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挖掘的能力取決於個人的邏輯思維能力。


    高考數學滿分150分,莫逸信能取得142分,他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是不弱的。


    羅宇翔的老婆馮嵐從一個很普通的大專院校畢業,學的是工程建築類,畢業後先跟著一個學長在他的建築公司從業,積累了不少實踐經驗,對國內的建築工程承包、建設等流程掌握的駕輕就熟,從施工企業的現場施工人員、資料員、技術員、質檢員、技術負責人到開發企業的開發過程現場管理、後期的交付使用,再後來又做了幾個項目的前期管理,地產開發的全過程、施工全過程均全部經曆過。對工程現場管理、工程技術、工程資料等方麵有近十年的工作經驗。


    建築行業隻憑技術隻能混口飯吃,需要積累廣闊的人脈資源。作為女同誌,馮嵐在社會人際交往中有先天優勢,潑辣的性格使她得到不少人的認可,由此積累了不少人脈資源。


    感覺到自己有能力單幹,就拉上兩個對脾氣的夥伴自己成立了個建築公司,名叫平南中勉建築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後,趕上土木大運,又兢兢業業的工作,幾年下來,積累了不少財富,家裏住房換了二百多平米的複式單元,還先後給羅宇翔配了奧迪a6、豐田霸道乃至奔馳等豪車,對老公還是不錯的。


    《道德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講,“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也就是說,老子在周朝權貴的爭鬥之中,已被排擠地無法工作了,被迫辭官歸隱。在看到周朝衰落,無可救藥之時,老子決定歸隱,西出函穀關時,為關令尹喜所請求,而著書《道德經》上下卷,上卷為《德經》,下卷為《道經》,後人稱為《德道經》或《老子》。這樣,《道德經》就誕生了。


    《道德經》是哪一年誕生的呢?我們來推算一下。老子大約於公元前571年(周靈王元年)出生在陳國苦縣(後被楚國占領),公元前551年任周守藏室之史,公元前516年免官迴歸故裏,公元前485年出函穀關至秦國,公元前471年左右死於秦國。《莊子養生主》裏講,“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因此,老子先生是應函穀關令尹喜所請,著《道德經》上、下篇,分別為《德經》和《道經》,時間大約是在公元前485年。如此算來,《道德經》麵世,至今已有2500餘年。《上述時間考證參照著名學者文章》


    《道德經》問世2500餘年,對它的釋意種類繁多,千奇百怪,都是自言密妙、互推短長,也有高人認為《道德經》是對《易經》的具象推演,但都是以言論言、以辭說辭,莫逸信拜讀了很多相關著作,沒發現有人用陰陽五行生克製化理論來分析《道德經》,《易經》是先賢對天、地、人三個層次具象的推演,用最簡易的“道”推演了天、地、人三才千變萬化的“象”,而《道德經》就是老子用自己的語言,運用《易經》中最簡易的“道”,同樣推演了三才變化之象,陰陽五行生克製化力量也是最簡易的“道”演化出來的“象”,以“天”經“地”,以“地”經“人”。


    邵雍的《皇極經世書》講究“元”“會”“運”“世”,類象以“日”“月”“星”“辰”,以元經會,以會經元,以元經世,以日經月,以月經星,以星經辰。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從萬象中尋求形成“萬象”的法則,即是“原動力”,亦名為“道”。


    這種原動力是來源於宇宙,是通過宇宙星辰傳遞過來的法則,不可改變。


    《撼龍經》論風水地理:“峰以星名取其類,星辰下照山成型。”宇宙星辰作為媒介把“法則”傳導給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就勢造形,存在於地理環境中的萬事萬物形成千變萬化的象,來呈現“法則”內涵。


    古代先賢作為有意識的生物,把萬“象”分成“天”“地”“人”三才,把自身所在的物種單獨列為“人”,把其他“象”統歸入“地”,“天”象是獨立的,沒有其他象可與之混淆。


