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世界大戰
歡迎來到實力至上的19世紀歐洲 作者:艾蒂爾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作為奧古斯特的忠實粉絲,緹娜對這本書還是很重視的,她很期待這阿道夫的最後一部到底能夠講些什麽東西出來。
書接上文,阿道夫的部隊一往無前,直接將歐洲許多國家全部摧毀了,此時英國的一個海軍大臣溫斯頓成為了英國首相,摧毀法國後,阿道夫向英國發出了理性的唿喊,並且要求與英國簽訂停戰協定,結果溫斯頓接到這封信後立刻就拒絕了。
他給阿道夫的迴信是,“如果英國因為歐洲出現一個強權就投降的話,那麽早在拿破侖時期英國就已經投降了。”
阿道夫對此很失望,他正式下定決心對英國發起侵略戰爭,但是本質上阿道夫還是不怎麽情願進攻英國的,這種消極應戰的情緒也影響了軍隊的士兵,為了跨過英吉利海峽,德軍發起了海獅計劃,試圖通過空戰的形式搶奪不列顛的製空,削減英國海軍的實力。
但是無論阿道夫的轟炸機將倫敦轟炸多少次,溫斯頓就是不投降,他不僅不投降,他還要站在廢墟上演講,鼓勵英國人繼續戰鬥,直到勝利。
海獅計劃的流產讓阿道夫感到有些惱火,但是問題也並不大,阿道夫認為英國沒有能力對雄踞歐洲的德國發起攻勢,不如先幫幫自己的蘇聯朋友。
正好蘇聯的領導人約瑟夫在阿道夫攻陷了西歐的同時,也吞並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可以說是收獲頗豐,約瑟夫將目光移到了芬蘭身上,這是一個北歐小國,總人口隻不過區區三百萬,彼得格勒的人口就已經跟他差不多了,為了征服芬蘭,約瑟夫一開始就動員了四十萬的陸軍,兩千架飛機,八千輛坦克,在十月份對芬蘭發起了冬季戰爭。
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芬蘭陸軍總司令曼納海姆成功的將蘇聯侵略者阻擊在了卡列利阿海峽,這道曼納海姆防線一次又一次的抵擋住了蘇聯人的進攻。
在這次戰爭中,蘇聯的國際名聲降至最低點,還被逐出了國際聯盟,在國際上丟了大臉。
所有芬蘭人在亡國滅種的威脅麵前表現出來極其頑強的鬥誌,全國上下一心,大多數的芬蘭人選擇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鄰國瑞典,即使將來亡國了,芬蘭的火種也能留下來,而那些大人們決定留在芬蘭,與蘇聯侵略者決一死戰。
這場冬季戰爭對於蘇聯人來說是極其慘烈的,蘇聯死了十幾萬的士兵,卻隻殲滅了四萬芬蘭人,這戰損比讓整個世界為之驚歎,後麵隨著戰爭的推進,芬蘭逐漸支持不住了,最終戰敗投降。
蘇聯人當然也因為巨大的傷亡無力再戰,兩國迴到了談判桌前,蘇聯丟光顏麵,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卻隻獲得了芬蘭十分之一的領土,弱小的芬蘭向全世界證明了大國不是無敵的,如果下定決心,上下一心,是可以戰勝大國的。
而蘇聯在芬蘭戰場上的糟糕表現讓阿道夫動了心思,他對最信任的副手說道,“我們的軍隊隻需要一個小時就可以征服芬蘭,而蘇聯對付它卻如此吃力,如果用我們訓練完備的機械化部隊進攻蘇聯,那蘇聯還能剩下什麽呢?”
