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我可不學我偶像
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 作者:搞快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時的晉朝為了安定蜀地民心,便大力推崇當地人心目中的偶像,武侯諸葛亮。
陳壽幹脆直接為諸葛亮寫了一部《諸葛亮集》,在這本書裏他大肆讚揚了諸葛亮的治政才華,但卻沒有描述諸葛亮的軍事謀略,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事實還是他對諸葛亮的那一抹怨念導致的報複。
有趣的是,這本書得到了當時朝廷的大力認可,朝廷認為民間將諸葛亮神化了,描繪的幾乎無所不能,但陳壽這本《諸葛亮集》卻將諸葛亮重新變迴了一個人,諸葛亮確實有才華,但他也有不擅長的事,這樣才更真實。
於是陳壽憑借此書成功引起了晉武帝司馬炎的注意,司馬炎特地召見了陳壽,本想予以重用,結果卻發現這個陳壽性情太過耿直,若是直入朝廷怕是會鬧出大亂子,因此陳壽雖然升官了,但隻是被封了一個負責編纂史料的著作郎,領巴西郡中正。
司馬炎沒給陳壽太大的官是為了他好,可陳壽卻覺得司馬炎不識人,心裏很委屈。
但他此後還是很認真的擔負起了史官的職責,平日裏四處搜集史料,對這些資料進行整合匯總,忙的倒也是不亦樂乎。
司空張華為了培養自己的黨羽,打算提拔陳壽做中書郎,然而中書監荀勳忌恨張華,連帶著也討厭陳壽,便聯絡吏部官員將陳壽改為長廣太守。
陳壽得知自己被改調以後十分不解,有人便告訴他說他給魏國編寫的魏書裏有一些內容荀勳很不滿意。
陳壽想了想便明白是怎麽一迴事,由於從小生長在蜀國,他打心底裏討厭魏國,因而在編纂魏書的時候難免會帶些個人情緒進去。
就比如當初和賈詡一起勸曹丕篡漢稱帝的荀攸,便被陳壽寫成了見風使舵的小人,而不巧的是荀勳恰好是荀攸的後輩,這波屬於是自討苦吃了。
對於這份調令,陳壽最終還是以母親生病為由拒絕了。
同時他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對於某些史料,他最好還是稍作些調整為好,最起碼得避開現如今的一些當權者的痛處。
作為一名史官,陳壽的偶像是當年編纂了《史記》的司馬遷,但他卻並不想成為像司馬遷一樣的人,因為得罪了太多的權貴到最後把自己也給玩廢了。
因此此後陳壽提交給朝廷的史書資料大多會提前做一些修改,倒是沒有再因此得罪什麽人。
鹹寧四年(278年),鎮南將軍杜預奉命鎮守荊州,離京之前他也向朝廷舉薦了陳壽,陳壽被提拔為治書侍禦吏,這個官職可是能每天直接麵見皇帝的。
然而陳壽在這個位置上屁股還沒坐熱乎呢,他的母親便病逝了,他也隻好辭官歸鄉為母親守喪。
陳壽的母親兒時曾是洛陽人,少時一路顛沛流離到了益州,嫁給了陳壽的父親,臨死前她的遺願是迴到洛陽家鄉,陳壽便順從了母親的遺願。
可在那個時代,夫妻死後本該葬於一處,陳壽的父親葬在益州,母親卻要葬在洛陽,這顯然於禮不合,因此陳壽再度遭受了許多人的非議。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一統天下,而陳壽也在這個時候完成了對吳書的編撰。
由於他在編撰這個部分的時候吳國還是晉國的敵對,因此陳壽在吳書裏對孫權可謂是各種貶低,江東的許多英才也都被他描繪成了無膽鼠輩,隻有少數如孫策周瑜一類的江東早期人物的傳記還算公正。
完成吳書以後,陳壽將他此前就已經寫好的蜀書和魏書與吳書並在一起,合稱《三國誌》。
此書在進獻給司馬炎以後立即得到了大力讚揚,同時也得到了許多人的稱讚。
當時有一名叫夏侯湛的史官也在編寫魏書,結果當他看到了陳壽的書以後,直接一把火就把自己的書給燒了。
張華對陳壽也是非常的讚賞,提議讓陳壽把晉書也一並編撰了。
可此事卻難為到了陳壽,畢竟晉的發家史並不算光明正大,再加上當朝皇帝還在世,他要是一個寫不好可是容易出事的。
再加上《三國誌》仍處在修改階段,盡管陳壽已經盡可能的還原真實的曆史,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為了不得罪一些人,終究還是發揮了他作家的特長,對某些人物進行了美化,同樣也對其他一些人進行了抹黑。
