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靖安?」
他仔細盯著文靖安,在他看來文靖安也就是八九歲,最多十歲的樣子,他一直以為文靖安至少和林寧宴是相仿的年紀,少說也是十五六了,否則何以寫出那般驚艷絕倫的好詩?
因此他一番打量文靖安後,問道:「你如今年歲幾何?」
文靖安:「迴縣尊大人,學生今年十歲整,是元景二年生人。」
王大人更感詫異,李碧存給他的信裏隻說了文靖安是青蓮書院的學生,至於年紀、入學年限之類的並沒有提及,李碧存很會察言觀色,主動為王大人解除疑惑,說道:「縣尊大人,靖安八歲入學,原先兩年是在杏陌村李夫子私塾裏蒙學,今年五月方才到我青蓮書院,也不過僅僅兩個月時間而已。」
王大人:「……」
蒙學兩年就能寫出那般詩詞?
若非出於對李碧存人品的信任,他可以懷疑有人給文靖安代筆了。
不過代筆也說不通,如果有人能寫出「性命誠可貴,忠孝價更高。若為家國故,兩者即可拋」如此妙句,那又何須放下身段才學給十歲孩童代筆?
李碧存顯然看懂了王大人的疑惑,繼續說道:「當日端午詩會我和鎮上諸公皆在場,詩題由我臨時起意所出,靖安是在七十步之內寫成了那首詩,因此才敢把那首詩呈給縣尊大人審閱。」
王大人恍然頷首,對文靖安不吝稱讚道:「那你便是天縱之才!更應好好把握,你要在碧存先生門下刻苦進學,切莫犯那仲永之傷,當然!等你來了縣上考過童子試,無論名次如何,本官保你進縣學讀書。」
王大人此言一出,其他人或許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但青蓮書院和其他私塾的師生卻明白那是莫大的榮恩了,因為進了縣學讀書便意味著得到了官府的供養,錢糧衣住倒還在其次,關鍵是縣學的教學條件非其他私塾學院可比,比如永寧縣縣學的宋教諭,那就是舉人出身了!
而以縣學學子的身份去考府試和院試,考官看在當地知縣的麵子上也會酌情加分,比如如果某某人在永寧縣參加縣試考了第一名,也就是案首,那麽他一定能進縣學讀書,且縣試案首去參加府試必定能夠通過,因為知府為了考慮知縣的麵子,肯定不會給案首太差的成績,這幾乎是科舉場上的成例了。
文靖安在青蓮書院已有兩個月的時間,中間和林寧宴有過無數次關於科舉方麵的細談,對這些規矩自然都瞭然於心,深知進縣學讀書意義重大,王大人這是給他送了一份大禮。
「學生拜謝縣尊大人。」
文靖安趕緊行了大禮,王大人觀他言行舉止已知他並非尋常鄉野之子,一看便知此子靈台聰慧、耳清目明,乃是一等一的讀書種子,心下更是喜歡,於是勾了勾手掌示意他不必多禮,接著跟李碧存道:「先生收了個好學生。」
李碧存很會說話,迴道:「靖安即是永寧縣人,往後有幸得縣尊大人照拂進縣學讀書的話,那他也是縣尊大人的學生。」
李碧存這話說得太妙了,不僅暗中幫文靖安說了好話,暗示王大人把文靖安收入縣學,推了文靖安一把,同時也把培養文靖安的功勞分了王大人一份,可謂一箭雙鵰。
王大人果然會意一笑,還不忘跟一旁的陳守嚴道:「方才先生介紹你是靖安的外祖?」
陳守嚴雖然貴為東道主,但因為出身原因,沒資格和王大人平起平坐,已經被李碧存和其他幾個讀書人擠了出去,這時王大人親自問他,他受寵若驚,趕緊迴道:「正是草民。」