阿道夫不是說笑,他是真想這麽做,而這個時候阿道夫的偶像,貝尼托的意大利也趁機入侵了希臘,結果被錘的滿地找牙,隻能厚著臉皮去找阿道夫,結果阿道夫不到一個月就征服了希臘,這個號稱地中海第一的強國的國家居然連希臘都打不過。
阿道夫在法國扶持了一個傀儡政權,由於首都設立在維希,也叫維希法國,領導的人是軍方的投降派,而那個逃去英國的夏爾則是以聖女貞德的洛林十字作為象征,開展了自由法國運動,它將慢慢強大起來,最終拉起整個法蘭西帝國。
他在非洲不斷的蠶食維希法國的殖民地,最終慢慢的將整個赤道非洲都納入了自由法國的版圖。
而另一件事情就是也讓阿道夫有些窩火,就是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向英國實行了租借法案,甚至還將驅逐艦等最先進的武器都賣給了英國,讓英國能夠繼續抵抗德國的侵略,而且租借法案大部分都是無償的,英國人沒錢甚至連錢都不用給了,隻要在戰後把沒壞的武器送還給美國就好了。
阿道夫知道美國的強大,一直不敢輕舉妄動,他在負責策劃另外一個計劃,他不能讓美國阻撓他。
最終,阿道夫擬定了一個名為巴巴羅薩的作戰計劃,將德軍一分為三,進攻彼得格勒,莫斯科,察裏津三座重要城市,阿道夫對此勢在必得,他認為蘇聯是一個能夠輕易擊敗的敵人,蘇聯的軍隊沒什麽輝煌的戰績,剛建立的時候就被德國打得割地賠款,蘇波戰爭又打輸了,對芬蘭的戰爭也隻是慘勝,正因如此他嚴重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做出了一個十分錯誤的決定,進攻蘇聯。
數百萬德軍跨過邊境線,對蘇聯發起巨大的攻勢,一開始推進的很順利,不到一個星期德軍就打進了基輔以及明斯克,一個月時間攻破重鎮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大門已經打開了,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德軍就打到了蘇聯腹地,數十萬蘇聯軍隊被一輪一輪的擊潰。
對此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非常緊張,如果德國戰勝了蘇聯,那麽就意味著整個歐洲都將落入德國的手中,隨著德國跟日本日益收縮的包圍網,隻能困死在美洲大陸,美國雖強,但與德國相隔重洋,要投入數以百萬的兵力才有可能戰勝德國,其代價是難以想象的,更劃算的明顯是支援蘇聯人,讓蘇聯人跟德國人血拚。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派出霍普金斯訪問約瑟夫,這次訪問非常成功,霍普金斯從約瑟夫的眼中看到了不滅的鬥誌和戰鬥到底的信念,富蘭克林決定支援蘇聯的抗戰。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美國始料未及的事件,日本襲擊了美國的珍珠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沉入了海底,這意味著美國的防禦能力遭到了大幅的削弱。
對此阿道夫在得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震驚,隨後是欣喜若狂,他說道,“日本的參戰是曆史最大的轉折點,它意味著有人將要失去一個大陸,很遺憾那就是盎格魯撒克森人,我們的盟友三千年以來從未被征服。”
阿道夫並不是不想對美國宣戰,他隻是不想德國跟美國單獨作戰,如果日本願意承擔對美作戰的壓力,那麽德國也很樂意跟著參戰,貝尼托也跟著阿道夫一起向美國宣戰,世界大戰到了最高潮。
阿道夫已經打到莫斯科城下了,他還包圍了彼得格勒,蘇聯的失敗似乎已經是命中注定的了,但是一位將軍的出現打破了阿道夫占領莫斯科的幻想,朱可夫。
朱可夫調動軍隊,在莫斯科擋住了德軍巨大的攻勢,打破了德軍閃電戰不可戰勝的神話,約瑟夫也下達了最後的指令,莫斯科就是最後的防線,接下來一步也不許後退。
而約瑟夫也選擇繼續留在莫斯科,他要賭上自己的性命,與莫斯科共存亡。