    人類社會亦是“人”象的集合體,雖然強調了“人”的重要性,但人類社會的運動過程同樣是“宇宙法則”的具象,“天時”“地利”“人和”是人類語言對“象”的符號化,人類社會運動難以擺脫“天時”之功。


    人類覺醒了意識,開始思考自身的生存問題,開始觀察周圍環境,抬頭仰視,視野之內頭頂是一望無際、自然接連的穹蓋,名之為“天”,亦即是陽爻“——”;低頭俯視,足下是時有溝壑的承載,名之為“地”,亦即是陰爻“— —”;空中的太陽光明又有熱量,地麵有寒冷、濕潤;形成了細分陰陽的意識。


    太陽升落,地麵由光明變為黑暗,又由黑暗變為光明,空間“象”在往複變化,光明、黑暗、溫暖、寒冷的不斷轉化,意識進一步細分為四象,光明、熱量和生命力是太陽,符號化為“?”;寒冷、黑暗和水流是 少陰,符號化為“?”;溫暖、活力和水流是少陽,符號化為“?”;寒冷、濕潤和月相變化是太陰,符號化為“?”。


    後人強調了人的重要性,在四象中間又增加了一個空間層次,就是人類所能夠改變並活動的層次,二爻變成了三爻,四象變成了八卦。


    乾卦“? ”,上中下三爻皆是陽爻,天、人、地三個層次皆溫暖、積極、活躍,五行屬金。


    兌卦“?”,除上爻是陰爻,中下兩爻皆是陽爻,天因素消極、寒冷,人、地兩層次積極、活躍,不得天時之意,五行屬金。


    離卦“?”,中虛之象,天、地合時,人卻消極滯怠,五行屬火。


    震卦“? ”,隻得地利,天時不趨,人亦消滯,五行屬木。


    巽卦“?”,天、人皆動,卻無根基,五行屬木。


    坎卦“? ”,天、地不利,人處險地,五行屬水。


    艮卦“? ”,止象,風雲變幻,不得地利,人困不前,五行屬土。


    坤卦“?”,三才皆滯,俱寂之象,五行屬土。


    其實這些卦象的變化,隻是日月星辰與地球之間空間位置關係變動而產生的“象”。


    有了文字後,先賢發明了幹支紀法,其實都是為了紀錄以地球為視角觀察所發現的日月星辰之間的位置變動關係。


    比如六十甲子納音,“甲乙錦江煙,丙丁沒穀田,戊己熒堤柳,庚辛掛杖錢,壬癸林鍾滿,花甲納音全。”有智者把六十甲子幹支編為歌訣,方便記憶。


    甲子、乙醜、甲午、乙未對“錦”字的“金”偏旁,紀錄了地球在這個空間運動階段“金”氣為盛。


    甲寅、乙卯、甲申、乙酉對“江”字的“水”偏旁,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水”氣為盛。


    甲辰、乙巳、甲戌、乙亥對“煙”字的“火”偏旁,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火”氣為盛。


    丙子、丁醜、丙午、丁未對“沒”字的“水”偏旁,紀錄了地球在這個空間運動階段“水”氣為盛。


    丙寅、丁卯、丙申、丁酉對“穀”字的“火”象形,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火”氣為盛。


    丙辰、丁巳、丙戌、丁亥對“田”字的“土”象,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土”氣為盛。


    戊子、己醜、戊午、己未對“熒”字的“火”象,紀錄了地球在這個空間運動階段“火”氣為盛。


    戊寅、己卯、戊申、己酉對“堤”字的“土”象,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土”氣為盛。


    戊辰、己巳、戊戌、己亥對“柳”字的“木”象,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木”氣為盛。


    庚子、辛醜、庚午、辛未對“掛”字的“土”象,紀錄了地球在這個空間運動階段“土”氣為盛。


    庚寅、辛卯、庚申、辛酉對“杖”字的“木”象,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木”氣為盛。


    庚辰、辛巳、庚戌、辛亥對“錢”字的“金”象,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金”氣為盛。


