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籌備糧食
清穿太子妃:我有一個紅包群 作者:雪球S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胤佑蹙眉,“皇阿瑪,奇怪的是,兒臣並未在他家中搜出相應的證據。不過,不過他當時的神色有些奇怪。”
“像是有些慌張,但是當兒臣什麽都沒搜出來的時候,他又像是鬆了口氣。”
胤佑也是個狠人,早前皇上讓他去查工部郎中的時候,他就曾搜查過他家,結果就是什麽都沒查出來。
他不是八貝勒胤禩,或許是因為天生跛腳,工部郎中並未曾收買他。就是這樣胤佑才會覺得奇怪。
上次的事情他就覺得有貓膩,隻是不曾搜到有用的證據。這次搜查前他還專門去找博西勒借了人。
在他看來博西勒能從隆科多家搜出人來,那群人肯定善於搜查,專業的事情找專業的人來做,才是最有效率的。
盡管如此,這迴他仍舊一無所獲。
康熙道:“這件事哪怕不是他做的,永定河最後一次修繕也是他主持,那他就有責任。老五你去把人綁了,給朕好好的審問。”
“你與大理寺一起,朕倒要看看是他的嘴硬,還是大清的刑罰厲害。”
“老七你也別閑著,你帶著人把最後三次修繕、視察永定河的卷宗全都查一遍,有關人員也全部帶過去審問。”
“不論官職大小,隻要是參與永定河修繕、視察的,都給朕關起來單獨審問。這麽多人,朕就不信都是硬骨頭,總有人會開口的。”
就像那天裏的地瓜,隻要有人開口抓住了一根蔓藤,剩下的就能順藤摸瓜都給揪出來。
胤佑欲言又止,“皇阿瑪,那四哥跟十三弟那邊……”
他沒忘,今年視察永定河的是皇阿瑪跟四哥、十三弟,皇阿瑪沒多久就迴來了,剩下的事兒都是四哥跟十三弟在做。
四哥他得罪不起,一時間不知道要不要去查。
康熙愣了下,隨後堅定道:“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既然是要查,老四跟十三那裏也不能例外。不過,他們倆畢竟是皇阿哥,你隻仔細詢問細節便是,就不必下獄了。”
“特別是老四那邊,”
四阿哥管著戶部,如今懷來縣情況未明,他需要坐鎮戶部調集糧草隨時支援著。
因為洪水的事兒,前朝風聲鶴唳,後宮諸位亦是緊張萬分。貴婦們入宮請安都安分不少,那些不和睦的也不敢大聲陰陽怪氣的說話。
還有八福晉郭絡羅氏,如今也安靜不少。
誠郡王福晉湊到石姝瑤耳邊低聲說道:“二嫂知道麽,那個工部郎中又被七弟給抓走了,這迴人直接被關進了大理寺。我琢磨著怕是兇多吉少。”
誠郡王府就在宮外,她的消息要比石姝瑤靈通不少。董鄂氏也是個閑不住的,最近京城隻有這一件大事兒,她一直有讓府上的人注意著。
工部郎中前腳被抓,她後腳就知道了。
上一迴,胤佑雖然搜查了工部郎中的府上,並未抓人,這一迴是直接把人抓走的,因而她才說‘兇多吉少’。
石姝瑤若有所思,“工部郎中?難道永定河的事兒跟他有關係?”
她忽然想起幾個月前遇見的那個夫人,似乎就是工部郎中家的。那迴她似要找李四兒辦什麽事兒來著?
