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尋找製作魚膠的老師傅
富豪從倒賣80年代野生海鮮開始 作者:阿浪的腦洞筆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海川一愣,自己忘了把黃唇魚和蘇眉魚數量寫上去。
“這兩種魚我偷偷扣下來了,我打算私下賣給港島那邊的大老板,算 我自己收購的。”
王海川瞎扯了一個理由解釋,其實給他們看的賬本,是王二軍這三天卸貨的記錄,蘇眉魚和黃唇魚正隱藏在中型漁船隱蔽活水倉和冷凍倉中,畢竟這兩種魚在現代沒法曝光的。
王富貴幾人點了點頭,這魚是誰收購的無所謂,隻要捕魚合作社賬麵上沒遺漏就行。
王海川自己賣魚賺錢他們心裏更高興,要是今後港島那個海鮮收貨公司不收他們王家村的貨了,王海川這裏還有一條後路不是。
第二天上午。
村裏大多村民沒有出海捕魚,前幾天趕魚汛累得夠嗆的,都想休息休息。
村碼頭的王三爺今天沒有看碼頭了,樂嗬嗬的陪王海川登上王衛軍的機動船,離開碼頭。
豔陽高照的時候,非常熱。
王海川跳下船,提著兩袋東西飛快跑陰涼處,忍不住摘下草帽扇了扇風。
王衛軍和王三爺係好船,同樣來到陰涼處。
“給,先喝點水再走。”
王海川從一個袋子裏拿出三瓶水,遞給王衛軍和王三爺每人一瓶,自己也打開一瓶。
幸好先前有準備,上船前帶了幾瓶水放在冷凍的碎冰裏。
王三爺說這次來的目的地隻有二十多公裏遠,坐完船再走兩三裏。
聽著不遠,大熱天的出門王三爺和王衛軍是習慣了,但王海川沒習慣啊。
“三爺,沒多遠了嗎?”
“嗬嗬,海川,我還能騙你嗎?”
王海川看了看四周。
他們停船的地方是個小碼頭,隻停靠了王衛軍的一艘漁船。
小碼頭附近沒有人居住,後麵是一座座小山,倒是靠海的大礁石之間有一條小路,看著經常有人走過。
三人喝水休息了一會兒,就提著東西出發。
穿過大礁石之間的小路,拐彎就看見遠處有一個二三十戶的小漁村。
和王家村一樣,村子都在海灣裏麵,隻是這個小漁村前的海灣裏到處都是露出水麵的暗礁,村後又是一座座小山,陸地 上出去也不方便。
或許動亂年代這種地理位置非常安全,村前能捕魚,村四周還能種糧食,也不愁餓肚子,但想過得更好也困難。
王海川和王衛軍跟在王三爺身後,沿著小路走了半個小時才進村。
村子裏的房子大多都是泥牆海草屋,好一點的幾棟也隻是石頭牆蓋了青瓦。
村裏除了一些雞叫聲,連條狗都沒有。
王海川頓時苦著臉問道:“三爺,你沒帶錯地方吧?”
“放心,你要找的人就在這裏,俺家親戚住哪,我還能帶錯路?”
王三爺抽著煙滿滿自信,王海川還是有點懷疑。
昨晚王海川問王富貴有沒有做花膠的好手,王富貴說王三爺認識這方麵的老師傅。
花膠自古以來都是稀少名貴幹海貨,做花膠的老師傅再窮也不比王家村村民過得差吧。
這村子最好的房子和王家村最差的房子差不多,有好手藝的老師傅怎麽也不該落魄到住在這種貧窮村啊。
王三爺這次過來也算走親戚,他提著王海川準備的禮物,很快帶著王海川和王衛軍來到村西的一個院子前,院子裏沒人,幹脆打開院門走了進去。
院子有一隻老母雞正帶仔,見人進來,張開翅膀‘咯咯’叫著保護身後幾隻小雞,堂屋大門開著,說明家裏有人沒出門。
“劉老三。”
“荷花。”
“在不在家?到哪裏去了?人呢?”
