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我們下水對他們有什麽好處?”李秀寧疑惑的說道。
“你們岐國有多少年沒參戰過了?”
李秀寧掰著手指頭數了數,“如果不算小規模戰爭的話估計有四五年了吧,如果算上小規模摩擦的話估計的有兩到三年。”
“是啊,兩到三年,而且這兩到三年內你可不缺糧食。”
“那又怎樣?”
“訓兵最缺的是什麽就是糧草,而你吞並了宋國,必然會收斂宋國的青壯年,有人有糧,隻要打造好足夠的裝便是一支軍隊。
而他們這些年卻一直在打仗,且不說他們六國在我們夏國碰了壁,對此在楚國恐怕麻煩也不小,如果不是趙家參與,他們恐怕連入蜀的兵力的湊不起來。
這一次大戰過後他們可能需要數年來休養生息,你覺得這些人會放任你的勢力繼續增長下去嗎?
如果你在他們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突然插一手,你覺得他們會不會雞飛蛋打。”秦源冷笑道。
“可按照咱們原來的計劃,還沒到動手的時候嗎?”李秀寧疑惑道。
這幾年岐國一直在奉行秦源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不僅在岐國各地秘密興建糧倉,還在悄悄地在城牆外壘起一座水泥磚石牆,幾乎每一座城牆都為他打造成了一個防禦堡壘。
岐國的工匠們一開始對磚石極為不屑,畢竟如果將城牆換為磚石牆,無疑是打了他們這些老工匠的臉,甚至是砸了自己幾千年的招牌。
但真正用上的時候,就連那些工匠都愛不釋手,隻可惜那些紅磚暫時不對外出售。
至於糧食的儲量就連葉葵都不由得頭疼,因為實在太多了每年國家光在購買糧食這一項上就要花費大量的金銀。
甚至有不少外地人開始從岐國購買現成的糧食,沒辦法國庫出不了那麽多的錢,好在糧食外流的情況還能控製。
百姓的手中有了錢,偶爾能買兩瓶普通罐頭嚐嚐鮮了,再加上百姓生活中各種必需品的推銷,也讓岐國迴了一大口血。
天工營分出來的農業部則為軍營和市場提供了大量的鮮肉和蛋,市場能消耗的市場就消耗,市場都好不了的全都扔到軍營當中。
以往那些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現在的岐國的普通士兵三天兩頭就能得到一個大改善。
這也是岐國能快速吸納宋國兵力的原因,當兵為了什麽不就為了吃口飽飯嗎?
糧食可以藏起來,但是城牆的建造和士兵的夥食這個藏不起來也沒辦法藏。
畢竟岐國光普通士兵就要好幾十萬,若是一兩個長的精壯點兒或許還能理解,但一個個龍精虎猛的就不太正常了。
這樣一來消息自然也就瞞不住了,而且就算能堵住士兵的嘴你也堵不住岐國百姓的嘴啊!
因為這對於岐國來說是好事,隻有當兵的待遇好才會有人參軍,要不然人家憑什麽為了那麽幾兩銀子跟你拚命。
岐國的士兵待遇越好,各國的將軍就越害怕,因為古往今來的帝王對並全都是既害怕又喜歡。
他們喜歡強軍,但又害怕強軍,這也使得各國的皇帝根本不敢全力培養軍隊。
李秀寧則是因為秦源的原因,把手下的士兵徹底培養歪了。
用葉葵的話講,秦源給他方法培養出來的士兵可以說是目無王法,他們的眼中隻有百姓和國家的安危。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上邊兒是誰又做皇帝他們不在乎,他們隻在乎皇帝能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尤其是他提出的什麽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差點讓所有的士兵炸毛了,不過他們慢慢適應以後才知道這東西有多重要。
以前那些百姓見著當兵的就跑,現在別說跑了,他們甚至有時候還能坐下來聊兩句。
也正是因為岐國的改變讓各國皇帝產生了危機感,這恐怕還是這些人要拉岐國下水的原因。
關鍵是自己需要知道師兄那邊怎麽想,他是想要開戰還是要繼續休養生息。
然而岐國最近的動向可以說是傾向打的,但真要打起來的話恐怕會有麻煩。
現在雙方戰力雖然有一定的損傷,但未傷到根本,岐國如果此時參戰很容易讓戰局陷入膠著。
到了那時很有可能將自己也拖入戰局,到了那個時候恐怕真的要天下大亂了。
自己的計劃可不一樣,自己的計劃中天下是會大亂,但同樣會有一個強橫的勢力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天下吞並。
隻有這樣吞並之人才能成為眾望所歸,這樣天下才能獲得短暫的穩定。
但現在的局麵完全沒有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唉,終究還是棋差一招啊。”秦源感歎道。
“那怎麽辦?”李秀寧詢問道。
“你想打嗎?”秦源看著李秀寧說道。
“想聽實話?”
