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後膛炮
舅舅去造反,我科技種田 作者:愛吃芝士意麵的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栓動步槍大量裝備前的幾百年,最多隻能算是冷熱兵器混用的時代。
火槍雖然越來越重要,但還沒有到可以徹底靠一件武器決定戰爭勝負的程度。
然而有了栓動步槍,戰爭的規則將徹底改變。
冷兵器的兵卒再強悍,在密集的栓動步槍火力密度下,也隻能跪倒。
打完了幾發子彈以後,司馬楓對閆朗隻提了一個改進要求。
不是在槍栓下增加彈倉,而是在步槍的前麵,加裝可拆卸的多用途刺刀。
司馬楓決定用刺刀,全麵取代火槍兵手裏的大刀。
而剩下來的力氣,可以多背些子彈。
以往太寧軍的火槍兵,除了攜帶火槍和彈藥,還要背上一把鬼頭刀。
這主要是因為,太寧軍的火槍兵近戰肉搏時候都是使用大刀的。
至於刺刀這玩意,司馬楓倒是提過,可惜沒人能聽進去。
對於鬼頭刀這個太寧軍製式武器,司馬楓一直有很多的非議。
在純粹的冷兵器對抗時代,長槍一直都被認為比大刀更便於殺傷對手。
從力學角度考慮,同樣的力度之下,刺的殺傷力,要高於砍的殺傷力。
因此,江湖上才會出現“砍傷捅亡”的說法。
冷兵器,自古就有一寸長一寸強的說法。
因此,結構簡單實用的長槍,在古代被譽為百兵之王。
到了近現代的戰爭中,將刺刀與手動步槍結合,事實上扮演了古代長槍的角色。
關於長槍,還有一個現代人很難想到的知識點,那就是長槍上紅纓的主要作用。
長槍上的紅纓除了迷惑敵人和裝飾,這兩個附加屬性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擋血”。
在長槍刺入敵人身體後,血液有可能順著槍杆流下,使槍杆變得濕滑,不利於握住。
而紅纓可以吸收血液,從而防止血液流下,起到“血擋”的作用。
閆朗這貨是一個寶藏,這段時間不僅折騰出了栓動步槍,還把後膛炮的初步構型也給倒騰了出來。
江王羅有旺期盼已久的後膛炮,可以大幅提高射速,特別是在空間狹小的艦船上,更為明顯。
想想看,在不停搖晃狹窄的擁擠的艦船上,打完一發炮彈。
要把大炮拉迴船艙內,再清理炮膛裝填是何等的麻煩。
而後膛炮則是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不僅如此,後膛炮可以從後麵塞入彈丸,就可以讓彈丸與炮膛做過盈配合。
在炮彈彈丸上麵加上鉛質或銅質的彈帶,同時在炮膛裏麵拉出膛線。
這樣炮彈也可以和槍彈一樣旋轉起來,就可以利用彈丸旋轉產生的陀螺效應,大大提高射擊的精度。
後膛炮這麽多好處,為什麽火炮流行了幾百年都沒人想到?
