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房侯夫人與裴承赫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雷老夫人又親自發話的情況下,查證霍氏主持施粥是否貪汙銀錢的事就這麽定下了。
心知此時越是反抗就越露破綻的霍氏不敢再說話,隻做出一副被胡亂冤枉的氣憤模樣,坐在圈椅上抿著嘴看向一邊。
因為事關侯府三房的聲譽,侯夫人親自前去取了五年前施粥的帳冊來,首先先將帳冊遞給雷老夫人過目。
雷老夫人隨意翻看了兩眼,原本隻是無甚表情的臉上凝重了一分。
三老爺見狀,微不可查地嘆了聲氣,已經在想東窗事發後要如何補救了。
雷老夫人雖喚作老夫人,但她還未老到糊塗了。管了十幾年家,一本帳冊有沒有問題還是能看出來的。
她隻看到其中有不對後,就沒再看了。將帳冊遞迴給侯夫人,「查仔細了。」又看向霍氏問道,「三兒媳,你給災民施粥用粳米?」
霍氏身子一顫,知道事情藏不住了。按著五年前自己就計劃好的說辭,幹脆跪在地上道:「母親,是兒媳的錯,兒媳那時不懂事,見府裏平日吃的都是粳米,就不知米貴。為了將事情辦得好看些,就買的好些的米,浪費了府裏的銀子。但兒媳都是一片好心啊!」
侯夫人站在雷老夫人身旁,翻開冊子看了一圈,挑了關鍵內容念道:「共施粥四百六十鍋,每鍋下五鬥粳米、一鬥大麥。共進粳米二百三十石,一鬥粳米三百文,共六百九十兩白銀。大麥三石又八鬥,一鬥大麥一百五十文,共六十九兩銀。」
不知情的眾人聽到霍氏光施粥用粳米就花費了六百兩銀,紛紛驚詫不已,就連淡薄的四夫人都不贊同地搖了搖頭。
霍氏推脫自己是因為不懂,見侯府平日吃的都是粳米,才在施粥時誤用了粳米。這個說法有些離譜,但也並非不可能。
所以光看米不對,雷老夫人隻是懷疑,並未直接判了霍氏有錯。聽霍氏這麽解釋,仍是一語不發。
這時喬芝發話了,「一鍋粥下五鬥米一鬥麥,是多大的鍋?一鬥米可是不少的,若一人吃一鬥米,能吃近半月。」
裴承赫緊接著懷疑道:「施粥用粳米?冊子上這麽寫,但災民吃到嘴,可就不一定了。」
喬芝和裴承赫的話不禁引起了霍氏懷疑。怎麽今日就這麽巧,一步一步像是設定好一樣,將事情引到這個地步。並且句句都戳在她的心窩子上。
若說不是提前做好了準備,霍氏都不能相信。她接受不了大房的人機警到了這個程度,這太可怕了。
侯夫人迴答喬芝的疑問:「當時施粥用的是廚房最大的鍋,不若當場驗證一次,是最為穩妥的。」
「可。」雷老夫人點頭同意,「派人立即準備下去,我要親自看著。」
其實這冊子中煮粥的細則,是霍氏隨意問了人就寫上去的,她並不清楚是否有問題。若她知道實情,與其讓人證據確鑿當場揭發,還不如先承認隻是有小問題,才好掩藏下她動的更大手腳。
可惜她也不知道按冊子寫的這麽煮出來是個什麽樣子,就隻能先默默接受了。
有雷老夫人發話,立即有人往大廚房遞話準備。
接下來,在壽安堂的眾人,跟在雷老夫人的身後移步到了大廚房。
廚房中最大的鍋,還數下人做飯的大鐵鍋。此時這口鍋已經移到了寬敞的大廚房,放在燃了柴火的灶上,加了水燒著。
灶旁擺了一大筐粳米和大麥,還有量鬥。
