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村是個風景秀麗的小村莊,村裏的村民祖祖輩輩耕田種地,一代又一代,根深蒂固。
村東頭的江大柱和吳氏生了三個兒子,大郎和二郎都長的五大三粗,做田間地頭的活是一把好手,三郎卻生的像白麵書生,在地裏幹活也曬不黑。
一日,三郎跟著吳氏去鎮上趕集,經過學塾,聽見朗朗讀書聲,他便站著不肯離去。
吳氏見他如此,便帶著他去鄰村找村學先生,三郎當時八歲,開蒙早的孩子,四歲便開始學認字了。
三郎的大名叫江易,他娘吳氏是個有遠見的潑辣婦人,江易跟村學先生學認字,吳氏便叫江易的兩個哥哥晚間下工迴來跟著江易一起學。
她尋思著,三郎喜歡讀書,說不定大郎二郎也喜歡,一份學費三人學,不浪費銀錢,指不定江家能出幾個做學問的人,若是成了,便是祖墳冒青煙,給江家光宗耀祖了。
於是,江易白日跟村學先生學認字,晚間迴來便教兩個哥哥,兩個哥哥開始還新鮮,跟著認了幾個字,沒幾日,便覺得太難記不住,最後就直接不學了。
吳氏也不為難他們兩兄弟,一人一命,強求不得。
江易喜歡讀書,認字很快,村學先生說她家三郎是做學問的料,吳氏聽了很高興,對三郎抱著極高的期待。
江易跟著村學先生學了認字後,吳氏便送他去鎮上學塾。
自打江易去鎮上學塾,吳氏在村裏跟人說話就三句不離她家三郎如何用功做學問,將來是做秀才的料等等,聽她如此說,村裏有人羨慕她,也有人在背後說風涼話,給她潑冷水。
江易讀書第七年的時候,去參加縣考,第一次考試,吳氏比江易還緊張,她那日早早收拾妥當,陪江易去考試,讓吳氏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考試,江易竟然考過了。
吳氏高興壞了,往常聽人說做學問難,考試更難,沒個兩三次考不過,她尋思著,三郎怎麽的也要考個兩次才能考上,沒想到一次就考上了,這得省多少銀錢啊。
縣考過後是府考,吳氏直接把家裏的事往江大柱身上一推,帶上幹糧和水,陪江易去府考,府考比縣考更遠,路上要耽擱幾天,一家人翹首以待,都盼著江易府考能再出捷報。
有了縣考的經驗,江易府考沒費多大勁便考過了,這下不得了了,吳氏逢人便說她家三郎是做學問的命,旁人要考幾次的縣考府考,她家三郎一次便考過了。
吳氏本就是村裏的大喇叭,經她這麽一番誇耀,江三郎學問了得,逢考必過的消息傳遍村裏,往日羨慕的更加羨慕,說風涼話的閉了嘴。
畢竟,這在東林村還是頭一人,祖輩務農的東林村,突然出了一個做學問的人,還逢考必過,如此考下去,將來必定是做大官的命,這讓誰不羨慕?
過了縣考和府考,再過院考這一關便是秀才了。
一如大家所料,江易的院考也非常順利,不僅考上,還是秀才中的廩生。
大家都不知道這廩生是什麽意思,江易解釋說,廩生就是秀才中的第一名,月月可有六鬥米領,每年還有四兩銀子發。
這可讓村民開了眼界了,他們都知道讀書費錢,不曾知道讀書還能領錢,這還不算,月月還有糧食領?這是他們往日不曾聽過的。
東林村終於出了第一個秀才,這還不算,還是秀才中的廩生。
村民們好像自己得了銀錢似的,興奮地奔走相告,村裏熱鬧的像過年那般,江大柱的家裏張燈結彩,異常喜慶。
吳氏擼起袖子殺了一頭豬,開席宴請村民,這頭豬平素吳氏舍不得殺,想著養大點再殺,如今,三郎這般爭氣,吳氏一點不心疼,心裏樂嗬的不行。
不消幾日,江易考上秀才的消息傳遍了四鄰八鄉,往日沒有心思讓孩子讀書做學問的村民,也開始動心思了。
這幾日,村學先生都躲著村民,他的屋子小,前來向學的學子太多,已經坐不下了。
大郎二郎也為三郎高興,江家祖輩務農,還不曾有一個讀書人,如今三郎出息了,他們也跟著沾光。
大郎二郎都到了說親的年紀,原本村裏的姑娘還顧忌吳氏潑辣彪悍,將來婆媳不好相處,不肯跟江家大郎二郎說親。
如今,三郎中了秀才,這些顧慮早就被她們拋之腦後,說親的媒婆爭先恐後往江家去,江家的門檻都快被她們踏破了。
吳氏如今是秀才的娘了,她在選兒媳婦上自然不能馬虎,可她發現,來她家說親的姑娘都是衝三郎來的。
這她哪裏肯,三郎今年十五,他如今做學問,年紀不大,親事可以再緩緩,再說,如今他是秀才了,得仔細挑個般配的姑娘,一般姑娘可入不了吳氏的眼,大郎二郎的親事抓緊辦才是正事。
於是,吳氏放出話來,三郎做學問,現下年紀不大,緩兩年再說,大郎二郎先說親事。
如此一來,上門說親的人家頓時少了,這讓吳氏氣不打一處來,她家三郎出色,可大郎二郎也不差呀,地裏的農活他們做的幹脆利索,誰家都沒有她家做的快,而且,年年收成又好。
村南邊崔貴生家有個剛及笄的姑娘,名喚崔迎春,崔貴生和劉氏結婚十載都不曾有生養,看了不少郎中,湯藥喝了不少,就是懷不上。
有年冬天,崔貴生從鎮上趕集迴來,在山路上走著,突聞孩提哭聲,他聞聲尋去,一個繈褓中的嬰孩被丟棄在雪地裏,身上蓋著一塊帛布,小臉凍得通紅。
崔貴生以為大人有事走開片刻,他左右張望,又喊了幾聲,都無人應聲,等了片刻後還不見人,孩子太小他怕凍壞了,便自作主張把孩子抱迴了家。
妻子劉氏見崔貴生大雪天抱迴一個嬰孩,不明所以,崔貴生便將經過說與她聽,兩人決定先收養著,再出去打聽打聽,是誰家的孩子,若有人來尋就將孩子交還於她。
可幾年過去了,一直沒人來尋孩子,村民們都說,他們沒有孩子,是老天爺可憐他們,給他們送來一個孩子,大家勸他們養在身邊當自己的孩子,二人覺得在理,便將孩子留了下來。
二人不知孩子的姓名,見帛布上有兩個字,他們沒讀過書不識字,就去找村學先生,先生說是迎春二字,他們便給孩子起名迎春。