“廢話。”
“打,不打不行啊,這些家夥就跟臭蟲一樣想躲的躲不開。”李秀寧皺著眉頭說道。
秦源點了點頭,“也對,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就得把他們徹底打怕了。”
隨後秦源一行人便舍去了馬車一路輕裝簡從直奔岐國大帳。
而這段時間,江湖上也開始懸賞雷火的消息。
關於雷火的一條消息甚至就可以賣到千金。
但江湖中人根本不知道這所謂的雷火究竟是什麽東西,因此無論劉家怎麽打聽也沒有找到這雷火的消息。
一日沒找到雷火的消息,劉乾的位置就一天坐不穩。
他們不是沒想過去秦家再弄一顆,但宮裏的傳旨公公都被那玩意兒嚇怕了,就連當初負責運輸的人也都是驚的一身冷汗。
因此根本就沒人敢去,因為路上稍有不慎便是屍骨無存,凡是可能接到相關聖旨的人,全都告病在家無一例外。
最關鍵的是皇帝拉不下這個臉麵再去求一顆,最後還是老皇帝出麵讓親衛親自去買了一顆。
而且這一顆足足花了五萬兩白銀,雖然朝堂上的人都認為鎮北王貪心,但對此也無可奈何。
畢竟以如今鎮北王和趙家的關係人家願意賣是已經很不錯了,殊不知他們買的這一顆正是他們丟失的那一顆。
“你們岐國有多少年沒參戰過了?”
李秀寧掰著手指頭數了數,“如果不算小規模戰爭的話估計有四五年了吧,如果算上小規模摩擦的話估計的有兩到三年。”
“是啊,兩到三年,而且這兩到三年內你可不缺糧食。”
“那又怎樣?”
“訓兵最缺的是什麽就是糧草,而你吞並了宋國,必然會收斂宋國的青壯年,有人有糧,隻要打造好足夠的裝便是一支軍隊。
而他們這些年卻一直在打仗,且不說他們六國在我們夏國碰了壁,對此在楚國恐怕麻煩也不小,如果不是趙家參與,他們恐怕連入蜀的兵力的湊不起來。
這一次大戰過後他們可能需要數年來休養生息,你覺得這些人會放任你的勢力繼續增長下去嗎?
如果你在他們打的兩敗俱傷的時候突然插一手,你覺得他們會不會雞飛蛋打。”秦源冷笑道。
“可按照咱們原來的計劃,還沒到動手的時候嗎?”李秀寧疑惑道。
這幾年岐國一直在奉行秦源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不僅在岐國各地秘密興建糧倉,還在悄悄地在城牆外壘起一座水泥磚石牆,幾乎每一座城牆都為他打造成了一個防禦堡壘。
岐國的工匠們一開始對磚石極為不屑,畢竟如果將城牆換為磚石牆,無疑是打了他們這些老工匠的臉,甚至是砸了自己幾千年的招牌。
但真正用上的時候,就連那些工匠都愛不釋手,隻可惜那些紅磚暫時不對外出售。
至於糧食的儲量就連葉葵都不由得頭疼,因為實在太多了每年國家光在購買糧食這一項上就要花費大量的金銀。
甚至有不少外地人開始從岐國購買現成的糧食,沒辦法國庫出不了那麽多的錢,好在糧食外流的情況還能控製。
百姓的手中有了錢,偶爾能買兩瓶普通罐頭嚐嚐鮮了,再加上百姓生活中各種必需品的推銷,也讓岐國迴了一大口血。
天工營分出來的農業部則為軍營和市場提供了大量的鮮肉和蛋,市場能消耗的市場就消耗,市場都好不了的全都扔到軍營當中。
以往那些士兵能填飽肚子就不錯了,現在的岐國的普通士兵三天兩頭就能得到一個大改善。
這也是岐國能快速吸納宋國兵力的原因,當兵為了什麽不就為了吃口飽飯嗎?
