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元1879年(黛青光統七年)四月,完成換約重任的曾紀澤迴到黛青京師,受到整個朝廷以及兩宮和皇帝的隆重歡迎。當即加官宗人府府丞。
“宗人府”,是黛青王朝專門管理皇族宗室事務的衙門。平時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等事宜。日常職責包括將宗室的陳述請求向皇帝轉達;在皇族宗室中發現並向皇帝推薦人才;將皇族宗室們的功績和罪過整理成記錄,以備查考賞罰等等。
宗人府的官職崗位設置如下:
最高長官宗令,一人,隻能是皇族宗室中最有威望長輩才能擔任,爵位當然是最高級的親王、郡王。實際上達到這個級別的長輩年紀往往也非常大了,所以一般不可能親自管理很多事情,也就是掛個名而已。
左、右宗正,各一人,宗令名義上的助手,爵位通常是貝勒、貝子。出任這兩個職務的往往也都兼有其他事務,在宗人府主要負責的就是監督之職。
左、右宗人,各一人,各一人,這丙從此職位是真正意義上宗人府的管理者,而且他們的具體輩份和爵位都是不受限製的,唯一重要的就是“賢”。因為這個崗位不再是掛名,而是正經幹事兒的了。
這四人,稱為宗人府五大堂官,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是正兒八經的皇族宗室。但是還有一位堂官,並不是宗室,那就是府丞。
而這位唯一不屬皇族卻又身處宗人府大堂的三品堂官,事實上往往是宗人府很多實際事務的實際決策者。畢竟,其他人都是一家人,就他一個外人,能力不強是幹不了的。而能力隻要夠強,很自然的就得“能者多勞”。
當然,身為外人,又能成為宗人府的堂官之一,除了賢能之外,沒有絕對的信任那肯定是幹不了的。畢竟皇帝可是把自己整個家族的命脈交到你手裏了。
那麽,能夠出任此職的人,自然也就意味著事實上已經獲得了包括皇帝本人在內整個皇族的普遍認可。
而現在的曾紀澤,就獲得了如此殊榮。
此外,又授予曾紀澤都察院左副都禦史之職,這也是一個正三品的職位,位在左都禦史之下。
從名義上講,都察院掌院者有兩名左都禦史,固山一人,普民一人,共同作為都察院的最高長官。但實際上,兩位左都禦史隻負責朝廷高官們的日常綱紀進行監督和參奏。
而在兩位左都禦史之下,又有兩名左副都禦史,他們名義上是兩位左都禦史的輔助者,但實際上都察院的各司、道,的掌印禦史都要向兩位副都禦史負責。而各司、道,則要對全國所有的各省勢力進行複核監察。
既然有左,當然也有右,都察院確實還有右都禦史和右副都禦史,不過那都不是實際在都察院就職的官員,而是給地方總督、巡撫的加銜的“虛職”。
所以,左副都禦史的地位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曾紀澤原本在出使之前,隻是一個禮部的五品員外郎,而且即便是這個官職也和爵位一樣,純粹是靠著父親的恩蔭獲得的。現在一舉成名,連升四品八級,實權在握。可以說得上是功成名就了。
曾紀澤可以得到這樣的成就,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其一當然是因為乃父曾國藩。
曾國藩不僅給兒子留下了爵位和名譽,更重要的是給予了曾紀澤難得的成功教育。
曾國藩本人的教育是非常不成功的。
這倒不能怪曾國藩,主要是他老爸就非常不成功。
曾國藩的父親叫曾麟書,曾麟書前前後後一共考了十六次科舉考試,從十四歲的少年,一直考成了四十多歲的不惑中年,頭發都熬得花白了,結果卻連個秀才都沒撈著。在當地成為了笑談。
曾麟書的心態很不好,他並沒有總結自己的失敗教訓,而是因為自己沒有考取功名,就把全部的希望同時也是壓力都加在兒子曾國藩的身上。每天親自監督曾國藩背書,寫文章,背不出來不許睡覺,寫不好就得重寫!