隨著戰線越推越慢,蘇聯的冬天讓德軍的裝甲部隊難以前進,但是現在德軍依然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他們占領了蘇聯大量的工業區以及農田,如果沒有人幫助的話,蘇聯軍隊絕對會困死在莫斯科的。
就在這個時候,美國向蘇聯運送了大量的午餐肉以及其他補給品,還有許多鋁和鋼材,英國提供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床和技術人員為蘇聯生產新的裝備。
阿道夫發現自己怎麽樣都沒有辦法攻下莫斯科,幹脆調轉兵力朝著察裏津攻擊,它的下方就是高加索地區,是蘇聯最大的油田巴庫的必經之路,隻要奪下巴庫油田,蘇聯的戰爭機器就再無可能被開動。
而這裏終將改變一切。
六月份,日本對美國的中途島發起了巨大的攻勢,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隻有三條航空母艦,他直接一口氣將戰艦全部出動,跟日本打決戰,打出了一比四的交換比,重創日本海軍,僅僅半年就打出了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而蘇聯也緊隨其後,蘇聯人幾乎靠自己就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拿了美國的少量補給品後,蘇聯人在察裏津跟德國人打了大半年,對德軍主力展開了一場巨大的鉗形攻勢,包圍德軍南部的主力部隊,最終在察裏津殲滅了一百五十萬德軍,蘇聯也付出了兩百萬的傷亡,打出了歐洲戰場的轉折點,自此蘇德戰場主動權易手。
隨著時間的推移,德軍盡顯頹勢,戰線不斷的被反推迴來,這讓阿道夫顯得有些慌張了,而此時在非洲也出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事件,英國在阿拉曼跟德軍的非洲主力打了一波決戰,徹底擊敗了德軍在非洲的部隊,打出了非洲戰場的轉折點。
自由法國的軍隊則是奪迴了法國龐大的非洲殖民地,已然成為了非洲抗擊德意的重要力量,非洲戰場的失利刺激到了阿道夫,他直接吞並了維希法國,日本在太平洋節節敗退,自己也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危機。
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麵,英法聯軍登陸了兩西西裏,意大利果斷跳反,推翻了貝尼托的統治,跳到了盟軍一方,而美國的主力部隊也在英國本土登陸,從法國的諾曼底發起了大規模進攻。
阿道夫沒想到美國這麽強大,他不僅可以在太平洋上打垮日本,再給英國跟蘇聯輸送海量的物資,同時還能在諾曼底給自己一記重拳。
蘇聯人帶著滿腔的憤怒衝向了德國的老巢,柏林,所有蘇聯人跟德國人都有一筆血債,他們要徹底粉碎德意誌帝國。
阿道夫隻能躲在地堡裏,隨著蘇軍的逐步深入,叛逃的軍官數不勝數,阿道夫陷入了深深的無助和孤獨,這個男人終於從數十年來關於民族和國家的大夢中醒來,他的帝國已經不複存在了。
英美蘇在雅爾塔舉行了一場大會,在整個世界上劃分了勢力範圍。
而阿道夫隻能在地堡中懷著滿腔的悲憤自殺,德國的徹底失敗標誌著德意誌帝國主義的徹底滅亡,之後美國一轉槍頭,朝著日本投下兩個原子彈,這場戰爭終於結束了。
不會再有人犧牲了,這場戰爭的傷亡超過七千萬人,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被卷入其中,蘇聯軍隊死傷了兩千萬,德國三百五十萬人,日本一百八十五萬人,賽裏斯一千八百萬人,美國二十九萬人,英國二十六萬人,法國二十一萬人。
無論多少都是人命,阿道夫直接或間接的害死了數千萬人,就他下令屠殺的人就高達兩千多萬,這場戰爭,德國被四個歐洲戰勝國分成了四個占領區,隻剩下三十五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就連東普魯士都丟掉了。
緹娜看完後發現這其中的故事描繪了一個人間地獄,所有的勝利在這最後一章都顯得十分諷刺,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都輸的一塌塗地。
