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使臣,傳教士
清穿太子妃:我有一個紅包群 作者:雪球S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康熙三十八年八月,一洋之隔的葡萄牙、法蘭西、比利時等國家使臣坐船而來。
石姝瑤看著躺在貴妃椅上,翹著二郎腿自由自在的胤礽,疑惑道:“不是說外國使臣到了,殿下不去迎接?”
胤礽扭頭看了她一眼,無所謂道:“老三不是去了麽?”
石姝瑤滿頭黑線,“您不是說皇上把這事兒交給您跟三弟,您不去不怕皇上知道了捶你?到時候那些朝臣又該說臣妾妖媚惑主了。”
兩個月前,朝堂上發生的事兒,石姝瑤還是知道了。蘇和泰當眾罵她禍國妖姬,說她魅惑太子。
這個消息可把紅包群裏的褒姒氣炸了。因著周幽王的寵愛,褒姒也被冠以禍國妖姬的稱號,且這麽多年過去,別人提起她仍舊是一臉不屑。
褒姒是被搶來的,她又做錯了什麽,千百年來被人這樣辱罵。
而今又有人因著同樣的理由被謾罵,褒姒怎能不生氣。
若非她隻是個依附於紅包群的靈魂體,她早就跑出來去教訓蘇和泰了。即便如此,她也沒放過對方。
褒姒放下身段,親自求了奚瑛,讓奚瑛給蘇和泰弄了個‘真言符’,使他把自己這些年幹的事兒全部交代了個幹幹淨淨。
根據蘇和泰的交代,他上折子讓太子納妾,確實是受了舒爾德庫的指示。舒爾德庫還承諾他,等將來他小女兒入了毓慶宮生了阿哥,不僅會提拔蘇和泰,還會把他侄女嫁給他兒子為妻,兩家締結秦晉之好。
這些年蘇和泰幹的那些違法之事,很多事情裏都有舒爾德庫的影子。
人證物證齊全,不止蘇和泰,舒爾德庫都跟著倒了大黴。
蘇和泰被沒收全部財產,發配寧古塔,且其後人三代不得為官。
舒爾德庫比他好一些,他到沒有被沒收家產,不過身上的爵位被撤銷,官職也被一擼到底,徹底成了白身。
這還是因為李佳氏遭受無妄之災的緣故,不然,倆人說不得要作伴一起去往寧古塔了。
因為這個,李佳氏哭的那叫一個肝腸寸斷、後悔不已。她哭喊著要求見太子跟石姝瑤,倆人誰都沒見。
兩個月過去,李佳氏倒是老實了,隻不知她有沒有後悔挑唆著家裏作妖。
石姝瑤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不僅僅是因為洋人國家要來,還因為她又懷上了。
如今的大清國力強盛,外國來朝並不是什麽稀奇的事兒。除了那些態度意味不明的法蘭西、比利時等,還有一些附屬國。
這些國家每隔幾年都會前來送貢品,每次他們來,康熙都會大擺宴席。石姝瑤就曾經有幸跟著誠安格格參加過。
那時,石姝瑤也是第一次知道,除卻高麗,大清居然還有別的附屬國。
當然,此次前來的法蘭西等,又跟高麗的情況不同。法蘭西可不是大清的附屬國,他們屬於平等建交。
她知道皇上很看重外國人,看看徐日升等,不都被委以要職。還有南懷仁,康熙的數學便是他教導的,他是康熙唯一承認的‘老師’,也是唯一一個死後有諡號的外國人。
因此,她才會說,胤礽不去,若被朝臣知道會參奏他。
胤礽放下雙腿,從貴妃椅上坐起來,“番邦蠻夷而已,有老三就行了,哪用得著孤親自去接。孤是太子,若孤前往,他們能承受得起?”
