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籙術、投胎轉世
(本章與情節推進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略過)
符籙術
符籙術始見於東漢,有近2,000年的曆史,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
其大致原理,用今人的話來說,就是把天地玄煞之力、或者神佛之力、或者精靈鬼怪之力,以符文的形式借用存儲到符紙之上。使用時,就可以利用符紙上的巨大力量,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記錄不同符文功效、製作方法和使用方法的說明書,稱為籙書。通常,一個道士修行到掌握某些符文的知識和力量後,就會被道門授予籙書。所以,籙書除了有符文製作說明書的作用,還有正式授權書的作用。有了這個授權書,製作出來的符才會有效。
有能力開發新符文的法師,稱為籙師。籙師的要求較高。隻有當一個法師修為道行足以參悟天地之力時,才有可能開發帶有天地之力的新符;隻有當天能完全溝通神佛時,才有可能開發帶有神佛之力的新符。還有一類籙師,在咒殺或是降伏一些精靈鬼怪之後,能夠以符的方式來驅使它們的力量,這樣也可以開發出新符。
籙師相當於一個公司的研發部門。
有能力按照籙書的指導製作成品符的法師,稱為符師。他們的要求比籙師要低一些,隻要法力足夠、材料得當、工序完整,基本都能成功。
符師相當於一個公司的生產部門。
符的使用則沒有特別的要求。常用方法可以佩戴在身上,可以焚燒,可以貼在特殊地方,甚至可以服用。
符在使用者的手中,其作用相當於古代兵符之於將領。將領有了兵符就可以調動兵馬,即使這些兵馬不是這個將領訓練出來的。使用者有了符,就可以調動符中的力量,即使這個符不是他自己製作的。
轉世投胎
人就是人,從基因學的角度來看,人是不可能變成牛或者馬的。所謂做牛做馬來報答,其實隱含了一個轉世投胎的意思。
轉世投胎,或者說來世,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似乎是個司空見慣的概念。其實這個概念,並非是中國本土的產物,而是從印度傳來的,隨著佛教一起。有可能,對於全世界其他文化來說,轉世的概念都是古代印度人所獨有的。不但人死後會輪迴轉世,世間一切有情萬物,都逃不過輪迴之道。甚至連這個世間本身,也會周期性的經曆誕生和毀滅,每個周期稱為一個“大劫”,時間大約是十數億年。
在三、四千年前的古代,中國人能談論的最大數字是萬,而印度人動輒討論百萬億萬恆河沙數,可見古代印度數字學之發達。今天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是由印度人首創的。傳入阿拉伯後,由阿拉伯人改造為東部和西部兩種數字係統。其中西部的數字係統再傳入歐洲,歐洲人將之演化成了今天最通用的所謂“阿拉伯數字”。而阿拉伯國家自己,今天使用是東部數字係統,我們反而看不懂。
而輪迴的概念,對於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人,或者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來說,當然是不可接受的異端邪說。試想,如果像是耶穌誕生,或者默罕默德升宵這樣的神聖事件,居然會在輪迴中一再發生,當然是不可接受的力量。即使對於中國這種本土宗教薄弱的地方,其實輪迴理論也和樸素信仰發生著衝突,隻是大家有意或者無意的視而不見罷了。比如說,如果真有輪迴的話,祭祖還有什麽意義?表示祖先永世不得輪迴?
