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統四年(光元1878年)年底,黛青帝國發生了三件大事。
第一,左宗棠完全收複了西域,僅剩的伊利也由曾紀澤與羅斯國達成了初步共識。
第二,李鴻章奏請在黛青的中土、南土各省全麵興建鐵路
第三,兩宮下旨特選孚郡王長子奕譓長子孟古覺羅·載汲,入毓慶宮伴讀。
前兩件事,是整個帝國都非常重視的大事,但是光統帝卻並不大在意。第三件事兒,除了皇宮和孚郡王府以及尚書房之外,大部分人也並不在乎,甚至根本不清楚。
實際上,這三件事都是將要極大影響黛青帝國日後國運的大事,而且都是在無形之手的影響下改變了曆史的大事。
因為東齊省的饑荒得以控製,大量新式自產武器和補給得以供應前線,所以左宗棠和曾紀澤才能提前完成任務,並且取得遠遠比曆史上成功得多的對外勝利。因為東齊省鋪設鐵路的成功,以及聖光會宣士在其中發揮的特殊作用,使得中土人士對於鐵路不再強硬排斥,李鴻章才敢於提前全麵興建鐵路。因為高度超前的學前幼教開發,載汲智名遠播,傳到了西慈的耳中,這才導致載汲被指定入毓慶宮上學。
如果是按照a位麵的曆史,載汲應該在六歲的時候入學讀書的,同樣是成為光統帝的伴讀。
但是,現在提前了兩年。
有什麽區別呢?
區別就在於,光統帝受大喜子的折磨少了兩年。
在聽產載汲要入宮伴讀之後,不同人的反應差異是巨大的。
首先,奕譓夫婦非常揪心。
賽蜜勒氏雖然不是載汲的親生母親,可是一向將載汲視為己出,甚至幾乎已經忘記了載汲出生的時候自己肚子根本沒疼過這件事兒。聽說載汲要離府上學,賽蜜勒氏居然急得哇哇大哭,連連搖著奕譓,讓他想辦法以,無論如何不能讓載汲上學。
奕譓當然也舍不得載汲現在就去上學。
載汲是奕譓的唯一的血脈,而且才隻有四歲,根本沒有到上學的年齡。現在突然要入學伴讀,他從心裏舍不得。載汲雖然聰明,但畢竟年齡太小,閱曆太淺,性情又過於隨性囂張,奕譓從心裏怕他在皇宮那種地方惹出是非來。
可是,抗拒得了嗎?
當初五哥和五嫂,多麽不情願把光統帝送進宮裏當皇帝啊。可是有用嗎?沒用,西慈定下來的事兒,是根本不存在動搖的。她最經典的一句名言就是:“誰讓哀家一時不痛快,哀家就讓誰一輩子不痛快。”
奕譓輕輕的拍了拍賽蜜勒氏的背,歎了口氣道:“也別把事情想得太壞,那麽多王公子弟伴讀呢。咱們載汲雖然小,可是他那麽聰明不會有事的。再說,最多晚兩年還是得入學,入學還是得成為皇帝伴讀。這都是命裏注定的,還是想開點吧。”
賽蜜勒氏還想說什麽,可是她左右想想,奕譓說的完全在理,可是自己心裏就是舍不得,隻好幹脆撲到奕譓的懷裏,昏天暗地的又是一通哭。
道末和塔爾瑪是從兩個不同的渠道知道的這個消息。
作為孚郡王府的親戚,同時又是載汲現在事實上的監護人,塔爾瑪當然立即得知載汲將要進宮伴讀的事情。
麵對賽蜜勒的擔心和傷心,塔爾瑪倒是提出了一個有用的主意:“阿哥畢竟太小,不同於那些年長的阿哥、格格,王爺可不可以請奏太後開恩,允許咱府上的嫫嫫陪護?”
賽蜜勒一聽,對呀,孩子這麽小,大小便還沒個控製呢,帶上幾個嫫嫫是完全有必要的啊。當即目光投向奕譓。奕譓想了想,點點頭說:“這個要求並不過份,相信兩宮會同意的。萬一不允,咱們再另想辦法。”
“如果允許,那就幹脆把我也算成嫫嫫之一,直接陪阿哥進宮。”塔爾瑪接著說道。
“這……”奕譓和賽蜜勒都沒想到,塔爾瑪會有這麽一招,可是細細一想,這還真是一個辦法。如果有塔爾瑪在側,那確實大可放心了。
而道末,因為本身就兼著上書房老師的差事,所以接到了到上書房參加會議的通知,可是來到上書房之後,卻接到了兩宮要安排載汲入學的旨意。
當時光統帝的老師以翁同龢為首,其次為夏同善和孫家鼐,他們主要教導光統帝西尼文化;另外有禦前大臣數人分別教習古倫文化、塔拉文化和騎射。至於道末和李伯約都屬於“副課老師”,排名還在那幾個禦前大臣的後麵。
所以,道末在這個場合基本上是不發表自己的觀點的。隻是例行參加尚書房的活動罷了。其他的老師,卻是毫不客氣的發表了議論。至於李伯約,今天根本沒來。
首先是夏同善搖了搖頭,說道:“這四歲小兒,八成還沒斷奶呢。咱們這些老頭子,可是怎麽哄得明白?”
