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召見 身材矮小出身低微
當然這不包括一種特殊情況,如果皇帝覺得這十個人不合自己的心意,或者心血來潮想要增加自己的科舉參與感,又或者出於某種政治考慮想要培植自己認定的人才,他是有權刪減這十個人而將後麵的考生拉攏進來的,畢竟都說了科舉是「人考」而非「法考」,皇帝可以憑私心拔擢私人,隻要那個「私人」過得去就可以了。
大盛朝這次的殿試便出現了這種情況。
當元景帝欽命的閱卷大臣將十份擬好排名的最優秀的答卷呈上之後,元景帝禦覽了一遍名單,瀏覽了一遍答卷,按照往年的習慣,他不會對最終的科舉排名做出更改,完全聽從這些閱卷大臣的意見,直接點頭寫下「準」字硃批,如此狀元、榜眼和探花就確定了。
今年的元景皇帝看完名單之後卻是沒有頷首表態,而是讓大內官將禦案上的一份奏摺交給八位閱卷大臣輪流翻讀。
八位大臣讀罷這份奏摺,一個兩個都是滿頭霧水,因為這個奏摺跟科舉殿試並無半分關係。
這份奏摺的主筆人是延陵知府,除了前麵一些問候恭維皇帝的廢話,他在摺子裏提及的是去年的延陵水災以及水災之後的病災。
第一件事是說在朝廷特派員中書省中書舍人嚴素光的英明領導下,延陵水災得到有效治理,百姓得到妥善安置,田畝沒有被水災浸毀,民居沒有被大水沖毀,他做了十幾年延陵知府,從沒見過有如此治水才能的官員,他和延陵府一眾官員不要封賞就算了(提醒皇帝他們很想要),但懇請聖上務必將治水功勞算在嚴素光的頭上。
這位八位閱卷大臣都是朝中老臣,一眼看出這個延陵知府不要臉,覥著臉巴結舊黨,他把嚴素光推到禦前就是博取丞相嚴同的好感,送丞相家一份大禮,往後說不定就有個禮尚往來,他就能從延陵府升任京官了!
第二件事是病災,他說水災過後延陵府旁一個叫做南花津的地方引發了疫病,短短十來天就有兩百多村民染病,染病者麵色慘白,嘴唇發黑;老少先死,壯年殘喘,要是傳到延陵府中後果不堪設想,所幸還是有中書舍人嚴素光這位能臣果斷封鎖了村子,然後飛馬傳書京城從太醫院請了院判韓延火速趕往延陵,兩位能臣冒著生命危險進出疫區,鞠躬盡瘁,與民同苦,在這兩位幹臣的無私付出下,疫病得以全麵清除,病患得以康復,數十萬延陵百姓得以免災,他和延陵府一眾官員不要封賞就算了(再次提醒皇帝他們很想要),但懇請聖上務必將治疫功勞算在嚴素光和韓延頭上。
本來這封奏摺到這裏就結束了,就是給嚴素光和韓延請賞,奇怪的是延陵知府突兀地在後麵加了一段。
他說治疫病的過程中,有一位從雲州來的童生叫做文靖安的,此子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卻有點歪才,恰巧路過延陵府,給嚴素光和韓延出了點微末主意,又拿出了家傳的治疫秘方,對治理疫病拯救延陵百姓有一定的功勞,他延陵知府向來是個不偏不倚、有一說一的賢臣,不會因為文靖安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就瞞報人家的功勞,還是把文靖安的微末之功如實稟告聖上。
這就很反常了,延陵知府為什麽會給一個雲州來的童生上奏請功?
元景帝坐在禦案之後沉默不語,八位閱卷大臣麵麵相覷,都在揣摩元景帝的心思。
元景帝也不說話,待他看到八位大臣都看完了那份奏摺之後,又讓大內官把另一份送了下去。
這份奏摺就跟科舉有關了。
這份奏摺的捉筆人是雲州學政陸公台,陸公台的奏摺就比延陵知府那份簡潔明了多了,他直言去年主持雲州院試,覆試時對最終入選的考生的答卷都不甚滿意,若將這些答卷送到京城恐怕愧對聖上信任,為國選賢他不敢大意,因此在覆試時多加了一道詩題,題目是「以詩論詩」,詩題不再限定為五言八韻,任由考生發揮。
最終果然得到了不少佳作,其中一首《論詩》更為出彩,特此呈送聖上過目。
詩曰: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他正是將這首詩的作者點做了雲州院試的案首,這位案首也叫做文靖安。
奏摺寫到此處戛然而止,八位閱卷大臣已經對「文靖安」這個名字有了二次記憶,不過此時此刻他們的注意力並不在文靖安身上,而是那首《論詩》,有人覺得這首詩精妙至極,後兩句足為傳世經典,有人當即脫口而出:
「聖上,此子何其猖獗!李杜詩篇若不新鮮誰的詩作新鮮?他嗎?!這是誣衊先賢!」
元景帝說道:「黃卿莫急。」又讓大內官把另一份奏摺送了下去。
這份奏摺的書寫人還是雲州學政陸公台,不過這次他並非主動上奏,而是迴答元景帝的詢問,元景帝問的問題和上麵那個閱卷大臣相同,都是問文靖安怎麽如此猖獗敢說出「李杜詩篇不新鮮」這種話。
陸公台沒有多言,他給元景帝迴了兩首文靖安以前寫的詩詞。
一首簡稱《端午》,一首簡稱《七夕》。
端午寫的是:性命誠可貴,忠義價更高。若為家國故,兩者皆可拋。
相當於一首打油詩,為文靖安八歲時所做。