避雷針
避雷針,其實應該叫做引雷針可能更為恰當。當雷雲中積累了足夠的電荷後,就會產生極大的電勢差,在巨大的電勢差推動下,電荷會沿著電阻最小的路徑被釋放出來,形成閃電,巨大的能量把電流通路上了空氣都高溫電離,形成導電通路,讓電流能走得更通暢。被快速加溫的空氣會爆炸開,產生雷聲。閃電大多發生在攜帶不同電荷的雷雲之間,它們之間的電勢差最大。但是如果周圍正好沒有異電荷的雷雲,那麽電中性的大地也會成為雷電的目標。尤其是明顯高出地麵的樹木啦,山頂啦,高樓啦,還有平地上站立的人啦。為了防止雷擊。建築學家在建築頂上豎立金屬杆,通過金屬導線連接大地。這樣,當有雷電擊中建築物時,巨大電流會被電阻最小的金屬杆和導線引導進入大地,就能保護建築物不受到雷電直接損傷。不過,由於金屬的電阻最小,也會把本來不會擊打到建築物的雷電吸引過來,所以稱為引雷針更為恰當。
醫院職工宿舍的構造
雲南文山,幾乎就處在北迴歸線上,稍靠南的地方,即使到了冬天,氣候也不十分寒冷。按照最簡單的氣候帶劃分,北迴歸線以南,應該算做是熱帶了。不過國家對於氣候地帶的劃分,是要以農業布局作為依據。如果劃為熱點,意味著可以種植橡膠樹。文山的海拔大約1,000米,也不算炎熱,不十分適合橡膠樹的的種植。再加上,每隔若幹年,傳說中的西伯利亞寒流,還是能突破重重阻隔,用最後一絲冷意觸摸到這個南國邊境地區,氣溫會降到10攝氏度以下。這樣的溫度,對於北方來說,簡直就是溫暖適宜。但是對於橡膠樹而言,卻足以造成滅絕災難。所以,文山被劃定為亞熱帶,意思就是不能種植橡膠樹。
不過,當地的多層建築,凡是規模到達一定規模的,大多是外廊式,就是走廊設在建築物的外部。相比內廊式建築,外廊在通風采光上明顯具有優勢,而內廊的保溫功能在這裏作用又不大。
醫院職工宿舍就是外廊建築。五層的樓房,每層朝南的方向都是長長的公共走廊,各個宿舍依次排開。站在各家門口的走廊上,整個大院的情況可以一覽無餘。
這種風格,後來被更加注重隱私的單元房取代。
(本章與情節推進無關,不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略過)
符籙術
符籙術始見於東漢,有近2,000年的曆史,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
其大致原理,用今人的話來說,就是把天地玄煞之力、或者神佛之力、或者精靈鬼怪之力,以符文的形式借用存儲到符紙之上。使用時,就可以利用符紙上的巨大力量,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記錄不同符文功效、製作方法和使用方法的說明書,稱為籙書。通常,一個道士修行到掌握某些符文的知識和力量後,就會被道門授予籙書。所以,籙書除了有符文製作說明書的作用,還有正式授權書的作用。有了這個授權書,製作出來的符才會有效。
有能力開發新符文的法師,稱為籙師。籙師的要求較高。隻有當一個法師修為道行足以參悟天地之力時,才有可能開發帶有天地之力的新符;隻有當天能完全溝通神佛時,才有可能開發帶有神佛之力的新符。還有一類籙師,在咒殺或是降伏一些精靈鬼怪之後,能夠以符的方式來驅使它們的力量,這樣也可以開發出新符。
籙師相當於一個公司的研發部門。
有能力按照籙書的指導製作成品符的法師,稱為符師。他們的要求比籙師要低一些,隻要法力足夠、材料得當、工序完整,基本都能成功。
符師相當於一個公司的生產部門。
符的使用則沒有特別的要求。常用方法可以佩戴在身上,可以焚燒,可以貼在特殊地方,甚至可以服用。
符在使用者的手中,其作用相當於古代兵符之於將領。將領有了兵符就可以調動兵馬,即使這些兵馬不是這個將領訓練出來的。使用者有了符,就可以調動符中的力量,即使這個符不是他自己製作的。
