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與曹氏宗族對立
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 作者:搞快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司馬懿雖是文臣出身,但他在領兵作戰方麵也很有才能。
一般武將的用兵風格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正,即堂堂正正的攻守,光明正大的作戰,大將張合便是這一類的代表。
第二類是奇,用兵策略天馬行空,叫人難以琢磨,經常會出其不意,最喜繞後偷襲,大將張遼屬於這一類中的佼佼者。
第三類是毒,針對人性,針對弱點無所不用其極的去惡心對手,不擇手段的去摧毀對手,毒士賈詡表示沒人比他更擅長這個。
至於第四類,便是穩,無論對手是什麽風格,先小心翼翼的試探,然後根據試探的結果調整用兵策略,該攻的時候攻,該守的時候守,司馬懿便是這一類的集大成者。
這一類看似很苟,實際上卻是最變化莫測的一類,因為他們能根據對手的風格來轉換自己的風格。
一般情況下,正怕奇,奇怕毒,毒怕穩,穩怕正,在這個閉環裏,穩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不斷的調整自身的用兵策略,風格因而反倒是最複雜多變的一類。
司馬懿為曹丕南征北戰,看起來像是一直在四處奔波,但實際上這卻是曹丕對司馬懿的一種保護。
因為當初得罪了曹洪,如今的司馬懿在曹氏宗族的眼中始終是個狼子野心之徒,對他全無信任,滿是敵意。
若司馬懿留在曹丕身邊,隻會不停的遭到針對和打壓。
但曹丕信任司馬懿,所以他的策略就是自己在家的時候就讓司馬懿出去征戰,自己出去征戰的時候就帶走所有宗親留司馬懿看家。
十年之間,司馬懿和曹丕已經產生了默契,雖然雙方誰也不說,但有時僅憑一個眼神的交流他們便知道彼此的想法是什麽。
對司馬懿來說,這何嚐不是一種君臣魚水情。
隻可惜好景不長,曹丕在位不過十年便因病離世,傳位於長子曹叡,即魏明帝。
曹丕臨終前,特地將司馬懿,曹真,陳群和曹休四人叫到近前,指著他們對曹叡說道,“這四人都是朕留給你的股肱之臣,你可以信任他們。”
然而曹叡顯然並沒有完全把這番話聽進心裏,因為從小成長環境的原因,曹叡其實不信任任何人,哪怕是曹氏宗親也被他提防著。
他上位以後大搞平衡之術,曹氏宗親氣焰太過囂張的時候他就重用司馬懿,司馬懿春風得意的時候他就暗示宗親對司馬懿進行打壓。
除此之外,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也十分有趣,他將司馬懿的家人留在身邊,卻將司馬懿不停的調派去各地打仗。
曹丕剛去世的時候,孫權曾兵分三路,自己率大軍進攻合肥,命諸葛瑾攻打襄陽,張霸進攻江夏。
司馬懿兵貴神速,先是支援合肥擊退了孫權,而後抄水路奇襲張霸,斬殺張霸後又擊退了諸葛瑾,算是憑一己之力打敗了孫權的這次進攻。
此戰過後,司馬懿獲封驃騎將軍,隨後被曹叡安排駐紮在宛城,總督荊州和豫州兩地軍事。
蜀將孟達當初在投降魏國的時候便被任命為新城太守,司馬懿覺得孟達此人反複無常,不值得被重用,曾上書希望能調走孟達,卻被拒絕。
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書信給孟達,孟達果然反叛了魏國。
孟達反叛後,諸葛亮曾寫信給孟達叫他早些做好應敵的準備,孟達卻不以為意,他認為離他最近的人裏隻有駐紮在宛城的司馬懿能對他構成威脅,而司馬懿想要對他用兵需要先寫奏折到洛陽,洛陽的曹叡再將命令傳達給司馬懿,等到司馬懿出兵到他這至少也是一個月以後的事了。
卻不想司馬懿根本就沒把消息傳遞迴洛陽,而是先斬後奏直接奇襲了孟達。
孟達都懵了,說好的一個月呢?你怎麽才八天就到了?