迎春五歲的時候,劉氏懷孕了,夫婦二人很高興,有村民說,這是他們的善舉感動了觀音娘娘,觀音娘娘給他們送子了,第二年,劉氏便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福娃。
沒生福娃的時候,崔貴生夫婦待迎春視若己出,福娃出生後,劉氏開始慢慢偏心,有時還會打罵迎春。
迎春及笄之後,劉氏就想快點給她說門親事將她嫁出去,免得在家浪費糧食,剛好江家大郎二郎說親,劉氏原想著把迎春說給三郎,尋思著,將來若三郎考上大官,她們娘家人也可以受點恩惠。
不曾想,吳氏現下隻給大郎二郎說親,劉氏與崔貴生商量了一下,決定去跟大郎說親。
劉氏心裏盤算著,長嫂如母,日後若是三郎出息了,他們作為三郎大嫂的娘家人,也能被照顧到一二。
劉氏這邊的如意算盤打的劈啪響,第二日,便托媒婆上江家說親,吳氏聽說跟大郎說親的是崔家姑娘,心下不高興,她皺了皺眉頭沒言語。
倒不是說崔家姑娘不好,而是那姑娘麵黃肌瘦,身子看著柔弱,不似有福氣好生養的模樣。
農家人身子不強壯難撐起一個家,日後要生孩子開枝散葉,還要幹農活操持家務,媳婦身子太嬌弱會苦了大郎。
劉氏見媒婆去江家說了親,江家沒有什麽迴應,她一時摸不著吳氏的心思。
如今的江家不同往日,自從江易考上秀才之後,吳氏便趾高氣揚起來,說話氣勢足,襯得旁人在她麵前自然就低了一等。
這日,劉氏做了幾個蔥花餅,正琢磨著怎麽跟吳氏搭上話問問說親的事,就見迎春背著背簍去宰豬草。
劉氏瞅著迎春的背影,突然靈機一動,對著迎春道:“塘邊的豬草多,去那邊宰,娘做了幾個燒餅,帶上,餓了吃。”
迎春還沒反應過來,劉氏已經將包好的蔥花餅塞進她手裏。迎春看著手裏的餅愣怔著,自打福娃出生之後,劉氏就不曾這般對她了,平日,燒餅這麽好的東西她是吃不著的,隻能眼睜睜看著福娃吃,今日,不知劉氏這是為何?
見迎春這樣的表情,劉氏笑著道:“塘邊的豬草多,去那邊宰,累了就在塘邊的田地邊上坐著歇會,吃幾口燒餅,娘燒好晚飯等你迴來。”
劉氏突然這麽好的語氣對她,讓迎春非常不適應,她一臉狐疑地出了門,劉氏看著迎春走出家門,心裏暗自高興。
塘邊的田地是江家的,這個時辰江家的大郎在地裏幹活,若是他看到迎春宰豬草累了上去幫忙,迎春為表謝意給個燒餅大郎吃,這一來二去兩人便熟絡了,如此這門親事也就八九不離十了,劉氏盤算著,越想心裏越美,她哼著曲兒進灶房燒晚飯去了。
江家,二郎午飯後開始鬧肚子,上了幾趟茅房,在床上躺了一會,又忍不住跑了幾趟茅房,出來後身子癱軟一點力氣都沒了,吳氏怕鬧出什麽毛病來,便叫大郎背著二郎去找郎中瞧瞧。
大郎二郎都出去了,江大柱去鎮上趕集還沒迴來,地裏沒人幹活,三郎放下書,主動提出去地裏幹活。
吳氏先是不肯,可地裏不能沒人幹活,她看了眼外頭毒辣的日頭,叮囑道:“戴上寬邊草帽,累了就去樹下歇息,晚間早點迴來。”
江易扛著鋤頭去地裏,自從讀書做學問之後,他便鮮少種地了,跟村學先生學認字開始,吳氏就沒讓他幹過農活,如今,就更不會讓他幹了。
到了地裏,江易埋頭鋤地,頭上的日頭熱辣辣的,他揮汗如雨也沒停歇。
直至他聽到有人唿救才丟下鋤頭往塘邊跑去,他跑向塘邊,見一個女子跌落塘邊,撲騰著水,大聲唿救。
江易也不會水,他當時沒多想,就直接跳進塘中,向女子遊去,經過一番折騰,兩個不會水的人才爬上岸,都喝了一肚子的水,為了避嫌,迎春向江易道謝後,簡單整理了一下便匆匆走了。
雖然同是一個村裏的人,因著江易讀書早出晚歸,不曾見過迎春,迎春又走的匆忙,江易還沒來得及問她姓名。
迎春迴家後,劉氏見她渾身濕透,頭發散亂,心下大驚,問了才知個中緣由,劉氏頓時大喜,心想,迎春這次落水,江大郎救人,兩人便有了肌膚之親,如此,她與江大郎的親事便成了。
劉氏喜滋滋地想著明日去跟吳氏提說親之事,尋思著,即便吳氏不喜這樁婚事,如今,也要接受了。
迎春不知劉氏想法,她梳洗好,吃了晚飯便開始剁豬草喂豬,將雞趕進圍籠,給它們喂食,打掃院落,此時,爹娘和福娃都已經睡下了,她忙完屋前忙屋後,總算收拾妥當才進屋睡下。
第二日,吃完早飯,吳大柱和大郎二郎去了地裏幹活,吳氏正在給雞喂食,劉氏就笑臉盈盈在外麵喊:“大郎他娘在家嗎?”
吳氏探出頭,見是劉氏,心裏明了,她招唿劉氏進門,不緊不慢給雞喂完食,跟劉氏拉起了家常。
劉氏見她就是不提說親之事,便主動問大郎與她家迎春的親事,吳氏見糊弄不過,便婉轉道出緣由,說大郎是長子,又是種地出生,大郎的媳婦要身體強健,擔得起農活又能操持好家務,還能傳宗接代好生養。
聽吳氏說完,劉氏想了想迎春的模樣,身子看著確實瘦弱了些,不似村裏其他姑娘那般強健好生養。
若是沒有昨日落水之事,劉氏便會識趣不再提,可現下不一樣了,他們已經有了肌膚之親,這對未出閣的女子來說,那便是毀了名聲之事,若是男子不願娶,女子便是跳進大江也洗不清名節了,劉氏斷不會這般曲了自己。
劉氏便將昨日迎春不慎落水,大郎出手相救之事說了出來,她見吳氏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心裏偷著樂,她倒要看看,江家要如何處理。
劉氏說完,正等著吳氏將頭先不滿迎春的話收迴,卻不曾想,吳氏竟然指著她大罵,罵她汙了自家姑娘的名聲,還冤枉了她家大郎。
劉氏被罵得一頭霧水,見吳氏如此氣勢,劉氏一時也沒了主意,可她又不甘心,便嚷嚷道:“此事大郎必須對迎春負責,否則,迎春往後還如何嫁人?”