王三爺走進堂屋沒見人,就走出門大聲吼叫。
王海川揉了揉耳朵,三爺嗓門真大,在現代那邊這麽吼叫一般都是找茬收賬的,在這邊卻是找人常情。
別的不說,就王三爺這叫聲,這個小漁村全村都能聽見,和開喇叭找人差不多。
村外傳來幾聲迴應,顯然對方沒有王三爺嗓門大,說的什麽沒聽清,不過也達到目的了。
幾分鍾之後,兩個六七十歲的老人推開院子門走進來,兩位老人臉上滿是汗水,看樣子是在村外幹農活,聽到王三爺的叫聲後,急著趕迴來的。
“老表你喊個鬼啊。”
“隔老遠就聽到你鬼叫,過來走親戚我家又不會虧待你。”
“鐵錘呢,鐵錘沒給你...你們倒茶?”
劉老三和他媳婦見王三爺過來挺高興的,往堂屋桌上瞅了一眼,沒見接待茶,頓時怒了,小兒子受了點傷在家看家的。
“嗬嗬嗬,我們過來可沒看到鐵錘那小子。”
“肯定出去玩了,那小子現在還喜歡往山上竄啊。”
“你也別怪他,估計那小子想打點肉改善夥食。”
王三爺嗬嗬笑著,剛才進屋後四處瞄了瞄,牆上沒看到劉老三家的獵槍,還以為劉老三和兒子去村後小山打獵了,在村裏大聲吼叫他們才能聽得到。
“改善個鬼,這麽多年就沒見他帶過野雞兔子迴來。”
自家人知自家事,劉老三最後悔的就是十多年前買那把獵槍了,他自己沒打到過幾隻野味,他兒子運氣更差。
劉老三媳婦鍾荷花給堂屋每人倒了一杯涼茶,用野茶葉,野菊花,薄荷葉等等煮好放涼的,味道不錯,解渴解涼。
劉老三知道這又不是過節的走親戚,王三爺這次過來肯定找他有事,更何況後麵還帶了兩個小夥子。
王三爺也沒客套,直接說明來意,其實他帶王海川過來,也想幫幫自己這窮老表,讓他接個活賺點錢改善改善家境。
“做花膠?”
“唉,我都好些年沒接這種手藝活了,這年頭好東西吃的人少,好花膠需要值錢的大魚,你們收到什麽大魚了?我可以偷偷幫你們弄。”
劉老三這兩年沒進過城,包括他們村的人最多去過鎮上,還不了解國內經濟市場開放了。
王海川有些猶豫。
這個劉老三坦白好些年沒做過花膠了,也不知道他的手藝還在不在,上百斤的黃唇魚的魚鰾,在現代那邊至少能賣幾十萬,這製作魚膠要是手藝不好可不行。
“這兩種魚我偷偷扣下來了,我打算私下賣給港島那邊的大老板,算 我自己收購的。”
王海川瞎扯了一個理由解釋,其實給他們看的賬本,是王二軍這三天卸貨的記錄,蘇眉魚和黃唇魚正隱藏在中型漁船隱蔽活水倉和冷凍倉中,畢竟這兩種魚在現代沒法曝光的。
王富貴幾人點了點頭,這魚是誰收購的無所謂,隻要捕魚合作社賬麵上沒遺漏就行。
王海川自己賣魚賺錢他們心裏更高興,要是今後港島那個海鮮收貨公司不收他們王家村的貨了,王海川這裏還有一條後路不是。
第二天上午。
村裏大多村民沒有出海捕魚,前幾天趕魚汛累得夠嗆的,都想休息休息。
村碼頭的王三爺今天沒有看碼頭了,樂嗬嗬的陪王海川登上王衛軍的機動船,離開碼頭。
豔陽高照的時候,非常熱。
王海川跳下船,提著兩袋東西飛快跑陰涼處,忍不住摘下草帽扇了扇風。
王衛軍和王三爺係好船,同樣來到陰涼處。
“給,先喝點水再走。”
王海川從一個袋子裏拿出三瓶水,遞給王衛軍和王三爺每人一瓶,自己也打開一瓶。
幸好先前有準備,上船前帶了幾瓶水放在冷凍的碎冰裏。
王三爺說這次來的目的地隻有二十多公裏遠,坐完船再走兩三裏。
聽著不遠,大熱天的出門王三爺和王衛軍是習慣了,但王海川沒習慣啊。
“三爺,沒多遠了嗎?”
“嗬嗬,海川,我還能騙你嗎?”