這話翻譯的直白一點就是:讓他堂堂皇太子去迎接外國使臣,給他們臉了。
胤礽跟康熙不太一樣,康熙很多知識都是跟南懷仁等洋人學的,對他們態度要鄭重很多。胤礽則相反,他承認洋人有些許本事,但他生來孤傲,從來都是斜著眼睛看人的。讓他對洋人低聲下氣,他可做不到。
太子吐槽:“姝姝,你不知道,洋人不過彈丸小地,土地耕種麵積更是狹小,常年食不果腹著居多。孤真不明白他們哪兒來的優越感,對著大清上國鼻孔朝天。”
“若非,皇阿瑪仁義,換做孤,非打的他們滿地找牙不可。”
他皇阿瑪就是太仁慈了,慣得這群人不知天高地厚。
胤礽記得有一次,那外國使臣看中他們國家的礦產,想要以很小的代價與大清交易,被他皇阿瑪拒絕後,還敢甩臉子不高興。
故意用洋話說他們小氣,沒有大國風采什麽的。
他們以為自己等人聽不懂,就敢肆無忌憚的嘲笑。
石姝瑤不知其中竟然還有這種原因,點頭附和:“那是不能慣著他們。早年我曾聽人說,咱們的絲綢、茶葉,在他們那兒十分暢銷。他們來咱們這以極小的價格買了絲綢過去,轉眼便是十倍、十幾倍的利潤。”
“而他們那兒所謂的‘寶貝’在自己的地界兒價格卻很低,賣到咱們這又是高價。”
“他們來迴隻這麽一遭,賺的盆滿缽滿。反觀咱們,絲綢賣的低了,還要高價買他們的殘次品。”
胤礽十分詫異,“竟有這事兒?”
石姝瑤驚疑道:“怎的,殿下不知道?你若不信,可以去問老九,他不是對生意感興趣麽,我猜這事兒他肯定清楚。”
“即便之前不清楚,讓他去外頭走一圈,也必定能了解的詳詳細細。”
老九可是有名的經商奇才,據說鼻子特別靈敏,讓他去看看,看看洋人賺了大清多少銀子。把數字往康熙禦案上一放,她就不信康熙會眼睜睜的看著大清的財產都流到外麵去。
縱然老康舍得這白花花的銀子,等胤礽上位,她也非得說通胤礽去跟洋人貿易不可。
自家的好東西,沒道理自己不賺錢,白給了洋人去。
石姝瑤不是憤世青年,卻也不是很喜歡外國人。
“還有那什麽傳教士,您也別怪我多嘴,咱大清的神啊仙的還少?都是大清的百姓,放著自家的神佛不去拜,憑什麽要去拜他洋人的。”
“靈不靈的先不說,即便是靈驗,說句不好聽的,那洋人的神仙他能聽懂咱們的漢話?他們若是過來幫忙,那不還得先漂洋過海?等他們來,怕是黃花菜都涼了。”
“哪有咱們本土的仙佛快?再說了,咱們大清那麽多仙佛,各司其職,你想啥拜啥。我聽說他們那邊就拜個啥聖父。”
“您說,他一個人、不,一個神能管得過來嗎?”
胤礽噗嗤笑出聲來,他越笑聲音越大,最後笑的直不起腰來。
“你啊,當真是個辯才。若你生為男兒身,老三一定引以為知己。可惜啊。嗯?也不對,若你生為男兒,孤上哪兒找這般有趣的太子妃?”
他不得不承認,太子妃劈裏啪啦說了這麽多,每一句都說到點子上。
外國傳教士想要在大清傳教不是那麽容易的。
大清貴族商賈有錢人可看不上外國的神仙,他們拜的都是大清有名的仙佛,比如財神。即便是百姓也各有各的信仰。
他們也都不是傻子,除非有正經到手的好處,不然誰理會洋人說什麽。
就像太子妃說的,真有事兒求著他們的神,他們能聽懂大清的漢話?
聽不懂,怎麽實現他們的願望;既不能實現願望,拜來又有何用?
胤礽嘴角掛著嘲弄的微笑,“實話說與你知道吧,早前,那些來咱們大清傳教的傳教士,大多是在自己國家混不下去的。”
包括湯若望、南懷仁,他們來大清亦是如此。
石姝瑤不解道:“您怎麽知道?”