隨即她又暗歎:可惜了,可惜隆科多跟李四兒都死了。佟國公府雖然沒被皇上查封,牌匾也摘了下來,即便有證據,過去這麽久怕是也早就被銷毀了。
想到此處,她又不著痕跡的看了眼八福晉的位置。
隆科多那事兒老八功不可沒,若那時候換成老三或者老五他們直接去查,說不定能尋到些蛛絲馬跡。
正想著忽然聽誠郡王福晉說道:“那我就不清楚了,不過他是工部的,我猜多半是有關係的。”
“不隻是他,像工部侍郎、工部尚書這幾位都被請到大理寺配合調查了。”
配合調查這是對外的說法,畢竟如今並未找到證據能證明這件事跟他們有關係。
她隻是聽三阿哥提了一嘴,說但凡跟永定河沾邊的都被請走‘喝茶’去了。
“太子走了也有十數日,就沒給您來封信?”
如今懷來縣的事情萬眾矚目,即便她隻是內宅婦人,對這件事也相當好奇。
石姝瑤搖搖頭,“沒有,或許懷來縣的事情比咱們想的要嚴重吧,太子他應該在忙。畢竟政事重要。”
她沒說謊,太子確實沒有單獨給她來信,不過太子卻有給皇上送信。
這事兒還是梁九功告訴她的。
前幾日,梁九功給她送了些好物件,說是皇上賞賜給她,讓她把玩的。問過才知道,是太子來了書信。
他們趕到的時候,洪災發生已經足足有七日,懷來縣淹毀的田地、衝塌的房屋不計其數。除此當然也死了不少的百姓,但受傷的百姓更多。
石姝瑤給太子準備的幾個瓷瓶幫了大忙,若非石姝瑤給太子的瓷瓶還有幾張藥方子、藥材,太子當即讓人抓了藥煎熬,此時懷來縣怕是真的要因此而產生瘟疫了。
太子盡管沒有給她來信,這又是洪水又是瘟疫的,想也知道太子有多忙。
兒女情長也要分時候,現在可不是你儂我儂談情說愛的日子。
石姝瑤分得清,胤礽同樣如此。
誠郡王福晉點頭,她歎息:“是啊,我聽說太子帶去的糧食都分發完了,皇上正籌備第二批物資呢。二嫂在宮裏怕是不知道,咱們京城的米價都上漲了。”
商人的嗅覺都是敏銳的,每次有個什麽災情他們都能最先知道,然後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比如這次米價上漲。
因為懷來縣受災,京城儲備的糧食大都調往此處,京城的貴人們想要吃點好的都需要去外頭采買。
買的人多了,糧食自然漲價。
石姝瑤眉頭深皺,她冷哼道:“這些就知道發國難財的奸商,國家有災情,不想著怎麽幫助那些百姓,就知道發國難財。”
三福晉有些訕訕的。她也有陪嫁莊子,之前收上來的糧食一直都沒賣,這會兒糧食價格上漲,她也跟著賺了些銀子。
太子妃咒罵那些奸商,可不就連帶著把她也罵進去了。
不過,這會兒她也不敢多說什麽,畢竟太子妃住在宮裏也不知道她參與此事了不是?
實際上,這種事很多富貴人家都會做,她也是看別人如此,才跟著售賣的。而且,因為三阿哥跟著太子走的關係,她作為三阿哥福晉也是要像太子妃看齊,跟著太子妃一起行動的。
她是賣了糧食,但並沒有售賣多少。
這迴進宮請安,她原本是打算問問太子妃要不要跟她一起賣點糧食,賺一波。沒想到會從太子妃嘴裏聽出這樣的話來。
莫非,太子妃覺得這糧食不應該賣?
三福晉的變化,石姝瑤看在眼裏,轉瞬她就明白了什麽。
看在兩人關係還不錯的份上,她扯了扯三福晉的衣袖,讓對方靠的更近一些。
石姝瑤湊到她耳邊小聲道:“你若信我,就別摻和這事兒。正好四弟不是在籌備第二批糧食,你手頭若是還有餘糧,就讓人送一些過去表達一下心意。”
三福晉倒吸了口冷氣,“太子妃的意思是……”
“這次的事兒牽扯不少,旁的我也不是很清楚,隻是聽說戶部也沒有多少糧食了。因為這事兒皇阿瑪心情很不好。”
“皇阿瑪的能耐不用我多說,你說京城這些動靜他能不知道?”
