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章 存在過的證明
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 作者:搞快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能再見到宋宅,老年宋應星激動的差點跌倒,好在魏子然及時一把拉住了他。
宋宅外,一大幫鄉親正浩浩蕩蕩的前來道喜,宋應星和宋應昇兄弟兩人全都中了舉人,可謂雙喜臨門。
隻不過作為哥哥的宋應昇有點尷尬,因為他的排名竟在自己這個弟弟後麵,關鍵是在他眼裏,宋應星一直都沒怎麽好好讀過書,每天就知道往田地裏跑,怎麽就能考的這麽好呢?
對此宋應星的迴答還挺有情商的,他表示天天聽哥哥在耳邊讀書嘮叨,他聽得次數多了,自然也就會了,外加他可能多了那麽一點運氣,這才比哥哥名次高了點,不過要是沒有哥哥的諄諄教誨,他絕對達不成這樣的成績。
宋應昇聽完很滿意,兄弟兩個在宋宅一起慶賀了一陣,隨即他們便躊躇滿誌的決定繼續進京趕考,以求能做更大的官。
三人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趕往京城,路上,宋應昇和同行的塗少奎都在驚歎於沿途的風景秀麗,唯有宋應星一直在觀察水路舟船,時不時的還會找船夫了解船隻構造與水路分布情況。
塗少奎問宋應星為何對這些雜學如此感興趣?
結果不等宋應星迴答,作為兄長的宋應昇便搶先答道,我以前也問過這小子一樣的問題,記得當時他給我的迴答是詩書固然高雅,但人們生活最離不開的卻還是這些雜學,他喜歡這些雜學,因為了解它們可以讓自己更容易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去。
塗少奎聞言點了點頭,表示宋應星之誌,他十分欣賞,宋應星則靦腆的一笑。
三人一路談笑風生的進了京,卻不想京城和他們想象中的並不一樣。
宋應星三人的第一次科考遇到了一起重大的考場舞弊事件,雖然這件事和他們沒什麽直接關係,但受連累,他們三人全都名落孫山。
無奈三人隻好約定三年後再一起趕考,結果這一次,塗少奎成功登榜,宋家兄弟二人卻再度失利。
此後,宋家兄弟一直堅持不懈的趕考,卻連續數次都未能登榜,慢慢的,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熬成了中年人。
直到這一年,宋應昇已經五十四歲,宋應星也已經四十五歲,恰逢已是崇禎末年,時局混亂,宋家的老父親早已離世,留下的母親也已年邁多病,最終,兄弟二人都放棄了繼續科考。
不同的是宋應昇決定留在家中照顧一家人,宋應星則決定繼續遊曆天下,完成他的《天工開物》。】
大唐中後期,正在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吟詩飲酒的李白看了一眼光幕中的宋應星,莫名的在對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雖然沒有走過科考之路,卻也是一直沒辦法當官,鬱鬱不得誌。
結合之前光幕播放過的有關他的故事,李白如今也逐漸熄滅了做官的夢想,但相比於喜歡研究雜學的宋應星,李白反思自己貌似除了寫詩和喝酒,也沒別的本事了。
“嗯……不如我就寫一本遊記,遊遍名山大川,每到一處絕佳風景我就寫一首詩,如此到我死之前沒準能寫出一本遊記來。”李白眼前一亮,終於找到了新的目標。
