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鬥智鬥勇
我就一做動漫的哪懂什麽曆史 作者:搞快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當得知袁紹竟打算讓顏良一人做主將去進攻白馬的時候,沮授拚著被袁紹斥責的風險再度出言阻攔。
顏良確實是袁紹麾下不可多得的猛將,但同時這個人也比較魯莽,很容易中計,沮授建議要麽更換一個穩重點的將領,要麽就派個能勸住顏良的人一起。
可袁紹這個時候很膨脹,他覺得沮授完全是在杞人憂天,甚至說出了“我的大將豈是你能揣測的”這種糊塗話。
結果不出沮授所料,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突襲白馬,顏良被關羽於萬軍叢中一刀斬於馬下。
顏良死後,沮授趁機向袁紹再度諫言采用消耗戰打法,卻不知此舉在袁紹眼裏就是在嘲諷他。
你看,就因為你不聽我的所以你才吃了這麽大一個虧,還是聽我的吧。
袁紹麵色不悅,沒有迴答沮授,而沮授以為袁紹還在猶豫,就說了些難聽的話,惹得袁紹大怒。
沮授心灰意冷,當即裝病告退。
而沒有了沮授的幹擾,郭圖等人趁機開始爭權,袁紹也不在乎,隻是一門心思進攻。
得知曹軍在突襲白馬後就開始撤軍了,袁紹下令叫逃難到他這裏的劉備和大將文醜一起追擊曹操。
曹操采用謀士荀攸的計策,故意將輜重丟到地上引的袁軍爭搶,隨即趁亂反攻袁軍,大將文醜被殺,劉備逃走。
接連損失兩員大將,袁紹大為震怒。
這時沮授再度前來諫言。
“主公,我軍人多,但論勇武不如曹軍,曹軍雖善戰,但糧草充裕不如我軍,揚長避短,故而曹軍定然追求速戰,而我軍應選擇持久戰方可取勝。”
盡管沮授已經詳細的說明了當前的局勢,可袁紹此時已經被憤怒衝昏了頭,他再度拒絕了沮授的提議,指揮軍隊一路進逼,直至到官渡紮營,與曹軍對峙。
八月,兩軍主力在官渡正式會戰,袁紹借助人數優勢擊敗曹操。
但曹操指揮得當,撤退的及時,依舊保留了相當的戰力。
此後,曹操躲進營壘之中堅守不出,袁紹就叫人在前線就地取材堆起土山,從高處放箭雨攻擊曹營,曹營不久後推出了霹靂車幾下子就打碎了土山。
袁紹又開始挖地道試圖從地下潛入曹營,但曹操早就挖了深溝,防備著這一招。
雙方你來我往,鬥智鬥勇,相持百日有餘。
一日,大將淳於瓊奉命運送糧草。
沮授知淳於瓊粗心大意,不堪重用,但考慮到淳於瓊和袁紹私交甚好,便提議在運糧隊外圍增設一支巡邏兵以防備曹軍偷襲。
許攸則認為曹軍糧食已經見底,此時軍心渙散,不如直接派一支奇兵繞後偷襲許昌。
若是放在以往,袁紹可能會考慮許攸的建議,但不巧的是,就在不久前,許攸在鄴城的家人因為貪汙獲罪被下獄,留守鄴城的審配將此事匯報給袁紹,並指出許攸上梁不正下梁歪,其本身也是個貪財小人,見利忘義。
袁紹因此責怪許攸,不聽他的計策,甚至還叫人將許攸趕出了營帳。
許攸大為不滿,當夜便偷偷趕往了曹營,將袁軍機密全部透露給了曹操。
曹操得知袁軍糧草大多囤積在烏巢,且防備鬆懈,當即親自領兵於半路襲擊了淳於瓊的部隊,隨後他叫曹軍換上袁軍的衣服和旗幟,一路避過了關卡的檢查,直達烏巢,放火燒糧。