阿道夫將所有的一切賭在戰爭上,他的野心和欲望一次次推著他去鋌而走險,最終摔個粉碎,他的失敗似乎是命中注定好的,他屠殺異己,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這些都是他致命的弱點。
愛國當然是好的,民族主義大部分情況下也都是好的,但是太極端了就會走向專製,戰爭的彼岸也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死亡與痛苦,阿道夫三部曲的前兩本都在鼓吹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而這一切的結局就是這本書的名字,帝國的毀滅。
阿道夫的帝國滅亡了,緹娜居然能夠從中感受到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這就像是奧古斯特在警告自己,緹娜作為軍人,當然相信戰爭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案,她剛決定發起一場戰爭,奧古斯特就給她來了這一下。
如果像阿道夫那樣的話,最終留給德意誌帝國的結局就是摔個粉碎,變成大國博弈的棋子。
書接上文,阿道夫的部隊一往無前,直接將歐洲許多國家全部摧毀了,此時英國的一個海軍大臣溫斯頓成為了英國首相,摧毀法國後,阿道夫向英國發出了理性的唿喊,並且要求與英國簽訂停戰協定,結果溫斯頓接到這封信後立刻就拒絕了。
他給阿道夫的迴信是,“如果英國因為歐洲出現一個強權就投降的話,那麽早在拿破侖時期英國就已經投降了。”
阿道夫對此很失望,他正式下定決心對英國發起侵略戰爭,但是本質上阿道夫還是不怎麽情願進攻英國的,這種消極應戰的情緒也影響了軍隊的士兵,為了跨過英吉利海峽,德軍發起了海獅計劃,試圖通過空戰的形式搶奪不列顛的製空,削減英國海軍的實力。
但是無論阿道夫的轟炸機將倫敦轟炸多少次,溫斯頓就是不投降,他不僅不投降,他還要站在廢墟上演講,鼓勵英國人繼續戰鬥,直到勝利。
海獅計劃的流產讓阿道夫感到有些惱火,但是問題也並不大,阿道夫認為英國沒有能力對雄踞歐洲的德國發起攻勢,不如先幫幫自己的蘇聯朋友。
正好蘇聯的領導人約瑟夫在阿道夫攻陷了西歐的同時,也吞並了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可以說是收獲頗豐,約瑟夫將目光移到了芬蘭身上,這是一個北歐小國,總人口隻不過區區三百萬,彼得格勒的人口就已經跟他差不多了,為了征服芬蘭,約瑟夫一開始就動員了四十萬的陸軍,兩千架飛機,八千輛坦克,在十月份對芬蘭發起了冬季戰爭。
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芬蘭陸軍總司令曼納海姆成功的將蘇聯侵略者阻擊在了卡列利阿海峽,這道曼納海姆防線一次又一次的抵擋住了蘇聯人的進攻。
在這次戰爭中,蘇聯的國際名聲降至最低點,還被逐出了國際聯盟,在國際上丟了大臉。
所有芬蘭人在亡國滅種的威脅麵前表現出來極其頑強的鬥誌,全國上下一心,大多數的芬蘭人選擇將自己的孩子送到鄰國瑞典,即使將來亡國了,芬蘭的火種也能留下來,而那些大人們決定留在芬蘭,與蘇聯侵略者決一死戰。
這場冬季戰爭對於蘇聯人來說是極其慘烈的,蘇聯死了十幾萬的士兵,卻隻殲滅了四萬芬蘭人,這戰損比讓整個世界為之驚歎,後麵隨著戰爭的推進,芬蘭逐漸支持不住了,最終戰敗投降。
蘇聯人當然也因為巨大的傷亡無力再戰,兩國迴到了談判桌前,蘇聯丟光顏麵,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卻隻獲得了芬蘭十分之一的領土,弱小的芬蘭向全世界證明了大國不是無敵的,如果下定決心,上下一心,是可以戰勝大國的。
而蘇聯在芬蘭戰場上的糟糕表現讓阿道夫動了心思,他對最信任的副手說道,“我們的軍隊隻需要一個小時就可以征服芬蘭,而蘇聯對付它卻如此吃力,如果用我們訓練完備的機械化部隊進攻蘇聯,那蘇聯還能剩下什麽呢?”