七夕寫的是:鵲橋語罷清宵半,淚雨銀漢終不怨。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當然這不包括一種特殊情況,如果皇帝覺得這十個人不合自己的心意,或者心血來潮想要增加自己的科舉參與感,又或者出於某種政治考慮想要培植自己認定的人才,他是有權刪減這十個人而將後麵的考生拉攏進來的,畢竟都說了科舉是「人考」而非「法考」,皇帝可以憑私心拔擢私人,隻要那個「私人」過得去就可以了。
大盛朝這次的殿試便出現了這種情況。
當元景帝欽命的閱卷大臣將十份擬好排名的最優秀的答卷呈上之後,元景帝禦覽了一遍名單,瀏覽了一遍答卷,按照往年的習慣,他不會對最終的科舉排名做出更改,完全聽從這些閱卷大臣的意見,直接點頭寫下「準」字硃批,如此狀元、榜眼和探花就確定了。
今年的元景皇帝看完名單之後卻是沒有頷首表態,而是讓大內官將禦案上的一份奏摺交給八位閱卷大臣輪流翻讀。
八位大臣讀罷這份奏摺,一個兩個都是滿頭霧水,因為這個奏摺跟科舉殿試並無半分關係。
這份奏摺的主筆人是延陵知府,除了前麵一些問候恭維皇帝的廢話,他在摺子裏提及的是去年的延陵水災以及水災之後的病災。
第一件事是說在朝廷特派員中書省中書舍人嚴素光的英明領導下,延陵水災得到有效治理,百姓得到妥善安置,田畝沒有被水災浸毀,民居沒有被大水沖毀,他做了十幾年延陵知府,從沒見過有如此治水才能的官員,他和延陵府一眾官員不要封賞就算了(提醒皇帝他們很想要),但懇請聖上務必將治水功勞算在嚴素光的頭上。
這位八位閱卷大臣都是朝中老臣,一眼看出這個延陵知府不要臉,覥著臉巴結舊黨,他把嚴素光推到禦前就是博取丞相嚴同的好感,送丞相家一份大禮,往後說不定就有個禮尚往來,他就能從延陵府升任京官了!
第二件事是病災,他說水災過後延陵府旁一個叫做南花津的地方引發了疫病,短短十來天就有兩百多村民染病,染病者麵色慘白,嘴唇發黑;老少先死,壯年殘喘,要是傳到延陵府中後果不堪設想,所幸還是有中書舍人嚴素光這位能臣果斷封鎖了村子,然後飛馬傳書京城從太醫院請了院判韓延火速趕往延陵,兩位能臣冒著生命危險進出疫區,鞠躬盡瘁,與民同苦,在這兩位幹臣的無私付出下,疫病得以全麵清除,病患得以康復,數十萬延陵百姓得以免災,他和延陵府一眾官員不要封賞就算了(再次提醒皇帝他們很想要),但懇請聖上務必將治疫功勞算在嚴素光和韓延頭上。
本來這封奏摺到這裏就結束了,就是給嚴素光和韓延請賞,奇怪的是延陵知府突兀地在後麵加了一段。
他說治疫病的過程中,有一位從雲州來的童生叫做文靖安的,此子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卻有點歪才,恰巧路過延陵府,給嚴素光和韓延出了點微末主意,又拿出了家傳的治疫秘方,對治理疫病拯救延陵百姓有一定的功勞,他延陵知府向來是個不偏不倚、有一說一的賢臣,不會因為文靖安身材矮小,出身低微就瞞報人家的功勞,還是把文靖安的微末之功如實稟告聖上。
這就很反常了,延陵知府為什麽會給一個雲州來的童生上奏請功?
元景帝坐在禦案之後沉默不語,八位閱卷大臣麵麵相覷,都在揣摩元景帝的心思。
元景帝也不說話,待他看到八位大臣都看完了那份奏摺之後,又讓大內官把另一份送了下去。
這份奏摺就跟科舉有關了。
這份奏摺的捉筆人是雲州學政陸公台,陸公台的奏摺就比延陵知府那份簡潔明了多了,他直言去年主持雲州院試,覆試時對最終入選的考生的答卷都不甚滿意,若將這些答卷送到京城恐怕愧對聖上信任,為國選賢他不敢大意,因此在覆試時多加了一道詩題,題目是「以詩論詩」,詩題不再限定為五言八韻,任由考生發揮。
最終果然得到了不少佳作,其中一首《論詩》更為出彩,特此呈送聖上過目。
詩曰: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他正是將這首詩的作者點做了雲州院試的案首,這位案首也叫做文靖安。
奏摺寫到此處戛然而止,八位閱卷大臣已經對「文靖安」這個名字有了二次記憶,不過此時此刻他們的注意力並不在文靖安身上,而是那首《論詩》,有人覺得這首詩精妙至極,後兩句足為傳世經典,有人當即脫口而出:
「聖上,此子何其猖獗!李杜詩篇若不新鮮誰的詩作新鮮?他嗎?!這是誣衊先賢!」
元景帝說道:「黃卿莫急。」又讓大內官把另一份奏摺送了下去。
這份奏摺的書寫人還是雲州學政陸公台,不過這次他並非主動上奏,而是迴答元景帝的詢問,元景帝問的問題和上麵那個閱卷大臣相同,都是問文靖安怎麽如此猖獗敢說出「李杜詩篇不新鮮」這種話。
陸公台沒有多言,他給元景帝迴了兩首文靖安以前寫的詩詞。
一首簡稱《端午》,一首簡稱《七夕》。
端午寫的是:性命誠可貴,忠義價更高。若為家國故,兩者皆可拋。
相當於一首打油詩,為文靖安八歲時所做。
七夕寫的是:鵲橋語罷清宵半,淚雨銀漢終不怨。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