太和二年(228年),司馬懿隻用了十六天的時間便平定了孟達的叛亂,並親手斬下了孟達的首級。
等到消息傳迴洛陽,有曹氏宗族上書曹叡,說司馬懿先斬後奏,實屬大不敬之罪,應當懲治,曹叡並沒有采納,反而感歎司馬懿不愧是他父親重視的人才,用兵果斷,確實厲害。
隨後,孫權再度對魏國用兵,雖被擊退,卻也惹惱了曹叡,曹叡決定對孫權用兵,他詢問司馬懿該如何攻打孫權。
司馬懿認為北方軍隊南方軍最大的問題就是水戰方麵的差距,要打孫權就得揚長避短,孫權經常攻打合肥,在淮南一地屯兵較多,不宜正麵硬剛,反倒是江夏,夏口等地防守鬆懈,且是東吳咽喉要地,擊之必能獲勝。
曹叡深以為然,隨傳令各處配合司馬懿行動。
然而大司馬曹休和司馬懿一直不對付,他不肯聽從司馬懿的調遣,一意孤行的被吳將周舫的詐降計誘騙到了石亭,被陸遜等人擊敗。
後來還是司馬懿及時帶人趕到這才救了曹休一命。
曹休迴去以後便一病不起,他懊惱自己的失敗,同時也因為司馬懿救了他而感到十分不爽。
臨終前,他寫信給曹叡,稱司馬懿鷹視狼顧之相,絕非忠臣,一定要多加防備,曹叡不以為意,甚至還將這封書信展示給司馬懿看。
司馬懿很委屈,他當初不過是得罪了一個曹洪,結果現在幾乎整個曹氏宗族都將他視作了敵人。
就算他主動示好也會被當做居心不良,無奈之下司馬懿隻能接受了這個與曹氏宗族對立的局麵。
好在曹叡雖然不像其父親那樣信任司馬懿,但他深諳製衡之道,明白司馬懿不能殺,必須得留著他製衡宗族。
不久後,諸葛亮第三次出兵北伐,大將郭淮抵擋不住,向曹叡求援,曹叡知道,此前諸葛亮幾次北伐,抵擋他的大多是曹魏宗族的人,但他們都失敗了,如今恐怕隻有司馬懿能對付諸葛亮了。
於是太和四年(230年),曹叡命司馬懿參與了伐蜀之戰,司馬懿也終於在戰場上碰到了他宿命中的勁敵。】
秦,嬴政問大將蒙恬和王翦,他們的用兵風格屬於哪一類,兩人思索片刻後,蒙恬表示他應該屬於正,王翦屬於穩。
王翦卻說他其實也是正,在他們這個時代,用兵的風格還沒有後世那般奇詭多變,但值得借鑒。
漢,劉徹對曹叡大搞製衡之道這件事嗤之以鼻,在他看來所謂製衡什麽的都是在內耗,真正強盛的王朝應該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就好比他這個時期的大漢,所有人都想著打匈奴,誰有功夫內鬥?
唐,李世民感覺司馬懿確實挺慘的,隻因為得罪了一個人結果就得罪了一整個宗族,偏偏曹魏政權裏宗族的權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曹叡的製衡,司馬懿怕是早就掛了。
明,朱元璋起初還在奇怪為何諸葛亮都北伐三次了曹叡才想起來讓司馬懿去對付諸葛亮,原來是因為司馬懿那個時候一直在南邊忙著對付孫權啊。
“接下來就是一場龍爭虎鬥了。”朱棣興奮的錯了措手,一臉的期待。
一般武將的用兵風格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是正,即堂堂正正的攻守,光明正大的作戰,大將張合便是這一類的代表。
第二類是奇,用兵策略天馬行空,叫人難以琢磨,經常會出其不意,最喜繞後偷襲,大將張遼屬於這一類中的佼佼者。
第三類是毒,針對人性,針對弱點無所不用其極的去惡心對手,不擇手段的去摧毀對手,毒士賈詡表示沒人比他更擅長這個。
至於第四類,便是穩,無論對手是什麽風格,先小心翼翼的試探,然後根據試探的結果調整用兵策略,該攻的時候攻,該守的時候守,司馬懿便是這一類的集大成者。
這一類看似很苟,實際上卻是最變化莫測的一類,因為他們能根據對手的風格來轉換自己的風格。
一般情況下,正怕奇,奇怕毒,毒怕穩,穩怕正,在這個閉環裏,穩者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不斷的調整自身的用兵策略,風格因而反倒是最複雜多變的一類。
司馬懿為曹丕南征北戰,看起來像是一直在四處奔波,但實際上這卻是曹丕對司馬懿的一種保護。
因為當初得罪了曹洪,如今的司馬懿在曹氏宗族的眼中始終是個狼子野心之徒,對他全無信任,滿是敵意。
若司馬懿留在曹丕身邊,隻會不停的遭到針對和打壓。
但曹丕信任司馬懿,所以他的策略就是自己在家的時候就讓司馬懿出去征戰,自己出去征戰的時候就帶走所有宗親留司馬懿看家。
十年之間,司馬懿和曹丕已經產生了默契,雖然雙方誰也不說,但有時僅憑一個眼神的交流他們便知道彼此的想法是什麽。
對司馬懿來說,這何嚐不是一種君臣魚水情。
隻可惜好景不長,曹丕在位不過十年便因病離世,傳位於長子曹叡,即魏明帝。
曹丕臨終前,特地將司馬懿,曹真,陳群和曹休四人叫到近前,指著他們對曹叡說道,“這四人都是朕留給你的股肱之臣,你可以信任他們。”
然而曹叡顯然並沒有完全把這番話聽進心裏,因為從小成長環境的原因,曹叡其實不信任任何人,哪怕是曹氏宗親也被他提防著。
他上位以後大搞平衡之術,曹氏宗親氣焰太過囂張的時候他就重用司馬懿,司馬懿春風得意的時候他就暗示宗親對司馬懿進行打壓。
除此之外,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也十分有趣,他將司馬懿的家人留在身邊,卻將司馬懿不停的調派去各地打仗。
曹丕剛去世的時候,孫權曾兵分三路,自己率大軍進攻合肥,命諸葛瑾攻打襄陽,張霸進攻江夏。
司馬懿兵貴神速,先是支援合肥擊退了孫權,而後抄水路奇襲張霸,斬殺張霸後又擊退了諸葛瑾,算是憑一己之力打敗了孫權的這次進攻。
此戰過後,司馬懿獲封驃騎將軍,隨後被曹叡安排駐紮在宛城,總督荊州和豫州兩地軍事。
蜀將孟達當初在投降魏國的時候便被任命為新城太守,司馬懿覺得孟達此人反複無常,不值得被重用,曾上書希望能調走孟達,卻被拒絕。
後來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書信給孟達,孟達果然反叛了魏國。
孟達反叛後,諸葛亮曾寫信給孟達叫他早些做好應敵的準備,孟達卻不以為意,他認為離他最近的人裏隻有駐紮在宛城的司馬懿能對他構成威脅,而司馬懿想要對他用兵需要先寫奏折到洛陽,洛陽的曹叡再將命令傳達給司馬懿,等到司馬懿出兵到他這至少也是一個月以後的事了。
卻不想司馬懿根本就沒把消息傳遞迴洛陽,而是先斬後奏直接奇襲了孟達。
孟達都懵了,說好的一個月呢?你怎麽才八天就到了?