阿道夫不是說笑,他是真想這麽做,而這個時候阿道夫的偶像,貝尼托的意大利也趁機入侵了希臘,結果被錘的滿地找牙,隻能厚著臉皮去找阿道夫,結果阿道夫不到一個月就征服了希臘,這個號稱地中海第一的強國的國家居然連希臘都打不過。
阿道夫在法國扶持了一個傀儡政權,由於首都設立在維希,也叫維希法國,領導的人是軍方的投降派,而那個逃去英國的夏爾則是以聖女貞德的洛林十字作為象征,開展了自由法國運動,它將慢慢強大起來,最終拉起整個法蘭西帝國。
他在非洲不斷的蠶食維希法國的殖民地,最終慢慢的將整個赤道非洲都納入了自由法國的版圖。
而另一件事情就是也讓阿道夫有些窩火,就是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向英國實行了租借法案,甚至還將驅逐艦等最先進的武器都賣給了英國,讓英國能夠繼續抵抗德國的侵略,而且租借法案大部分都是無償的,英國人沒錢甚至連錢都不用給了,隻要在戰後把沒壞的武器送還給美國就好了。
阿道夫知道美國的強大,一直不敢輕舉妄動,他在負責策劃另外一個計劃,他不能讓美國阻撓他。
最終,阿道夫擬定了一個名為巴巴羅薩的作戰計劃,將德軍一分為三,進攻彼得格勒,莫斯科,察裏津三座重要城市,阿道夫對此勢在必得,他認為蘇聯是一個能夠輕易擊敗的敵人,蘇聯的軍隊沒什麽輝煌的戰績,剛建立的時候就被德國打得割地賠款,蘇波戰爭又打輸了,對芬蘭的戰爭也隻是慘勝,正因如此他嚴重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做出了一個十分錯誤的決定,進攻蘇聯。
數百萬德軍跨過邊境線,對蘇聯發起巨大的攻勢,一開始推進的很順利,不到一個星期德軍就打進了基輔以及明斯克,一個月時間攻破重鎮斯摩棱斯克,通往莫斯科的大門已經打開了,僅僅三個月的時間,德軍就打到了蘇聯腹地,數十萬蘇聯軍隊被一輪一輪的擊潰。
對此遠在大西洋另一邊的美國非常緊張,如果德國戰勝了蘇聯,那麽就意味著整個歐洲都將落入德國的手中,隨著德國跟日本日益收縮的包圍網,隻能困死在美洲大陸,美國雖強,但與德國相隔重洋,要投入數以百萬的兵力才有可能戰勝德國,其代價是難以想象的,更劃算的明顯是支援蘇聯人,讓蘇聯人跟德國人血拚。
美國總統富蘭克林派出霍普金斯訪問約瑟夫,這次訪問非常成功,霍普金斯從約瑟夫的眼中看到了不滅的鬥誌和戰鬥到底的信念,富蘭克林決定支援蘇聯的抗戰。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美國始料未及的事件,日本襲擊了美國的珍珠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沉入了海底,這意味著美國的防禦能力遭到了大幅的削弱。
對此阿道夫在得到這個消息後十分震驚,隨後是欣喜若狂,他說道,“日本的參戰是曆史最大的轉折點,它意味著有人將要失去一個大陸,很遺憾那就是盎格魯撒克森人,我們的盟友三千年以來從未被征服。”
阿道夫並不是不想對美國宣戰,他隻是不想德國跟美國單獨作戰,如果日本願意承擔對美作戰的壓力,那麽德國也很樂意跟著參戰,貝尼托也跟著阿道夫一起向美國宣戰,世界大戰到了最高潮。
阿道夫已經打到莫斯科城下了,他還包圍了彼得格勒,蘇聯的失敗似乎已經是命中注定的了,但是一位將軍的出現打破了阿道夫占領莫斯科的幻想,朱可夫。
朱可夫調動軍隊,在莫斯科擋住了德軍巨大的攻勢,打破了德軍閃電戰不可戰勝的神話,約瑟夫也下達了最後的指令,莫斯科就是最後的防線,接下來一步也不許後退。
而約瑟夫也選擇繼續留在莫斯科,他要賭上自己的性命,與莫斯科共存亡。
隨著戰線越推越慢,蘇聯的冬天讓德軍的裝甲部隊難以前進,但是現在德軍依然擁有壓倒性的優勢,他們占領了蘇聯大量的工業區以及農田,如果沒有人幫助的話,蘇聯軍隊絕對會困死在莫斯科的。
就在這個時候,美國向蘇聯運送了大量的午餐肉以及其他補給品,還有許多鋁和鋼材,英國提供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機床和技術人員為蘇聯生產新的裝備。
阿道夫發現自己怎麽樣都沒有辦法攻下莫斯科,幹脆調轉兵力朝著察裏津攻擊,它的下方就是高加索地區,是蘇聯最大的油田巴庫的必經之路,隻要奪下巴庫油田,蘇聯的戰爭機器就再無可能被開動。