吳氏自然不甘示弱,她叉著腰,與劉氏理論起來。
劉氏咬死昨日男子就是大郎,吳氏卻很清楚那人不是大郎,晌午後,大郎背二郎去看郎中,天黑才歸家。
吳氏尋思劉氏如此鬧,就是想賴上大郎娶她家姑娘,原本好好與她說,或許她還能同意這樁親事,崔家姑娘哪都好,就是身子瘦弱了些,現如今劉氏這般胡鬧,吳氏便鐵了心不同意這樁親事。
正在兩人爭吵不休之時,江易不知什麽時候來到她們麵前,道:“昨日男子是我。”
吳氏和劉氏瞬間停了聲,四目驚訝地瞅著他,他再道:“我昨日正在鋤地,聽聞有人唿救,我便下水救了那女子上岸。”
江易這麽一說,吳氏便想起來了,她昨日正在燒晚飯,見江易一身濕著進門,她當時沒有多想,以為他幹活太熱出的一身汗,就忙叫他去清洗了。
如今聽江易說他是那個男子,吳氏一時被噎住了。若真是如此,江易便要娶崔家姑娘進門了,她還沒有從崔家姑娘想賴上大郎的事情裏出來,現在又突然跳出一個三郎要娶崔家姑娘的事情,吳氏混亂的一時說不出話。
劉氏聽聞昨日男子是江易,她心裏樂的就差拍大腿了,原想著與三郎說親,吳氏卻說:“三郎還小,要做學問,年幼不能破身,會耽誤學業。”
劉氏沒辦法,隻得選大郎。
現如今老天開眼,竟然是三郎救下迎春,那她就燒高香了,再不愁三郎日後高中,她這個嶽母不被照顧一二了。
如此想著,劉氏臉上笑的跟朵花似的,若是這樁親事成了,她日後就高枕無憂了。
最後,劉氏滿臉笑容地出了江家的門,哼著小曲兒踱著方步往家走。
知道了事情原委的江家人,晚飯後圍坐在桌前,四個男人一聲不吭地坐著,吳氏心裏一百個不願意,可也不能不管,畢竟人家是一個未出閣的姑娘,說出去會壞了名聲。
可如今三郎在吳氏心裏就是天上的明月,一般姑娘根本配不上她家三郎,崔家姑娘配大郎她都不同意,又如何能同意她配三郎呢。
吳氏愁的直歎氣,卻不想江易站起身,對他們說道:“爹,娘,大哥二哥,我同意娶崔家姑娘。”
江大柱瞅了三郎一眼,甕聲道:“長幼有序,如今大郎二郎還沒成親,不可破了規矩。”
江易是讀書人,這個規矩他自然懂,隻是,若是因為他,崔姑娘日後嫁不出去,他會愧疚難安。
最後,江家人商量的結果是,盡快給大郎二郎說親,等上麵兩個哥哥成親了,再辦三郎與崔姑娘成親之事。
事情雖然定下來了,可吳氏心裏卻不是滋味,三郎是人中龍鳳,不應娶個普通女子,三郎如今隻是考了秀才,他還要一直往上考,將來他要是高中了,這親事......該是多不般配,吳氏越想心裏越不舒坦。
劉氏歡天喜地迴到家,把江易跟迎春的親事跟崔貴生說了,還不忘在後頭加上一句,日後江易高中了,他們作為嶽父嶽母也能沾光,崔貴生聽了也跟著高興。
迎春不知道她的親事因為昨日落水就定了下來,她還是如常做每天忙不完的活。
這日,她背著滿背簍豬草走在路上,見前麵一個男子站在路旁,她低頭走過,卻聽他道:“崔姑娘,我便是那日下水之人,名喚江易,不知姑娘可曾因此事被人非議?若是如此,江易寢食難安。”
迎春抬頭看去,眼前男子正是那日救她的男子,她低下頭,臉色微紅道:“謝江公子的救命之恩,請江公子放心,此事無人非議。”
聽聞無人非議,江易這才放下心來,他道:“前些日子,大哥二哥的親事已經定下來,待他們成親後,你我便成親。”
迎春聽後滿臉緋紅,不知所措道:“婚姻大事全憑爹娘做主,江公子若無事,迎春先告辭了。”說罷,便逃也似的走了。
江易看著逃走的姑娘,臉上也飛起了紅暈,心下覺得此女子甚是有趣。
迎春走出很遠心裏還砰砰地跳著,江易考上秀才之時,她曾聽劉氏說過,去江家給她說親,不曾想,說親的竟然是江易,迎春想著長相一表人才的江易,還有那日兩人從水裏爬上岸,渾身濕透的樣子,不禁羞紅了臉。
吳氏給大郎二郎匆匆選了姑娘辦了喜事,剩下便是三郎了,三郎有誌氣,還要繼續往上考,中了秀才之後,年後就要去府學報道。
為了不影響江易做學問,吳氏與江大柱商量年前就把崔姑娘娶進門,如此,便不耽誤江易年後報道,成了親,江易亦能一心向學,不再分心。
於是,江家三個兒子,都在同一年娶了媳婦。
江家人口一下子多了起來,以往,一家人坐在一起什麽話都能說通透,也不藏著掖著,沒有隔夜話。
現如今,進了三個媳婦,三個媳婦三個心眼,大事沒有,小磕絆不斷,還好吳氏夠潑辣鎮得住她們,日子也就這麽磕絆著往前走著。
大郎和二郎媳婦接連懷孕了,三郎媳婦還沒有動靜,府學離家遠,旬休時間短便迴不了家,江易要秋收和過年才能迴家,小夫妻聚少離多,自是沒那麽快有孩子。
江易再往上考便是舉人,秀才年年能考,舉人三年才能考一迴,去年才考過,再考就要等到後年秋天。
江易是個有大誌向的人,吳氏心裏對這個兒子期望很高,倒不是貪他高中後享他的清福,而是這孩子心中有抱負,為娘的心裏為他高興。
吳氏對三個兒媳婦沒甚滿意,大郎媳婦愛嚼舌根,二郎媳婦摳門,三郎媳婦話不多,總是悶聲不響,不知道她整天想些什麽,不過,別看她身子瘦弱,幹起活來卻手腳利索,把屋前屋後收拾的幹淨敞亮,對公婆也孝順,吳氏也挑不出她的錯。
兩年後的秋天,江易參加鄉試,全村都認為江易這次定能考上,可放榜後一直沒消息,江易托人去打聽,迴話說榜上沒他的名。
這個結果給一直對江易寄予厚望的吳氏一個很大打擊,她什麽都備好了,江易吃席穿的新衣裳,請人吃席要用的銀子,還有省吃儉用大半年養的一頭豬。
如今,什麽都不用了,吳氏好強了這麽多年,從未被什麽事情打垮,這一次,她一病不起了。
村裏也傳了些不好聽的傳言出來,說江易學問做的不好,考不上舉人正常,他就是個做秀才的命;還說江家沒有做大官的命,就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了;最難聽的,便是說江易好吃懶做,不肯下地幹農活,借著讀書靠爹娘兄弟養......
