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改邪歸正的惡婆婆6
快穿之在三千世界鹹魚躺 作者:一隻貓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裏的農村是允許養家禽的,但是要上交一部分,大部分的人家也就是養個幾隻,沒有人像陳毛毛這樣,養這麽多的。
原先也有人養了很多隻雞,但是都還沒長大,就陸續得病死掉了,損失慘重,後來,村裏就再也沒有人養這麽多了。
村民知道陳毛毛養了這麽多的家禽後,都紛紛來看熱鬧,連村長都驚動了。
看著陳毛毛的後院養了那麽多的小雞崽和兔子,村長的頭疼了起來,這個陳寡婦又要幹什麽?
她這怕不是把所有的家當都壓了上去,這要是都死光了,陳寡婦她們還怎麽活啊!
村長好心勸道:“陳寡婦,你怎麽突然養了這麽多小雞崽啊,這些小雞崽養多了容易死啊。”
“是啊,這小雞崽要是都死啦,得虧不少錢吧。”有村民附和道。
“乖乖,不得了了,陳寡婦這是想發財想瘋了吧,竟然養了這麽多的雞?”
“嗬嗬,怕是把棺材本都拿出來了吧!這要是都養死了,陳寡婦不是要哭死。”
“哈哈……”
有人勸說也有人來看笑話。
陳毛毛才不在意他們的看法,她可是有空間的,裏麵有她囤積的各種丹藥,養好這些小雞崽和兔子,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接下來的時間,陳毛毛帶著吳芳全身心的投入到養殖大業中。
剛開始陳毛毛也是親力親為,照顧著這些小雞崽和兔子,但是吳芳是個勤奮人,陳毛毛教的東西,她一次就學會了,並嚴格執行。
比如,陳毛毛說要經常換水,要保持雞窩和兔窩的幹淨等等。
吳芳就做得很好,她還怕累著陳毛毛,把所有的活計都包攬了過去。
陳毛毛看她幹勁十足,也就隨她去了,有個這樣勤快的兒媳婦,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躺平了。
後院被吳芳打理的幹幹淨淨,一點也沒有因為養了這麽多家禽,而顯得髒亂差。
引得來後院參觀的人,都要感歎一句:吳芳是把這些雞和兔子當祖宗供著吧!
在吳芳無微不至的照顧下,這些雞和兔子們長得很好,沒有一個生病的。
等這些雞褪去黃毛長出新羽毛的時候,幾個種兔也都懷孕了。
他們的囡囡小朋友也到了上學的時候。
陳毛毛和吳芳一起帶著囡囡去學校報了名,囡囡小朋友也有了自己的新夥伴,每天開開心心上學去。
小雞慢慢變成大雞,大兔子的崽也下了,等小兔子長大一些,陳毛毛就帶著吳芳去集市賣小兔子。
你買一隻,我買兩隻的,幾場集市跑下來,家裏的小兔子就賣光了,吳芳的眼神從來沒有這樣亮過,等陳毛毛把這些賣兔子的錢都給她後,更是欣喜若狂,照顧起兔子來更加用心。
在吳芳的悉心照料下,小雞們也長大開始生蛋,兔子又進入新一輪的繁殖期。
這些雞,剛開始生蛋的時候還不規律,後來基本上是一天一個蛋,每天都能收到幾十個蛋。
家裏就是天天吃雞蛋也消耗不了多少,吳芳就把這些雞蛋拉到市場上去賣,還是趕不上雞生蛋的速度。
就在她憂愁的時候,婆婆不聲不響又解決了這個問題。
陳毛毛也是一直在找路子,能消耗掉家裏的這些雞蛋,為此,一直在鎮上轉悠著尋找機會。
機緣巧合之下,陳毛毛救了一個昏倒的大娘,她把大娘送到了醫院,而這個大娘的兒子正好是供銷社的主任。
這麽好的人選陳毛毛能放過,搭上了主任這條線,陳毛毛把家裏的雞蛋推了出去。
最後談成,陳毛毛以後每隔兩天往供銷社送兩百個雞蛋,價格就是正常的收購價。
這個價格雖然比自己賣便宜很多,但是這個量大呀,一個月能有幾十塊錢,這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吳芳知道後,是終於放下心來,雞蛋沒有砸在手裏。