王大人微微頷首道:「嗯,你有一個好外孫,不過我聽說靖安本家家貧,雖然他是你外孫,不過你這個做外祖的到底也是他可以依仗的至親,在束脩錢資方麵,你得多多照拂他,莫讓他為了銅臭之物耽誤了這份天縱大才。」
陳守嚴哪敢有半句違拗,嘴裏連連稱是,王大人話到此處,這才問李碧存:「寧宴何在?」
林寧宴從青蓮書院那群學子中出來見禮,王大人打量過林寧宴,問道:「在書院可有難處?」
林寧宴:「謝縣尊大人掛心,寧宴一切安好。」
不過對於對他身世的考量,他和王大人之間的對話也是點到即止,讓在場之人知道他和王大人有關係就行了,不再深入涉及到其他內容。
如此,在李碧存和陳守嚴等人的簇擁下,眾人將王大人和一眾縣衙來的官差迎入了陳家。
陳家裏邊自然到處都是張燈結彩,窗戶廊柱到處糊上了寫著各種大小喜字的紅紙,三個院子和大廳都擺滿了酒席,就等著王大人入席了。
雲州婚嫁的規矩是女兒家先請女方親友吃過宴席,然後等男方新郎官過來迎娶新娘,此時已過正午,恰好合適開宴,陳守嚴便讓陳茂成和陳茂業吩咐廚房上菜。
本來按照規矩應該是李碧存這些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陪王大人一桌,其他身份的人是沒資格和官老爺平起平坐的,但由於陳守嚴是主家,又跟李碧存是至交好友,還是文靖安的外公,王大人格外恩典,讓他得以和一眾富商區別開來,與王大人同坐一席。
文靖安、林寧宴和李碧存自然也在這一桌。
開宴之後都是場麵上的客套話,說到文靖安就是褒獎天賦詩才,說到李碧存就是育人有道,說到王大人就是青天大老爺,一番推杯換盞下來也沒有什麽營養的東西,大概無論古今,在酒桌上人們永遠不會拿出真心。
他仔細盯著文靖安,在他看來文靖安也就是八九歲,最多十歲的樣子,他一直以為文靖安至少和林寧宴是相仿的年紀,少說也是十五六了,否則何以寫出那般驚艷絕倫的好詩?
因此他一番打量文靖安後,問道:「你如今年歲幾何?」
文靖安:「迴縣尊大人,學生今年十歲整,是元景二年生人。」
王大人更感詫異,李碧存給他的信裏隻說了文靖安是青蓮書院的學生,至於年紀、入學年限之類的並沒有提及,李碧存很會察言觀色,主動為王大人解除疑惑,說道:「縣尊大人,靖安八歲入學,原先兩年是在杏陌村李夫子私塾裏蒙學,今年五月方才到我青蓮書院,也不過僅僅兩個月時間而已。」
王大人:「……」
蒙學兩年就能寫出那般詩詞?
若非出於對李碧存人品的信任,他可以懷疑有人給文靖安代筆了。
不過代筆也說不通,如果有人能寫出「性命誠可貴,忠孝價更高。若為家國故,兩者即可拋」如此妙句,那又何須放下身段才學給十歲孩童代筆?
李碧存顯然看懂了王大人的疑惑,繼續說道:「當日端午詩會我和鎮上諸公皆在場,詩題由我臨時起意所出,靖安是在七十步之內寫成了那首詩,因此才敢把那首詩呈給縣尊大人審閱。」
王大人恍然頷首,對文靖安不吝稱讚道:「那你便是天縱之才!更應好好把握,你要在碧存先生門下刻苦進學,切莫犯那仲永之傷,當然!等你來了縣上考過童子試,無論名次如何,本官保你進縣學讀書。」
王大人此言一出,其他人或許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麽,但青蓮書院和其他私塾的師生卻明白那是莫大的榮恩了,因為進了縣學讀書便意味著得到了官府的供養,錢糧衣住倒還在其次,關鍵是縣學的教學條件非其他私塾學院可比,比如永寧縣縣學的宋教諭,那就是舉人出身了!