大郎和二郎的媳婦早就不滿意吳氏當家了,大郎二郎每日辛辛苦苦在地裏幹活,掙來的銀子都被吳氏收走,拿去貼補讀書的三郎,她們敢怒不敢言,最多迴屋跟自己的男人鬧幾句。
兩個兒媳婦當晚就躲在屋裏合計了一個時辰,然後各自迴屋對自己的男人軟磨硬泡。
沒出幾日,村民便聽說江家的三個兒子分家了,分成三家,江大柱和吳氏跟三郎一家,大郎和二郎各一家。
吳氏一直病著,迎春衣不解帶在床邊服侍,地裏的活江大柱一個人包了,分家的時候,田地也一分為三。
如今,田地不多,吳氏又需要人照顧,迎春除了照顧吳氏,還要做飯,喂豬喂雞,忙完屋前忙屋後。
江易想跟著江大柱去地裏幹活,被江大柱攔下,叫他去屋裏讀書,江易哪裏肯,江大柱走後,他就去幫迎春剁豬草做飯照顧吳氏。
忙完一天,晚間,二人迴屋躺下,江易握著迎春粗造的手,心疼道:“辛苦你了,嫁給我這麽多年,你替我在家照顧爹娘,如今,我沒有考取舉人,讓你們失望了。”
迎春道:“相公莫要這樣說,照顧爹娘是應該的,相公切不可因為一次沒考上就沒了信心,迎春相信,相公下次定能考上。”
江易望著她,愧疚道:“迎春,可曾後悔嫁給我?”
迎春往他懷裏靠了靠,道:“不曾,相公是個做學問的人,跟旁的男子不一樣。”
江易默了片刻,道:“若是日後我考不上舉人,迴來種地,你可願?”
迎春沒有馬上迴答,她看著江易,問道:“相公可願?”
江易歎了一口氣,道:“若是天意如此,我亦無法。”
迎春停了片刻,道:“相公許是頭幾次考試都順利考上,到了鄉試,也認為跟頭幾次那般順利,便輕視了它,卻不想沒有考上,如今,心中失意,便對自己無信心了,可是這樣?”
江易原本以為迎春隻是一個宅中女子,眼裏不過是柴米油鹽家務事,不曾想,她竟能說出他的心思,他竟一時無言以對。
迎春又道:“相公不是普通男子,是有大誌向之人,假以時日,定能考取功名。”
江易聽後心中一熱,還不曾有人這般知曉他,這便是他心之所向,他激動之餘,不禁反省自己,不該因一時失意就放棄心中向往。
江易的心境豁然開朗,心下便有了計較,待迎春睡下後,他重新思量前程,暗暗下定決心,日後定要戒驕戒躁,穩步向前。
那日之後,江易讀書更加用功,每日做完家務,照顧好吳氏,他就進屋捧起書,直至夜深人靜。
吳氏在迎春和江易的小心照料下身子康複了,分家後,迎春對她照顧的無微不至,還把家務活做得穩穩當當,沒有因為少了她這個主心骨就鬧得雞飛狗跳,那個穩妥淡定的模樣完全可以撐得起一個家。
原本不喜迎春的吳氏,如今也不得不承認,三郎媳婦是個不錯的兒媳婦。
江易第二次參加鄉試的當天,迎春開始胎動,吳氏請了產婆在旁候著,一有胎動就馬上燒熱水準備接生,經曆了一番難熬的陣痛後,迎春順利產下一兒一女,吳氏滿心歡喜,屋裏屋外忙得不亦樂乎。
江易考完試,緊趕慢趕迴到家的時候,孩子已經滿月了。
等待放榜的那段時日,江易學會了給孩子換尿布,擦身,喂米糊,吳氏和迎春完全插不上手,晚間睡覺。
他先哄睡了孩子,再幫迎春收拾屋前屋後,迎春知道,這是相公在心疼她,每次迴家都搶著她手上的事做,就想她得空多歇會。
如今的吳氏和迎春,感情好的像母女似的,迎春生完孩子,吳氏把家裏的所有活都包了,孩子睡了,迎春得空想去幫忙,被吳氏推進屋,叫她陪孩子睡會。
夜間兩個孩子不好帶,一個睡一個哭,把睡的吵醒了就跟著一起哭,自打那以後,吳氏夜間睡覺就過來抱走一個,早上喂飽了米糊再送進屋,又抱另一個去喂,不讓她操心,迎春有時覺得,她就是自己的親娘。
一個月後,一個騎著馬的官差進了東林村,見到村民攔下問路,片刻後,騎著馬直奔江家來,看熱鬧的村民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江易出來後,就聽官差說江易中了舉人,現在是舉人老爺了。
吳氏請官差進屋喝茶吃點心,官差客套婉拒稱要迴去複命,而後向新晉舉人行禮後翻身上馬匆匆離去。
考取舉人之後,江易好像行了大運似的,逢考必過,最後,考上了京城,殿試過後,直接進了翰林院就職。
吳氏和迎春收到江易寫來的報喜信,歡喜的抱頭而泣,江易果然光宗耀祖了。
江易報喜信末尾,叫吳氏和迎春處理好手上田地,收拾行李,拜別鄉親,上京城相聚。
江大柱夫婦和迎春娘仨臨走前,大郎和二郎帶著妻兒來送別,自打分家後,吳氏與這兩個兒子來往便少了,他們在三郎最難的時候提出分家,不顧吳氏生病在床,受媳婦挑唆不管不顧,徹底涼了吳氏的心。
崔貴生和劉氏帶著福娃來送迎春,還給兩個外孫一人送了一把銀鎖,臨走前,劉氏將迎春拉到一邊,叮囑她,去了京城莫忘了幫扶福娃一二,將來他們百年,福娃就拜托她這個姐姐照顧了。
迎春都一一應下,劉氏在生了福娃之後待她雖不似從前那般好,可也不曾過於苛待她,不過是多做事少吃飯,這麽多年,她都不曾記恨於心,心下感念更多的是他們的養育之恩。
一年後,劉氏收到迎春托人帶來的信,說在京城盤下一間食肆,福娃燒餅手藝不錯,在京城做此營業維持生計不成問題。
劉氏當即就落淚了,難得迎春還記得她的囑托,原以為她會一走了之,從此她們再無緣分,哪曾想,迎春仍將他們記掛於心。
崔貴生劉氏和福娃一行三人到京城的第二年,食肆生意紅火,燒餅買賣越做越大。
一日,食肆來了一位身份高貴的美婦人,劉氏被問及當年收養女嬰一事,當劉氏拿出當年蓋在女嬰身上的那塊帛布時,美婦人抱著那塊帛布淚流滿麵。
