乍看之下不算少,但實際上奧地利在波西米亞戰場投入了約三十萬的兵力,結果在自己手上折了一半以上。
為了防止傷亡繼續擴大,貝內德克準備渡河撤退,但就在此時,位於維也納的奧地利首相理查德嗬斥了貝內德克的撤退行為,並且要求他無論如何都得守住,他已經在盡力爭取法國的援助了。
隻要堅持下去就有辦法,而且他們已經在快速動員了,布達佩斯方麵馬上就能調集約十萬人過來防守,所以貝內德克不能撤退。
貝內德克現在壓力很大,他每天都在盯著那張地圖,但無論怎麽看都不像是自己能打贏的樣子,軍隊本來裝備就沒普魯士好,還被收拾了一頓,現在就自己手下這幫士兵都已經被普軍打出戰爭後遺症了。
就靠這支士兵,凱撒大帝再世也救不迴來這個局麵啊!
奧皇此時也下令,除非前線的士兵都死光了,不然我不希望看到普軍走出波西米亞!
貝內德克得到奧皇的命令後也隻能不情願的重新部署戰線了,他都不知道維也納在想什麽,原地防守跟等死有什麽區別,維也納不會真的以為自己這點人能夠打贏吧?
當然後勤也還是稍微發了點力的,他們運送了二百門大炮和不到四萬新兵重新上來填補戰線,這讓貝內德克更不能理解了,奧皇你到底在想什麽啊?我們撤退到後麵,靠奧地利的戰略縱深拖垮普軍不好嗎?為什麽一定要頭鐵呢?
可能是後方那些專精結婚的家夥比自己更會打仗吧......
在普軍跨過蘇台德山地的時候,奧軍就已經打過不少次仗了,最精銳的第六軍在那霍德碰上普軍的第三集團軍,結果被亂殺,褲子都還沒穿好就被打垮了,普軍的槍一點一個準,射速又那麽快,真的是讓奧地利吃了很多苦頭。
那霍德之戰是個慘烈的教訓,而過沒兩天,全部戰線同時潰敗,被打的腦闊疼,基本上就是大棒打狗,沒一點脾氣,即使是擁有兩倍以上的優勢兵力也沒有任何屁用,普魯士照樣把奧軍按在地上摩擦。
普魯士的通用性毛瑟步槍實在是太離譜了,這是毛瑟兄弟手搓出來的性能最好的步槍,本來是想命名為63式步槍的,但是奧古斯特還是決定叫它63-71式,這種槍的性能完全不是這個時代該有的,實在是太離譜了。
更何況還有穿透力極強的克虜伯大炮,普魯士還普遍裝備了電報機,能夠隨時聯絡各個戰線之間的情況,可以更加高效的進行各個部隊之間的支援。
對比起來,奧地利拿著落後的步槍,使用著落後的戰術,沒有電台,全靠傳令兵用腳連接各個戰線,後勤找個人死活找不到,主打一個折磨。
固守波西米亞肯定是不行的,這裏完全被蘇台德山脈包圍了,不過奧皇都下令了,那無論如何都得上,他沿著比斯特裏茨河布置了最後一道防線,寄希望於這道防線能擋住普軍的行動。
此時普魯士的第二第一集團軍已經會師,由曼陀菲爾主攻,強渡比斯特裏茨河。
貝內德克派遣了三萬人繞過普軍的陣線,在右側發起進攻,他們在進攻後成功的讓曼陀菲爾的部隊向西邊收縮,而毛奇確實預料到了會有部隊嚐試主動過來發起進攻,他在左右兩側都布有軍隊。
而駐紮在東側的普軍將領比較有想法,他就是愛德華·馮·萊溫斯基,他故意後撤勾引奧地利軍隊,而這支奧軍認為自己的進攻起到了效果,於是便放棄了陣地,向再向前打一段距離,而他們這樣做就讓他們的後方變得十分空虛。
愛德華立刻將這件事情報告給毛奇,當毛奇得知消息後異常興奮,他高興的說,“奧地利這不就把背後留給我們了嗎。”
目前仍然隻有曼陀菲爾的第二集團軍還在推進,毛奇則是派遣了一支五萬人的大部隊突擊奧軍右側,希望能快點在這裏打出個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