得知烏巢遇襲,大將張合提出應當率軍阻截曹軍返迴,郭圖卻提出此時曹軍主力在外,大營空虛,不如集中主力進攻曹軍大營。
袁紹再度陷入糾結,最後還是決定派張合高覽進攻曹軍大營,另派一支人數並不多的輕騎前往救援烏巢。
結果不言而喻,曹操此次突襲並未攜帶主力,帶的都是精銳,火燒烏巢後,袁軍已經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輕騎趕到烏巢的時候很快也被自己人衝散,隨後被曹操輕而易舉的殲滅。
另一邊,張合高覽久攻曹軍大營不下,得知外出的曹軍已經繞到了他們身後,張合高覽心知他們此戰必敗,如果迴去的話隻怕會成為此戰的失利背鍋,幹脆臨陣倒戈,投降了曹操。
得知前方重兵反水,後方的袁軍頓時也陷入大亂。
曹操趁機全麵反攻,袁紹被迫撤軍,一路逃過了黃河才有機會喘一口氣。
這一戰史稱官渡之戰。
袁紹大敗而歸,自此精神大不如前。
與此同時,袁紹麾下的人也開始勾心鬥角。
袁紹兵敗時,消息傳迴鄴城,有人恭喜獄中的田豐,說田豐前麵所言皆中,這次袁紹迴來必然會重用他。
可田豐卻知道,如果袁紹贏了,他還有可能活命,袁紹輸了,他必死無疑。
果然,袁紹返迴鄴城後本想去獄中看望田豐,結果謀士逢紀告黑狀,說田豐得知袁軍戰敗以後在獄中放肆大笑,還高唿袁紹就是個蠢貨,不聽他言這才招致如此大敗。
袁紹惱羞成怒,當即下令處死田豐,雖然後來他冷靜下來以後意識到田豐應該不會說這種話,但悔之晚矣。
審配的兩個兒子被曹軍俘獲,部將孟岱便和袁紹說審配和田豐私交不錯,如今田豐被殺,他的兩個兒子也落在曹操手中,有反叛的可能。
袁紹心知審配乃忠義之人,卻又放不下心中的猜忌,於是詢問逢紀對此事的看法,逢紀則表示審配天性剛烈,忠肝義膽,斷不會因此背叛袁紹,袁紹遂沒有為難審配。
然而,類似的事情不知怎的突然如雨後春筍一般開始井噴式增加,今天我告你有謀反之心,明天你告我品行不端,一大幫人互相攻擊,惹得袁紹越發頭大,外加戰敗的失意,袁紹很快便病倒了。
而在得知袁紹病重以後,他的兒子們也開始不消停了。】
秦,嬴政算是看明白了,這個袁紹整個就一奇葩,該猶豫的時候固執己見,不該猶豫的時候瞻前顧後,最終還做出錯誤的判斷,這一戰他輸的不怨。
漢,劉徹對袁紹的評價是這不是個合格的領導者。
袁紹雖然名望很高,追隨者有很多,但這些追隨者派係林立,經常互相攻擊,而袁紹沒能很好的製衡這些人,反倒經常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再加上後期的袁紹又是個重度選擇困難症,這才造就了他好謀無斷,做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的人設。
唐,李世民通過袁紹的事越發明悟了一個道理,忠言逆耳,田豐與沮授之所以會提出消耗戰的策略,顯然是早就算準了正常打袁紹不是曹操的對手,他們也是為了袁紹好,隻可惜袁紹不聽。
反觀自己,李世民突然很慶幸他身邊有魏征那樣的直臣能時刻提醒他的過錯,將他罵醒,否則他怕是和袁紹差不了多少。