幾日後,丞相府傳出喜訊,丞相失散多年的女兒迎春已找到,為表感恩,丞相收迎春養父母之子福娃為義子,宴請賓客三日。
村東頭的江大柱和吳氏生了三個兒子,大郎和二郎都長的五大三粗,做田間地頭的活是一把好手,三郎卻生的像白麵書生,在地裏幹活也曬不黑。
一日,三郎跟著吳氏去鎮上趕集,經過學塾,聽見朗朗讀書聲,他便站著不肯離去。
吳氏見他如此,便帶著他去鄰村找村學先生,三郎當時八歲,開蒙早的孩子,四歲便開始學認字了。
三郎的大名叫江易,他娘吳氏是個有遠見的潑辣婦人,江易跟村學先生學認字,吳氏便叫江易的兩個哥哥晚間下工迴來跟著江易一起學。
她尋思著,三郎喜歡讀書,說不定大郎二郎也喜歡,一份學費三人學,不浪費銀錢,指不定江家能出幾個做學問的人,若是成了,便是祖墳冒青煙,給江家光宗耀祖了。
於是,江易白日跟村學先生學認字,晚間迴來便教兩個哥哥,兩個哥哥開始還新鮮,跟著認了幾個字,沒幾日,便覺得太難記不住,最後就直接不學了。
吳氏也不為難他們兩兄弟,一人一命,強求不得。
江易喜歡讀書,認字很快,村學先生說她家三郎是做學問的料,吳氏聽了很高興,對三郎抱著極高的期待。
江易跟著村學先生學了認字後,吳氏便送他去鎮上學塾。
自打江易去鎮上學塾,吳氏在村裏跟人說話就三句不離她家三郎如何用功做學問,將來是做秀才的料等等,聽她如此說,村裏有人羨慕她,也有人在背後說風涼話,給她潑冷水。
江易讀書第七年的時候,去參加縣考,第一次考試,吳氏比江易還緊張,她那日早早收拾妥當,陪江易去考試,讓吳氏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考試,江易竟然考過了。
吳氏高興壞了,往常聽人說做學問難,考試更難,沒個兩三次考不過,她尋思著,三郎怎麽的也要考個兩次才能考上,沒想到一次就考上了,這得省多少銀錢啊。
縣考過後是府考,吳氏直接把家裏的事往江大柱身上一推,帶上幹糧和水,陪江易去府考,府考比縣考更遠,路上要耽擱幾天,一家人翹首以待,都盼著江易府考能再出捷報。
有了縣考的經驗,江易府考沒費多大勁便考過了,這下不得了了,吳氏逢人便說她家三郎是做學問的命,旁人要考幾次的縣考府考,她家三郎一次便考過了。
吳氏本就是村裏的大喇叭,經她這麽一番誇耀,江三郎學問了得,逢考必過的消息傳遍村裏,往日羨慕的更加羨慕,說風涼話的閉了嘴。
畢竟,這在東林村還是頭一人,祖輩務農的東林村,突然出了一個做學問的人,還逢考必過,如此考下去,將來必定是做大官的命,這讓誰不羨慕?
過了縣考和府考,再過院考這一關便是秀才了。
一如大家所料,江易的院考也非常順利,不僅考上,還是秀才中的廩生。
大家都不知道這廩生是什麽意思,江易解釋說,廩生就是秀才中的第一名,月月可有六鬥米領,每年還有四兩銀子發。
這可讓村民開了眼界了,他們都知道讀書費錢,不曾知道讀書還能領錢,這還不算,月月還有糧食領?這是他們往日不曾聽過的。
東林村終於出了第一個秀才,這還不算,還是秀才中的廩生。
村民們好像自己得了銀錢似的,興奮地奔走相告,村裏熱鬧的像過年那般,江大柱的家裏張燈結彩,異常喜慶。
吳氏擼起袖子殺了一頭豬,開席宴請村民,這頭豬平素吳氏舍不得殺,想著養大點再殺,如今,三郎這般爭氣,吳氏一點不心疼,心裏樂嗬的不行。
不消幾日,江易考上秀才的消息傳遍了四鄰八鄉,往日沒有心思讓孩子讀書做學問的村民,也開始動心思了。
這幾日,村學先生都躲著村民,他的屋子小,前來向學的學子太多,已經坐不下了。
大郎二郎也為三郎高興,江家祖輩務農,還不曾有一個讀書人,如今三郎出息了,他們也跟著沾光。
大郎二郎都到了說親的年紀,原本村裏的姑娘還顧忌吳氏潑辣彪悍,將來婆媳不好相處,不肯跟江家大郎二郎說親。
如今,三郎中了秀才,這些顧慮早就被她們拋之腦後,說親的媒婆爭先恐後往江家去,江家的門檻都快被她們踏破了。
吳氏如今是秀才的娘了,她在選兒媳婦上自然不能馬虎,可她發現,來她家說親的姑娘都是衝三郎來的。
這她哪裏肯,三郎今年十五,他如今做學問,年紀不大,親事可以再緩緩,再說,如今他是秀才了,得仔細挑個般配的姑娘,一般姑娘可入不了吳氏的眼,大郎二郎的親事抓緊辦才是正事。
於是,吳氏放出話來,三郎做學問,現下年紀不大,緩兩年再說,大郎二郎先說親事。
如此一來,上門說親的人家頓時少了,這讓吳氏氣不打一處來,她家三郎出色,可大郎二郎也不差呀,地裏的農活他們做的幹脆利索,誰家都沒有她家做的快,而且,年年收成又好。
村南邊崔貴生家有個剛及笄的姑娘,名喚崔迎春,崔貴生和劉氏結婚十載都不曾有生養,看了不少郎中,湯藥喝了不少,就是懷不上。
有年冬天,崔貴生從鎮上趕集迴來,在山路上走著,突聞孩提哭聲,他聞聲尋去,一個繈褓中的嬰孩被丟棄在雪地裏,身上蓋著一塊帛布,小臉凍得通紅。
崔貴生以為大人有事走開片刻,他左右張望,又喊了幾聲,都無人應聲,等了片刻後還不見人,孩子太小他怕凍壞了,便自作主張把孩子抱迴了家。
妻子劉氏見崔貴生大雪天抱迴一個嬰孩,不明所以,崔貴生便將經過說與她聽,兩人決定先收養著,再出去打聽打聽,是誰家的孩子,若有人來尋就將孩子交還於她。
可幾年過去了,一直沒人來尋孩子,村民們都說,他們沒有孩子,是老天爺可憐他們,給他們送來一個孩子,大家勸他們養在身邊當自己的孩子,二人覺得在理,便將孩子留了下來。
二人不知孩子的姓名,見帛布上有兩個字,他們沒讀過書不識字,就去找村學先生,先生說是迎春二字,他們便給孩子起名迎春。