而以縣學學子的身份去考府試和院試,考官看在當地知縣的麵子上也會酌情加分,比如如果某某人在永寧縣參加縣試考了第一名,也就是案首,那麽他一定能進縣學讀書,且縣試案首去參加府試必定能夠通過,因為知府為了考慮知縣的麵子,肯定不會給案首太差的成績,這幾乎是科舉場上的成例了。
文靖安在青蓮書院已有兩個月的時間,中間和林寧宴有過無數次關於科舉方麵的細談,對這些規矩自然都瞭然於心,深知進縣學讀書意義重大,王大人這是給他送了一份大禮。
「學生拜謝縣尊大人。」
文靖安趕緊行了大禮,王大人觀他言行舉止已知他並非尋常鄉野之子,一看便知此子靈台聰慧、耳清目明,乃是一等一的讀書種子,心下更是喜歡,於是勾了勾手掌示意他不必多禮,接著跟李碧存道:「先生收了個好學生。」
李碧存很會說話,迴道:「靖安即是永寧縣人,往後有幸得縣尊大人照拂進縣學讀書的話,那他也是縣尊大人的學生。」
李碧存這話說得太妙了,不僅暗中幫文靖安說了好話,暗示王大人把文靖安收入縣學,推了文靖安一把,同時也把培養文靖安的功勞分了王大人一份,可謂一箭雙鵰。
王大人果然會意一笑,還不忘跟一旁的陳守嚴道:「方才先生介紹你是靖安的外祖?」
陳守嚴雖然貴為東道主,但因為出身原因,沒資格和王大人平起平坐,已經被李碧存和其他幾個讀書人擠了出去,這時王大人親自問他,他受寵若驚,趕緊迴道:「正是草民。」
王大人微微頷首道:「嗯,你有一個好外孫,不過我聽說靖安本家家貧,雖然他是你外孫,不過你這個做外祖的到底也是他可以依仗的至親,在束脩錢資方麵,你得多多照拂他,莫讓他為了銅臭之物耽誤了這份天縱大才。」
陳守嚴哪敢有半句違拗,嘴裏連連稱是,王大人話到此處,這才問李碧存:「寧宴何在?」
林寧宴從青蓮書院那群學子中出來見禮,王大人打量過林寧宴,問道:「在書院可有難處?」
林寧宴:「謝縣尊大人掛心,寧宴一切安好。」
不過對於對他身世的考量,他和王大人之間的對話也是點到即止,讓在場之人知道他和王大人有關係就行了,不再深入涉及到其他內容。
如此,在李碧存和陳守嚴等人的簇擁下,眾人將王大人和一眾縣衙來的官差迎入了陳家。
陳家裏邊自然到處都是張燈結彩,窗戶廊柱到處糊上了寫著各種大小喜字的紅紙,三個院子和大廳都擺滿了酒席,就等著王大人入席了。
雲州婚嫁的規矩是女兒家先請女方親友吃過宴席,然後等男方新郎官過來迎娶新娘,此時已過正午,恰好合適開宴,陳守嚴便讓陳茂成和陳茂業吩咐廚房上菜。
本來按照規矩應該是李碧存這些有功名在身的讀書人陪王大人一桌,其他身份的人是沒資格和官老爺平起平坐的,但由於陳守嚴是主家,又跟李碧存是至交好友,還是文靖安的外公,王大人格外恩典,讓他得以和一眾富商區別開來,與王大人同坐一席。
文靖安、林寧宴和李碧存自然也在這一桌。
開宴之後都是場麵上的客套話,說到文靖安就是褒獎天賦詩才,說到李碧存就是育人有道,說到王大人就是青天大老爺,一番推杯換盞下來也沒有什麽營養的東西,大概無論古今,在酒桌上人們永遠不會拿出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