轉世投胎
人就是人,從基因學的角度來看,人是不可能變成牛或者馬的。所謂做牛做馬來報答,其實隱含了一個轉世投胎的意思。
轉世投胎,或者說來世,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似乎是個司空見慣的概念。其實這個概念,並非是中國本土的產物,而是從印度傳來的,隨著佛教一起。有可能,對於全世界其他文化來說,轉世的概念都是古代印度人所獨有的。不但人死後會輪迴轉世,世間一切有情萬物,都逃不過輪迴之道。甚至連這個世間本身,也會周期性的經曆誕生和毀滅,每個周期稱為一個“大劫”,時間大約是十數億年。
在三、四千年前的古代,中國人能談論的最大數字是萬,而印度人動輒討論百萬億萬恆河沙數,可見古代印度數字學之發達。今天全世界通用的阿拉伯數字,其實是由印度人首創的。傳入阿拉伯後,由阿拉伯人改造為東部和西部兩種數字係統。其中西部的數字係統再傳入歐洲,歐洲人將之演化成了今天最通用的所謂“阿拉伯數字”。而阿拉伯國家自己,今天使用是東部數字係統,我們反而看不懂。
而輪迴的概念,對於信仰基督教的歐洲人,或者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來說,當然是不可接受的異端邪說。試想,如果像是耶穌誕生,或者默罕默德升宵這樣的神聖事件,居然會在輪迴中一再發生,當然是不可接受的力量。即使對於中國這種本土宗教薄弱的地方,其實輪迴理論也和樸素信仰發生著衝突,隻是大家有意或者無意的視而不見罷了。比如說,如果真有輪迴的話,祭祖還有什麽意義?表示祖先永世不得輪迴?
避雷針
避雷針,其實應該叫做引雷針可能更為恰當。當雷雲中積累了足夠的電荷後,就會產生極大的電勢差,在巨大的電勢差推動下,電荷會沿著電阻最小的路徑被釋放出來,形成閃電,巨大的能量把電流通路上了空氣都高溫電離,形成導電通路,讓電流能走得更通暢。被快速加溫的空氣會爆炸開,產生雷聲。閃電大多發生在攜帶不同電荷的雷雲之間,它們之間的電勢差最大。但是如果周圍正好沒有異電荷的雷雲,那麽電中性的大地也會成為雷電的目標。尤其是明顯高出地麵的樹木啦,山頂啦,高樓啦,還有平地上站立的人啦。為了防止雷擊。建築學家在建築頂上豎立金屬杆,通過金屬導線連接大地。這樣,當有雷電擊中建築物時,巨大電流會被電阻最小的金屬杆和導線引導進入大地,就能保護建築物不受到雷電直接損傷。不過,由於金屬的電阻最小,也會把本來不會擊打到建築物的雷電吸引過來,所以稱為引雷針更為恰當。
醫院職工宿舍的構造
雲南文山,幾乎就處在北迴歸線上,稍靠南的地方,即使到了冬天,氣候也不十分寒冷。按照最簡單的氣候帶劃分,北迴歸線以南,應該算做是熱帶了。不過國家對於氣候地帶的劃分,是要以農業布局作為依據。如果劃為熱點,意味著可以種植橡膠樹。文山的海拔大約1,000米,也不算炎熱,不十分適合橡膠樹的的種植。再加上,每隔若幹年,傳說中的西伯利亞寒流,還是能突破重重阻隔,用最後一絲冷意觸摸到這個南國邊境地區,氣溫會降到10攝氏度以下。這樣的溫度,對於北方來說,簡直就是溫暖適宜。但是對於橡膠樹而言,卻足以造成滅絕災難。所以,文山被劃定為亞熱帶,意思就是不能種植橡膠樹。
不過,當地的多層建築,凡是規模到達一定規模的,大多是外廊式,就是走廊設在建築物的外部。相比內廊式建築,外廊在通風采光上明顯具有優勢,而內廊的保溫功能在這裏作用又不大。
醫院職工宿舍就是外廊建築。五層的樓房,每層朝南的方向都是長長的公共走廊,各個宿舍依次排開。站在各家門口的走廊上,整個大院的情況可以一覽無餘。
這種風格,後來被更加注重隱私的單元房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