迎春五歲的時候,劉氏懷孕了,夫婦二人很高興,有村民說,這是他們的善舉感動了觀音娘娘,觀音娘娘給他們送子了,第二年,劉氏便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福娃。
沒生福娃的時候,崔貴生夫婦待迎春視若己出,福娃出生後,劉氏開始慢慢偏心,有時還會打罵迎春。
迎春及笄之後,劉氏就想快點給她說門親事將她嫁出去,免得在家浪費糧食,剛好江家大郎二郎說親,劉氏原想著把迎春說給三郎,尋思著,將來若三郎考上大官,她們娘家人也可以受點恩惠。
不曾想,吳氏現下隻給大郎二郎說親,劉氏與崔貴生商量了一下,決定去跟大郎說親。
劉氏心裏盤算著,長嫂如母,日後若是三郎出息了,他們作為三郎大嫂的娘家人,也能被照顧到一二。
劉氏這邊的如意算盤打的劈啪響,第二日,便托媒婆上江家說親,吳氏聽說跟大郎說親的是崔家姑娘,心下不高興,她皺了皺眉頭沒言語。
倒不是說崔家姑娘不好,而是那姑娘麵黃肌瘦,身子看著柔弱,不似有福氣好生養的模樣。
農家人身子不強壯難撐起一個家,日後要生孩子開枝散葉,還要幹農活操持家務,媳婦身子太嬌弱會苦了大郎。
劉氏見媒婆去江家說了親,江家沒有什麽迴應,她一時摸不著吳氏的心思。
如今的江家不同往日,自從江易考上秀才之後,吳氏便趾高氣揚起來,說話氣勢足,襯得旁人在她麵前自然就低了一等。
這日,劉氏做了幾個蔥花餅,正琢磨著怎麽跟吳氏搭上話問問說親的事,就見迎春背著背簍去宰豬草。
劉氏瞅著迎春的背影,突然靈機一動,對著迎春道:“塘邊的豬草多,去那邊宰,娘做了幾個燒餅,帶上,餓了吃。”
迎春還沒反應過來,劉氏已經將包好的蔥花餅塞進她手裏。迎春看著手裏的餅愣怔著,自打福娃出生之後,劉氏就不曾這般對她了,平日,燒餅這麽好的東西她是吃不著的,隻能眼睜睜看著福娃吃,今日,不知劉氏這是為何?
見迎春這樣的表情,劉氏笑著道:“塘邊的豬草多,去那邊宰,累了就在塘邊的田地邊上坐著歇會,吃幾口燒餅,娘燒好晚飯等你迴來。”
劉氏突然這麽好的語氣對她,讓迎春非常不適應,她一臉狐疑地出了門,劉氏看著迎春走出家門,心裏暗自高興。
塘邊的田地是江家的,這個時辰江家的大郎在地裏幹活,若是他看到迎春宰豬草累了上去幫忙,迎春為表謝意給個燒餅大郎吃,這一來二去兩人便熟絡了,如此這門親事也就八九不離十了,劉氏盤算著,越想心裏越美,她哼著曲兒進灶房燒晚飯去了。
江家,二郎午飯後開始鬧肚子,上了幾趟茅房,在床上躺了一會,又忍不住跑了幾趟茅房,出來後身子癱軟一點力氣都沒了,吳氏怕鬧出什麽毛病來,便叫大郎背著二郎去找郎中瞧瞧。
大郎二郎都出去了,江大柱去鎮上趕集還沒迴來,地裏沒人幹活,三郎放下書,主動提出去地裏幹活。
吳氏先是不肯,可地裏不能沒人幹活,她看了眼外頭毒辣的日頭,叮囑道:“戴上寬邊草帽,累了就去樹下歇息,晚間早點迴來。”
江易扛著鋤頭去地裏,自從讀書做學問之後,他便鮮少種地了,跟村學先生學認字開始,吳氏就沒讓他幹過農活,如今,就更不會讓他幹了。
到了地裏,江易埋頭鋤地,頭上的日頭熱辣辣的,他揮汗如雨也沒停歇。
直至他聽到有人唿救才丟下鋤頭往塘邊跑去,他跑向塘邊,見一個女子跌落塘邊,撲騰著水,大聲唿救。
江易也不會水,他當時沒多想,就直接跳進塘中,向女子遊去,經過一番折騰,兩個不會水的人才爬上岸,都喝了一肚子的水,為了避嫌,迎春向江易道謝後,簡單整理了一下便匆匆走了。
雖然同是一個村裏的人,因著江易讀書早出晚歸,不曾見過迎春,迎春又走的匆忙,江易還沒來得及問她姓名。
迎春迴家後,劉氏見她渾身濕透,頭發散亂,心下大驚,問了才知個中緣由,劉氏頓時大喜,心想,迎春這次落水,江大郎救人,兩人便有了肌膚之親,如此,她與江大郎的親事便成了。
劉氏喜滋滋地想著明日去跟吳氏提說親之事,尋思著,即便吳氏不喜這樁婚事,如今,也要接受了。
迎春不知劉氏想法,她梳洗好,吃了晚飯便開始剁豬草喂豬,將雞趕進圍籠,給它們喂食,打掃院落,此時,爹娘和福娃都已經睡下了,她忙完屋前忙屋後,總算收拾妥當才進屋睡下。
第二日,吃完早飯,吳大柱和大郎二郎去了地裏幹活,吳氏正在給雞喂食,劉氏就笑臉盈盈在外麵喊:“大郎他娘在家嗎?”
吳氏探出頭,見是劉氏,心裏明了,她招唿劉氏進門,不緊不慢給雞喂完食,跟劉氏拉起了家常。
劉氏見她就是不提說親之事,便主動問大郎與她家迎春的親事,吳氏見糊弄不過,便婉轉道出緣由,說大郎是長子,又是種地出生,大郎的媳婦要身體強健,擔得起農活又能操持好家務,還能傳宗接代好生養。
聽吳氏說完,劉氏想了想迎春的模樣,身子看著確實瘦弱了些,不似村裏其他姑娘那般強健好生養。
若是沒有昨日落水之事,劉氏便會識趣不再提,可現下不一樣了,他們已經有了肌膚之親,這對未出閣的女子來說,那便是毀了名聲之事,若是男子不願娶,女子便是跳進大江也洗不清名節了,劉氏斷不會這般曲了自己。
劉氏便將昨日迎春不慎落水,大郎出手相救之事說了出來,她見吳氏的臉色越來越難看,心裏偷著樂,她倒要看看,江家要如何處理。
劉氏說完,正等著吳氏將頭先不滿迎春的話收迴,卻不曾想,吳氏竟然指著她大罵,罵她汙了自家姑娘的名聲,還冤枉了她家大郎。
劉氏被罵得一頭霧水,見吳氏如此氣勢,劉氏一時也沒了主意,可她又不甘心,便嚷嚷道:“此事大郎必須對迎春負責,否則,迎春往後還如何嫁人?”