不是她無的放矢,說這些石姝瑤也是有著根據的。
太子不在,太後年紀又大了,皇上心情不好總不能一直憋著吧,他總要找個人傾訴。這個人選就是貴妃。
皇上不止一次在貴妃跟前咒罵那些趁機倒買倒賣的奸商,甚至有幾次還說出‘他們該死’這樣的話來。
現在有其他事兒絆住腳,皇上可能不會跟這群趁機哄抬物價的人計較,等事情忙完了呢?
這秋後算賬的事兒還少?
到那時,其他人還則罷了,身為皇室成員、阿哥福晉,卻參與其中,被皇上知道了能有好?
與其為了那點蠅頭小利冒著被皇上清算的風險買賣,還不如大大方方把糧食送到懷來縣。那運送糧食的都是皇上的人,皇上早晚會知道。
這樣做不但幫了皇上的忙,還證明自己跟皇上一條心,你說皇上知道了會如何?
若說好東西,還是皇上手頭多,他隨便賞賜點不比你賣了糧食賺得多。
誠郡王福晉受教的點頭,“太子妃說的極是,迴頭我就讓人把糧食都裝車,明兒一早就給四弟送過去。”
四阿哥雖然也算參與了永定河案,不過他與其他人不同,皇上仍然讓他負責糧草的事情。
石姝瑤又提點她,“這個你看著辦,你也可以跟貴妃一起,等他們上路的時候直接在城外與他們匯合。”
貴妃是聰明人,皇上都在她耳邊叨念好幾次糧食不足了,她肯定會有所表示。不要覺得貴妃住在宮裏,手頭就沒有田產。
她手裏的產業同樣不少。
十阿哥大婚後,她把那些田產都給了十阿哥,如今是十福晉在打理。十福晉很信任貴妃,貴妃怎麽說她就怎麽做,還有鈕祜祿家。
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鈕祜祿家自然也不可能放過。因而也可以說是貴妃幫忙籌集的糧食。
“像是有些慌張,但是當兒臣什麽都沒搜出來的時候,他又像是鬆了口氣。”
胤佑也是個狠人,早前皇上讓他去查工部郎中的時候,他就曾搜查過他家,結果就是什麽都沒查出來。
他不是八貝勒胤禩,或許是因為天生跛腳,工部郎中並未曾收買他。就是這樣胤佑才會覺得奇怪。
上次的事情他就覺得有貓膩,隻是不曾搜到有用的證據。這次搜查前他還專門去找博西勒借了人。
在他看來博西勒能從隆科多家搜出人來,那群人肯定善於搜查,專業的事情找專業的人來做,才是最有效率的。
盡管如此,這迴他仍舊一無所獲。
康熙道:“這件事哪怕不是他做的,永定河最後一次修繕也是他主持,那他就有責任。老五你去把人綁了,給朕好好的審問。”
“你與大理寺一起,朕倒要看看是他的嘴硬,還是大清的刑罰厲害。”
“老七你也別閑著,你帶著人把最後三次修繕、視察永定河的卷宗全都查一遍,有關人員也全部帶過去審問。”
“不論官職大小,隻要是參與永定河修繕、視察的,都給朕關起來單獨審問。這麽多人,朕就不信都是硬骨頭,總有人會開口的。”
就像那天裏的地瓜,隻要有人開口抓住了一根蔓藤,剩下的就能順藤摸瓜都給揪出來。
胤佑欲言又止,“皇阿瑪,那四哥跟十三弟那邊……”
他沒忘,今年視察永定河的是皇阿瑪跟四哥、十三弟,皇阿瑪沒多久就迴來了,剩下的事兒都是四哥跟十三弟在做。
四哥他得罪不起,一時間不知道要不要去查。
康熙愣了下,隨後堅定道:“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既然是要查,老四跟十三那裏也不能例外。不過,他們倆畢竟是皇阿哥,你隻仔細詢問細節便是,就不必下獄了。”
“特別是老四那邊,”
四阿哥管著戶部,如今懷來縣情況未明,他需要坐鎮戶部調集糧草隨時支援著。