孫家鼐聽了這話,卻表示了不同的觀點“舜樂何必自擾。自古愚賢有別,人之開蒙更是或早或晚。坊間聽聞,那孚王之子天資聰慧,未必就完全是虛傳。兩宮何等聖明,我等還是盡心教導便是了。”
夏同善也是聰明人,聽了孫家鼐這話,明白自己有點說過了,連忙改口道:“燮臣兄說的是,我隻是覺得咱們缺少教導孺子的經驗,有點膽怯了。慚愧,慚愧。”
翁同龢聽著他們的議論,卻沒有做任何表達,隻是淡淡的說了句:“好啦,情況大家都知道了,沒有別的事兒,今天就散了吧。”
大家散去的時候,翁同龢卻不聲不響的走到道末的身旁,輕輕的說了句:“為德啊,你又有何見解啊?”
為德,是道末給自己取的字。本來道末並沒有字,道末是他的本名,也是他的道號。可是入京為官以後,發現官員們相互都是以字、號相稱。自己有名無字雖情有可緣,卻總是給別人不太方便。索性就給自己取了這個字。
所謂“為德”者,取自道門祖師李伯陽所著《道德經》中“道流而為德”。
所有人都知道道末與孚郡王府的特殊關係,自然也知道他是所有老師中最清楚載汲的情況的人。翁同龢並不在眾人麵前議論此事,也沒有在當時向道末諮詢,是因為這是兩宮安排好的事情,唯有聽命辦差就是。說多了,反而不合宜。
但是翁同龢也很好奇,那位孚郡王府的小神童,到底是不是傳說中那樣神奇。
第一,左宗棠完全收複了西域,僅剩的伊利也由曾紀澤與羅斯國達成了初步共識。
第二,李鴻章奏請在黛青的中土、南土各省全麵興建鐵路
第三,兩宮下旨特選孚郡王長子奕譓長子孟古覺羅·載汲,入毓慶宮伴讀。
前兩件事,是整個帝國都非常重視的大事,但是光統帝卻並不大在意。第三件事兒,除了皇宮和孚郡王府以及尚書房之外,大部分人也並不在乎,甚至根本不清楚。
實際上,這三件事都是將要極大影響黛青帝國日後國運的大事,而且都是在無形之手的影響下改變了曆史的大事。
因為東齊省的饑荒得以控製,大量新式自產武器和補給得以供應前線,所以左宗棠和曾紀澤才能提前完成任務,並且取得遠遠比曆史上成功得多的對外勝利。因為東齊省鋪設鐵路的成功,以及聖光會宣士在其中發揮的特殊作用,使得中土人士對於鐵路不再強硬排斥,李鴻章才敢於提前全麵興建鐵路。因為高度超前的學前幼教開發,載汲智名遠播,傳到了西慈的耳中,這才導致載汲被指定入毓慶宮上學。
如果是按照a位麵的曆史,載汲應該在六歲的時候入學讀書的,同樣是成為光統帝的伴讀。
但是,現在提前了兩年。
有什麽區別呢?
區別就在於,光統帝受大喜子的折磨少了兩年。
在聽產載汲要入宮伴讀之後,不同人的反應差異是巨大的。
首先,奕譓夫婦非常揪心。
賽蜜勒氏雖然不是載汲的親生母親,可是一向將載汲視為己出,甚至幾乎已經忘記了載汲出生的時候自己肚子根本沒疼過這件事兒。聽說載汲要離府上學,賽蜜勒氏居然急得哇哇大哭,連連搖著奕譓,讓他想辦法以,無論如何不能讓載汲上學。
奕譓當然也舍不得載汲現在就去上學。
載汲是奕譓的唯一的血脈,而且才隻有四歲,根本沒有到上學的年齡。現在突然要入學伴讀,他從心裏舍不得。載汲雖然聰明,但畢竟年齡太小,閱曆太淺,性情又過於隨性囂張,奕譓從心裏怕他在皇宮那種地方惹出是非來。
可是,抗拒得了嗎?