曾國藩就在這樣的壓抑環境中長大,被強大的父愛培養到了十四歲,然後像當年的父親一樣也踏上了科舉之路。
結果,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曾國藩明明在父親的強大壓力下已經熟讀了四書五經,可是一到考場上,居然一下子忘了個精光,和父親一樣名落孫山。
而且,還不止一次落榜,而是一連五次都榜上無名。
崩潰啊。
不,崩潰的還在後麵。由於曾家父子創造了兩代二十一次科舉失敗的偉大紀錄。他們雖然榜上無名,卻成為家鄉士子中的名人。那些年,當地的讀書人甚至有一句俗語:“曾家父子連考二十一場,場場落第!屢戰屢敗,湘省倒數第一。”
連他們本村的鄉親,一提起這對父子,也都說“一句話就是祖墳上沒冒青煙,屎克螂爬城門——假充大鉚釘,想中秀才簡直是癡心妄想。”
丟死個人啦。
不知道是不是觸底反彈的定律,總之,曾家在遭到這種極端羞辱之後,終於有了轉機。
四十四歲的時候,曾麟書終於考中了秀才,老頭子高興的熱淚橫流,幾近癲狂。
可是曾國藩還是落榜了。
至於為什麽曾國藩會屢考屢敗呢?關鍵有兩點:
第一,先天不足,智商著急。曾國藩確實是不聰明。據說他小的時候,有一天夜很深了還在獨自一人刻苦背書。結果那天晚上房梁上有一個小偷,準備等大家睡著了好偷東西。沒想到曾國藩實在太笨,就一篇文章他背了大半夜卻怎麽也背不下來,害得小偷隻能趴在房頂上沒有機會幹活。最後小偷急了,跳下來指著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你這個小笨蛋,笨成這個樣子,還讀什麽書?然後把那篇文章從頭到尾背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
這還真不是一般的笨啊。
第二,關鍵就在於曾麟書的教育方法太差了。曾麟書本身就是個笨人,教育的方法也是笨方法,就是純粹的背書,背不出來就不讓睡覺。小孩子睡眠不足,那是最影響智商的。曾國藩本來就笨,經過曾麟書的教育,自然更笨了。
不過曾國藩還是比他爸爸強,他把自己所有的文章都找出來,跟每年的範文放在一起比較。曾國藩反複的對比找差距,白天晚上不休息的查找問題。
別說,他還真找到了問題所在。
那就是,自己寫的文章太笨了,過分拘謹,拉不開局麵,更沒有氣勢。而這其實也正是父親一直以來的問題。最後父親倒不是文風改進了,而是考的次數實在太多,基本功已經太紮實了,這才勉強考中。
於是,曾國藩開始針對性的改正自己的問題,努力的學習那些大氣磅礴的範文,重塑文風。
結果,在第七次考試時,終於得中全榜最後一名。
別看是最後一名,但這充分說明曾國藩的思路是對的,於是他繼續在文風方麵下功夫,在接下來的舉人考試中再次得中。而後,在會試中僅小挫兩次,第三次終於以得中進士。在隨後進行的翰林招考中,曾國藩原本得中第三名。結果德光帝看過卷紙後認為他的文章非常紮實可靠,直接提為第二名。
曾氏一門,在科舉這條苦路上艱難前行多年,如今終於翻身了。
“宗人府”,是黛青王朝專門管理皇族宗室事務的衙門。平時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編纂玉牒,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爵、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等事宜。日常職責包括將宗室的陳述請求向皇帝轉達;在皇族宗室中發現並向皇帝推薦人才;將皇族宗室們的功績和罪過整理成記錄,以備查考賞罰等等。
宗人府的官職崗位設置如下:
最高長官宗令,一人,隻能是皇族宗室中最有威望長輩才能擔任,爵位當然是最高級的親王、郡王。實際上達到這個級別的長輩年紀往往也非常大了,所以一般不可能親自管理很多事情,也就是掛個名而已。
左、右宗正,各一人,宗令名義上的助手,爵位通常是貝勒、貝子。出任這兩個職務的往往也都兼有其他事務,在宗人府主要負責的就是監督之職。
左、右宗人,各一人,各一人,這丙從此職位是真正意義上宗人府的管理者,而且他們的具體輩份和爵位都是不受限製的,唯一重要的就是“賢”。因為這個崗位不再是掛名,而是正經幹事兒的了。
這四人,稱為宗人府五大堂官,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是正兒八經的皇族宗室。但是還有一位堂官,並不是宗室,那就是府丞。
而這位唯一不屬皇族卻又身處宗人府大堂的三品堂官,事實上往往是宗人府很多實際事務的實際決策者。畢竟,其他人都是一家人,就他一個外人,能力不強是幹不了的。而能力隻要夠強,很自然的就得“能者多勞”。
