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題目限製,有巨大壓力,有嚴重後果……這些綜合起來,一般人握筆的手都要顫抖,太考究心態了。
最後那個考生跟元景帝迴答些什麽他已經聽不清了,也無暇去聽,隻在腦子裏迅速思索著跟「殿試有關」又要語不驚人死不休且能流芳百世的千古佳句。
偏最後那個考生和第一個來自雍州的朱逸之是同款貨色,隻會死讀書不會靈活變通,元景帝問了他兩句便大覺無趣,八個閱卷大臣也分辨出此人隻善於作科舉死文章,紛紛不耐煩,在心裏給了個低等的評價,很快將這人叫迴了隊伍當中。
那麽此時此刻,他們又都將視線放在了文靖安身上。
當他們看過去的時候,文靖安放下手中狼毫,將寫在那張金黃色絹帛上的詩作雙手交給了大內官。
大內官用一個托盤接住,然後在上麵又蓋了一張絹帛,因為按照規矩,皇帝沒看之前他是不能先看的,他畢恭畢敬將文靖安當場寫好的詩作呈給了禦座上的元景帝。
元景帝瞟了文靜安一眼,隨後掀開蓋住的絹帛,仔細讀了起來。
下麵的八位閱卷大臣,禮部尚書以及其餘十位考生表麵是安靜等候,心裏其實比誰都著急,都想看看文靖安到底寫了什麽。
元景帝看著看著,將那張寫了詩作的絹帛一把抓到了手裏。
他臉色倒沒變,隻是抓著那張絹帛左看右看,反覆橫看,嘴唇翕動,不斷默讀。
這引得眾人越發好奇,豈料這個元景帝有吃獨食的習慣,起碼很會弔人胃口,他自己看完之後將絹帛反蓋在托盤上,連大內官都沒看清寫了什麽,他就說:「今日召見到此為止,諸卿自去等殿試放榜。」
說罷也不等下麵的臣子行禮,直接起身走了,大內官反應過來,趕緊捧著托盤追了上去,留下眾人麵麵相覷。
文靖安本人也是一頭霧水,行不行皇上您得表個態啊!
那八個閱卷大臣相互商議之後,和禮部尚書交代了幾句,隨從右邊大門去禦書房等候元景帝,禮部尚書跟文靖安等人也不說話,隻是吩咐兩個禮部的官員將文靖安等人送迴去。
出了昭德門,文靖安等十一位考生都有些恍然——殿試召見這就結束了?
相對比於這份恍然,他們更想知道文靖安寫了什麽,裏邊有幾個之前跟文靖安和陳崇章吃過飯,互相換過姓名的,便有人上來問:「靖安兄,你在絹帛上寫了什麽?」
其他人紛紛駐足傾聽,文靖安笑了笑,迴道:「情急之作難登大雅之堂,不敢在諸位學兄麵前獻醜。」
有人機靈,直言道:「聖上看了你的詩沒有當場治你的罪,那就說明你那首詩過關了,能入聖上法眼如何不登大雅之堂?」
其他人都說是這個道理,文靖安道:「的確是這個道理,不過聖上剛才沒有當場公布,我也不好在這裏大張旗鼓,等殿試結果出來之後,我一定告訴諸位學兄。」
提及皇帝,這些考生果然瞬間緘口,意識到這是皇宮大內,禮部的官員就在旁邊,為避免自己失儀,禍從口出,都自動從文靖安身旁散開,站好了隊伍,有序地往宮門方向走。
此時,元景帝、禮部尚書和那八位閱卷大臣已經齊聚禦書房,此外還多了一個吏部尚書在場,殿試金榜出來之後,他要第一時間把新科進士的名單記入吏部的案牘庫,這就意味著這是最後一次商議,這次商議之後,今年的殿試金榜排名就會正式確定下來。
元景帝將那張絹帛放在案麵,說道:「都說說吧,你們都有什麽意見,一甲如何評定?」
禮部尚書和禮部尚書退後不語,他們不是閱卷官,不能給意見,那八位閱卷大臣相互交換了眼神之後便各自表述自己的意見,最後統一下來,大多數人都認定那位叫做淩世心的寧州貢士該評為新科狀元,一位叫做張弘的河東郡貢士評為榜眼,探花則歸來自江州的貢士戚廣伯所有,後麵八位不需多說,都隻能屈居二甲了。
元景帝耐心聽完八位閱卷官的陳述,並不表態,而是問道:「文靖安呢?」
為首的閱卷官主動答道:「該生文章評為二甲尚可,若放到一甲有過度抬舉之嫌,若是放到一甲載入科舉殿試錄傳送各州郡昭示天下,恐有人會質疑朝廷取士水準。」
他這話倒不是針對文靖安,他也沒必要針對文靖安,這些老儒學每個都有幾十年的科舉功底,文靖安那些八股文和殿試策論的厚度他們一眼看穿,和一甲那三位的文章相比確實存在差距。
元景帝卻轉身將案上的絹帛取起,塞到那位閱卷官的手中,說道:「若有這個呢?」
閱卷官接過絹帛緩緩攤開,其餘七位閱卷官的眼睛都乜斜了過來,絹帛金黃,其上有詩。
詩曰:
臣文靖安謹對:
元景十八年應天子殿試召見作
神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卷 完,第三卷「京城名」)
第130章 探花 爾虞我詐富貴榮華
文靖安參加殿試召見迴到客棧後不久,下午二時許,又有宮裏的官員找來,這位官員就不再是來自禮部,而是來自鴻臚寺。
禮部負責科舉實施、名次宣讀,鴻臚寺負責朝會儀節大事,既然鴻臚寺的官員來了,那就說明皇帝即將舉行大朝會召見百官和新科貢士,當朝宣布今年的新科進士,由於這個大朝會全權由鴻臚寺負責,因而又叫做「傳臚日」。