當初五哥和五嫂,多麽不情願把光統帝送進宮裏當皇帝啊。可是有用嗎?沒用,西慈定下來的事兒,是根本不存在動搖的。她最經典的一句名言就是:“誰讓哀家一時不痛快,哀家就讓誰一輩子不痛快。”
奕譓輕輕的拍了拍賽蜜勒氏的背,歎了口氣道:“也別把事情想得太壞,那麽多王公子弟伴讀呢。咱們載汲雖然小,可是他那麽聰明不會有事的。再說,最多晚兩年還是得入學,入學還是得成為皇帝伴讀。這都是命裏注定的,還是想開點吧。”
賽蜜勒氏還想說什麽,可是她左右想想,奕譓說的完全在理,可是自己心裏就是舍不得,隻好幹脆撲到奕譓的懷裏,昏天暗地的又是一通哭。
道末和塔爾瑪是從兩個不同的渠道知道的這個消息。
作為孚郡王府的親戚,同時又是載汲現在事實上的監護人,塔爾瑪當然立即得知載汲將要進宮伴讀的事情。
麵對賽蜜勒的擔心和傷心,塔爾瑪倒是提出了一個有用的主意:“阿哥畢竟太小,不同於那些年長的阿哥、格格,王爺可不可以請奏太後開恩,允許咱府上的嫫嫫陪護?”
賽蜜勒一聽,對呀,孩子這麽小,大小便還沒個控製呢,帶上幾個嫫嫫是完全有必要的啊。當即目光投向奕譓。奕譓想了想,點點頭說:“這個要求並不過份,相信兩宮會同意的。萬一不允,咱們再另想辦法。”
“如果允許,那就幹脆把我也算成嫫嫫之一,直接陪阿哥進宮。”塔爾瑪接著說道。
“這……”奕譓和賽蜜勒都沒想到,塔爾瑪會有這麽一招,可是細細一想,這還真是一個辦法。如果有塔爾瑪在側,那確實大可放心了。
而道末,因為本身就兼著上書房老師的差事,所以接到了到上書房參加會議的通知,可是來到上書房之後,卻接到了兩宮要安排載汲入學的旨意。
當時光統帝的老師以翁同龢為首,其次為夏同善和孫家鼐,他們主要教導光統帝西尼文化;另外有禦前大臣數人分別教習古倫文化、塔拉文化和騎射。至於道末和李伯約都屬於“副課老師”,排名還在那幾個禦前大臣的後麵。
所以,道末在這個場合基本上是不發表自己的觀點的。隻是例行參加尚書房的活動罷了。其他的老師,卻是毫不客氣的發表了議論。至於李伯約,今天根本沒來。
首先是夏同善搖了搖頭,說道:“這四歲小兒,八成還沒斷奶呢。咱們這些老頭子,可是怎麽哄得明白?”
孫家鼐聽了這話,卻表示了不同的觀點“舜樂何必自擾。自古愚賢有別,人之開蒙更是或早或晚。坊間聽聞,那孚王之子天資聰慧,未必就完全是虛傳。兩宮何等聖明,我等還是盡心教導便是了。”
夏同善也是聰明人,聽了孫家鼐這話,明白自己有點說過了,連忙改口道:“燮臣兄說的是,我隻是覺得咱們缺少教導孺子的經驗,有點膽怯了。慚愧,慚愧。”
翁同龢聽著他們的議論,卻沒有做任何表達,隻是淡淡的說了句:“好啦,情況大家都知道了,沒有別的事兒,今天就散了吧。”
大家散去的時候,翁同龢卻不聲不響的走到道末的身旁,輕輕的說了句:“為德啊,你又有何見解啊?”
為德,是道末給自己取的字。本來道末並沒有字,道末是他的本名,也是他的道號。可是入京為官以後,發現官員們相互都是以字、號相稱。自己有名無字雖情有可緣,卻總是給別人不太方便。索性就給自己取了這個字。
所謂“為德”者,取自道門祖師李伯陽所著《道德經》中“道流而為德”。
所有人都知道道末與孚郡王府的特殊關係,自然也知道他是所有老師中最清楚載汲的情況的人。翁同龢並不在眾人麵前議論此事,也沒有在當時向道末諮詢,是因為這是兩宮安排好的事情,唯有聽命辦差就是。說多了,反而不合宜。
但是翁同龢也很好奇,那位孚郡王府的小神童,到底是不是傳說中那樣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