村民們看陳寡婦家的這些雞和兔子養得極好,也陸續賣了出去賺到錢,眼裏流露出羨慕的神情,心裏也有了想法。
她們是經常組團過來幫著,實際上是想取經,既然陳寡婦都能養好這些雞和兔子,那她們也是可以的。
但是她們看到吳芳的操作後,不認為就這麽簡單,覺得陳寡婦肯定是藏了一手,就是防著她們這些人。
陳毛毛對他們這些人的想法那是一清二楚,但是她也沒有攔著,畢竟都是鄉裏鄉親的,能幫一把是一把。更何況,她心裏還有一個好的計劃。
陳毛毛的計劃就是帶領全村一起養雞,但是,她現在這個成績,陳毛毛沒好意思說出口,還想著在等等。
但是,村民們已經按耐不住,攛掇著村長來取經。
村長猶豫了半天,還是開口了,“老陳家的,村裏想跟在你後麵養小雞崽,你能不能指導指導大家。”
是的,現在陳毛毛的稱唿已經變成了老陳家的,沒人當麵喊她陳寡婦了。
這正合她意,陳毛毛怎麽可能不同意,當即表示同意。
但是,現在的天氣已經冷了,不方便養小雞崽子,兩人便約定了等春天的的時候,村民們自行準備小雞崽,陳毛毛負責指導。
陳毛毛對於這些村民還是很寬容的,畢竟原主最後,是這些村民送了她一程。
所以,對於有求於她的村民,陳毛毛能解決的都會幫著解決。
到了來年,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起了小雞崽,陳毛毛也是認真指導著她們。
在陳毛毛的帶領下,這裏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村。
不僅如此,陳毛毛還幫著村裏把雞蛋都銷了出去,她通過供銷社的主任認識了食品廠的廠長,陳毛毛提供了幾個糕點的方子,廠長一高興,包圓了村裏的雞蛋,是有多少收多少。
村民們得到這個消息,對陳毛毛是更加信服,對她的話也是言聽計從。
時間流逝,外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外麵發財的機會更多,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門。
而陳毛毛和吳芳早些年攢到錢後,就去鎮上買了房,帶著囡囡去鎮上上學。
原先也有人養了很多隻雞,但是都還沒長大,就陸續得病死掉了,損失慘重,後來,村裏就再也沒有人養這麽多了。
村民知道陳毛毛養了這麽多的家禽後,都紛紛來看熱鬧,連村長都驚動了。
看著陳毛毛的後院養了那麽多的小雞崽和兔子,村長的頭疼了起來,這個陳寡婦又要幹什麽?
她這怕不是把所有的家當都壓了上去,這要是都死光了,陳寡婦她們還怎麽活啊!
村長好心勸道:“陳寡婦,你怎麽突然養了這麽多小雞崽啊,這些小雞崽養多了容易死啊。”
“是啊,這小雞崽要是都死啦,得虧不少錢吧。”有村民附和道。
“乖乖,不得了了,陳寡婦這是想發財想瘋了吧,竟然養了這麽多的雞?”
“嗬嗬,怕是把棺材本都拿出來了吧!這要是都養死了,陳寡婦不是要哭死。”
“哈哈……”
有人勸說也有人來看笑話。
陳毛毛才不在意他們的看法,她可是有空間的,裏麵有她囤積的各種丹藥,養好這些小雞崽和兔子,那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接下來的時間,陳毛毛帶著吳芳全身心的投入到養殖大業中。
剛開始陳毛毛也是親力親為,照顧著這些小雞崽和兔子,但是吳芳是個勤奮人,陳毛毛教的東西,她一次就學會了,並嚴格執行。
比如,陳毛毛說要經常換水,要保持雞窩和兔窩的幹淨等等。
吳芳就做得很好,她還怕累著陳毛毛,把所有的活計都包攬了過去。
陳毛毛看她幹勁十足,也就隨她去了,有個這樣勤快的兒媳婦,自己可以心安理得的躺平了。
後院被吳芳打理的幹幹淨淨,一點也沒有因為養了這麽多家禽,而顯得髒亂差。
引得來後院參觀的人,都要感歎一句:吳芳是把這些雞和兔子當祖宗供著吧!