吳氏自然不甘示弱,她叉著腰,與劉氏理論起來。
劉氏咬死昨日男子就是大郎,吳氏卻很清楚那人不是大郎,晌午後,大郎背二郎去看郎中,天黑才歸家。
吳氏尋思劉氏如此鬧,就是想賴上大郎娶她家姑娘,原本好好與她說,或許她還能同意這樁親事,崔家姑娘哪都好,就是身子瘦弱了些,現如今劉氏這般胡鬧,吳氏便鐵了心不同意這樁親事。
正在兩人爭吵不休之時,江易不知什麽時候來到她們麵前,道:“昨日男子是我。”
吳氏和劉氏瞬間停了聲,四目驚訝地瞅著他,他再道:“我昨日正在鋤地,聽聞有人唿救,我便下水救了那女子上岸。”
江易這麽一說,吳氏便想起來了,她昨日正在燒晚飯,見江易一身濕著進門,她當時沒有多想,以為他幹活太熱出的一身汗,就忙叫他去清洗了。
如今聽江易說他是那個男子,吳氏一時被噎住了。若真是如此,江易便要娶崔家姑娘進門了,她還沒有從崔家姑娘想賴上大郎的事情裏出來,現在又突然跳出一個三郎要娶崔家姑娘的事情,吳氏混亂的一時說不出話。
劉氏聽聞昨日男子是江易,她心裏樂的就差拍大腿了,原想著與三郎說親,吳氏卻說:“三郎還小,要做學問,年幼不能破身,會耽誤學業。”
劉氏沒辦法,隻得選大郎。
現如今老天開眼,竟然是三郎救下迎春,那她就燒高香了,再不愁三郎日後高中,她這個嶽母不被照顧一二了。
如此想著,劉氏臉上笑的跟朵花似的,若是這樁親事成了,她日後就高枕無憂了。
最後,劉氏滿臉笑容地出了江家的門,哼著小曲兒踱著方步往家走。
知道了事情原委的江家人,晚飯後圍坐在桌前,四個男人一聲不吭地坐著,吳氏心裏一百個不願意,可也不能不管,畢竟人家是一個未出閣的姑娘,說出去會壞了名聲。
可如今三郎在吳氏心裏就是天上的明月,一般姑娘根本配不上她家三郎,崔家姑娘配大郎她都不同意,又如何能同意她配三郎呢。
吳氏愁的直歎氣,卻不想江易站起身,對他們說道:“爹,娘,大哥二哥,我同意娶崔家姑娘。”
江大柱瞅了三郎一眼,甕聲道:“長幼有序,如今大郎二郎還沒成親,不可破了規矩。”
江易是讀書人,這個規矩他自然懂,隻是,若是因為他,崔姑娘日後嫁不出去,他會愧疚難安。
最後,江家人商量的結果是,盡快給大郎二郎說親,等上麵兩個哥哥成親了,再辦三郎與崔姑娘成親之事。
事情雖然定下來了,可吳氏心裏卻不是滋味,三郎是人中龍鳳,不應娶個普通女子,三郎如今隻是考了秀才,他還要一直往上考,將來他要是高中了,這親事......該是多不般配,吳氏越想心裏越不舒坦。
劉氏歡天喜地迴到家,把江易跟迎春的親事跟崔貴生說了,還不忘在後頭加上一句,日後江易高中了,他們作為嶽父嶽母也能沾光,崔貴生聽了也跟著高興。
迎春不知道她的親事因為昨日落水就定了下來,她還是如常做每天忙不完的活。
這日,她背著滿背簍豬草走在路上,見前麵一個男子站在路旁,她低頭走過,卻聽他道:“崔姑娘,我便是那日下水之人,名喚江易,不知姑娘可曾因此事被人非議?若是如此,江易寢食難安。”
迎春抬頭看去,眼前男子正是那日救她的男子,她低下頭,臉色微紅道:“謝江公子的救命之恩,請江公子放心,此事無人非議。”
聽聞無人非議,江易這才放下心來,他道:“前些日子,大哥二哥的親事已經定下來,待他們成親後,你我便成親。”
迎春聽後滿臉緋紅,不知所措道:“婚姻大事全憑爹娘做主,江公子若無事,迎春先告辭了。”說罷,便逃也似的走了。
江易看著逃走的姑娘,臉上也飛起了紅暈,心下覺得此女子甚是有趣。
迎春走出很遠心裏還砰砰地跳著,江易考上秀才之時,她曾聽劉氏說過,去江家給她說親,不曾想,說親的竟然是江易,迎春想著長相一表人才的江易,還有那日兩人從水裏爬上岸,渾身濕透的樣子,不禁羞紅了臉。
吳氏給大郎二郎匆匆選了姑娘辦了喜事,剩下便是三郎了,三郎有誌氣,還要繼續往上考,中了秀才之後,年後就要去府學報道。
為了不影響江易做學問,吳氏與江大柱商量年前就把崔姑娘娶進門,如此,便不耽誤江易年後報道,成了親,江易亦能一心向學,不再分心。
於是,江家三個兒子,都在同一年娶了媳婦。
江家人口一下子多了起來,以往,一家人坐在一起什麽話都能說通透,也不藏著掖著,沒有隔夜話。
現如今,進了三個媳婦,三個媳婦三個心眼,大事沒有,小磕絆不斷,還好吳氏夠潑辣鎮得住她們,日子也就這麽磕絆著往前走著。
大郎和二郎媳婦接連懷孕了,三郎媳婦還沒有動靜,府學離家遠,旬休時間短便迴不了家,江易要秋收和過年才能迴家,小夫妻聚少離多,自是沒那麽快有孩子。
江易再往上考便是舉人,秀才年年能考,舉人三年才能考一迴,去年才考過,再考就要等到後年秋天。
江易是個有大誌向的人,吳氏心裏對這個兒子期望很高,倒不是貪他高中後享他的清福,而是這孩子心中有抱負,為娘的心裏為他高興。
吳氏對三個兒媳婦沒甚滿意,大郎媳婦愛嚼舌根,二郎媳婦摳門,三郎媳婦話不多,總是悶聲不響,不知道她整天想些什麽,不過,別看她身子瘦弱,幹起活來卻手腳利索,把屋前屋後收拾的幹淨敞亮,對公婆也孝順,吳氏也挑不出她的錯。
兩年後的秋天,江易參加鄉試,全村都認為江易這次定能考上,可放榜後一直沒消息,江易托人去打聽,迴話說榜上沒他的名。
這個結果給一直對江易寄予厚望的吳氏一個很大打擊,她什麽都備好了,江易吃席穿的新衣裳,請人吃席要用的銀子,還有省吃儉用大半年養的一頭豬。
如今,什麽都不用了,吳氏好強了這麽多年,從未被什麽事情打垮,這一次,她一病不起了。
村裏也傳了些不好聽的傳言出來,說江易學問做的不好,考不上舉人正常,他就是個做秀才的命;還說江家沒有做大官的命,就別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了;最難聽的,便是說江易好吃懶做,不肯下地幹農活,借著讀書靠爹娘兄弟養......