因為洪水的事兒,前朝風聲鶴唳,後宮諸位亦是緊張萬分。貴婦們入宮請安都安分不少,那些不和睦的也不敢大聲陰陽怪氣的說話。
還有八福晉郭絡羅氏,如今也安靜不少。
誠郡王福晉湊到石姝瑤耳邊低聲說道:“二嫂知道麽,那個工部郎中又被七弟給抓走了,這迴人直接被關進了大理寺。我琢磨著怕是兇多吉少。”
誠郡王府就在宮外,她的消息要比石姝瑤靈通不少。董鄂氏也是個閑不住的,最近京城隻有這一件大事兒,她一直有讓府上的人注意著。
工部郎中前腳被抓,她後腳就知道了。
上一迴,胤佑雖然搜查了工部郎中的府上,並未抓人,這一迴是直接把人抓走的,因而她才說‘兇多吉少’。
石姝瑤若有所思,“工部郎中?難道永定河的事兒跟他有關係?”
她忽然想起幾個月前遇見的那個夫人,似乎就是工部郎中家的。那迴她似要找李四兒辦什麽事兒來著?
隨即她又暗歎:可惜了,可惜隆科多跟李四兒都死了。佟國公府雖然沒被皇上查封,牌匾也摘了下來,即便有證據,過去這麽久怕是也早就被銷毀了。
想到此處,她又不著痕跡的看了眼八福晉的位置。
隆科多那事兒老八功不可沒,若那時候換成老三或者老五他們直接去查,說不定能尋到些蛛絲馬跡。
正想著忽然聽誠郡王福晉說道:“那我就不清楚了,不過他是工部的,我猜多半是有關係的。”
“不隻是他,像工部侍郎、工部尚書這幾位都被請到大理寺配合調查了。”
配合調查這是對外的說法,畢竟如今並未找到證據能證明這件事跟他們有關係。
她隻是聽三阿哥提了一嘴,說但凡跟永定河沾邊的都被請走‘喝茶’去了。
“太子走了也有十數日,就沒給您來封信?”
如今懷來縣的事情萬眾矚目,即便她隻是內宅婦人,對這件事也相當好奇。
石姝瑤搖搖頭,“沒有,或許懷來縣的事情比咱們想的要嚴重吧,太子他應該在忙。畢竟政事重要。”
她沒說謊,太子確實沒有單獨給她來信,不過太子卻有給皇上送信。
這事兒還是梁九功告訴她的。
前幾日,梁九功給她送了些好物件,說是皇上賞賜給她,讓她把玩的。問過才知道,是太子來了書信。
他們趕到的時候,洪災發生已經足足有七日,懷來縣淹毀的田地、衝塌的房屋不計其數。除此當然也死了不少的百姓,但受傷的百姓更多。
石姝瑤給太子準備的幾個瓷瓶幫了大忙,若非石姝瑤給太子的瓷瓶還有幾張藥方子、藥材,太子當即讓人抓了藥煎熬,此時懷來縣怕是真的要因此而產生瘟疫了。
太子盡管沒有給她來信,這又是洪水又是瘟疫的,想也知道太子有多忙。
兒女情長也要分時候,現在可不是你儂我儂談情說愛的日子。
石姝瑤分得清,胤礽同樣如此。
誠郡王福晉點頭,她歎息:“是啊,我聽說太子帶去的糧食都分發完了,皇上正籌備第二批物資呢。二嫂在宮裏怕是不知道,咱們京城的米價都上漲了。”
商人的嗅覺都是敏銳的,每次有個什麽災情他們都能最先知道,然後做出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比如這次米價上漲。
因為懷來縣受災,京城儲備的糧食大都調往此處,京城的貴人們想要吃點好的都需要去外頭采買。
買的人多了,糧食自然漲價。
石姝瑤眉頭深皺,她冷哼道:“這些就知道發國難財的奸商,國家有災情,不想著怎麽幫助那些百姓,就知道發國難財。”
三福晉有些訕訕的。她也有陪嫁莊子,之前收上來的糧食一直都沒賣,這會兒糧食價格上漲,她也跟著賺了些銀子。
太子妃咒罵那些奸商,可不就連帶著把她也罵進去了。
不過,這會兒她也不敢多說什麽,畢竟太子妃住在宮裏也不知道她參與此事了不是?