最後那個考生跟元景帝迴答些什麽他已經聽不清了,也無暇去聽,隻在腦子裏迅速思索著跟「殿試有關」又要語不驚人死不休且能流芳百世的千古佳句。
偏最後那個考生和第一個來自雍州的朱逸之是同款貨色,隻會死讀書不會靈活變通,元景帝問了他兩句便大覺無趣,八個閱卷大臣也分辨出此人隻善於作科舉死文章,紛紛不耐煩,在心裏給了個低等的評價,很快將這人叫迴了隊伍當中。
那麽此時此刻,他們又都將視線放在了文靖安身上。
當他們看過去的時候,文靖安放下手中狼毫,將寫在那張金黃色絹帛上的詩作雙手交給了大內官。
大內官用一個托盤接住,然後在上麵又蓋了一張絹帛,因為按照規矩,皇帝沒看之前他是不能先看的,他畢恭畢敬將文靖安當場寫好的詩作呈給了禦座上的元景帝。
元景帝瞟了文靜安一眼,隨後掀開蓋住的絹帛,仔細讀了起來。
下麵的八位閱卷大臣,禮部尚書以及其餘十位考生表麵是安靜等候,心裏其實比誰都著急,都想看看文靖安到底寫了什麽。
元景帝看著看著,將那張寫了詩作的絹帛一把抓到了手裏。
他臉色倒沒變,隻是抓著那張絹帛左看右看,反覆橫看,嘴唇翕動,不斷默讀。
這引得眾人越發好奇,豈料這個元景帝有吃獨食的習慣,起碼很會弔人胃口,他自己看完之後將絹帛反蓋在托盤上,連大內官都沒看清寫了什麽,他就說:「今日召見到此為止,諸卿自去等殿試放榜。」
說罷也不等下麵的臣子行禮,直接起身走了,大內官反應過來,趕緊捧著托盤追了上去,留下眾人麵麵相覷。
文靖安本人也是一頭霧水,行不行皇上您得表個態啊!
那八個閱卷大臣相互商議之後,和禮部尚書交代了幾句,隨從右邊大門去禦書房等候元景帝,禮部尚書跟文靖安等人也不說話,隻是吩咐兩個禮部的官員將文靖安等人送迴去。
出了昭德門,文靖安等十一位考生都有些恍然——殿試召見這就結束了?
相對比於這份恍然,他們更想知道文靖安寫了什麽,裏邊有幾個之前跟文靖安和陳崇章吃過飯,互相換過姓名的,便有人上來問:「靖安兄,你在絹帛上寫了什麽?」
其他人紛紛駐足傾聽,文靖安笑了笑,迴道:「情急之作難登大雅之堂,不敢在諸位學兄麵前獻醜。」
有人機靈,直言道:「聖上看了你的詩沒有當場治你的罪,那就說明你那首詩過關了,能入聖上法眼如何不登大雅之堂?」
其他人都說是這個道理,文靖安道:「的確是這個道理,不過聖上剛才沒有當場公布,我也不好在這裏大張旗鼓,等殿試結果出來之後,我一定告訴諸位學兄。」
提及皇帝,這些考生果然瞬間緘口,意識到這是皇宮大內,禮部的官員就在旁邊,為避免自己失儀,禍從口出,都自動從文靖安身旁散開,站好了隊伍,有序地往宮門方向走。
此時,元景帝、禮部尚書和那八位閱卷大臣已經齊聚禦書房,此外還多了一個吏部尚書在場,殿試金榜出來之後,他要第一時間把新科進士的名單記入吏部的案牘庫,這就意味著這是最後一次商議,這次商議之後,今年的殿試金榜排名就會正式確定下來。
元景帝將那張絹帛放在案麵,說道:「都說說吧,你們都有什麽意見,一甲如何評定?」
禮部尚書和禮部尚書退後不語,他們不是閱卷官,不能給意見,那八位閱卷大臣相互交換了眼神之後便各自表述自己的意見,最後統一下來,大多數人都認定那位叫做淩世心的寧州貢士該評為新科狀元,一位叫做張弘的河東郡貢士評為榜眼,探花則歸來自江州的貢士戚廣伯所有,後麵八位不需多說,都隻能屈居二甲了。
元景帝耐心聽完八位閱卷官的陳述,並不表態,而是問道:「文靖安呢?」
為首的閱卷官主動答道:「該生文章評為二甲尚可,若放到一甲有過度抬舉之嫌,若是放到一甲載入科舉殿試錄傳送各州郡昭示天下,恐有人會質疑朝廷取士水準。」
他這話倒不是針對文靖安,他也沒必要針對文靖安,這些老儒學每個都有幾十年的科舉功底,文靖安那些八股文和殿試策論的厚度他們一眼看穿,和一甲那三位的文章相比確實存在差距。
元景帝卻轉身將案上的絹帛取起,塞到那位閱卷官的手中,說道:「若有這個呢?」
閱卷官接過絹帛緩緩攤開,其餘七位閱卷官的眼睛都乜斜了過來,絹帛金黃,其上有詩。
詩曰:
臣文靖安謹對:
元景十八年應天子殿試召見作
神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第二卷 完,第三卷「京城名」)
第130章 探花 爾虞我詐富貴榮華
文靖安參加殿試召見迴到客棧後不久,下午二時許,又有宮裏的官員找來,這位官員就不再是來自禮部,而是來自鴻臚寺。
禮部負責科舉實施、名次宣讀,鴻臚寺負責朝會儀節大事,既然鴻臚寺的官員來了,那就說明皇帝即將舉行大朝會召見百官和新科貢士,當朝宣布今年的新科進士,由於這個大朝會全權由鴻臚寺負責,因而又叫做「傳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