【宋應星的撰寫之路還算順利,多年的趕考生涯,別人都在沉迷於如何提高成績,他卻一直在收集各種風土建文,已經累積了大量的工學知識。
隨後為了查漏補缺,他一邊遊曆天下一邊拜訪熟識之人,找他們了解一些風土人情。
比如放棄科考以後,兄長宋應昇為了養家糊口,以舉人的身份做了一名縣令。
當時他所在的縣城正是養殖桑蠶的重地,宋應星在這裏學會了不少養蠶之法。
後來他又拜訪了在朝廷做官的塗少奎,塗少奎給他介紹了火藥的研製與運用之法,順便幫助他完成了不少有關兵器火器製作方麵的知識補充。
就這樣,宋應星一路走一路學,終於在數年後初步完成了第一版《天工開物》。
這一版共計十八卷,八萬五千七百五十四字,一百二十三幅圖。
書成之日,宋應星找來了宋應昇和塗少奎,相約慶賀,三人更是立誓要以此書為開端,造福百姓,拯救大明。
隻可惜,已經晚了。
順治元年,大明已走向了末途。
宋應星被迫迴歸故裏避世而居。
順治二年,塗少奎因國破山河碎,攜全家逃難的時候在君山湖舟車翻覆,全家遇難。
順治三年,宋應昇為成臣子之義,為國從容赴死。
宋應星本想跟隨他們而去,但他的耳邊總是會想起兩個兄長在成書之日對他的叮囑,他要繼續想辦法將《天工開物》這本書傳下去,他若是死了,這本書沒準就失傳了。
好在他的堅持沒有白費。
康熙元年,宋應星在家鄉傳授《天工開物》,得到了百姓和當地官員的一致認可,後來朝廷甚至派人專門來請教和抄錄《天工開物》這本書。
宋應星的書傳下去了。
視線迴到書屋內,眼看著宋應星結束了自己的迴憶,眼神中滿是解脫與遺憾,魏子然決定帶他一起看看未來。
一招手,宋應星驚奇的發現,自己的麵前出現了一輛細長的白色鐵皮車,魏子然告訴他,這是高鐵,能日行千裏。
宋應星本來還不太相信,直到魏子然帶著他坐了一趟高鐵,感受著高鐵的速度和窗外飛速掠過的風景,宋應星被震撼到了,他從未想過未來的工學竟能發展到這種程度。
然而這還沒完,魏子然緊接著又帶著他乘坐了飛機,見識了火箭升空,宋應星這才知道,過去人的幻想其實都是可以通過科學的發展來實現的。
最後,魏子然帶著宋應星見識了袁老研究創造的雜交水稻。
宋應星見了讚歎不已,直唿若是有機會能親眼見一見這位袁老,與他交談一番就好了。
魏子然聞言卻是麵色一暗,“袁老已經和您一樣,成為了曆史,以我現在的能力,恐怕無法讓你們相見了。”
“是嗎……也是,我們不過都是些作古之人罷了,但隻要我們留下的知識能繼續傳承下去,那我們就不算白活這一世。”宋應星眼神堅定。
受他影響,魏子然也很快便重新振奮起來。
“您說的不錯,您的書傳承下來了,那些文字,那些圖畫,都是您曾在這個世界生存過奮鬥過的證明,《天工開物》,因為這本書,我才能再見到您。”】
宋宅外,一大幫鄉親正浩浩蕩蕩的前來道喜,宋應星和宋應昇兄弟兩人全都中了舉人,可謂雙喜臨門。
隻不過作為哥哥的宋應昇有點尷尬,因為他的排名竟在自己這個弟弟後麵,關鍵是在他眼裏,宋應星一直都沒怎麽好好讀過書,每天就知道往田地裏跑,怎麽就能考的這麽好呢?
對此宋應星的迴答還挺有情商的,他表示天天聽哥哥在耳邊讀書嘮叨,他聽得次數多了,自然也就會了,外加他可能多了那麽一點運氣,這才比哥哥名次高了點,不過要是沒有哥哥的諄諄教誨,他絕對達不成這樣的成績。
宋應昇聽完很滿意,兄弟兩個在宋宅一起慶賀了一陣,隨即他們便躊躇滿誌的決定繼續進京趕考,以求能做更大的官。
三人沿著京杭大運河一路趕往京城,路上,宋應昇和同行的塗少奎都在驚歎於沿途的風景秀麗,唯有宋應星一直在觀察水路舟船,時不時的還會找船夫了解船隻構造與水路分布情況。
塗少奎問宋應星為何對這些雜學如此感興趣?