明,朱元璋突然將朱棣趕出了房間,隨後神情凝重的和朱標討論起了如今大明朝廷之中的各大派係。
朱元璋雖然對朱標這個太子速來放心,但他現在也想知道朱標會如何平衡這些不同派係的大臣之間的關係。
朱標聞言自信一笑,“兒臣以為……”
顏良確實是袁紹麾下不可多得的猛將,但同時這個人也比較魯莽,很容易中計,沮授建議要麽更換一個穩重點的將領,要麽就派個能勸住顏良的人一起。
可袁紹這個時候很膨脹,他覺得沮授完全是在杞人憂天,甚至說出了“我的大將豈是你能揣測的”這種糊塗話。
結果不出沮授所料,曹操以聲東擊西之計突襲白馬,顏良被關羽於萬軍叢中一刀斬於馬下。
顏良死後,沮授趁機向袁紹再度諫言采用消耗戰打法,卻不知此舉在袁紹眼裏就是在嘲諷他。
你看,就因為你不聽我的所以你才吃了這麽大一個虧,還是聽我的吧。
袁紹麵色不悅,沒有迴答沮授,而沮授以為袁紹還在猶豫,就說了些難聽的話,惹得袁紹大怒。
沮授心灰意冷,當即裝病告退。
而沒有了沮授的幹擾,郭圖等人趁機開始爭權,袁紹也不在乎,隻是一門心思進攻。
得知曹軍在突襲白馬後就開始撤軍了,袁紹下令叫逃難到他這裏的劉備和大將文醜一起追擊曹操。
曹操采用謀士荀攸的計策,故意將輜重丟到地上引的袁軍爭搶,隨即趁亂反攻袁軍,大將文醜被殺,劉備逃走。
接連損失兩員大將,袁紹大為震怒。
這時沮授再度前來諫言。
“主公,我軍人多,但論勇武不如曹軍,曹軍雖善戰,但糧草充裕不如我軍,揚長避短,故而曹軍定然追求速戰,而我軍應選擇持久戰方可取勝。”
盡管沮授已經詳細的說明了當前的局勢,可袁紹此時已經被憤怒衝昏了頭,他再度拒絕了沮授的提議,指揮軍隊一路進逼,直至到官渡紮營,與曹軍對峙。
八月,兩軍主力在官渡正式會戰,袁紹借助人數優勢擊敗曹操。
但曹操指揮得當,撤退的及時,依舊保留了相當的戰力。
此後,曹操躲進營壘之中堅守不出,袁紹就叫人在前線就地取材堆起土山,從高處放箭雨攻擊曹營,曹營不久後推出了霹靂車幾下子就打碎了土山。
袁紹又開始挖地道試圖從地下潛入曹營,但曹操早就挖了深溝,防備著這一招。
雙方你來我往,鬥智鬥勇,相持百日有餘。
一日,大將淳於瓊奉命運送糧草。
沮授知淳於瓊粗心大意,不堪重用,但考慮到淳於瓊和袁紹私交甚好,便提議在運糧隊外圍增設一支巡邏兵以防備曹軍偷襲。
許攸則認為曹軍糧食已經見底,此時軍心渙散,不如直接派一支奇兵繞後偷襲許昌。
若是放在以往,袁紹可能會考慮許攸的建議,但不巧的是,就在不久前,許攸在鄴城的家人因為貪汙獲罪被下獄,留守鄴城的審配將此事匯報給袁紹,並指出許攸上梁不正下梁歪,其本身也是個貪財小人,見利忘義。
袁紹因此責怪許攸,不聽他的計策,甚至還叫人將許攸趕出了營帳。
許攸大為不滿,當夜便偷偷趕往了曹營,將袁軍機密全部透露給了曹操。
曹操得知袁軍糧草大多囤積在烏巢,且防備鬆懈,當即親自領兵於半路襲擊了淳於瓊的部隊,隨後他叫曹軍換上袁軍的衣服和旗幟,一路避過了關卡的檢查,直達烏巢,放火燒糧。
得知烏巢遇襲,大將張合提出應當率軍阻截曹軍返迴,郭圖卻提出此時曹軍主力在外,大營空虛,不如集中主力進攻曹軍大營。
袁紹再度陷入糾結,最後還是決定派張合高覽進攻曹軍大營,另派一支人數並不多的輕騎前往救援烏巢。