王海川看了看四周。
他們停船的地方是個小碼頭,隻停靠了王衛軍的一艘漁船。
小碼頭附近沒有人居住,後麵是一座座小山,倒是靠海的大礁石之間有一條小路,看著經常有人走過。
三人喝水休息了一會兒,就提著東西出發。
穿過大礁石之間的小路,拐彎就看見遠處有一個二三十戶的小漁村。
和王家村一樣,村子都在海灣裏麵,隻是這個小漁村前的海灣裏到處都是露出水麵的暗礁,村後又是一座座小山,陸地 上出去也不方便。
或許動亂年代這種地理位置非常安全,村前能捕魚,村四周還能種糧食,也不愁餓肚子,但想過得更好也困難。
王海川和王衛軍跟在王三爺身後,沿著小路走了半個小時才進村。
村子裏的房子大多都是泥牆海草屋,好一點的幾棟也隻是石頭牆蓋了青瓦。
村裏除了一些雞叫聲,連條狗都沒有。
王海川頓時苦著臉問道:“三爺,你沒帶錯地方吧?”
“放心,你要找的人就在這裏,俺家親戚住哪,我還能帶錯路?”
王三爺抽著煙滿滿自信,王海川還是有點懷疑。
昨晚王海川問王富貴有沒有做花膠的好手,王富貴說王三爺認識這方麵的老師傅。
花膠自古以來都是稀少名貴幹海貨,做花膠的老師傅再窮也不比王家村村民過得差吧。
這村子最好的房子和王家村最差的房子差不多,有好手藝的老師傅怎麽也不該落魄到住在這種貧窮村啊。
王三爺這次過來也算走親戚,他提著王海川準備的禮物,很快帶著王海川和王衛軍來到村西的一個院子前,院子裏沒人,幹脆打開院門走了進去。
院子有一隻老母雞正帶仔,見人進來,張開翅膀‘咯咯’叫著保護身後幾隻小雞,堂屋大門開著,說明家裏有人沒出門。
“劉老三。”
“荷花。”
“在不在家?到哪裏去了?人呢?”
王三爺走進堂屋沒見人,就走出門大聲吼叫。
王海川揉了揉耳朵,三爺嗓門真大,在現代那邊這麽吼叫一般都是找茬收賬的,在這邊卻是找人常情。
別的不說,就王三爺這叫聲,這個小漁村全村都能聽見,和開喇叭找人差不多。
村外傳來幾聲迴應,顯然對方沒有王三爺嗓門大,說的什麽沒聽清,不過也達到目的了。
幾分鍾之後,兩個六七十歲的老人推開院子門走進來,兩位老人臉上滿是汗水,看樣子是在村外幹農活,聽到王三爺的叫聲後,急著趕迴來的。
“老表你喊個鬼啊。”
“隔老遠就聽到你鬼叫,過來走親戚我家又不會虧待你。”
“鐵錘呢,鐵錘沒給你...你們倒茶?”
劉老三和他媳婦見王三爺過來挺高興的,往堂屋桌上瞅了一眼,沒見接待茶,頓時怒了,小兒子受了點傷在家看家的。
“嗬嗬嗬,我們過來可沒看到鐵錘那小子。”
“肯定出去玩了,那小子現在還喜歡往山上竄啊。”
“你也別怪他,估計那小子想打點肉改善夥食。”
王三爺嗬嗬笑著,剛才進屋後四處瞄了瞄,牆上沒看到劉老三家的獵槍,還以為劉老三和兒子去村後小山打獵了,在村裏大聲吼叫他們才能聽得到。
“改善個鬼,這麽多年就沒見他帶過野雞兔子迴來。”
自家人知自家事,劉老三最後悔的就是十多年前買那把獵槍了,他自己沒打到過幾隻野味,他兒子運氣更差。
劉老三媳婦鍾荷花給堂屋每人倒了一杯涼茶,用野茶葉,野菊花,薄荷葉等等煮好放涼的,味道不錯,解渴解涼。
劉老三知道這又不是過節的走親戚,王三爺這次過來肯定找他有事,更何況後麵還帶了兩個小夥子。
王三爺也沒客套,直接說明來意,其實他帶王海川過來,也想幫幫自己這窮老表,讓他接個活賺點錢改善改善家境。
“做花膠?”
“唉,我都好些年沒接這種手藝活了,這年頭好東西吃的人少,好花膠需要值錢的大魚,你們收到什麽大魚了?我可以偷偷幫你們弄。”
劉老三這兩年沒進過城,包括他們村的人最多去過鎮上,還不了解國內經濟市場開放了。
王海川有些猶豫。
這個劉老三坦白好些年沒做過花膠了,也不知道他的手藝還在不在,上百斤的黃唇魚的魚鰾,在現代那邊至少能賣幾十萬,這製作魚膠要是手藝不好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