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賢見場麵有些冷清,竟然無人響應他的提議,微微愣了一愣,臉色旋即變得激憤,雙目如電直視著張崇義,徐徐挺身而起,鏗鏘有力道:
“將軍,張家蟄伏幽州百年,代代都想問鼎中原,如今你奮六世之餘烈,兩隻腳踏出了幽州,左腳踏青州,右腳踏冀州,正是千裏挺進永安城的大好時機。
聖人有雲,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奇正相生,方是取勝之道。
將軍可否聽說二十多年前,大旗大魏國運之爭?
當時大旗李家從兗州起兵,猶如今日之範進。大魏占據冀州青州,勢力最為龐大,猶如今日之將軍。
大旗太祖皇帝李正氣力排眾議,趁著涼州兵大亂永安城,親率兩萬精兵不顧一切搶奪永安城,當時之局勢與今日幾乎如出一轍。
雖說大旗兵馬在潼關一度遇挫,可是太祖皇帝李正氣不屈不撓,身先士卒沒日沒夜地攻城,最終攻破潼關,順利殺進永安城。
大旗一夜之間突然崛起,一躍成為天下諸侯之首,蓋過了大魏的氣焰,此後更是橫掃了擁有冀州青州的大魏國。
前車之失,殷鑒不遠,將軍,你可不能步大魏之後塵呀。
如今薛焉獻潼關,可謂天降甘露,欲助將軍成就大業,將軍若是逆天而行,必為上天遺棄。
不管是範進,還是廉斬,還是鬱雄飛,但教任何一人先行入主永安城,天下從此與你無緣。”
張居賢越說越是激憤,挺身離開椅子,重重地跪在地上,額頭觸地,磕頭不止。
眾人被他的高漲情緒感染,心頭凜然,紛紛迴想起二十多年前大旗立國之初的戰事,果然如他所說。
想當初,李正氣一意孤行,遠赴千裏打潼關,被天下人嘲笑為得了失心瘋。
當年大旗的整體實力遠不如大魏,也不如大楚,在楚魏之間苟延殘喘。
他本身已經岌岌可危,結果還分兵兩萬去打潼關,害得大本營兗州被楚魏窮追猛打,要不是守城將軍司馬遠圖苦苦撐持,他的老家都差點被人端了。
神奇的是,一鼓作氣打下永安城後,天下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轉,擁有關中之地的李正氣蟒蛇化龍,從此扶搖直上,以秋風掃落葉的氣勢,三年內滅魏滅楚,成就一統大業。
距今三十年不到,在座一些文臣武將甚至還是那段曆史的親身見證者,誰不熟悉呢?
不賭一把,說不定真會重蹈大魏的覆轍,與永安城乃至關中平原相比,別說冀州四郡,就是冀州九郡都不值一提。
真要放手一搏,千裏競逐永安城,就不是一兩萬人馬的動靜,至少要四五萬,輸了的話,萬一退不迴來,那可是全軍覆沒傷筋動骨。
張居賢把話挑明到這個份上,就是逼迫張崇義賭一把天命。
事關生死存亡,此時旁人不敢作聲,都在等待張崇義表態,就看他敢不敢賭命。
因為一旦下定決心要賭一把,隻能是他自己帶兵奔赴永安城。
議事廳的空氣完全凝滯,四周沒有任何聲音,每個人都能聽到自己的唿吸聲和心跳聲。
張崇義感覺唿吸有點滯澀,就像堆著一座泰山,堵著一條大河,雙手緊緊握拳,青筋根根凸起,身板挺直,雙目炯炯地凝視著弓著身子磕頭的張居賢,久久不能平複內心的震撼。
他一直堅信自己還年輕,還有大把時間去和天下諸侯周旋競逐。
可是張居賢竟然言之鑿鑿告訴他,他已經走到了生死成敗的十字路口,所謂棋差一著,滿盤皆輸,眼前就是最致命的一招生死棋。
雖說有些聳人聽聞,但是大魏的前車之鑒不過三十年,當年大魏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君明臣直,濟濟英才,麾下雄兵三十萬,誰不認為大魏將成為天下之主?
如今他張崇義所走的道路幾乎是大魏的翻版,但他的兵馬不到十萬。
大魏之敗,敗在沒搶到永安城和關中平原,輸了國運,輸了天命。
議事廳外濃陰匝翠的大槐樹上,突然飛來一隻喜鵲,唧唧喳喳叫個不停。
浮想聯翩的張崇義,陡然被鳥叫聲拉迴了嚴酷的現實,緩慢地抬頭望向窗外的槐樹,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毫無邏輯地問道:“門外啼叫的是喜鵲麽?”