大廚房收拾出來的空場地擺著桌椅板凳供主子們坐,為了不熱著老夫人,還擺了一大盆冰在座椅後。
眾人齊齊看著廚娘往大鍋中倒了五鬥米一鬥麥,然後用大鍋鏟不時地攪拌。
霍氏心裏七上八下,專注地望著鍋裏的水米交融。瞧見此時還比較稀的米與湯,心態尚且是放鬆的。
這都是因為她並沒有親身接觸過烹飪一事造成的。
隨著熬粥的時間增長,米粒逐漸膨大、米湯變白,鍋中的水隨著白煙蒸騰越發減少,米與水是越來越濃稠了。
直到兩刻鍾以後,鍋中的粥煮好,成了人們日常喝的濃粥模樣,但卻絕不是布善棚施的稀粥。
霍氏才恍然想起,她當時寫冊子時,隻問了煮一鍋粳米粥該放多少米,卻沒提是稀粥還是稠粥。
因為她的不懂和大意,還有撈銀子的貪婪,在帳麵上留了這樣大的一個漏洞。
侯夫人當年雖沒主持此事,但卻是去施粥棚看過的,此時見著鍋裏的粥,猶豫道:「母親,兒媳記得當年的善粥是較為稀的……現在想來,顏色好似也不與這鍋粳米粥相同。」
霍氏眼見藏不住了,顧不得那麽多,走到雷老夫人麵前噗通一聲跪下,雙手伏地,額頭挨著手背道:「母親,都怪我鬼迷心竅貪圖那點小錢,煮粥時省用了米,兒媳知道錯了,請母親責罰!」
她隻說自己確實是削減了用米,就要將事情定性領罰。仿佛壁虎為了求生自斷一尾。
三老爺摸著額頭,已是不忍再聽了。
裴承赫笑了一聲道:「三嬸娘冒著坑害侯府的風險就為了貪那一點小錢,說出來恐怕難以服眾啊。當年施粥到底用的什麽米,從中貪了多少銀子,還是繼續查一查才好。祖母,您說是嗎?」
侯府施粥本就是敏感的事,若讓旁人甚至皇帝知道侯府中人在做善事時還使手段貪銀子,明明宣揚為善事花了近一千兩,實則貪去不少,恐怕名聲大大受汙不說還要被扣一頂沽名釣譽的帽子。
心知此時越是反抗就越露破綻的霍氏不敢再說話,隻做出一副被胡亂冤枉的氣憤模樣,坐在圈椅上抿著嘴看向一邊。
因為事關侯府三房的聲譽,侯夫人親自前去取了五年前施粥的帳冊來,首先先將帳冊遞給雷老夫人過目。
雷老夫人隨意翻看了兩眼,原本隻是無甚表情的臉上凝重了一分。
三老爺見狀,微不可查地嘆了聲氣,已經在想東窗事發後要如何補救了。
雷老夫人雖喚作老夫人,但她還未老到糊塗了。管了十幾年家,一本帳冊有沒有問題還是能看出來的。
她隻看到其中有不對後,就沒再看了。將帳冊遞迴給侯夫人,「查仔細了。」又看向霍氏問道,「三兒媳,你給災民施粥用粳米?」
霍氏身子一顫,知道事情藏不住了。按著五年前自己就計劃好的說辭,幹脆跪在地上道:「母親,是兒媳的錯,兒媳那時不懂事,見府裏平日吃的都是粳米,就不知米貴。為了將事情辦得好看些,就買的好些的米,浪費了府裏的銀子。但兒媳都是一片好心啊!」
侯夫人站在雷老夫人身旁,翻開冊子看了一圈,挑了關鍵內容念道:「共施粥四百六十鍋,每鍋下五鬥粳米、一鬥大麥。共進粳米二百三十石,一鬥粳米三百文,共六百九十兩白銀。大麥三石又八鬥,一鬥大麥一百五十文,共六十九兩銀。」
不知情的眾人聽到霍氏光施粥用粳米就花費了六百兩銀,紛紛驚詫不已,就連淡薄的四夫人都不贊同地搖了搖頭。
霍氏推脫自己是因為不懂,見侯府平日吃的都是粳米,才在施粥時誤用了粳米。這個說法有些離譜,但也並非不可能。