其實不是想不到,而是材料和技術不行,搞不來。
弗朗機炮就是最早的後裝火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
在後部炮管和炮身一起鑄有個開孔的凹槽,這個凹槽可以容納和固定子炮。
弗朗機炮在開炮時,先要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
然後再把裝填好的子炮裝入炮腹中,用木楔卡死子炮尾部與凹槽之間的縫隙。
最後再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
由於工藝技術水平的限製,佛郎機大炮的缺點是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
因此就造成火藥氣體的泄漏,可火藥氣體的泄漏必然影響射程。
同時由於子炮是鑄鐵的,在裏麵裝填火藥和彈丸後,還需要人力搬抬。
因此也就不可能做的很大,裝藥量有限。
這兩個因素就導致,佛郎機火炮在東西方,都隻在15-16世紀流行了一段時間。
到了17世紀以後,就被裝藥更多,射程更遠的紅夷大炮所取代。
技術和社會的發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
到了19世紀中後期,隨著鋼鐵技術和加工工藝的提升。
後膛炮再次成功走上了曆史的舞台,並且成為了徹徹底底的主流。
後膛炮的原理並不複雜,然而所有的難度就在於要設計製作可靠的炮閂。
炮閂關起來能密閉發射瞬間火藥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
而發射完成後,要能方便快捷的打開,便於快速裝填。
世間萬物,往往都是要求越簡單的道理,真正幹起來就往往是越難。
典型的炮閂,後來應用成熟的實際上就兩種,一種楔式炮閂,另一種螺紋炮閂。
螺式炮閂,顧名思義就是用螺紋來閉合火炮炮尾的炮閂。
簡單理解就是炮閂是個大螺栓,而炮膛的尾部就是個大螺母。
這樣的設計原理簡單,密封當然也沒有問題。
為了確保密封,同時能夠承受高膛壓,螺紋就必須很長。
而螺紋很長,每次進行開閉的時候,都需要炮手將整個螺紋閂體轉出來,因此效率很低。
所以到後來的螺式炮閂大多改成了間斷式螺紋炮閂。
這種炮閂就是將閂體上的螺紋間斷切開,同時在火炮炮尾內部也有相對應的螺紋。
隻需要將火炮閂體轉動一定的角度,通常是90°或者180°;
就能夠實現螺紋的閉合,操作效率也非常高。
螺紋式炮閂能夠承受住威力很大的壓力,因此主要應用在大口徑火炮上。
早期的艦炮、重炮和要塞炮基本上都是使用的螺紋式炮閂。
螺紋炮閂氣密性好,改為間斷式後開合效率也很高。
不過最大的問題除了對鋼材要求高以外,對加工工藝要求也很高。
在炮膛裏麵刻螺紋,還要能斷開,更要密封好;顯然現在的兵工廠做不到。
因此閆朗選擇的是另一個方案,楔式炮閂。
楔式炮閂需要在炮管的尾部,設立一個連接炮管的閂室。
然後通過楔式炮閂在閂室上下移動,來完成開閉的動作。
相比於螺紋炮閂,楔式炮閂需要在額外設計配合楔式炮閂閂體的炮尾,
從而來保證火炮燃氣不會外泄。
這就導致了,炮尾的結構要複雜不少,火炮的重量也要增加。
但好處就在於對於材料和加工技術的要求低一些,所以更適合當下的情況。
在仔細查看了楔式炮閂的木製模型後。
司馬楓建議閆朗把閂體呈上下移動改為了左右移動,這樣開閉要省力些。
火槍雖然越來越重要,但還沒有到可以徹底靠一件武器決定戰爭勝負的程度。
然而有了栓動步槍,戰爭的規則將徹底改變。
冷兵器的兵卒再強悍,在密集的栓動步槍火力密度下,也隻能跪倒。
打完了幾發子彈以後,司馬楓對閆朗隻提了一個改進要求。
不是在槍栓下增加彈倉,而是在步槍的前麵,加裝可拆卸的多用途刺刀。
司馬楓決定用刺刀,全麵取代火槍兵手裏的大刀。
而剩下來的力氣,可以多背些子彈。
以往太寧軍的火槍兵,除了攜帶火槍和彈藥,還要背上一把鬼頭刀。
這主要是因為,太寧軍的火槍兵近戰肉搏時候都是使用大刀的。
至於刺刀這玩意,司馬楓倒是提過,可惜沒人能聽進去。
對於鬼頭刀這個太寧軍製式武器,司馬楓一直有很多的非議。
在純粹的冷兵器對抗時代,長槍一直都被認為比大刀更便於殺傷對手。
從力學角度考慮,同樣的力度之下,刺的殺傷力,要高於砍的殺傷力。
因此,江湖上才會出現“砍傷捅亡”的說法。
冷兵器,自古就有一寸長一寸強的說法。
因此,結構簡單實用的長槍,在古代被譽為百兵之王。
到了近現代的戰爭中,將刺刀與手動步槍結合,事實上扮演了古代長槍的角色。
關於長槍,還有一個現代人很難想到的知識點,那就是長槍上紅纓的主要作用。
長槍上的紅纓除了迷惑敵人和裝飾,這兩個附加屬性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擋血”。
在長槍刺入敵人身體後,血液有可能順著槍杆流下,使槍杆變得濕滑,不利於握住。
而紅纓可以吸收血液,從而防止血液流下,起到“血擋”的作用。
閆朗這貨是一個寶藏,這段時間不僅折騰出了栓動步槍,還把後膛炮的初步構型也給倒騰了出來。
江王羅有旺期盼已久的後膛炮,可以大幅提高射速,特別是在空間狹小的艦船上,更為明顯。
想想看,在不停搖晃狹窄的擁擠的艦船上,打完一發炮彈。
要把大炮拉迴船艙內,再清理炮膛裝填是何等的麻煩。
而後膛炮則是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
不僅如此,後膛炮可以從後麵塞入彈丸,就可以讓彈丸與炮膛做過盈配合。
在炮彈彈丸上麵加上鉛質或銅質的彈帶,同時在炮膛裏麵拉出膛線。
這樣炮彈也可以和槍彈一樣旋轉起來,就可以利用彈丸旋轉產生的陀螺效應,大大提高射擊的精度。
後膛炮這麽多好處,為什麽火炮流行了幾百年都沒人想到?
