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有各種說得通的理由,但曾氏沒有封王,造成的負麵影響非常大。


    在此之前,黛青一向以積功升遷公正可靠深得人心。


    黛青的爵位晉升模式是一種非常簡單清晰的量化操作標準。


    以雲騎尉作為基礎等級,以後凡是有軍功或其他功勞,或原襲父祖世爵,本人又因功得爵,都可合並加等進襲。如合兩雲騎尉即可進至騎都尉,再加一雲騎尉是為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如此遞算,積至二十六次,既是一等公爵。


    這之所所以這樣簡單明了,就是為了讓那些不通文墨的武夫,可以相信自己的一切努力和犧牲一定是有迴報的。


    而之所以團練可以打敗太平光明軍,之前的固山軍團和綠旗軍團卻不可以,關鍵也就在於此。


    固山軍團經過二百多年的世爵、世職累積,基本上已經普遍躺平了,越來越多的人憑著血統基因和人脈關係就可以安享一生,又何必非要在戰場上拚死拚活?至於綠旗集團情況其實也差不多,哪怕是最底層的普通士兵也是通過各種關係從軍入伍,為的就是賺錢吃飯養家糊口。


    這樣的軍隊,精通各種人情世故,到了戰場上卻當然不是被宗教狂熱充滿大腦小腦的太平光明軍的對手。


    可是曾國藩的湘軍團練,就大不一樣了。


    湘軍是一支高薪私人武裝,所有人層層級級,最終隻對曾國藩個人負責。而曾國藩憑一個普通文官,雖然做的是道德文章。但是真正要想讓整個大軍對自己絕對效忠,隻靠忠義肯定是不行的,那也隻是做給朝廷和世人看看而已。真正維係湘軍團練有兩個要素,一個是鄉情,一個是名利。


    所謂鄉情,更準確的說是宗法與地方鄉親情結的結合。曾國藩招的湘軍,是一支地地道道的湘軍。湘軍的招募不受兵部控製,所有的高級將領都是曾國藩老家三湘省的老鄉甚至親戚。中層將領都是曾國藩老鄉和親戚的老鄉和親戚。以此類推,最後所有人都是曾國藩的老鄉的老鄉或者親戚的親戚。因此,湘軍所有人非親即故,而且都。


    至於名利,那就更實惠了。


    曾國藩曾經說過:“我組建湘軍團練,這是要帶著鄉親們去玩命,要是不能讓他們賺到比別處高三到四倍的軍餉,那就對不起鄉親們。也就不能把大家從各自的家族裏帶出來,更不能指望他們積極主動的替朝廷賣命。”又說:“當兵是賣命的活計,招兵招的就是士兵的命。你要是不拿出個有誠意的價格,人家也不會實心實心的把命交給你。你就是把人招上來,人家也不會真正用命殺敵。”


    所以,當時湘軍團隊的軍餉相當的高,普通士兵最低也能賺四兩銀子,好的話可以賺到六兩甚至八兩銀子,這樣一年就有五十到一百兩的收入。這個收入已經相當於一個知縣甚至知府的正薪收入水平了。當然,這裏隻是比較正薪,知縣和知府還有十倍於正薪的養廉銀,但是士兵們也有戰場上的戰績獎勵。而且,同樣是當兵,固山軍團或者綠旗集團的普通士兵的正薪隻有每月二兩銀子。固山軍團的士兵要好一點,加上祿田可以達到月薪八兩左右,但是綠營即便加上祿田也隻能達到四兩。而且祿田需要耕種才會有收入,自己種的話肯定就不能當兵打仗,租給別人種收入又要打折扣。而湘軍士兵這個收入純粹是當兵的收入。