所以光看米不對,雷老夫人隻是懷疑,並未直接判了霍氏有錯。聽霍氏這麽解釋,仍是一語不發。
這時喬芝發話了,「一鍋粥下五鬥米一鬥麥,是多大的鍋?一鬥米可是不少的,若一人吃一鬥米,能吃近半月。」
裴承赫緊接著懷疑道:「施粥用粳米?冊子上這麽寫,但災民吃到嘴,可就不一定了。」
喬芝和裴承赫的話不禁引起了霍氏懷疑。怎麽今日就這麽巧,一步一步像是設定好一樣,將事情引到這個地步。並且句句都戳在她的心窩子上。
若說不是提前做好了準備,霍氏都不能相信。她接受不了大房的人機警到了這個程度,這太可怕了。
侯夫人迴答喬芝的疑問:「當時施粥用的是廚房最大的鍋,不若當場驗證一次,是最為穩妥的。」
「可。」雷老夫人點頭同意,「派人立即準備下去,我要親自看著。」
其實這冊子中煮粥的細則,是霍氏隨意問了人就寫上去的,她並不清楚是否有問題。若她知道實情,與其讓人證據確鑿當場揭發,還不如先承認隻是有小問題,才好掩藏下她動的更大手腳。
可惜她也不知道按冊子寫的這麽煮出來是個什麽樣子,就隻能先默默接受了。
有雷老夫人發話,立即有人往大廚房遞話準備。
接下來,在壽安堂的眾人,跟在雷老夫人的身後移步到了大廚房。
廚房中最大的鍋,還數下人做飯的大鐵鍋。此時這口鍋已經移到了寬敞的大廚房,放在燃了柴火的灶上,加了水燒著。
灶旁擺了一大筐粳米和大麥,還有量鬥。
大廚房收拾出來的空場地擺著桌椅板凳供主子們坐,為了不熱著老夫人,還擺了一大盆冰在座椅後。
眾人齊齊看著廚娘往大鍋中倒了五鬥米一鬥麥,然後用大鍋鏟不時地攪拌。
霍氏心裏七上八下,專注地望著鍋裏的水米交融。瞧見此時還比較稀的米與湯,心態尚且是放鬆的。
這都是因為她並沒有親身接觸過烹飪一事造成的。
隨著熬粥的時間增長,米粒逐漸膨大、米湯變白,鍋中的水隨著白煙蒸騰越發減少,米與水是越來越濃稠了。
直到兩刻鍾以後,鍋中的粥煮好,成了人們日常喝的濃粥模樣,但卻絕不是布善棚施的稀粥。
霍氏才恍然想起,她當時寫冊子時,隻問了煮一鍋粳米粥該放多少米,卻沒提是稀粥還是稠粥。
因為她的不懂和大意,還有撈銀子的貪婪,在帳麵上留了這樣大的一個漏洞。
侯夫人當年雖沒主持此事,但卻是去施粥棚看過的,此時見著鍋裏的粥,猶豫道:「母親,兒媳記得當年的善粥是較為稀的……現在想來,顏色好似也不與這鍋粳米粥相同。」
霍氏眼見藏不住了,顧不得那麽多,走到雷老夫人麵前噗通一聲跪下,雙手伏地,額頭挨著手背道:「母親,都怪我鬼迷心竅貪圖那點小錢,煮粥時省用了米,兒媳知道錯了,請母親責罰!」
她隻說自己確實是削減了用米,就要將事情定性領罰。仿佛壁虎為了求生自斷一尾。
三老爺摸著額頭,已是不忍再聽了。
裴承赫笑了一聲道:「三嬸娘冒著坑害侯府的風險就為了貪那一點小錢,說出來恐怕難以服眾啊。當年施粥到底用的什麽米,從中貪了多少銀子,還是繼續查一查才好。祖母,您說是嗎?」
侯府施粥本就是敏感的事,若讓旁人甚至皇帝知道侯府中人在做善事時還使手段貪銀子,明明宣揚為善事花了近一千兩,實則貪去不少,恐怕名聲大大受汙不說還要被扣一頂沽名釣譽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