眾人不約而同地扭頭看向窗外,豎起耳朵凝神傾聽,毫無疑問就是喜鵲。
可是沒人迴答張崇義的話,誰都清楚張崇義要的不是這個答案,他要的答案,任何人給不了,除了他自己。
張崇義緩緩離座而起,雙腳就像壓著一座泰山,一步步挪到張居賢的麵前,俯身伸出雙手,將這位虔誠磕頭的耿直大臣,輕輕攙扶起來,凝視著他熾熱的眸子,一字一頓道:“既然如此,那就賭一把。”
隨後轉身快步迴到大將軍寶座上,猛地一拍桌子,大聲道:“挺進中原,在此一搏,拚了!”
“拚了!”眾人大聲附和道,一個個熱血沸騰。
張崇義當眾頒布鎮北大將軍令,立刻出動五萬大軍長途奔襲永安城。
騎兵一萬,領兵將領為左衛將軍尚修竹、右衛將軍向烈,八大騎將軍秦冪、張堅、陳群、蔣仁義、賀中雲、劉常樂、尉遲璘、王寶山。
步兵四萬,領兵將領常羽,副將馮禮,三大步兵將軍羅明玉、範長春、李元藝,以及降將康橫。
連夜整頓兵馬器械糧草,明日辰時初刻出發。
所有兵馬輕裝快速前進,隻需攜帶刀槍箭弩、盔甲、盾牌、糧草,不帶任何攻城器械等重型裝備。
心腹幕僚主簿楊千鍾、參讚政務張居賢、參讚軍機李千秋、考功主簿戴夢龍,親兵統領寇登、大將軍執戟郎張擒虎跟隨大軍行動。
鎮北大將軍麾下所有高級文臣武將幾乎傾巢而出,長史張微代大將軍留守鄴城,主持後方的軍政事務。
命令發布後,文武幹將匆匆忙忙起身離開議事廳,各自迴家迴營籌備出兵事宜。
張崇義原本就定於八月上旬對巨鹿大舉用兵,一應兵馬糧草器械早已籌辦妥當,無非是將矛頭從北調轉向西。
“將軍,張家蟄伏幽州百年,代代都想問鼎中原,如今你奮六世之餘烈,兩隻腳踏出了幽州,左腳踏青州,右腳踏冀州,正是千裏挺進永安城的大好時機。
聖人有雲,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奇正相生,方是取勝之道。
將軍可否聽說二十多年前,大旗大魏國運之爭?
當時大旗李家從兗州起兵,猶如今日之範進。大魏占據冀州青州,勢力最為龐大,猶如今日之將軍。
大旗太祖皇帝李正氣力排眾議,趁著涼州兵大亂永安城,親率兩萬精兵不顧一切搶奪永安城,當時之局勢與今日幾乎如出一轍。
雖說大旗兵馬在潼關一度遇挫,可是太祖皇帝李正氣不屈不撓,身先士卒沒日沒夜地攻城,最終攻破潼關,順利殺進永安城。
大旗一夜之間突然崛起,一躍成為天下諸侯之首,蓋過了大魏的氣焰,此後更是橫掃了擁有冀州青州的大魏國。
前車之失,殷鑒不遠,將軍,你可不能步大魏之後塵呀。
如今薛焉獻潼關,可謂天降甘露,欲助將軍成就大業,將軍若是逆天而行,必為上天遺棄。
不管是範進,還是廉斬,還是鬱雄飛,但教任何一人先行入主永安城,天下從此與你無緣。”
張居賢越說越是激憤,挺身離開椅子,重重地跪在地上,額頭觸地,磕頭不止。
眾人被他的高漲情緒感染,心頭凜然,紛紛迴想起二十多年前大旗立國之初的戰事,果然如他所說。
想當初,李正氣一意孤行,遠赴千裏打潼關,被天下人嘲笑為得了失心瘋。
當年大旗的整體實力遠不如大魏,也不如大楚,在楚魏之間苟延殘喘。
他本身已經岌岌可危,結果還分兵兩萬去打潼關,害得大本營兗州被楚魏窮追猛打,要不是守城將軍司馬遠圖苦苦撐持,他的老家都差點被人端了。
神奇的是,一鼓作氣打下永安城後,天下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轉,擁有關中之地的李正氣蟒蛇化龍,從此扶搖直上,以秋風掃落葉的氣勢,三年內滅魏滅楚,成就一統大業。
距今三十年不到,在座一些文臣武將甚至還是那段曆史的親身見證者,誰不熟悉呢?