她隻知道這兩人是有名的傳教士,深的皇上信任,還是頭一次聽說他們來大清是躲避災禍的。
“那皇上知道這件事嗎?”
她猜應該是不知道的,不然皇上也不會對他們這般縱容。
卻不想胤礽居然點了頭,“皇阿瑪當然知道,這些就是皇阿瑪告訴我的。”
“那為什麽?”為什麽皇上還給他們如此高的待遇?
“你想問為什麽皇阿瑪明知道這些,還對他們禮遇有加?”
石姝瑤點頭,胤礽繼續道:“那當然是他們身上有咱們需要的東西。你看咱們不過是給他們提供了庇護之所,答應讓他們傳教,他們又給咱們大清帶來多少好處?”
遠的不說,隻說南懷仁。南懷仁教導了皇阿瑪數學,還有許多天文知識。這些都是大清所欠卻從來沒有接觸過的。
在當權者看來,一個口頭承諾換取他們所欠缺的知識,這是很劃算的買賣。
畢竟,皇上隻是答應讓他們傳教,會不會有人信,有多少人信,那就是他們自己的本事了。
石姝瑤撐著頭,仔細想了想,“那倒也是。”
“那這麽說,這群使臣更應該慎重對待?”
胤礽卻搖頭,“你又錯了。使臣跟傳教士,他們是不一樣的。”
傳教士一般都是要在大清定居的,即便不是,三五年內也不會走。因此,他們會提前了解大清的文化、律法,對大清官員、百姓很是客氣。
使臣則不同,這些年在他們的國家都是上位者,頤指氣使慣了,別說對待百姓,即便是對待皇阿哥們,也是滿滿的優越感。好似他們多了不起一樣。
所以,胤礽可以對徐日升等和顏悅色,對這些使臣卻不屑一顧。
在他看來,自己可是堂堂皇太子,未來儲君,親自去迎接他們豈不掉價?別說是他,讓老三一個郡王去接,他都覺得給他們臉。
若非皇阿瑪對外講究什麽‘仁政’、‘和氣’,他都想直接派個禮部郎中去接人。
石姝瑤看著躺在貴妃椅上,翹著二郎腿自由自在的胤礽,疑惑道:“不是說外國使臣到了,殿下不去迎接?”
胤礽扭頭看了她一眼,無所謂道:“老三不是去了麽?”
石姝瑤滿頭黑線,“您不是說皇上把這事兒交給您跟三弟,您不去不怕皇上知道了捶你?到時候那些朝臣又該說臣妾妖媚惑主了。”
兩個月前,朝堂上發生的事兒,石姝瑤還是知道了。蘇和泰當眾罵她禍國妖姬,說她魅惑太子。
這個消息可把紅包群裏的褒姒氣炸了。因著周幽王的寵愛,褒姒也被冠以禍國妖姬的稱號,且這麽多年過去,別人提起她仍舊是一臉不屑。
褒姒是被搶來的,她又做錯了什麽,千百年來被人這樣辱罵。
而今又有人因著同樣的理由被謾罵,褒姒怎能不生氣。
若非她隻是個依附於紅包群的靈魂體,她早就跑出來去教訓蘇和泰了。即便如此,她也沒放過對方。
褒姒放下身段,親自求了奚瑛,讓奚瑛給蘇和泰弄了個‘真言符’,使他把自己這些年幹的事兒全部交代了個幹幹淨淨。
根據蘇和泰的交代,他上折子讓太子納妾,確實是受了舒爾德庫的指示。舒爾德庫還承諾他,等將來他小女兒入了毓慶宮生了阿哥,不僅會提拔蘇和泰,還會把他侄女嫁給他兒子為妻,兩家締結秦晉之好。
這些年蘇和泰幹的那些違法之事,很多事情裏都有舒爾德庫的影子。