太和二年(228年),司馬懿隻用了十六天的時間便平定了孟達的叛亂,並親手斬下了孟達的首級。
等到消息傳迴洛陽,有曹氏宗族上書曹叡,說司馬懿先斬後奏,實屬大不敬之罪,應當懲治,曹叡並沒有采納,反而感歎司馬懿不愧是他父親重視的人才,用兵果斷,確實厲害。
隨後,孫權再度對魏國用兵,雖被擊退,卻也惹惱了曹叡,曹叡決定對孫權用兵,他詢問司馬懿該如何攻打孫權。
司馬懿認為北方軍隊南方軍最大的問題就是水戰方麵的差距,要打孫權就得揚長避短,孫權經常攻打合肥,在淮南一地屯兵較多,不宜正麵硬剛,反倒是江夏,夏口等地防守鬆懈,且是東吳咽喉要地,擊之必能獲勝。
曹叡深以為然,隨傳令各處配合司馬懿行動。
然而大司馬曹休和司馬懿一直不對付,他不肯聽從司馬懿的調遣,一意孤行的被吳將周舫的詐降計誘騙到了石亭,被陸遜等人擊敗。
後來還是司馬懿及時帶人趕到這才救了曹休一命。
曹休迴去以後便一病不起,他懊惱自己的失敗,同時也因為司馬懿救了他而感到十分不爽。
臨終前,他寫信給曹叡,稱司馬懿鷹視狼顧之相,絕非忠臣,一定要多加防備,曹叡不以為意,甚至還將這封書信展示給司馬懿看。
司馬懿很委屈,他當初不過是得罪了一個曹洪,結果現在幾乎整個曹氏宗族都將他視作了敵人。
就算他主動示好也會被當做居心不良,無奈之下司馬懿隻能接受了這個與曹氏宗族對立的局麵。
好在曹叡雖然不像其父親那樣信任司馬懿,但他深諳製衡之道,明白司馬懿不能殺,必須得留著他製衡宗族。
不久後,諸葛亮第三次出兵北伐,大將郭淮抵擋不住,向曹叡求援,曹叡知道,此前諸葛亮幾次北伐,抵擋他的大多是曹魏宗族的人,但他們都失敗了,如今恐怕隻有司馬懿能對付諸葛亮了。
於是太和四年(230年),曹叡命司馬懿參與了伐蜀之戰,司馬懿也終於在戰場上碰到了他宿命中的勁敵。】
秦,嬴政問大將蒙恬和王翦,他們的用兵風格屬於哪一類,兩人思索片刻後,蒙恬表示他應該屬於正,王翦屬於穩。
王翦卻說他其實也是正,在他們這個時代,用兵的風格還沒有後世那般奇詭多變,但值得借鑒。
漢,劉徹對曹叡大搞製衡之道這件事嗤之以鼻,在他看來所謂製衡什麽的都是在內耗,真正強盛的王朝應該上下一心,同仇敵愾,就好比他這個時期的大漢,所有人都想著打匈奴,誰有功夫內鬥?
唐,李世民感覺司馬懿確實挺慘的,隻因為得罪了一個人結果就得罪了一整個宗族,偏偏曹魏政權裏宗族的權力是非常大的,如果沒有曹叡的製衡,司馬懿怕是早就掛了。
明,朱元璋起初還在奇怪為何諸葛亮都北伐三次了曹叡才想起來讓司馬懿去對付諸葛亮,原來是因為司馬懿那個時候一直在南邊忙著對付孫權啊。
“接下來就是一場龍爭虎鬥了。”朱棣興奮的錯了措手,一臉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