其實不是想不到,而是材料和技術不行,搞不來。
弗朗機炮就是最早的後裝火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
在後部炮管和炮身一起鑄有個開孔的凹槽,這個凹槽可以容納和固定子炮。
弗朗機炮在開炮時,先要將火藥彈丸填入子炮中。
然後再把裝填好的子炮裝入炮腹中,用木楔卡死子炮尾部與凹槽之間的縫隙。
最後再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
由於工藝技術水平的限製,佛郎機大炮的缺點是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
因此就造成火藥氣體的泄漏,可火藥氣體的泄漏必然影響射程。
同時由於子炮是鑄鐵的,在裏麵裝填火藥和彈丸後,還需要人力搬抬。
因此也就不可能做的很大,裝藥量有限。
這兩個因素就導致,佛郎機火炮在東西方,都隻在15-16世紀流行了一段時間。
到了17世紀以後,就被裝藥更多,射程更遠的紅夷大炮所取代。
技術和社會的發展都是螺旋式上升的。
到了19世紀中後期,隨著鋼鐵技術和加工工藝的提升。
後膛炮再次成功走上了曆史的舞台,並且成為了徹徹底底的主流。
後膛炮的原理並不複雜,然而所有的難度就在於要設計製作可靠的炮閂。
炮閂關起來能密閉發射瞬間火藥產生的高溫、高壓燃氣。
而發射完成後,要能方便快捷的打開,便於快速裝填。
世間萬物,往往都是要求越簡單的道理,真正幹起來就往往是越難。
典型的炮閂,後來應用成熟的實際上就兩種,一種楔式炮閂,另一種螺紋炮閂。
螺式炮閂,顧名思義就是用螺紋來閉合火炮炮尾的炮閂。
簡單理解就是炮閂是個大螺栓,而炮膛的尾部就是個大螺母。
這樣的設計原理簡單,密封當然也沒有問題。
為了確保密封,同時能夠承受高膛壓,螺紋就必須很長。
而螺紋很長,每次進行開閉的時候,都需要炮手將整個螺紋閂體轉出來,因此效率很低。
所以到後來的螺式炮閂大多改成了間斷式螺紋炮閂。
這種炮閂就是將閂體上的螺紋間斷切開,同時在火炮炮尾內部也有相對應的螺紋。
隻需要將火炮閂體轉動一定的角度,通常是90°或者180°;
就能夠實現螺紋的閉合,操作效率也非常高。
螺紋式炮閂能夠承受住威力很大的壓力,因此主要應用在大口徑火炮上。
早期的艦炮、重炮和要塞炮基本上都是使用的螺紋式炮閂。
螺紋炮閂氣密性好,改為間斷式後開合效率也很高。
不過最大的問題除了對鋼材要求高以外,對加工工藝要求也很高。
在炮膛裏麵刻螺紋,還要能斷開,更要密封好;顯然現在的兵工廠做不到。
因此閆朗選擇的是另一個方案,楔式炮閂。
楔式炮閂需要在炮管的尾部,設立一個連接炮管的閂室。
然後通過楔式炮閂在閂室上下移動,來完成開閉的動作。
相比於螺紋炮閂,楔式炮閂需要在額外設計配合楔式炮閂閂體的炮尾,
從而來保證火炮燃氣不會外泄。
這就導致了,炮尾的結構要複雜不少,火炮的重量也要增加。
但好處就在於對於材料和加工技術的要求低一些,所以更適合當下的情況。
在仔細查看了楔式炮閂的木製模型後。
司馬楓建議閆朗把閂體呈上下移動改為了左右移動,這樣開閉要省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