在吳芳無微不至的照顧下,這些雞和兔子們長得很好,沒有一個生病的。
等這些雞褪去黃毛長出新羽毛的時候,幾個種兔也都懷孕了。
他們的囡囡小朋友也到了上學的時候。
陳毛毛和吳芳一起帶著囡囡去學校報了名,囡囡小朋友也有了自己的新夥伴,每天開開心心上學去。
小雞慢慢變成大雞,大兔子的崽也下了,等小兔子長大一些,陳毛毛就帶著吳芳去集市賣小兔子。
你買一隻,我買兩隻的,幾場集市跑下來,家裏的小兔子就賣光了,吳芳的眼神從來沒有這樣亮過,等陳毛毛把這些賣兔子的錢都給她後,更是欣喜若狂,照顧起兔子來更加用心。
在吳芳的悉心照料下,小雞們也長大開始生蛋,兔子又進入新一輪的繁殖期。
這些雞,剛開始生蛋的時候還不規律,後來基本上是一天一個蛋,每天都能收到幾十個蛋。
家裏就是天天吃雞蛋也消耗不了多少,吳芳就把這些雞蛋拉到市場上去賣,還是趕不上雞生蛋的速度。
就在她憂愁的時候,婆婆不聲不響又解決了這個問題。
陳毛毛也是一直在找路子,能消耗掉家裏的這些雞蛋,為此,一直在鎮上轉悠著尋找機會。
機緣巧合之下,陳毛毛救了一個昏倒的大娘,她把大娘送到了醫院,而這個大娘的兒子正好是供銷社的主任。
這麽好的人選陳毛毛能放過,搭上了主任這條線,陳毛毛把家裏的雞蛋推了出去。
最後談成,陳毛毛以後每隔兩天往供銷社送兩百個雞蛋,價格就是正常的收購價。
這個價格雖然比自己賣便宜很多,但是這個量大呀,一個月能有幾十塊錢,這可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吳芳知道後,是終於放下心來,雞蛋沒有砸在手裏。
村民們看陳寡婦家的這些雞和兔子養得極好,也陸續賣了出去賺到錢,眼裏流露出羨慕的神情,心裏也有了想法。
她們是經常組團過來幫著,實際上是想取經,既然陳寡婦都能養好這些雞和兔子,那她們也是可以的。
但是她們看到吳芳的操作後,不認為就這麽簡單,覺得陳寡婦肯定是藏了一手,就是防著她們這些人。
陳毛毛對他們這些人的想法那是一清二楚,但是她也沒有攔著,畢竟都是鄉裏鄉親的,能幫一把是一把。更何況,她心裏還有一個好的計劃。
陳毛毛的計劃就是帶領全村一起養雞,但是,她現在這個成績,陳毛毛沒好意思說出口,還想著在等等。
但是,村民們已經按耐不住,攛掇著村長來取經。
村長猶豫了半天,還是開口了,“老陳家的,村裏想跟在你後麵養小雞崽,你能不能指導指導大家。”
是的,現在陳毛毛的稱唿已經變成了老陳家的,沒人當麵喊她陳寡婦了。
這正合她意,陳毛毛怎麽可能不同意,當即表示同意。
但是,現在的天氣已經冷了,不方便養小雞崽子,兩人便約定了等春天的的時候,村民們自行準備小雞崽,陳毛毛負責指導。
陳毛毛對於這些村民還是很寬容的,畢竟原主最後,是這些村民送了她一程。
所以,對於有求於她的村民,陳毛毛能解決的都會幫著解決。
到了來年,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起了小雞崽,陳毛毛也是認真指導著她們。
在陳毛毛的帶領下,這裏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村。
不僅如此,陳毛毛還幫著村裏把雞蛋都銷了出去,她通過供銷社的主任認識了食品廠的廠長,陳毛毛提供了幾個糕點的方子,廠長一高興,包圓了村裏的雞蛋,是有多少收多少。
村民們得到這個消息,對陳毛毛是更加信服,對她的話也是言聽計從。
時間流逝,外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家已經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外麵發財的機會更多,越來越多的人走出了家門。
而陳毛毛和吳芳早些年攢到錢後,就去鎮上買了房,帶著囡囡去鎮上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