人證物證齊全,不止蘇和泰,舒爾德庫都跟著倒了大黴。
蘇和泰被沒收全部財產,發配寧古塔,且其後人三代不得為官。
舒爾德庫比他好一些,他到沒有被沒收家產,不過身上的爵位被撤銷,官職也被一擼到底,徹底成了白身。
這還是因為李佳氏遭受無妄之災的緣故,不然,倆人說不得要作伴一起去往寧古塔了。
因為這個,李佳氏哭的那叫一個肝腸寸斷、後悔不已。她哭喊著要求見太子跟石姝瑤,倆人誰都沒見。
兩個月過去,李佳氏倒是老實了,隻不知她有沒有後悔挑唆著家裏作妖。
石姝瑤並沒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不僅僅是因為洋人國家要來,還因為她又懷上了。
如今的大清國力強盛,外國來朝並不是什麽稀奇的事兒。除了那些態度意味不明的法蘭西、比利時等,還有一些附屬國。
這些國家每隔幾年都會前來送貢品,每次他們來,康熙都會大擺宴席。石姝瑤就曾經有幸跟著誠安格格參加過。
那時,石姝瑤也是第一次知道,除卻高麗,大清居然還有別的附屬國。
當然,此次前來的法蘭西等,又跟高麗的情況不同。法蘭西可不是大清的附屬國,他們屬於平等建交。
她知道皇上很看重外國人,看看徐日升等,不都被委以要職。還有南懷仁,康熙的數學便是他教導的,他是康熙唯一承認的‘老師’,也是唯一一個死後有諡號的外國人。
因此,她才會說,胤礽不去,若被朝臣知道會參奏他。
胤礽放下雙腿,從貴妃椅上坐起來,“番邦蠻夷而已,有老三就行了,哪用得著孤親自去接。孤是太子,若孤前往,他們能承受得起?”
這話翻譯的直白一點就是:讓他堂堂皇太子去迎接外國使臣,給他們臉了。
胤礽跟康熙不太一樣,康熙很多知識都是跟南懷仁等洋人學的,對他們態度要鄭重很多。胤礽則相反,他承認洋人有些許本事,但他生來孤傲,從來都是斜著眼睛看人的。讓他對洋人低聲下氣,他可做不到。
太子吐槽:“姝姝,你不知道,洋人不過彈丸小地,土地耕種麵積更是狹小,常年食不果腹著居多。孤真不明白他們哪兒來的優越感,對著大清上國鼻孔朝天。”
“若非,皇阿瑪仁義,換做孤,非打的他們滿地找牙不可。”
他皇阿瑪就是太仁慈了,慣得這群人不知天高地厚。
胤礽記得有一次,那外國使臣看中他們國家的礦產,想要以很小的代價與大清交易,被他皇阿瑪拒絕後,還敢甩臉子不高興。
故意用洋話說他們小氣,沒有大國風采什麽的。
他們以為自己等人聽不懂,就敢肆無忌憚的嘲笑。
石姝瑤不知其中竟然還有這種原因,點頭附和:“那是不能慣著他們。早年我曾聽人說,咱們的絲綢、茶葉,在他們那兒十分暢銷。他們來咱們這以極小的價格買了絲綢過去,轉眼便是十倍、十幾倍的利潤。”
“而他們那兒所謂的‘寶貝’在自己的地界兒價格卻很低,賣到咱們這又是高價。”
“他們來迴隻這麽一遭,賺的盆滿缽滿。反觀咱們,絲綢賣的低了,還要高價買他們的殘次品。”
胤礽十分詫異,“竟有這事兒?”