糧食可以藏起來,但是城牆的建造和士兵的夥食這個藏不起來也沒辦法藏。
畢竟岐國光普通士兵就要好幾十萬,若是一兩個長的精壯點兒或許還能理解,但一個個龍精虎猛的就不太正常了。
這樣一來消息自然也就瞞不住了,而且就算能堵住士兵的嘴你也堵不住岐國百姓的嘴啊!
因為這對於岐國來說是好事,隻有當兵的待遇好才會有人參軍,要不然人家憑什麽為了那麽幾兩銀子跟你拚命。
岐國的士兵待遇越好,各國的將軍就越害怕,因為古往今來的帝王對並全都是既害怕又喜歡。
他們喜歡強軍,但又害怕強軍,這也使得各國的皇帝根本不敢全力培養軍隊。
李秀寧則是因為秦源的原因,把手下的士兵徹底培養歪了。
用葉葵的話講,秦源給他方法培養出來的士兵可以說是目無王法,他們的眼中隻有百姓和國家的安危。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上邊兒是誰又做皇帝他們不在乎,他們隻在乎皇帝能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
尤其是他提出的什麽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差點讓所有的士兵炸毛了,不過他們慢慢適應以後才知道這東西有多重要。
以前那些百姓見著當兵的就跑,現在別說跑了,他們甚至有時候還能坐下來聊兩句。
也正是因為岐國的改變讓各國皇帝產生了危機感,這恐怕還是這些人要拉岐國下水的原因。
關鍵是自己需要知道師兄那邊怎麽想,他是想要開戰還是要繼續休養生息。
然而岐國最近的動向可以說是傾向打的,但真要打起來的話恐怕會有麻煩。
現在雙方戰力雖然有一定的損傷,但未傷到根本,岐國如果此時參戰很容易讓戰局陷入膠著。
到了那時很有可能將自己也拖入戰局,到了那個時候恐怕真的要天下大亂了。
自己的計劃可不一樣,自己的計劃中天下是會大亂,但同樣會有一個強橫的勢力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天下吞並。
隻有這樣吞並之人才能成為眾望所歸,這樣天下才能獲得短暫的穩定。
但現在的局麵完全沒有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唉,終究還是棋差一招啊。”秦源感歎道。
“那怎麽辦?”李秀寧詢問道。
“你想打嗎?”秦源看著李秀寧說道。
“想聽實話?”
“廢話。”
“打,不打不行啊,這些家夥就跟臭蟲一樣想躲的躲不開。”李秀寧皺著眉頭說道。
秦源點了點頭,“也對,打的一拳開免得百拳來,要打就得把他們徹底打怕了。”
隨後秦源一行人便舍去了馬車一路輕裝簡從直奔岐國大帳。
而這段時間,江湖上也開始懸賞雷火的消息。
關於雷火的一條消息甚至就可以賣到千金。
但江湖中人根本不知道這所謂的雷火究竟是什麽東西,因此無論劉家怎麽打聽也沒有找到這雷火的消息。
一日沒找到雷火的消息,劉乾的位置就一天坐不穩。
他們不是沒想過去秦家再弄一顆,但宮裏的傳旨公公都被那玩意兒嚇怕了,就連當初負責運輸的人也都是驚的一身冷汗。
因此根本就沒人敢去,因為路上稍有不慎便是屍骨無存,凡是可能接到相關聖旨的人,全都告病在家無一例外。
最關鍵的是皇帝拉不下這個臉麵再去求一顆,最後還是老皇帝出麵讓親衛親自去買了一顆。
而且這一顆足足花了五萬兩白銀,雖然朝堂上的人都認為鎮北王貪心,但對此也無可奈何。
畢竟以如今鎮北王和趙家的關係人家願意賣是已經很不錯了,殊不知他們買的這一顆正是他們丟失的那一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