當然,身為外人,又能成為宗人府的堂官之一,除了賢能之外,沒有絕對的信任那肯定是幹不了的。畢竟皇帝可是把自己整個家族的命脈交到你手裏了。
那麽,能夠出任此職的人,自然也就意味著事實上已經獲得了包括皇帝本人在內整個皇族的普遍認可。
而現在的曾紀澤,就獲得了如此殊榮。
此外,又授予曾紀澤都察院左副都禦史之職,這也是一個正三品的職位,位在左都禦史之下。
從名義上講,都察院掌院者有兩名左都禦史,固山一人,普民一人,共同作為都察院的最高長官。但實際上,兩位左都禦史隻負責朝廷高官們的日常綱紀進行監督和參奏。
而在兩位左都禦史之下,又有兩名左副都禦史,他們名義上是兩位左都禦史的輔助者,但實際上都察院的各司、道,的掌印禦史都要向兩位副都禦史負責。而各司、道,則要對全國所有的各省勢力進行複核監察。
既然有左,當然也有右,都察院確實還有右都禦史和右副都禦史,不過那都不是實際在都察院就職的官員,而是給地方總督、巡撫的加銜的“虛職”。
所以,左副都禦史的地位其實是非常重要的。
曾紀澤原本在出使之前,隻是一個禮部的五品員外郎,而且即便是這個官職也和爵位一樣,純粹是靠著父親的恩蔭獲得的。現在一舉成名,連升四品八級,實權在握。可以說得上是功成名就了。
曾紀澤可以得到這樣的成就,有兩個方麵的原因。
其一當然是因為乃父曾國藩。
曾國藩不僅給兒子留下了爵位和名譽,更重要的是給予了曾紀澤難得的成功教育。
曾國藩本人的教育是非常不成功的。
這倒不能怪曾國藩,主要是他老爸就非常不成功。
曾國藩的父親叫曾麟書,曾麟書前前後後一共考了十六次科舉考試,從十四歲的少年,一直考成了四十多歲的不惑中年,頭發都熬得花白了,結果卻連個秀才都沒撈著。在當地成為了笑談。
曾麟書的心態很不好,他並沒有總結自己的失敗教訓,而是因為自己沒有考取功名,就把全部的希望同時也是壓力都加在兒子曾國藩的身上。每天親自監督曾國藩背書,寫文章,背不出來不許睡覺,寫不好就得重寫!
曾國藩就在這樣的壓抑環境中長大,被強大的父愛培養到了十四歲,然後像當年的父親一樣也踏上了科舉之路。
結果,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曾國藩明明在父親的強大壓力下已經熟讀了四書五經,可是一到考場上,居然一下子忘了個精光,和父親一樣名落孫山。
而且,還不止一次落榜,而是一連五次都榜上無名。
崩潰啊。
不,崩潰的還在後麵。由於曾家父子創造了兩代二十一次科舉失敗的偉大紀錄。他們雖然榜上無名,卻成為家鄉士子中的名人。那些年,當地的讀書人甚至有一句俗語:“曾家父子連考二十一場,場場落第!屢戰屢敗,湘省倒數第一。”
連他們本村的鄉親,一提起這對父子,也都說“一句話就是祖墳上沒冒青煙,屎克螂爬城門——假充大鉚釘,想中秀才簡直是癡心妄想。”
丟死個人啦。
不知道是不是觸底反彈的定律,總之,曾家在遭到這種極端羞辱之後,終於有了轉機。
四十四歲的時候,曾麟書終於考中了秀才,老頭子高興的熱淚橫流,幾近癲狂。
可是曾國藩還是落榜了。
至於為什麽曾國藩會屢考屢敗呢?關鍵有兩點:
第一,先天不足,智商著急。曾國藩確實是不聰明。據說他小的時候,有一天夜很深了還在獨自一人刻苦背書。結果那天晚上房梁上有一個小偷,準備等大家睡著了好偷東西。沒想到曾國藩實在太笨,就一篇文章他背了大半夜卻怎麽也背不下來,害得小偷隻能趴在房頂上沒有機會幹活。最後小偷急了,跳下來指著曾國藩的鼻子破口大罵:你這個小笨蛋,笨成這個樣子,還讀什麽書?然後把那篇文章從頭到尾背了一遍,然後揚長而去。
這還真不是一般的笨啊。
第二,關鍵就在於曾麟書的教育方法太差了。曾麟書本身就是個笨人,教育的方法也是笨方法,就是純粹的背書,背不出來就不讓睡覺。小孩子睡眠不足,那是最影響智商的。曾國藩本來就笨,經過曾麟書的教育,自然更笨了。
不過曾國藩還是比他爸爸強,他把自己所有的文章都找出來,跟每年的範文放在一起比較。曾國藩反複的對比找差距,白天晚上不休息的查找問題。
別說,他還真找到了問題所在。
那就是,自己寫的文章太笨了,過分拘謹,拉不開局麵,更沒有氣勢。而這其實也正是父親一直以來的問題。最後父親倒不是文風改進了,而是考的次數實在太多,基本功已經太紮實了,這才勉強考中。
於是,曾國藩開始針對性的改正自己的問題,努力的學習那些大氣磅礴的範文,重塑文風。
結果,在第七次考試時,終於得中全榜最後一名。
別看是最後一名,但這充分說明曾國藩的思路是對的,於是他繼續在文風方麵下功夫,在接下來的舉人考試中再次得中。而後,在會試中僅小挫兩次,第三次終於以得中進士。在隨後進行的翰林招考中,曾國藩原本得中第三名。結果德光帝看過卷紙後認為他的文章非常紮實可靠,直接提為第二名。
曾氏一門,在科舉這條苦路上艱難前行多年,如今終於翻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