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承乾看到這裏不由的發出了一聲歎息。


    “這個謝太後看起來還挺有風骨的,就是這眼光和頭腦貌似都不太好。”


    “哼,你說的算客氣的了,在朕看來,她就是沒腦子!”李世民在一旁冷笑不止,緊接著他話鋒一轉,“承乾,你……”


    “父皇,兒臣明白的,作為統治者,識人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決不能將奸當做忠,也不能讓忠變成奸,否則這個王朝絕不會長久。”


    李世民沒想到李承乾居然都會搶答了,頓了一下,隨即麵露讚賞的微笑。


    看樣子隻要這小子不跑偏,應該還是能做一個優秀的繼承人的。


    【陳宜中,這是一個大奸似忠,做事當麵一套背麵一套的兩麵派。


    陳宜中最初一直把賈似道當做自己的榜樣,各種追捧賈似道,但在賈似道的名聲壞了以後,他卻成了第一個跳出來譴責賈似道的人。


    而他之所以這麽做不是因為偶像崩了,而是為了趁機提高自己的聲望,將自己塑造成一個為了大宋願意鞠躬盡瘁的忠臣形象。


    當時,蒙元勢大,宮中統帥禁軍的殿前指揮使韓震提出了要遷都的建議,陳宜中表麵默不作聲,私下裏竟將韓震騙到自己家裏直接殺害,然後還給韓震扣了一頂賈似道餘黨的帽子。


    編造出韓震來找他一起出賣國家結果被他當場擊殺的故事,進一步將自己的形象往高了塑造。


    別看陳宜中在給自己塑造人設的時候行事果斷,機會把握的精準狠,可在國家大事上他卻是個優柔寡斷、隻知道冒領他人功勞的膽小鬼。


    德佑元年春天,當時正是元宋大戰最為激烈的時候,朝野上下不少人提出要他上前線督戰,可他卻猶豫畏縮,找各種理由不肯出城。


    很顯然,陳宜中對大宋根本沒什麽忠誠可言。


    甚至到了七月份,他找借口離開臨安,逃到了遠離前線的南部沿海地區。


    朝廷多次派人來叫他迴去,他就是不迴,謝太後無奈,隻能親自給陳宜中的母親寫信,在陳母的幹預下,陳宜中這才不情不願的迴到了臨安。


    但彼時他的行為已經暴露了他為人的本質,不少大臣開始對他展開強烈的抨擊,稱他就是膽小怕事,言過其實的小人,跟賈似道那樣的奸臣沒什麽兩樣。


    可令人疑惑的是,哪怕陳宜中的口碑已經崩成了這樣,謝太後卻依然信任他,讓他繼續做宰相,隻因陳宜中有一張巧嘴。


    他總能用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將自己的齷齪行為扭曲成為了大義不得不做出的犧牲。


    就比如他為何要逃去南方,陳宜中給謝太後的解釋是他這麽做是為了迷惑元人,讓他們以為大宋的宰相已經逃了,元人會誤以為宋人膽怯,放鬆警惕,到時候他們還有機會能打元人一個措手不及。


    如此瞎編亂造的理由,謝太後卻信了,還激動的直接將宋軍的臨戰指揮權全都交給了陳宜中。


    關鍵是陳宜中根本不會打仗,在陳宜中的一通胡亂指揮下,宋軍僅存的戰力也被元軍給打崩了。


    德佑元年年底,宋軍主力幾乎被全滅,戰局打到這個程度,除了投降以外,看起來已沒有迴旋的餘地。


    好在有句老話說得好,危難時刻見真情,哪怕彼時的大宋已經爛到了骨子裏,但依然有忠臣願意為了拯救大宋奉獻自己的一生。


    這個人,名叫文天祥。】


    明,朱元璋本來已經沒興趣看南宋末年的這點破事了,但當他看到文天祥的名字時卻不由自主的坐直了身體。


    “文山先生嗎?確實是個很可惜的人物。”


    【文天祥,早年又叫文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山先生,江南西路吉州廬陵縣(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 )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學家,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他是大宋最後一位傾盡全力的拯救者,隻可惜他最終還是失敗了。


    文天祥是個美男子,據說他皮膚白皙,眉清目秀,相貌堂堂,而且他還身形魁梧,看著不像個文弱書生,但也沒有那種純粹武人的悍勇之氣。


    文天祥出身大家族,自小算是錦衣玉食,所受文化熏陶頗重。


    但和家族內那些要麽打算擺爛一生,要麽立誌要做大官的人不同,文天祥自小就崇拜歐陽修,王安石這樣的變革之臣,他覺得大丈夫就該做些驚天動地的大事。


    寶佑四年(1256年),二十一歲的文天祥(彼時還叫文雲孫)參加科舉考試,在集英殿答對論策。


    當時在位的是晚年的宋理宗趙昀,這個時候的趙昀經常倦怠政事,文雲孫便以“法天不息”為題議論策對,文章洋洋灑灑寫了一萬多字,一氣嗬成。


    趙昀本來對這次科舉沒什麽興致,但一聽說有一號牛人一口氣寫了一萬多字,頓時來了興趣,待他親自看完這篇文章,直接親自選拔文雲孫做了進士第一。


    當時的考官王應麟上奏說:“此人以古寓今,忠肝義膽,意誌堅定,我以為朝廷能得到這樣的人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自此之後,成為狀元的文雲孫正式改名文天祥,改字為宋瑞(又字履善)。


    隻可惜就在文天祥中舉不久後,他的父親病逝了,按照宋朝的規矩,文天祥不得不辭去官職與功名,迴家守喪。


    開慶元年(1259年),元軍兵分三路,大舉南侵,宦官董宋臣建議趙昀遷都,彼時朝野上下無人敢反對這個提議,唯有時任寧海軍節度判官的文天祥上書,請求斬殺董宋臣,以正人心。


    隻可惜他的提議沒有得到采納,同時也因為得罪了董宋臣,文天祥幹脆自請免職迴鄉,算是避避風頭。


    後來他又被朝廷重新啟用,逐漸升官至刑部侍郎。


    此時董宋臣已經是都知了,文天祥再次上書列舉董宋臣的罪行,結果沒有得到任何迴複,隻是在那不久,文天祥就被趕出了京城,被外派到瑞州(今江西高安),改授提點江南西路刑獄,再升尚書左司郎官。


    但即便被貶官,文天祥依舊初心不改,多次當眾議論評價朝政,尤其是對一些為非作歹的權臣用詞最是激烈,每次他的言論傳開以後不久就會被貶官甚至是罷免為庶民,但依靠著自身的才華與名望,他還能重新被啟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搞快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搞快點並收藏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