實際上,這種事很多富貴人家都會做,她也是看別人如此,才跟著售賣的。而且,因為三阿哥跟著太子走的關係,她作為三阿哥福晉也是要像太子妃看齊,跟著太子妃一起行動的。
她是賣了糧食,但並沒有售賣多少。
這迴進宮請安,她原本是打算問問太子妃要不要跟她一起賣點糧食,賺一波。沒想到會從太子妃嘴裏聽出這樣的話來。
莫非,太子妃覺得這糧食不應該賣?
三福晉的變化,石姝瑤看在眼裏,轉瞬她就明白了什麽。
看在兩人關係還不錯的份上,她扯了扯三福晉的衣袖,讓對方靠的更近一些。
石姝瑤湊到她耳邊小聲道:“你若信我,就別摻和這事兒。正好四弟不是在籌備第二批糧食,你手頭若是還有餘糧,就讓人送一些過去表達一下心意。”
三福晉倒吸了口冷氣,“太子妃的意思是……”
“這次的事兒牽扯不少,旁的我也不是很清楚,隻是聽說戶部也沒有多少糧食了。因為這事兒皇阿瑪心情很不好。”
“皇阿瑪的能耐不用我多說,你說京城這些動靜他能不知道?”
不是她無的放矢,說這些石姝瑤也是有著根據的。
太子不在,太後年紀又大了,皇上心情不好總不能一直憋著吧,他總要找個人傾訴。這個人選就是貴妃。
皇上不止一次在貴妃跟前咒罵那些趁機倒買倒賣的奸商,甚至有幾次還說出‘他們該死’這樣的話來。
現在有其他事兒絆住腳,皇上可能不會跟這群趁機哄抬物價的人計較,等事情忙完了呢?
這秋後算賬的事兒還少?
到那時,其他人還則罷了,身為皇室成員、阿哥福晉,卻參與其中,被皇上知道了能有好?
與其為了那點蠅頭小利冒著被皇上清算的風險買賣,還不如大大方方把糧食送到懷來縣。那運送糧食的都是皇上的人,皇上早晚會知道。
這樣做不但幫了皇上的忙,還證明自己跟皇上一條心,你說皇上知道了會如何?
若說好東西,還是皇上手頭多,他隨便賞賜點不比你賣了糧食賺得多。
誠郡王福晉受教的點頭,“太子妃說的極是,迴頭我就讓人把糧食都裝車,明兒一早就給四弟送過去。”
四阿哥雖然也算參與了永定河案,不過他與其他人不同,皇上仍然讓他負責糧草的事情。
石姝瑤又提點她,“這個你看著辦,你也可以跟貴妃一起,等他們上路的時候直接在城外與他們匯合。”
貴妃是聰明人,皇上都在她耳邊叨念好幾次糧食不足了,她肯定會有所表示。不要覺得貴妃住在宮裏,手頭就沒有田產。
她手裏的產業同樣不少。
十阿哥大婚後,她把那些田產都給了十阿哥,如今是十福晉在打理。十福晉很信任貴妃,貴妃怎麽說她就怎麽做,還有鈕祜祿家。
這樣千載難逢的機會,鈕祜祿家自然也不可能放過。因而也可以說是貴妃幫忙籌集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