    壬子、癸醜、壬午、癸未對“林”字的“木”象,紀錄了地球在這個空間運動階段“木”氣為盛。


    壬寅、癸卯、壬申、癸酉對“鍾”字的“金”象,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金”氣為盛。


    壬辰、癸巳、壬戌、癸亥對“滿”字的“水”象,紀錄地球在此空間運動階段“水”氣為盛。


    從甲子到癸醜,十二地支配十天幹,現實生活中人們用這些“符號”用來紀年、紀月、紀日、紀時,早已忽略了這是紀錄空間變動的符號。


    “時間”是虛幻的,是人類意識的產物,並不真實存在。隻不過方便了把人這種繁殖能力極強的生物活動規律化,以便產生更強大的能動性,這就是“時間”存在的真正意義。


    強化“時間”的意義不過是象從小就給小牛帶上牛鼻繩,小牛以為這是與生俱來的物品,從來不去懷疑它是否該存在,一根繩可以拴住牛的一輩子,時間也可以控製一個人的一生,這樣更容易操控。發明“時間”的人,絕對是天才中的佼佼者。


    人類逐漸把視角從天地之象轉向日出日落,從觀察日、月、星、辰的輪轉,轉向觀看日冕的影子,再精確到沙漏,最終意識停留在表盤上,已經徹底忽視了自身與天地之間的根本聯係,身體的生理器官仍在和“宇宙法則”共鳴,大腦卻被人類自身創造出來的“垃圾”所占領並控製,地球變成了宇宙中的“垃圾”世界,人類的進化其實是在衰變,大腦背離心髒,在向最終毀滅急速奔馳,終將魂飛魄散,迴歸宇宙,淹沒於“本根”中,看不見、摸不著,既然消失了,也就沒有了語言文字、行為意識,談不上“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可既”。


    《道德經》稱“本根”為“樸”。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由小變大而飛逝,遠去杳冥之地而輪轉歸來,迴環往複。


    蘊涵在天地“萬象”中的“法則之力”歸根結底到底是什麽?直到現在也沒人能給出答案。


    迴到《道德經》第三十八章,看老子的言辭“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是把人類社會一個周期的五種狀態“崇尚道”“崇尚德”“崇尚仁”“崇尚義”“崇尚禮”的輪轉順序解釋清楚了,“道”“德”“仁”“義”“禮”依次是五種社會形態下人類主流心態的體現,“崇尚道”的社會會被“崇尚德”的社會所取代,之後依次是“崇尚仁”、“崇尚義、“崇尚禮”,“崇尚道”的社會人們崇尚無為求自然發展,“崇尚德”的社會人們追求無為而治,“崇尚仁”的社會人們追求做為不求所得,“崇尚義”的社會人們追求有為而希望有所得,“崇尚禮”的社會人們追求作為而必須得到,作為了得不到,窮盡手段也要得到。


    老子把這五種社會形態比擬成五行之性,“道”曰“水”性,順其自然;“德”曰“土”性,承載而求包容;“仁”曰“木”性,積極向上而崇賢;“義”曰“金”性,不雕琢不成器;“禮”曰“火”性,虛中炎上,華而不實,觸碰必有所取。


    按照老子論述的“道”死“德”生,“德”死“仁”生,“仁”死“義”生,“義”死“禮”生,“禮”死當然“道”又生的輪轉來看現實社會的發展,確實很準確,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道”,過渡到“無為而民自化”的“德”,繼而是“有餘以奉天下”的“仁”,之後是“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的“義”,終將達到一個周期的終點“禮”,這個階段呈現的狀態是“攘臂而扔之”,得不到就要不擇手段,也是“毀滅之世”,一切都會被“火”焚燒殆盡,之後再進入“道”之時代,經過破而後立,進入下一個周期。


    “水”死“土”生,“土”死“木”生,“木”死“金”生,“金”死“火”生,“火”死而“水”生,五行遞進順序是“受克者死,克者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莫一心三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莫一心三用並收藏大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