結果不等宋應星迴答,作為兄長的宋應昇便搶先答道,我以前也問過這小子一樣的問題,記得當時他給我的迴答是詩書固然高雅,但人們生活最離不開的卻還是這些雜學,他喜歡這些雜學,因為了解它們可以讓自己更容易融入百姓的生活中去。
塗少奎聞言點了點頭,表示宋應星之誌,他十分欣賞,宋應星則靦腆的一笑。
三人一路談笑風生的進了京,卻不想京城和他們想象中的並不一樣。
宋應星三人的第一次科考遇到了一起重大的考場舞弊事件,雖然這件事和他們沒什麽直接關係,但受連累,他們三人全都名落孫山。
無奈三人隻好約定三年後再一起趕考,結果這一次,塗少奎成功登榜,宋家兄弟二人卻再度失利。
此後,宋家兄弟一直堅持不懈的趕考,卻連續數次都未能登榜,慢慢的,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熬成了中年人。
直到這一年,宋應昇已經五十四歲,宋應星也已經四十五歲,恰逢已是崇禎末年,時局混亂,宋家的老父親早已離世,留下的母親也已年邁多病,最終,兄弟二人都放棄了繼續科考。
不同的是宋應昇決定留在家中照顧一家人,宋應星則決定繼續遊曆天下,完成他的《天工開物》。】
大唐中後期,正在一邊遊山玩水一邊吟詩飲酒的李白看了一眼光幕中的宋應星,莫名的在對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他雖然沒有走過科考之路,卻也是一直沒辦法當官,鬱鬱不得誌。
結合之前光幕播放過的有關他的故事,李白如今也逐漸熄滅了做官的夢想,但相比於喜歡研究雜學的宋應星,李白反思自己貌似除了寫詩和喝酒,也沒別的本事了。
“嗯……不如我就寫一本遊記,遊遍名山大川,每到一處絕佳風景我就寫一首詩,如此到我死之前沒準能寫出一本遊記來。”李白眼前一亮,終於找到了新的目標。
【宋應星的撰寫之路還算順利,多年的趕考生涯,別人都在沉迷於如何提高成績,他卻一直在收集各種風土建文,已經累積了大量的工學知識。
隨後為了查漏補缺,他一邊遊曆天下一邊拜訪熟識之人,找他們了解一些風土人情。
比如放棄科考以後,兄長宋應昇為了養家糊口,以舉人的身份做了一名縣令。
當時他所在的縣城正是養殖桑蠶的重地,宋應星在這裏學會了不少養蠶之法。
後來他又拜訪了在朝廷做官的塗少奎,塗少奎給他介紹了火藥的研製與運用之法,順便幫助他完成了不少有關兵器火器製作方麵的知識補充。
就這樣,宋應星一路走一路學,終於在數年後初步完成了第一版《天工開物》。
這一版共計十八卷,八萬五千七百五十四字,一百二十三幅圖。
書成之日,宋應星找來了宋應昇和塗少奎,相約慶賀,三人更是立誓要以此書為開端,造福百姓,拯救大明。
隻可惜,已經晚了。
順治元年,大明已走向了末途。
宋應星被迫迴歸故裏避世而居。
順治二年,塗少奎因國破山河碎,攜全家逃難的時候在君山湖舟車翻覆,全家遇難。
順治三年,宋應昇為成臣子之義,為國從容赴死。
宋應星本想跟隨他們而去,但他的耳邊總是會想起兩個兄長在成書之日對他的叮囑,他要繼續想辦法將《天工開物》這本書傳下去,他若是死了,這本書沒準就失傳了。
好在他的堅持沒有白費。
康熙元年,宋應星在家鄉傳授《天工開物》,得到了百姓和當地官員的一致認可,後來朝廷甚至派人專門來請教和抄錄《天工開物》這本書。
宋應星的書傳下去了。
視線迴到書屋內,眼看著宋應星結束了自己的迴憶,眼神中滿是解脫與遺憾,魏子然決定帶他一起看看未來。
一招手,宋應星驚奇的發現,自己的麵前出現了一輛細長的白色鐵皮車,魏子然告訴他,這是高鐵,能日行千裏。
宋應星本來還不太相信,直到魏子然帶著他坐了一趟高鐵,感受著高鐵的速度和窗外飛速掠過的風景,宋應星被震撼到了,他從未想過未來的工學竟能發展到這種程度。
然而這還沒完,魏子然緊接著又帶著他乘坐了飛機,見識了火箭升空,宋應星這才知道,過去人的幻想其實都是可以通過科學的發展來實現的。
最後,魏子然帶著宋應星見識了袁老研究創造的雜交水稻。
宋應星見了讚歎不已,直唿若是有機會能親眼見一見這位袁老,與他交談一番就好了。
魏子然聞言卻是麵色一暗,“袁老已經和您一樣,成為了曆史,以我現在的能力,恐怕無法讓你們相見了。”
“是嗎……也是,我們不過都是些作古之人罷了,但隻要我們留下的知識能繼續傳承下去,那我們就不算白活這一世。”宋應星眼神堅定。
受他影響,魏子然也很快便重新振奮起來。
“您說的不錯,您的書傳承下來了,那些文字,那些圖畫,都是您曾在這個世界生存過奮鬥過的證明,《天工開物》,因為這本書,我才能再見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