而這裏終將改變一切。
六月份,日本對美國的中途島發起了巨大的攻勢,當時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尼米茲隻有三條航空母艦,他直接一口氣將戰艦全部出動,跟日本打決戰,打出了一比四的交換比,重創日本海軍,僅僅半年就打出了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而蘇聯也緊隨其後,蘇聯人幾乎靠自己就打贏了莫斯科保衛戰,拿了美國的少量補給品後,蘇聯人在察裏津跟德國人打了大半年,對德軍主力展開了一場巨大的鉗形攻勢,包圍德軍南部的主力部隊,最終在察裏津殲滅了一百五十萬德軍,蘇聯也付出了兩百萬的傷亡,打出了歐洲戰場的轉折點,自此蘇德戰場主動權易手。
隨著時間的推移,德軍盡顯頹勢,戰線不斷的被反推迴來,這讓阿道夫顯得有些慌張了,而此時在非洲也出現了一個十分重要的事件,英國在阿拉曼跟德軍的非洲主力打了一波決戰,徹底擊敗了德軍在非洲的部隊,打出了非洲戰場的轉折點。
自由法國的軍隊則是奪迴了法國龐大的非洲殖民地,已然成為了非洲抗擊德意的重要力量,非洲戰場的失利刺激到了阿道夫,他直接吞並了維希法國,日本在太平洋節節敗退,自己也陷入了內外交困的危機。
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麵,英法聯軍登陸了兩西西裏,意大利果斷跳反,推翻了貝尼托的統治,跳到了盟軍一方,而美國的主力部隊也在英國本土登陸,從法國的諾曼底發起了大規模進攻。
阿道夫沒想到美國這麽強大,他不僅可以在太平洋上打垮日本,再給英國跟蘇聯輸送海量的物資,同時還能在諾曼底給自己一記重拳。
蘇聯人帶著滿腔的憤怒衝向了德國的老巢,柏林,所有蘇聯人跟德國人都有一筆血債,他們要徹底粉碎德意誌帝國。
阿道夫隻能躲在地堡裏,隨著蘇軍的逐步深入,叛逃的軍官數不勝數,阿道夫陷入了深深的無助和孤獨,這個男人終於從數十年來關於民族和國家的大夢中醒來,他的帝國已經不複存在了。
英美蘇在雅爾塔舉行了一場大會,在整個世界上劃分了勢力範圍。
而阿道夫隻能在地堡中懷著滿腔的悲憤自殺,德國的徹底失敗標誌著德意誌帝國主義的徹底滅亡,之後美國一轉槍頭,朝著日本投下兩個原子彈,這場戰爭終於結束了。
不會再有人犧牲了,這場戰爭的傷亡超過七千萬人,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都被卷入其中,蘇聯軍隊死傷了兩千萬,德國三百五十萬人,日本一百八十五萬人,賽裏斯一千八百萬人,美國二十九萬人,英國二十六萬人,法國二十一萬人。
無論多少都是人命,阿道夫直接或間接的害死了數千萬人,就他下令屠殺的人就高達兩千多萬,這場戰爭,德國被四個歐洲戰勝國分成了四個占領區,隻剩下三十五萬平方公裏的領土,就連東普魯士都丟掉了。
緹娜看完後發現這其中的故事描繪了一個人間地獄,所有的勝利在這最後一章都顯得十分諷刺,德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世界大戰都輸的一塌塗地。
阿道夫將所有的一切賭在戰爭上,他的野心和欲望一次次推著他去鋌而走險,最終摔個粉碎,他的失敗似乎是命中注定好的,他屠殺異己,信奉社會達爾文主義,這些都是他致命的弱點。
愛國當然是好的,民族主義大部分情況下也都是好的,但是太極端了就會走向專製,戰爭的彼岸也不是更好的生活,而是死亡與痛苦,阿道夫三部曲的前兩本都在鼓吹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而這一切的結局就是這本書的名字,帝國的毀滅。
阿道夫的帝國滅亡了,緹娜居然能夠從中感受到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這就像是奧古斯特在警告自己,緹娜作為軍人,當然相信戰爭是解決一切問題的方案,她剛決定發起一場戰爭,奧古斯特就給她來了這一下。
如果像阿道夫那樣的話,最終留給德意誌帝國的結局就是摔個粉碎,變成大國博弈的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