且隨著越來越多的讀者看到了他的書,其中不乏有人咬文扣字的閑人,僅憑一兩句記錄就能給你扣一頂謀逆之類的大罪,陳壽隻能不停的對《三國誌》進行各種刪改,這就導致後來的《三國誌》中有很多人物的傳記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他們的一生,甚至有些部分還會出現前後矛盾的現象。
太熙元年(290年),陳壽被提拔為太子中庶子,結果因為司馬炎的離世不了了之。
又過了幾年,年邁體衰的陳壽辭去了官職,於鄉間尋了一處小屋開始潛心對《三國誌》進行最後一次修正。
這一次他完全放飛了自我,不再擔心害怕得罪任何人,盡可能的將他所知道的史實都記錄在了《三國誌》中。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陳壽開始懷念當初的蜀國,他時常會稱唿曹操孫權之流都是漢賊,可一想到自己也做過晉朝的官員,也算是一名漢賊,他便隻能自嘲的苦笑。
元康七年(297年),陳壽病逝,當時朝廷中有人以司馬相如死後家中遺留的書籍有警示後人之用為典故,請求前去陳壽家中搜集書籍,皇帝允諾,於是人們在陳壽的家中找到了最後一個版本的《三國誌》。
我們並不知道流傳至今的《三國誌》到底是哪一個版本,但相信其中大部分的史料應該都是真實的,但曆史離我們看似很近,實際上又很遠,我們都不是親曆者,又如何能確定真相到底為何呢?】
就這樣,第十集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
這邊夢入三國的最後一集才剛剛播放完,那邊的陳光便再度接到了徐山河的電話。
“你早就知道《三國誌》的事?”徐山河的語氣十分激動。
“之前不知道,後來不是您將這本書發布出來了嗎,於是我就緊急做了全新的第十集。”陳光早就為此事準備好了說辭。
“那你原本的第十集打算講誰?劉備嗎?”徐山河的聲音中明顯依舊帶著一抹狐疑。
“要不然還能有誰,要不要我把原本的第十集私下裏發您看看?要知道網友們可都沒這個機會呦。”陳光壞笑。
“那倒不用了,不過我很欣賞你最後的那句話,曆史離我們很近,但也很遙遠,我們終究不是親曆者。”徐山河歎了一口氣,最終還是掛斷了電話。
陳光則默默長出了一口氣,心中知曉總算是糊弄過去了。
而此時的網上,人們本想針對陳壽這名史官的故事展開討論,卻不想第十集的彩蛋雖遲但到。
而這次的彩蛋才剛一出現,瞬間便引起了無數其他時空位麵的注意。
《華夏王朝編年曲》
陳壽幹脆直接為諸葛亮寫了一部《諸葛亮集》,在這本書裏他大肆讚揚了諸葛亮的治政才華,但卻沒有描述諸葛亮的軍事謀略,也不知道這到底是事實還是他對諸葛亮的那一抹怨念導致的報複。
有趣的是,這本書得到了當時朝廷的大力認可,朝廷認為民間將諸葛亮神化了,描繪的幾乎無所不能,但陳壽這本《諸葛亮集》卻將諸葛亮重新變迴了一個人,諸葛亮確實有才華,但他也有不擅長的事,這樣才更真實。
於是陳壽憑借此書成功引起了晉武帝司馬炎的注意,司馬炎特地召見了陳壽,本想予以重用,結果卻發現這個陳壽性情太過耿直,若是直入朝廷怕是會鬧出大亂子,因此陳壽雖然升官了,但隻是被封了一個負責編纂史料的著作郎,領巴西郡中正。
司馬炎沒給陳壽太大的官是為了他好,可陳壽卻覺得司馬炎不識人,心裏很委屈。
但他此後還是很認真的擔負起了史官的職責,平日裏四處搜集史料,對這些資料進行整合匯總,忙的倒也是不亦樂乎。
司空張華為了培養自己的黨羽,打算提拔陳壽做中書郎,然而中書監荀勳忌恨張華,連帶著也討厭陳壽,便聯絡吏部官員將陳壽改為長廣太守。
陳壽得知自己被改調以後十分不解,有人便告訴他說他給魏國編寫的魏書裏有一些內容荀勳很不滿意。
陳壽想了想便明白是怎麽一迴事,由於從小生長在蜀國,他打心底裏討厭魏國,因而在編纂魏書的時候難免會帶些個人情緒進去。
就比如當初和賈詡一起勸曹丕篡漢稱帝的荀攸,便被陳壽寫成了見風使舵的小人,而不巧的是荀勳恰好是荀攸的後輩,這波屬於是自討苦吃了。
對於這份調令,陳壽最終還是以母親生病為由拒絕了。
同時他也明白了一個道理,對於某些史料,他最好還是稍作些調整為好,最起碼得避開現如今的一些當權者的痛處。