不賭一把,說不定真會重蹈大魏的覆轍,與永安城乃至關中平原相比,別說冀州四郡,就是冀州九郡都不值一提。
真要放手一搏,千裏競逐永安城,就不是一兩萬人馬的動靜,至少要四五萬,輸了的話,萬一退不迴來,那可是全軍覆沒傷筋動骨。
張居賢把話挑明到這個份上,就是逼迫張崇義賭一把天命。
事關生死存亡,此時旁人不敢作聲,都在等待張崇義表態,就看他敢不敢賭命。
因為一旦下定決心要賭一把,隻能是他自己帶兵奔赴永安城。
議事廳的空氣完全凝滯,四周沒有任何聲音,每個人都能聽到自己的唿吸聲和心跳聲。
張崇義感覺唿吸有點滯澀,就像堆著一座泰山,堵著一條大河,雙手緊緊握拳,青筋根根凸起,身板挺直,雙目炯炯地凝視著弓著身子磕頭的張居賢,久久不能平複內心的震撼。
他一直堅信自己還年輕,還有大把時間去和天下諸侯周旋競逐。
可是張居賢竟然言之鑿鑿告訴他,他已經走到了生死成敗的十字路口,所謂棋差一著,滿盤皆輸,眼前就是最致命的一招生死棋。
雖說有些聳人聽聞,但是大魏的前車之鑒不過三十年,當年大魏是何等的意氣風發不可一世,君明臣直,濟濟英才,麾下雄兵三十萬,誰不認為大魏將成為天下之主?
如今他張崇義所走的道路幾乎是大魏的翻版,但他的兵馬不到十萬。
大魏之敗,敗在沒搶到永安城和關中平原,輸了國運,輸了天命。
議事廳外濃陰匝翠的大槐樹上,突然飛來一隻喜鵲,唧唧喳喳叫個不停。
浮想聯翩的張崇義,陡然被鳥叫聲拉迴了嚴酷的現實,緩慢地抬頭望向窗外的槐樹,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毫無邏輯地問道:“門外啼叫的是喜鵲麽?”
眾人不約而同地扭頭看向窗外,豎起耳朵凝神傾聽,毫無疑問就是喜鵲。
可是沒人迴答張崇義的話,誰都清楚張崇義要的不是這個答案,他要的答案,任何人給不了,除了他自己。
張崇義緩緩離座而起,雙腳就像壓著一座泰山,一步步挪到張居賢的麵前,俯身伸出雙手,將這位虔誠磕頭的耿直大臣,輕輕攙扶起來,凝視著他熾熱的眸子,一字一頓道:“既然如此,那就賭一把。”
隨後轉身快步迴到大將軍寶座上,猛地一拍桌子,大聲道:“挺進中原,在此一搏,拚了!”
“拚了!”眾人大聲附和道,一個個熱血沸騰。
張崇義當眾頒布鎮北大將軍令,立刻出動五萬大軍長途奔襲永安城。
騎兵一萬,領兵將領為左衛將軍尚修竹、右衛將軍向烈,八大騎將軍秦冪、張堅、陳群、蔣仁義、賀中雲、劉常樂、尉遲璘、王寶山。
步兵四萬,領兵將領常羽,副將馮禮,三大步兵將軍羅明玉、範長春、李元藝,以及降將康橫。
連夜整頓兵馬器械糧草,明日辰時初刻出發。
所有兵馬輕裝快速前進,隻需攜帶刀槍箭弩、盔甲、盾牌、糧草,不帶任何攻城器械等重型裝備。
心腹幕僚主簿楊千鍾、參讚政務張居賢、參讚軍機李千秋、考功主簿戴夢龍,親兵統領寇登、大將軍執戟郎張擒虎跟隨大軍行動。
鎮北大將軍麾下所有高級文臣武將幾乎傾巢而出,長史張微代大將軍留守鄴城,主持後方的軍政事務。
命令發布後,文武幹將匆匆忙忙起身離開議事廳,各自迴家迴營籌備出兵事宜。
張崇義原本就定於八月上旬對巨鹿大舉用兵,一應兵馬糧草器械早已籌辦妥當,無非是將矛頭從北調轉向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