石姝瑤驚疑道:“怎的,殿下不知道?你若不信,可以去問老九,他不是對生意感興趣麽,我猜這事兒他肯定清楚。”
“即便之前不清楚,讓他去外頭走一圈,也必定能了解的詳詳細細。”
老九可是有名的經商奇才,據說鼻子特別靈敏,讓他去看看,看看洋人賺了大清多少銀子。把數字往康熙禦案上一放,她就不信康熙會眼睜睜的看著大清的財產都流到外麵去。
縱然老康舍得這白花花的銀子,等胤礽上位,她也非得說通胤礽去跟洋人貿易不可。
自家的好東西,沒道理自己不賺錢,白給了洋人去。
石姝瑤不是憤世青年,卻也不是很喜歡外國人。
“還有那什麽傳教士,您也別怪我多嘴,咱大清的神啊仙的還少?都是大清的百姓,放著自家的神佛不去拜,憑什麽要去拜他洋人的。”
“靈不靈的先不說,即便是靈驗,說句不好聽的,那洋人的神仙他能聽懂咱們的漢話?他們若是過來幫忙,那不還得先漂洋過海?等他們來,怕是黃花菜都涼了。”
“哪有咱們本土的仙佛快?再說了,咱們大清那麽多仙佛,各司其職,你想啥拜啥。我聽說他們那邊就拜個啥聖父。”
“您說,他一個人、不,一個神能管得過來嗎?”
胤礽噗嗤笑出聲來,他越笑聲音越大,最後笑的直不起腰來。
“你啊,當真是個辯才。若你生為男兒身,老三一定引以為知己。可惜啊。嗯?也不對,若你生為男兒,孤上哪兒找這般有趣的太子妃?”
他不得不承認,太子妃劈裏啪啦說了這麽多,每一句都說到點子上。
外國傳教士想要在大清傳教不是那麽容易的。
大清貴族商賈有錢人可看不上外國的神仙,他們拜的都是大清有名的仙佛,比如財神。即便是百姓也各有各的信仰。
他們也都不是傻子,除非有正經到手的好處,不然誰理會洋人說什麽。
就像太子妃說的,真有事兒求著他們的神,他們能聽懂大清的漢話?
聽不懂,怎麽實現他們的願望;既不能實現願望,拜來又有何用?
胤礽嘴角掛著嘲弄的微笑,“實話說與你知道吧,早前,那些來咱們大清傳教的傳教士,大多是在自己國家混不下去的。”
包括湯若望、南懷仁,他們來大清亦是如此。
石姝瑤不解道:“您怎麽知道?”
她隻知道這兩人是有名的傳教士,深的皇上信任,還是頭一次聽說他們來大清是躲避災禍的。
“那皇上知道這件事嗎?”
她猜應該是不知道的,不然皇上也不會對他們這般縱容。
卻不想胤礽居然點了頭,“皇阿瑪當然知道,這些就是皇阿瑪告訴我的。”
“那為什麽?”為什麽皇上還給他們如此高的待遇?
“你想問為什麽皇阿瑪明知道這些,還對他們禮遇有加?”
石姝瑤點頭,胤礽繼續道:“那當然是他們身上有咱們需要的東西。你看咱們不過是給他們提供了庇護之所,答應讓他們傳教,他們又給咱們大清帶來多少好處?”
遠的不說,隻說南懷仁。南懷仁教導了皇阿瑪數學,還有許多天文知識。這些都是大清所欠卻從來沒有接觸過的。
在當權者看來,一個口頭承諾換取他們所欠缺的知識,這是很劃算的買賣。
畢竟,皇上隻是答應讓他們傳教,會不會有人信,有多少人信,那就是他們自己的本事了。
石姝瑤撐著頭,仔細想了想,“那倒也是。”
“那這麽說,這群使臣更應該慎重對待?”
胤礽卻搖頭,“你又錯了。使臣跟傳教士,他們是不一樣的。”
傳教士一般都是要在大清定居的,即便不是,三五年內也不會走。因此,他們會提前了解大清的文化、律法,對大清官員、百姓很是客氣。
使臣則不同,這些年在他們的國家都是上位者,頤指氣使慣了,別說對待百姓,即便是對待皇阿哥們,也是滿滿的優越感。好似他們多了不起一樣。
所以,胤礽可以對徐日升等和顏悅色,對這些使臣卻不屑一顧。
在他看來,自己可是堂堂皇太子,未來儲君,親自去迎接他們豈不掉價?別說是他,讓老三一個郡王去接,他都覺得給他們臉。
若非皇阿瑪對外講究什麽‘仁政’、‘和氣’,他都想直接派個禮部郎中去接人。