大郎和二郎的媳婦早就不滿意吳氏當家了,大郎二郎每日辛辛苦苦在地裏幹活,掙來的銀子都被吳氏收走,拿去貼補讀書的三郎,她們敢怒不敢言,最多迴屋跟自己的男人鬧幾句。
兩個兒媳婦當晚就躲在屋裏合計了一個時辰,然後各自迴屋對自己的男人軟磨硬泡。
沒出幾日,村民便聽說江家的三個兒子分家了,分成三家,江大柱和吳氏跟三郎一家,大郎和二郎各一家。
吳氏一直病著,迎春衣不解帶在床邊服侍,地裏的活江大柱一個人包了,分家的時候,田地也一分為三。
如今,田地不多,吳氏又需要人照顧,迎春除了照顧吳氏,還要做飯,喂豬喂雞,忙完屋前忙屋後。
江易想跟著江大柱去地裏幹活,被江大柱攔下,叫他去屋裏讀書,江易哪裏肯,江大柱走後,他就去幫迎春剁豬草做飯照顧吳氏。
忙完一天,晚間,二人迴屋躺下,江易握著迎春粗造的手,心疼道:“辛苦你了,嫁給我這麽多年,你替我在家照顧爹娘,如今,我沒有考取舉人,讓你們失望了。”
迎春道:“相公莫要這樣說,照顧爹娘是應該的,相公切不可因為一次沒考上就沒了信心,迎春相信,相公下次定能考上。”
江易望著她,愧疚道:“迎春,可曾後悔嫁給我?”
迎春往他懷裏靠了靠,道:“不曾,相公是個做學問的人,跟旁的男子不一樣。”
江易默了片刻,道:“若是日後我考不上舉人,迴來種地,你可願?”
迎春沒有馬上迴答,她看著江易,問道:“相公可願?”
江易歎了一口氣,道:“若是天意如此,我亦無法。”
迎春停了片刻,道:“相公許是頭幾次考試都順利考上,到了鄉試,也認為跟頭幾次那般順利,便輕視了它,卻不想沒有考上,如今,心中失意,便對自己無信心了,可是這樣?”
江易原本以為迎春隻是一個宅中女子,眼裏不過是柴米油鹽家務事,不曾想,她竟能說出他的心思,他竟一時無言以對。
迎春又道:“相公不是普通男子,是有大誌向之人,假以時日,定能考取功名。”
江易聽後心中一熱,還不曾有人這般知曉他,這便是他心之所向,他激動之餘,不禁反省自己,不該因一時失意就放棄心中向往。
江易的心境豁然開朗,心下便有了計較,待迎春睡下後,他重新思量前程,暗暗下定決心,日後定要戒驕戒躁,穩步向前。
那日之後,江易讀書更加用功,每日做完家務,照顧好吳氏,他就進屋捧起書,直至夜深人靜。
吳氏在迎春和江易的小心照料下身子康複了,分家後,迎春對她照顧的無微不至,還把家務活做得穩穩當當,沒有因為少了她這個主心骨就鬧得雞飛狗跳,那個穩妥淡定的模樣完全可以撐得起一個家。
原本不喜迎春的吳氏,如今也不得不承認,三郎媳婦是個不錯的兒媳婦。
江易第二次參加鄉試的當天,迎春開始胎動,吳氏請了產婆在旁候著,一有胎動就馬上燒熱水準備接生,經曆了一番難熬的陣痛後,迎春順利產下一兒一女,吳氏滿心歡喜,屋裏屋外忙得不亦樂乎。
江易考完試,緊趕慢趕迴到家的時候,孩子已經滿月了。
等待放榜的那段時日,江易學會了給孩子換尿布,擦身,喂米糊,吳氏和迎春完全插不上手,晚間睡覺。
他先哄睡了孩子,再幫迎春收拾屋前屋後,迎春知道,這是相公在心疼她,每次迴家都搶著她手上的事做,就想她得空多歇會。
如今的吳氏和迎春,感情好的像母女似的,迎春生完孩子,吳氏把家裏的所有活都包了,孩子睡了,迎春得空想去幫忙,被吳氏推進屋,叫她陪孩子睡會。
夜間兩個孩子不好帶,一個睡一個哭,把睡的吵醒了就跟著一起哭,自打那以後,吳氏夜間睡覺就過來抱走一個,早上喂飽了米糊再送進屋,又抱另一個去喂,不讓她操心,迎春有時覺得,她就是自己的親娘。
一個月後,一個騎著馬的官差進了東林村,見到村民攔下問路,片刻後,騎著馬直奔江家來,看熱鬧的村民圍了個裏三層外三層,江易出來後,就聽官差說江易中了舉人,現在是舉人老爺了。
吳氏請官差進屋喝茶吃點心,官差客套婉拒稱要迴去複命,而後向新晉舉人行禮後翻身上馬匆匆離去。
考取舉人之後,江易好像行了大運似的,逢考必過,最後,考上了京城,殿試過後,直接進了翰林院就職。
吳氏和迎春收到江易寫來的報喜信,歡喜的抱頭而泣,江易果然光宗耀祖了。
江易報喜信末尾,叫吳氏和迎春處理好手上田地,收拾行李,拜別鄉親,上京城相聚。
江大柱夫婦和迎春娘仨臨走前,大郎和二郎帶著妻兒來送別,自打分家後,吳氏與這兩個兒子來往便少了,他們在三郎最難的時候提出分家,不顧吳氏生病在床,受媳婦挑唆不管不顧,徹底涼了吳氏的心。
崔貴生和劉氏帶著福娃來送迎春,還給兩個外孫一人送了一把銀鎖,臨走前,劉氏將迎春拉到一邊,叮囑她,去了京城莫忘了幫扶福娃一二,將來他們百年,福娃就拜托她這個姐姐照顧了。
迎春都一一應下,劉氏在生了福娃之後待她雖不似從前那般好,可也不曾過於苛待她,不過是多做事少吃飯,這麽多年,她都不曾記恨於心,心下感念更多的是他們的養育之恩。
一年後,劉氏收到迎春托人帶來的信,說在京城盤下一間食肆,福娃燒餅手藝不錯,在京城做此營業維持生計不成問題。
劉氏當即就落淚了,難得迎春還記得她的囑托,原以為她會一走了之,從此她們再無緣分,哪曾想,迎春仍將他們記掛於心。
崔貴生劉氏和福娃一行三人到京城的第二年,食肆生意紅火,燒餅買賣越做越大。
一日,食肆來了一位身份高貴的美婦人,劉氏被問及當年收養女嬰一事,當劉氏拿出當年蓋在女嬰身上的那塊帛布時,美婦人抱著那塊帛布淚流滿麵。
幾日後,丞相府傳出喜訊,丞相失散多年的女兒迎春已找到,為表感恩,丞相收迎春養父母之子福娃為義子,宴請賓客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