    而且,湘軍士兵的戰績獎勵也非常豐厚,臨陣殺敵一名,賞十兩白銀,活捉敵人一名,賞二十兩白銀;不幸陣亡,發給家屬撫恤金六十兩。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應征加入團練的,都是些普通的山民農夫,他們本來是沒有參軍入伍的資格的,這些三湘地區的山地農民,即使在年景比較好的時候,也隻能維持在一二十兩左右的年收入而已。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湘軍的基層並非職業軍人而是一群來自山野的農夫,卻爆發出巨大的戰鬥力,打垮了連克固山軍團和綠旗軍團的太平光明軍。這樣的成就是與曾國藩的“高薪養兵”政策分不開的,更是與“有功必賞”的公信力分不開的。


    而這種高薪重信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將士,很自然的也會對於朝廷有非常高的要求。


    換言之,他們根本不能理解或者說原諒朝廷不講信用這種事情。至於朝廷的那些理由,在他們看來統統隻是借口,反正總歸是朝廷沒信用。當然,朝廷沒信用,也還是朝廷,他們並不會把朝廷怎麽樣。但是既然朝廷沒信用,那麽他們就不會再信任朝廷,而是想著怎麽糊弄朝廷。


    不僅湘軍有這樣的影響,其他各路團練軍,都是這種看法。


    越是旁觀者,看得越清。


    所以,整個黛青帝國上上下下再沒有什麽人真的相信朝廷的話了。


    在平定太平光明國三年之後,已經封侯的曾國藩與一位自己非常器重的幕僚同時也是自己的入室學生,趙烈文探討時局。


    曾國藩先是講了最近聽說京城發生的一些混亂醜惡的事情,並因此很為黛青未來的前途感到擔憂。與曾國藩相比,趙烈文表達的更加直率,他明確的指出,黛青王朝肯定是要滅亡了。


    趙烈文說:“黛青帝國的天下,統一的時間太久了,按照天道,很自然會走向分崩離析。隻不過君上威嚴一直很重,天下人找不到機會,如果不出現‘抽心一爛’的情況,土崩瓦解的局就不至於形成。以烈文分析,發生災難性巨變時候,首先一定是根本顛倒,而後則會出現天下無主,人人各自為政的局麵,最後的滅亡應該用不了五十年就會出現吧。”


    對於趙烈文的觀點,曾國藩居然沒有反駁,隻是進一步問道:“難道不能像曆史上的‘北返’、‘南渡’嗎?”曾國藩這裏所說的“北返和南渡”所指的是古時一些王朝在中土失敗後,放棄中土逃迴北土,或遷都於南土保持半壁江山。顯然,曾國藩是在為黛青謀劃一旦失敗之後的退路。


    可是趙烈文一言卻打碎了曾國藩的計劃。趙烈文說:“恐怕會迅速滅亡,未必能效法古時的那些王朝了。”曾國藩對此卻產生了疑問:“本朝君德很正,應該不至於這麽慘吧?”曾國藩這裏所說的君德正,是說黛青曆朝曆代的君主,德行端正,從來沒有出過昏君、暴君之類的情況,按照國運天道,不應該迅速滅亡。


    對此,精通儒、道兩門,對於命理運勢非常熟悉的趙烈文解釋道:“君德固然是的,但是國勢強盛的時候,大臣們食君祿報君恩,也是非常大的。而且黛青開國時有很多氣運助力,可是所行的殺戮卻非常重,得到天下太多機巧。天道是難以測透的。善行和惡行不能互相代替,後世的德行也不能消除前代的罪孽,所以不足以維持啊。”


    趙烈文說了這段話,曾國藩沉默了片刻,慘然的說:“我天天盼著早點死去,免得親眼看見帝國滅亡。你可千萬不要用戲言糊弄我啊。”


    趙烈文很嚴肅的說:“在老師您麵前,我就算平時再喜歡開玩笑,也不敢用這麽大的事情開玩笑啊?然而,人的生死自有天意命定,不可以隨便妄求的。樂死和求生,本質上是差不多的,都是對天命的不順服。而且,老師也該為百姓思考,有老師在一天,百姓還能多苟活一天,事關重大還請老師不要忽略了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清夢醒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哈什納達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哈什納達爾並收藏清夢醒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