作為一名史官,陳壽的偶像是當年編纂了《史記》的司馬遷,但他卻並不想成為像司馬遷一樣的人,因為得罪了太多的權貴到最後把自己也給玩廢了。
因此此後陳壽提交給朝廷的史書資料大多會提前做一些修改,倒是沒有再因此得罪什麽人。
鹹寧四年(278年),鎮南將軍杜預奉命鎮守荊州,離京之前他也向朝廷舉薦了陳壽,陳壽被提拔為治書侍禦吏,這個官職可是能每天直接麵見皇帝的。
然而陳壽在這個位置上屁股還沒坐熱乎呢,他的母親便病逝了,他也隻好辭官歸鄉為母親守喪。
陳壽的母親兒時曾是洛陽人,少時一路顛沛流離到了益州,嫁給了陳壽的父親,臨死前她的遺願是迴到洛陽家鄉,陳壽便順從了母親的遺願。
可在那個時代,夫妻死後本該葬於一處,陳壽的父親葬在益州,母親卻要葬在洛陽,這顯然於禮不合,因此陳壽再度遭受了許多人的非議。
太康元年(280年)晉滅吳,一統天下,而陳壽也在這個時候完成了對吳書的編撰。
由於他在編撰這個部分的時候吳國還是晉國的敵對,因此陳壽在吳書裏對孫權可謂是各種貶低,江東的許多英才也都被他描繪成了無膽鼠輩,隻有少數如孫策周瑜一類的江東早期人物的傳記還算公正。
完成吳書以後,陳壽將他此前就已經寫好的蜀書和魏書與吳書並在一起,合稱《三國誌》。
此書在進獻給司馬炎以後立即得到了大力讚揚,同時也得到了許多人的稱讚。
當時有一名叫夏侯湛的史官也在編寫魏書,結果當他看到了陳壽的書以後,直接一把火就把自己的書給燒了。
張華對陳壽也是非常的讚賞,提議讓陳壽把晉書也一並編撰了。
可此事卻難為到了陳壽,畢竟晉的發家史並不算光明正大,再加上當朝皇帝還在世,他要是一個寫不好可是容易出事的。
再加上《三國誌》仍處在修改階段,盡管陳壽已經盡可能的還原真實的曆史,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為了不得罪一些人,終究還是發揮了他作家的特長,對某些人物進行了美化,同樣也對其他一些人進行了抹黑。
且隨著越來越多的讀者看到了他的書,其中不乏有人咬文扣字的閑人,僅憑一兩句記錄就能給你扣一頂謀逆之類的大罪,陳壽隻能不停的對《三國誌》進行各種刪改,這就導致後來的《三國誌》中有很多人物的傳記並沒有詳細的記載他們的一生,甚至有些部分還會出現前後矛盾的現象。
太熙元年(290年),陳壽被提拔為太子中庶子,結果因為司馬炎的離世不了了之。
又過了幾年,年邁體衰的陳壽辭去了官職,於鄉間尋了一處小屋開始潛心對《三國誌》進行最後一次修正。
這一次他完全放飛了自我,不再擔心害怕得罪任何人,盡可能的將他所知道的史實都記錄在了《三國誌》中。
而隨著年齡的增長,陳壽開始懷念當初的蜀國,他時常會稱唿曹操孫權之流都是漢賊,可一想到自己也做過晉朝的官員,也算是一名漢賊,他便隻能自嘲的苦笑。
元康七年(297年),陳壽病逝,當時朝廷中有人以司馬相如死後家中遺留的書籍有警示後人之用為典故,請求前去陳壽家中搜集書籍,皇帝允諾,於是人們在陳壽的家中找到了最後一個版本的《三國誌》。
我們並不知道流傳至今的《三國誌》到底是哪一個版本,但相信其中大部分的史料應該都是真實的,但曆史離我們看似很近,實際上又很遠,我們都不是親曆者,又如何能確定真相到底為何呢?】
就這樣,第十集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
這邊夢入三國的最後一集才剛剛播放完,那邊的陳光便再度接到了徐山河的電話。
“你早就知道《三國誌》的事?”徐山河的語氣十分激動。
“之前不知道,後來不是您將這本書發布出來了嗎,於是我就緊急做了全新的第十集。”陳光早就為此事準備好了說辭。
“那你原本的第十集打算講誰?劉備嗎?”徐山河的聲音中明顯依舊帶著一抹狐疑。
“要不然還能有誰,要不要我把原本的第十集私下裏發您看看?要知道網友們可都沒這個機會呦。”陳光壞笑。
“那倒不用了,不過我很欣賞你最後的那句話,曆史離我們很近,但也很遙遠,我們終究不是親曆者。”徐山河歎了一口氣,最終還是掛斷了電話。
陳光則默默長出了一口氣,心中知曉總算是糊弄過去了。
而此時的網上,人們本想針對陳壽這名史官的故事展開討論,卻不想第十集的彩蛋雖遲但到。
而這次的彩蛋才剛一出現,瞬間便引起了無數其他時空位麵的注意。
《華夏王朝編年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