結果不言而喻,曹操此次突襲並未攜帶主力,帶的都是精銳,火燒烏巢後,袁軍已經大亂,自相踐踏,死傷無數。
輕騎趕到烏巢的時候很快也被自己人衝散,隨後被曹操輕而易舉的殲滅。
另一邊,張合高覽久攻曹軍大營不下,得知外出的曹軍已經繞到了他們身後,張合高覽心知他們此戰必敗,如果迴去的話隻怕會成為此戰的失利背鍋,幹脆臨陣倒戈,投降了曹操。
得知前方重兵反水,後方的袁軍頓時也陷入大亂。
曹操趁機全麵反攻,袁紹被迫撤軍,一路逃過了黃河才有機會喘一口氣。
這一戰史稱官渡之戰。
袁紹大敗而歸,自此精神大不如前。
與此同時,袁紹麾下的人也開始勾心鬥角。
袁紹兵敗時,消息傳迴鄴城,有人恭喜獄中的田豐,說田豐前麵所言皆中,這次袁紹迴來必然會重用他。
可田豐卻知道,如果袁紹贏了,他還有可能活命,袁紹輸了,他必死無疑。
果然,袁紹返迴鄴城後本想去獄中看望田豐,結果謀士逢紀告黑狀,說田豐得知袁軍戰敗以後在獄中放肆大笑,還高唿袁紹就是個蠢貨,不聽他言這才招致如此大敗。
袁紹惱羞成怒,當即下令處死田豐,雖然後來他冷靜下來以後意識到田豐應該不會說這種話,但悔之晚矣。
審配的兩個兒子被曹軍俘獲,部將孟岱便和袁紹說審配和田豐私交不錯,如今田豐被殺,他的兩個兒子也落在曹操手中,有反叛的可能。
袁紹心知審配乃忠義之人,卻又放不下心中的猜忌,於是詢問逢紀對此事的看法,逢紀則表示審配天性剛烈,忠肝義膽,斷不會因此背叛袁紹,袁紹遂沒有為難審配。
然而,類似的事情不知怎的突然如雨後春筍一般開始井噴式增加,今天我告你有謀反之心,明天你告我品行不端,一大幫人互相攻擊,惹得袁紹越發頭大,外加戰敗的失意,袁紹很快便病倒了。
而在得知袁紹病重以後,他的兒子們也開始不消停了。】
秦,嬴政算是看明白了,這個袁紹整個就一奇葩,該猶豫的時候固執己見,不該猶豫的時候瞻前顧後,最終還做出錯誤的判斷,這一戰他輸的不怨。
漢,劉徹對袁紹的評價是這不是個合格的領導者。
袁紹雖然名望很高,追隨者有很多,但這些追隨者派係林立,經常互相攻擊,而袁紹沒能很好的製衡這些人,反倒經常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再加上後期的袁紹又是個重度選擇困難症,這才造就了他好謀無斷,做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的人設。
唐,李世民通過袁紹的事越發明悟了一個道理,忠言逆耳,田豐與沮授之所以會提出消耗戰的策略,顯然是早就算準了正常打袁紹不是曹操的對手,他們也是為了袁紹好,隻可惜袁紹不聽。
反觀自己,李世民突然很慶幸他身邊有魏征那樣的直臣能時刻提醒他的過錯,將他罵醒,否則他怕是和袁紹差不了多少。
明,朱元璋突然將朱棣趕出了房間,隨後神情凝重的和朱標討論起了如今大明朝廷之中的各大派係。
朱元璋雖然對朱標這個太子速來放心,但他現在也想知道朱標會如何平衡這些不同派係的大臣之間的關係。
朱標聞言自信一笑,“兒臣以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